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类新药发现史话.docx
- 文档编号:27204376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6.05KB
维生素类新药发现史话.docx
《维生素类新药发现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生素类新药发现史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维生素类新药发现史话
新药发现史话
37、维生素B1
在19世纪,化学家和生理学家研究了食物的组成和人体、动物的营养需求,发现我们的包含蛋白质、脂肪、淀粉和糖,在他们氧化时提供能量。
并且骨骼中包括高密度的氧化钙和磷酸盐。
另外,人体还有另外一些必须矿物盐,而食物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地摄入这些物质。
从现在来看,当时的发现不断地提示我们需要一些营养物质,所以远航的水手在10-20个周的食用固体食物后,一般会发生坏血病,表现为体弱、关节痛、牙齿松动和皮肤上现血斑,并且会突然死亡。
但如果船员们能够及时达到岸上,食用新鲜水果和绿色色拉的话,就会很快康复。
而另一种疾病,脚气病则与限制性饮食有关。
脚气病首先表现在脚和腿的感觉失去,然后各种各样的躯干水肿、呼吸困难,最后引起心脏衰竭。
它通常与大米饮食关联,最早描述在中国和日本的医学著作里,欧洲只在他们的亚洲殖民地才能发现这种疾病。
1803年,ThomasChristie,一个内科医生服役于驻扎在斯里兰卡的英国军队,写道:
治疗脚气病需要多样化的营养,虽然给予酸性水果可以治疗坏血病,但却不能治疗脚气病,它应当是与另外一种复杂化合物有关的。
这一预见性诊断直到100年后才得以证实。
因为随后巴斯德的学说取得巨大成就,人们以为每种疾病都与微生物有关。
虽然这期间有人意识到吃粗米不得脚气病,但科学界和医学界人士均认为这是一种特定致病菌引起的疾病。
这种认识最终为艾克曼等人的研究所改变。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nEijkman)出生于荷兰奈凯尔可,是当地学校校长家的第七个孩子。
在奖学金的支持下,他学习军医。
他于1883年毕业,被安排到当时的荷属东印度群岛服役。
但在爪哇岛时,他染上了疟疾,于1885年被迫回到欧洲。
回到欧洲后,他先到E.Forster在阿姆斯特丹的实验室工作。
又跑去柏林找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科赫(RobertKoch)学习微生物学。
在柏林,艾克曼在科赫的实验室遇到了由荷兰政府派去的佩克尔哈林(A.C.Pekelharing)和温克勒(C.Winkler),两人即将去荷属东印度群岛研究脚气病(方法是寻找到致脚气病的细菌)。
于是,1886年,艾克曼随两人再次踏上了爪哇岛。
他们在一家医院建立了一个专业的实验室,展开了忙碌的工作。
脚气病患者起初往往腿部不适,最后可能心脏衰竭直至死亡。
脚气病在亚洲地区多见,荷兰本地从未听闻,士兵们都是到印尼以后才患病的。
佩克尔哈林希望通过使用科赫法则来找到致病菌,从而对症下药攻克这个病症。
经过八个月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已经验证患者血液中有种细菌;分离培养出了这种细菌;把培养物注射给兔子和狗,也观察到了类似脚气病的症状。
于是,佩克尔哈林和温克勒带着成果回国,艾克曼在他们的建议下,开始主持实验室工作。
同时,艾克曼还成为当地一所医学院校的校长,于是他从军队编制中脱身,全力展开科研工作。
但是,艾克曼并未重复出他们的结果,为了进一步开展实验,他把实验动物换成物美价廉的鸡。
但一开始,不管是否接受注射,小鸡都不会患病,而过了一段时间,所有小鸡都出现一种叫做多发性神经炎的状况,这和人类的脚气病很相似。
艾克曼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成功感到兴奋,但他尝试多种办法,仍无法找到合适的治疗手段。
而一段时间后,所有的小鸡都好转了。
艾克曼与助手细细筛查每一个因素,终于发现,鸡饲料的变化与患病时间是一致的。
鸡吃了医院的剩饭后,开始患病,改为原有饲料后,全部好转。
于是他推断,当地大米含有一种引起脚气病的毒素,而大米壳(糙米有银皮,而精米没有)中含有对抗这种毒素的物质。
艾克曼甚至发现了这种水溶性“抑菌物质”。
但因疟疾复发,他于1896年离开爪哇岛。
就在艾克曼因健康原因而返回荷兰的前几个月,他把自己的发现与AdolpheVorderman作了交流,后者是爪哇岛上100多个监狱(监禁所)的健康监察官。
