最新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的关系源代码.docx
- 文档编号:27209783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67.26KB
最新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的关系源代码.docx
《最新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的关系源代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的关系源代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的关系源代码
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的关系-源代码
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摘要:
幻想是由人们复杂的神经网络产生的各种奇怪的想法念头,有的幻想没有科学的依据,仅仅就是幻想,但是有的幻想基于一定的科学,有现实的意义,我们称之为科学幻想,但是它们都是人们对于自身或者自然界的美好愿望。
科学是对事实规律的反应,必须要源于事实。
幻想和科学貌似对立,本质上还有紧密的联系,科学幻想对科学的预言作用,科学幻想促进科学的发展,科学幻想改变人们的科学思维,科学使得科学幻想得以升华。
总的来说,科学与幻想既对立又统一,他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我们要把握两者的关系,促进科学和幻想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科学幻想作用关系推动辩证
人天生爱幻想,由复杂的神经络网络构思去来各种奇奇怪怪的念头,大多听突破很荒诞,不切实际。
例如,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法术咒语等等。
但是其中的某些观点却成为了若干年后重大科学突破的起点。
这些幻想基于科学,对可能达到进行预测,我们称之为科学幻想。
例如,凡尔纳的小说《月球旅行》中幻想的登月是依靠的大炮发射,这和今天的登月很是相像。
幻想是人们关于某种事物、愿望的一种没有现实根据的、虚幻的特殊的想象,不是推想、理想、设想,而似乎是一种清醒的梦想。
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
科学首先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
科学与事实真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某种程度上说,科学和幻想是对立的,科学基于现实而幻想超于现实,但是科学和幻想之间还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幻想应该先于科学
幻想表达着人们对于自身和自然界的美好的愿望,如果能够实现就是成功的幻想,没有实现的就是超脱了现实的没有根据的幻想,但是他们都应该先于现实,用现实的能否实现来验证幻想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现实的事情我们就不能称之为幻想,所以幻想一定先于现实。
其次,科学幻想对科学发展有预言的作用
科学幻想,依据现阶段的科学成就和科学规律作基础,幻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某一项或某一领域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
因此,科学幻想引导着科学的发展。
想象、幻想是人类的第一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和前导作力量。
很久以前,人类幻想有“顺风耳”“千里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电话、电报、望远镜、电视等发明以后,人类的这些幻想,确切一点说,人类的这些科学幻想也成了现实。
但是科学幻想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乱想。
它是人类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形态有了更多的基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幻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的科学家本身也是一个科幻小说家。
例如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既是行星运动规律的提出者,对天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又在1634年出版了描写探月旅行的科幻小说《梦》。
齐奥尔科夫斯基1892年发表科幻小说《在月球上》。
苏联著名古生物学家叶菲列莫夫写过著名的《仙女座星云》,等等。
科学幻想以它的超前性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多大的引导作用,它在思想上给科学家发明家提供了目标,给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科学幻想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学幻想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调动人的创造性思维去认识世界,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创造的原始动力之一。
科学幻想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对科学的发展所进行的想象和臆造,虽然没有得到实践和理论的证明,但并不是无中生有,胡说八道。
它们是对正在研究的现象之间可能获得的各种联系的猜测,是对这些现象的本质的猜测。
这种猜测被称为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活跃人们的思路,预测科学的未来,因而对科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们丰富、多彩的科学幻想必然会引发波澜壮阔的创新、创造、发现、发明热潮。
如关于宇宙航行、机器人、可怕的黑洞和有趣的虫洞,时光穿梭等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其他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发现。
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幻想是一个追梦的过程,并且是一个美梦不断成真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
在当今大力倡导自主创新以求引领未来的时代主流中,我们要敢于科学幻想,因为科学幻想可以帮助思想突破现实与成见的局限,打开通向未知世界的缺口。
这就是科学发展的突破性。
科学幻想,使人们能够突破经历和环境的限制,去认识、想象和预测那些没有直接经历过或接触过的事物,从而实现创造。
第四,科学的发展也带动了科学幻想的升华
科学幻想引导和促进科学的发展,同时,科学发展也会让科学发展得到升华。
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而创新就需要我们大胆地进行幻想。
自主创新需要从“无”到“有”的智力能力的开发,“无中生有”谈何容易?
首先要敢想,敢于想像从古至今尚无而未来可能会有的东西,这就是幻想。
创新是实实在在的,它期望把幻想变成现实,而不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这就要求科学幻想。
科学幻想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科学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科学也需要丰富的想像力,敢于幻想,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正是科学的飞速发展,因而促使人们不断地创新,不断进行科学幻想。
而且在巨大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让人可以进行进一步、向更遥远的未知世界幻想。
还有,有很多的科学幻想因为科学的发展得到了证实,这就激励人们大胆地进行科学幻想。
所以说,科学的发展可以让科学幻想得到升华。
科学幻想和科学发展两者之间是互动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科学幻想引导和推动科学探索和发现,科学发现反过来又调动科学幻想的升华,最终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使幻想变成现实。
这个过程既漫长又艰难,同时又非常浪漫,充满诗意。
科学幻想对人类创造活动有着巨大作用,它使我们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人类思想插上翅膀,冲破逻辑思维的束缚,飞到新的、更高的境界。
科学幻想在启发智慧,促进科学思维,传播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科学幻想能改变人们的科学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动力。
”“人类需要幻想,这种特殊想象在科学、艺术领域尤为重要。
”科幻作品内涵着自主创新和探索精神,及其这种精神对引异人们正确思维的能力。
科学幻想通过各种的形式,例如,电影、图片、小说等。
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而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比后天培养形成的责任心和功利心更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巨大动力。
这是科学幻想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总的来说,科学的幻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又促进了科学幻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把科学信息社会推向前进。
所以我们在看待科学幻想时要用向前发展的科学精神。
科幻作品为人们提供了幻想的平台,文学文化交流的平台。
它为人们接受某些超自然现象做了思想准备;科幻同是科学与人的桥梁,它关注现在又高于现在,从现在预言未来,从现在中思考远古,思考未来,思考人类、生物乃至地球、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
科幻因其具有幻想性而有可能偏离实际的科学发展方向,因此必须要用理性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对待。
正确的辩证把握科学和科学幻想的关系,我们才能充分的运用科学和科学幻想在人类社会中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岩,金涛.科幻与自主创新能力开发[J].科普研究,2008,(01);2科学幻想,创新源泉[J].今日科苑.,2007,(08);
3肖广岭.论科学中的信念[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4);
4宋子良,李宜昌,古祖雪.理论科技史[C].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没有所谓“现实世界”,每次SourceCode系统的启动,都创造出一个平行宇宙;
2.平行宇宙之间,除了Colter的意识可以发生“穿越”而始终保持之外,无法发生任何形式的关联;
3.如果平行宇宙的概念不好理解的话,试图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角度去看待一个Word文件,平行宇宙的产生类似于Ctrl+V后,对新产生的Word的内容作了编辑,编辑的任何结果,对原文件不产生任何影响,而任何一个Ctrl+V后的文件,编辑的内容也都各不相干;
4.每一个平行宇宙都从Sean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分裂出来——爆炸尚未发生的那天早上的七点四十分,Goodwin此时还没上班;
5.故事里所有的平行宇宙,除了最后一个之外,都发生了爆炸案,只有最后一个,由于Colter的努力,炸弹没有被引爆。
在这个世界里,Goodwin上班时收到的短信正是Colter制伏坏蛋后,在上层车厢发出的。
并不存在跨越平行宇宙的短信;
6.Sean的物理死亡,才能导致Colter的意识“穿越”返回;
7.如果Colter不管别人的死活,从中途下车再也不返回,是否会导致SourceCode系统无法回收其意识呢?
故事没有明确,但从瘸子的话语中推测,有这个可能。
当然,如果Sean不在集中精力追查坏蛋,带来的后果同样是——SourceCode系统失去价值,瘸子的努力被浪费。
所以,瘸子才会对Colter紧逼威胁加欺骗;
8.“Sean”其人,在故事中所描述的时间点后从未存在过,存在的只有他的肉身与Colter的灵魂结合的产物。
9.在最后一个平行宇宙里,Colter面对CloudGate时,映射出来的脸部并不清楚。
从逻辑上来说,应该看到的是Sean的脸庞,但Colter并未表现出任何不适。
可能的解释:
a.Colter完成了新的自我认知,接受了这张新脸;b.倒影同时也是一种意识的映射。
但显然,如果此刻你问他一句中学历史问题,Sean是肯定答不出的。
为他在这个世界的谋生问题发愁啊!
10.每个平行宇宙在Colter意识被回收后就消失了么?
当然不,它还会继续存在,但随着“Sean”的死,它对第一个世界已没有任何意义;
11.每次“穿越”发生时,Colter都能够看到CloudGate以及一些其他平行宇宙的场景,如何解释呢?
——穿越发生的副作用!