后者对各个监狱的伙食与脚气病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初步的流行病学研究。
他发现吃粗大米的囚犯中,脚气病的发病率为0.01%;而吃精制大米的囚犯中,发病率为2.5%。
而各个监狱的卫生环境基本一样,这就验证了Eijkman推断。
1896年,艾克曼实验室后继者GerritGrijns,另外一个荷兰医学工作者,对Eijkman的发现进行了验证。
他发现,如果只给鸡吃被高压蒸汽锅煮熟后的大米,那么它们也会发展出这种腿虚弱的疾病(多神经炎)。
而如果给鸡吃大米壳或者豆类,那么疾病就会康复。
于是他总结:
一些物质存在于食品中,对于外周神经来说非常重要……这类物质很容易被破坏,很复杂。
这是对于维生素最早的描述,但只是荷兰语,并且没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其它国家。
Grijns与艾克曼多次书信沟通,后者也认识到精米中缺少一种对健康来讲不可或缺的物质,缺乏此物质可致脚气病或多发性神经炎。
38、维生素B3(烟酸)
因为脚气病病因的发现,很多人开始从大米壳中提取这类物质,并准备纯化乃至合成这种物质,他们发现这种物质溶于水和乙醇,可以治疗脚气病于是他们称之为“水溶性B”。
日本的UmetaroSuzuki取得了很大成绩。
波兰生物化学家CasimirFunk曾在欧洲多个国家求学,1910年,他在伦敦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第二年他宣传自己提纯了这种物质,他预言包括坏血病、糙皮病及脚气病都与这一类物质有关,他给这类物质起名为vitamine,意为“重要的胺类VitalAmines”。
1914年,美国公共卫生部门的Joseph Goldberger,接受政府的任务,开始研究糙皮病在南部地区发病的病因。
糙皮病患者在日光照射下会产生严重的皮肤皲裂现象,并有腹泻和精神分裂现象,本病还有一定的死亡率。
曾有认为,本病与玉米饮食有关,当食用发霉的玉米后,就可能发病。
1914年,这种病又被认为与传染有关。
JosephGoldberger不这样认为,因为没有治疗本病的医生、护士发病,所以本病不可能是一种传染病。
他还亲自接触患者,检验是不是一种传染病,而他接触患者后没有患病,于是验证了他的猜想。
另一方面,他发现,在孤独院中提供鸡蛋和牛奶,相关的发病会大大减少。
后来在志愿者和患者上的饮食试验都证实了本病与饮食有关的猜想。
于是他的团队开始致力于提纯这种物质,但直到1929年他去世也没有成功。
后来1935年,这种物质被提纯出来,这就是烟酸,也即维生素B3,也称维生素PP。
一部分学者从类似的饮食试验中得到启发,开始饲养小动物(哺乳动物)如小鼠,观察小鼠健康与饮食的关系。
其中德国学者有许多相关的研究发现,但他们认为这是因为食物在制作过程改性引起的疾病,而不认为是由于某些必需物质缺乏。
1906年,发现色氨酸的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GowlandHopkins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有一些有机物存在于饮食中,当缺乏这类物质时,人体就会得病。
1912年,他也从事了饲养小鼠的相关研究,他给小鼠喂酪蛋白、猪油、蔗糖、淀粉和矿物质。
其中一半的小鼠他同时喂牛奶,另一半不喂。
2个星期后,他发现喂牛奶的小鼠健康不受影响,而没有喂牛奶的小鼠出现了一些疾病;当喂牛奶的小鼠停止,而不喂牛奶的小鼠使用牛奶后,仅2个星期,两组小鼠的健康状况就开始颠倒过来。
于是他断定牛奶中含有一些关键的营养有机物,对小鼠的健康状况起到关键作用。
完成这个试验后,GowlandHopkins转而从事新陈代谢领域的研究,而没有进一步去提取、鉴定他所预言的相关营养物质,并且其他人也很难重复出他的试验。
虽然维生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诺贝尔奖委员会因为尚未有研究团队得到维生素的结晶体,而始终没有授奖。
直到1926年,B.C.P.Jansen和W.F.Donath,另外两个在爪哇工作的荷兰科学家,终于从大米敷料中得到了维生素B的纯结晶。
只需0.01mg就能治疗出现缺乏相关物质的鸽子,随后一年,送往其它地区的样品也得到了其它实验室的证实。
因为Goldberger已经去世,而Eijkman的健康状况堪忧,经过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综合考虑,192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Eijkman,奖励他35年前的发现。
当年Hopkins也被提名,虽然他的实验没有被重复出来,但他的学术地位,及对维生素的支持让他分享了这一荣誉。