12.Source的意思更偏重于“源头”,而不是“来源”,差别很小,但很微妙。
尤其是对于程序员来说。
我承认开始时我一直想的就是代码层面上的那个SourceCode……
13.最后一个平行宇宙中,有两个Colter存在:
一个是以Sean的躯壳存在的,一个是躺在生命维持装置中的半截身子。
这个事实可能会造成什么后续故事吗?
平行宇宙(Multiverse、Paralleluniverses),或者叫多重宇宙论,指的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未被证实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而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状态的一种反应,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数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也可能不同。
平行宇宙的诞生
宇宙是从一个奇点(质量极大)不断膨胀到达极限后又重新收缩为一个奇点或者撕裂成多个宇宙的过程。
举个例子,一根橡皮筋你通过不断的拉伸,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重新收缩回原来的状态,要么就会撕裂成两段,同理,宇宙在极限膨胀的过程中也有可能撕裂为多个宇宙,中间间隔有无物质区。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万事万物最初是这样一个质量极大极大的奇点,通过膨胀不断的撕裂成无数个平行宇宙,在某一天的某一刻,就诞生我们存在的这样一个宇宙。
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经常被用以说明:
一个事件不同的过程或一个不同的决定的后续发展是存在于不同的平行宇宙中的;这个理论也常被用于解释其他的一些诡论,像关于时间旅行的一些诡论,像一颗球落入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无法进入时光隧道,解决此诡论除了假设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以外,另外也可以以平行宇宙做解释,根据平行宇宙理论的解释:
这颗球撞上自己和没有撞上自己是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如此云云等在近代这个理论已经激起了大量科学、哲学和神学的问题,而科幻小说亦喜欢将平行宇宙的概念用于其中。
简单地说,我们就像住在一块奶酪的一部分里,我们和奶酪的其他部分同时存在,在其他部分中可能就生存着另外一个我们,选择着不一样的人生。
想从这个部分通往另一个部分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到奶酪中沟通着我们的洞。
那我们就可以完成穿越时空,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纵向发展,霍金的平行宇宙就是横向的
如今,我们所接触的一些前沿科技,很多都曾经存在于一些科幻作品当中。
科幻不仅仅会影响科研,它本身就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一部分。
但从目前来看,科幻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作技术发展的预测,它的主要价值是反思科学,反思现有的技术在进一步发展中会带来哪些负面结果,是否会挑战人类社会的伦理、法律底线。
-本报记者马佳
手机、电梯、自动门、视频聊天、体感游戏、平板电脑……这些,曾经都是人类幻想的一部分,在各种科幻作品中惊艳着人的视觉。
现在,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力越发不可思议,但人们并不会过分怀疑这些想象。
因为,今天的想象也许就会成为明天的现实。
那些成为现实的幻想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著名科幻小说。
在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中,所提及的各种事件在当时看都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他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有着严密的科学逻辑。
他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翔实的数字、专业的技术名词。
而他的“科学乐观主义”在后来也得到了部分印证:
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凡尔纳小说中出现的那些幻想,大多数都在后来出现了实物,比如大型潜水艇(著名的“鹦鹉螺号”)、飞机、直升机、电报、电话、日光灯等等。
虽然,我们不能说科学家的灵感都来自于凡尔纳的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科技产物都曾经是人类幻想的一部分。
正如凡尔纳在《从地球到月球》中描述了人类登月所作的尝试,通过发射空心大炮,让冒险家实现了绕月飞行,并在续集《环绕月球》中成功返回了地球。
凡尔纳作品反映的人类普遍拥有的这个梦想,现今早已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
如今,我们所接触的一些前沿科技,比如3D打印、可穿戴智能设备、全息技术、机器人科技、物联网等等,很多也都曾存在于科幻作品中。
科幻作品构建的未来
很多科幻作品都乐于着眼未来,在未来某个时间构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当代科幻作品很多会考虑到环境的变迁,无论是核战争毁灭世界,还是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很多作品都将人类生活区域搬迁到了地表以外的地方,比如地下,或者太空。
就像刘慈欣的《三体》中打造的巨树型的地下城市,充满高科技和智能的城市与地上的荒芜共存。
还有《机器人总动员》,当地球变成了太空中一个巨大的垃圾场时,人类已经搬到了太空中的全机械城市中。
没有一点绿色植物,高科技让人类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大胖子,全部机械代步,不论做什么都有机器人的帮助。
综合当代一些科幻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也许可以构建这样一个未来世界:
由于基因筛选的成熟,人类已经是“高富帅”和“白富美”的世界。
从早上起床,一天的智能生活就开始了。
房屋自动调节为人体最舒适的温度,以保持人们最清醒的头脑;智能衣柜已经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为你设计好了出门的行头;虽然居住在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中,但是,并不妨碍人们从家门直接到户外,因为飞行汽车就停在窗边,自动巡航、自动驾驶允许你边开车边吃早点。
在公司门口跟你打招呼的不一定是人类,机器人已经高度智能,从事着和你类似的工作;全息投影将不同城市的客户聚到一起商谈生意,“出差”已经不在那时的词汇表中。
午饭时间总是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地到来。
但很多人为了节省出工作时间,一颗能量药丸就足以提供全天的营养;不过有些人还是会利用午饭让自己轻松一下,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合胃口的美味午餐。
电话响了,不再有人到处顺着铃声找手机,那已经成为历史。
藏在指尖的生物芯片已经替代了所有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电话中,朋友们相约到火星旅行,不需要几十年,拥有曲率驱动引擎的空间飞行器几小时就搞定了。
科学探索的一部分
从已经发生的例子中,能够看出科幻对于现实科技提供了很多灵感或者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科幻不仅仅会影响科研,现在的观点是,科幻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这样的现象是非常明显的。
”
在这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的要数星际幻想类小说。
江晓原认为,星际幻想小说对星际旅行探索是持续参与的。
他举例说,英国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约翰·威尔金斯很可能是科学历史上第一位对空间旅行方式进行过系统关注的人。
他在两篇论著《关于一个新世界和另一颗行星的讨论》和《数学魔法》中共总结了四种到达月球的方式:
在精灵或天使的帮助下;在飞禽的帮助下;把人造翅膀安在人体上作为飞翔工具;利用飞行器。
前两种方式他援引了两部科幻小说的设想作为例证——开普勒的《月亮之梦》和戈德温的《月亮上的人》。
而后两种也可以在其他的幻想小说中找到类似设想。
比如公元2世纪,卢西安在《真实历史》中就已经想象过把人造翅膀安在人体上作为飞翔工具,而同时代的法国小说家伯杰瑞克的《月球旅行记》以及英国文学家丹尼尔·笛福的《拼装机》中都提到过有关飞行器的设想。
江晓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甚至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很多科学家都参与过当时的幻想,发表过很多今天看来很荒诞的作品。
比如,当时,很多天文学家曾很认真地在天文学刊物上讨论人如何居住在太阳上,而今天的科学常识却告诉我们,以太阳的温度,人上去了就会变成等离子体。
这些文章有些发表在一些幻想类刊物上,也有一些发表在严肃的学术刊物上。
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没有边界的。
“幻想虽然是前沿科学的一部分,但在我们构建科技史的时候,往往会将幻想的部分过滤。
”他说。
科幻无法预测
江晓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然》杂志的一个科幻作品栏目“未来”刊登过很多优秀的科幻短篇,而《自然》在其社论中对栏目的开设这样阐述:
“科幻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还具有除了娱乐之外的其他功能。
作者通过它,不仅可以表达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还可以表达他们对当下的关注。
而且,比起科学家,科幻作家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技术的改变会对人们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
即便《自然》有这样的观点,江晓原也肯定科幻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一部分,但他否认科幻作品的“预见功能”。
江晓原说:
“当我们事后讨论历史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一些从科幻中走进现实的技术。
而技术的发展是跳跃性的,很多事情是不可预知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无法预测出现在现今科幻作品中的技术在未来是否会实现。
事实上,这也不是科幻作品的价值所在。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过去确实有很多科幻所预言的事物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但从目前来看,科幻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作技术发展的预测。
即使带有某种预测性,而预测本身就存在不可预料性。
尽管,这曾经是人们赞扬科幻的一个理由,但今天看来却是对科幻的片面认识。
”
他们都认为,今天的科幻作品,主要价值是反思科学。
反思科学的负面价值,在展望中反思现有的技术在进一步发展中会带来哪些负面结果,是否会挑战人类社会的伦理、法律底线。
“目前在西方,几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在做这件事情。
这种思想性是其他文学作品无法提供的。
”江晓原说。
刘兵认为,科幻严格来说是文学,而不是预测学,只是它的题材与科学相关。
因此,不应该在评价科幻的时候要求它有应用性的现实意义。
一旦我们给文学作品赋予实用功能的时候,往往会对它造成一些伤害。
“标准的科幻也并不要求满足科学原理。
更多的是与原理有一些若即若离的关系,它包括一些推论,或是一些大胆的想象。
”
解析《源代码》中平行世界理论
■王轶文
徐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摘要]导演邓肯·琼斯的新片《源代码》是一部充满了悬疑、惊险和情感的科幻片,影片构思精巧,围绕反复重复的8分钟故事情节展开。
本片刚柔并济,在令人惊心动魄的爆炸场面和悬疑难解的追凶过程中,也不乏温情,反映出导演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笔者对片名的三种汉译版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剧情加以理顺,并对其中令人迷惑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阐释了平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明确了导演试图通过该片传达的理念及对人生的理解。
[关键词]《源代码》;译名;平行世界;人文主义本片是《月球》导演邓肯·琼斯的新作,《月球》属实引起过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因此这次转拍商业片更是令影迷翘首期盼。
《源代码》让人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令人不禁想起丹泽尔·华盛顿的《时空线索》。
同样通过某种方法回到案发现场,同样爱上受害的女主角,又同样,在完成任务之后还试图改变过去。
但《源代码》主打悬疑和惊悚,确实把悬念保持到了最后一刻,这也是影片成功之一。
其二,在适时处,导演还不忘恰当加入一些温情场景:
父子之情、男女之情、夫妻之情、战友之情,使整个影片刚柔并济,反映出人性之美。
一、译名比较
源代码,英文译名为SourceCode,是采取字面直译的方式。
与源英文标题传达出一致的含义,并传达给观众一种科幻感,高科技的韵味,令人不禁想起曾红极一时的大片《黑客帝国》片头中那令人眼花缭乱、从天而降、永无休止的计算机代码。
比照港台两地对此片的汉语译名:
分别为《危机解密》(港)和《启动原始码》(台),笔者认为各有千秋,而内地版译名在笔者看来似乎更胜一筹。
港版译名突出了故事的核心内容,是有关于一场危机,并解密危机,如:
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又如何得以解决?
令观众未观其影,先知其意,对于影片的内容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但此译名却与影片本名SourceCode毫无干系,不免有些遗憾!
而台版译名较之则更接近英文本名。
在“原始码”保留了英文名本意的基础上,使用了动词“启动”,从而构成了一个动宾短语,突出了一种动感,让观众的心随之萌动。
我们脑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问号:
是谁启动的原始码?
为什么要启动?
启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等等。
但此译名似乎过于直白,因此缺乏艺术美感,美中不足!
再让我们来看看大陆版译名。
较之其他两种译法,它最为简洁,仅三个字“源代码”。
与台版所不同的是,它以“源”字替换了“原”字,凸显了追根溯源,源头之意,也与英文版译名中之source更为贴切。
(辞典中对source的解释如下:
sourcemeanstheplacewheresomethingbegins,whereitspringsintobeing.)或许正是由于此译法的简单,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更能引发观影的兴趣。
有时候,简单平淡就是一种美。
正如黑白两色历经各个时代,永远是永恒的经典。
总之,任何文本的翻译,无论是电影、小说、宣传材料等,都应以读者的接受度和审美为参考准则,正如纽马克(Newmark)所说,翻译应以读者的反应为标准,强调译者的创造性。
二、“8分钟”的剧情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阿富汗执行任务的美国空军飞行员Colter上尉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正在与身边坐着的一个素昧平生的女子Christina讲话。
Colter不知自己为什么会在车上,更令他感到迷惑的是自己居然是以另一个人的身份存在(火车上的一名乘客历史教师Sean)。
正在这时,列车上忽然发生爆炸……Colter惊醒后,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密闭的舱室,从女军官Goodwin口中他终于明白自己在执行一项任务,负责调查芝加哥火车爆炸案找到恐怖分子并查出他的下一个目标。
此后,Colter被反复送上那辆高速列车,每次他只有8分钟的时间,他必须利用爆炸前的8分钟找出真凶,以避免下一轮更严重的灾难。
尽管场景变换不多,只是数次仅8分钟的记忆碎片所变换出的可能的平行世界,但却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8分钟,这个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时长,充满了悬疑、惊险、伤感和快乐,也是男主人公改变命运的8分钟。
Colter每踏入那段时间,其每一个不同的行动都会改变着他的未来,都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平行世界。
一段段8分钟内发生的跌宕起伏情节正好比是片中高速运行的列车,毫不拖沓,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各异的思考和判断。
长达93分钟的观影一晃而过,仍感意犹未尽。
掐指细数,片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科学幻想 科学 事实 关系 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