ChristiaanEijkman和GowlandHopkins共同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二十八)维生素A的发现(HistoryofDrugDiscovery28)
39、维生素A的发现
1816年,生理学家F.Magendie发现有只给狗喂水和糖,狗会发生眼角膜溃疡,并有很高的死亡率。
19世纪末,vonBunge教授在德国大学曾让他的博士生使用小动物做过滤过的饮食试验,其中博士生N.Lunin于188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饮食中的无机盐》文章,他文章中叙述,使用固定成份饮食(含有蛋白、糖、脂肪及盐)喂养小动物,而小动物都会于16-36天内死亡。
但是,当一定量的牛奶加入后,他们会生存并生长2.5个月。
于是他得出结论,牛奶中含有未知的营养关键因素,并建议研究人类的饮食中是否也含有这类关键物质。
但N.Lunin没有继续他的研究,而是去了俄国,后来成为一位成功的儿科学专家。
据FrederickGowlandHopkins介绍说,VonBunge对这一实验结果虽然认可,但他认为这是由于固定成份饮食的制备过程导致的,而不是因为固定成份饮食缺乏“未知的关键物质”。
由于VonBunge教授的影响,虽然其它人在1890年至1909年期间,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他们或者接受了VonBunge的观点,或者认为是固定成份饮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而引起的,均未进一步研究。
P.Knapp注意到以上的研究中还提到,未添加牛奶的小动物,还出现了眼部的症状。
他在重复了上述实验,发现实验组的9个小动物在死亡前,都患上了严重的结膜炎或者角膜溃疡,以至于小动物在后期无法睁开眼睛。
他在1909年发表了结果。
更多的人重复出了固定成份饮食对小动物的不良影响,但还是有大量的学者不承认牛奶乃至人类膳食中存在一些关键营养物质。
许多人推断,这有可能是当时病菌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疫苗的成功,使得大部分学者认为一种疾病的发生,必然是由一种致病菌引起的,从而无法与关键营养因子缺失可能致死这一事实结合起来认识。
F.G.Hopkins介绍说,自己在1906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并清晰地认识到了牛奶中关键营养因子的存在,但是他一直未发表自己的文章,直到1911年Funk宣布分离得到了一种维生素,Hopkins才于次年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和结论。
1908年左右,一个25岁的德国学生WilhelmStepp,在斯特拉斯堡生理化学教授F.Hofmeister的实验室里重复出了相应的结果,并开始对于关键营养因子的研究。
他猜想牛奶中的这种关键因子有可能是一种“类脂”,即与脂肪相似,并可溶于乙醚和乙醇。
Stepp首先用麦面粉和牛奶准备了正常的饮食(即牛奶面包),后来又换成大米面粉与牛奶,再后来换成一种牛奶面团。
使用这些正常饮食,小动物们生存得很好。
他首先以把牛奶面包放到热乙醇提取12小时,然后又把牛奶面包放到热乙醚中提取12小时。
当他以提取后的牛奶面包喂食小动物时,小动物全部死亡,但添加了乙醇、乙醚提取液(先把乙醚和乙醇除去)后,小动物全部存活。
于是他得到结论,这些关键的物质是可以被提取出来的。
在完成这些实验的同时,Stepp从1916年起走向全职医生的事业道路,虽然Stepp对实验始终充满兴趣,并且他的实验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那里他已经成为教授级医生),但他的大部分时间被临床工作占用了,这大大影响了他在维生素A的研究。
另外,他的实验也有一定的误差,如大米面粉与牛奶一组实验结果不能与前期的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冲突。
与Stepp相比起来,ElmerVernerMcCollum(1879–1967)等人便是全职的科研工作者了,充足的研究时间确保了他们得到精确的结果。
McCollum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于1912年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与T.Osborne及L.B.Mendel一起做植物蛋白组成与饮食等方面的研究。
Mendel帮助McCollum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农业化学系找到了一份工作,McCollum在这里建立起了全美第一个实验用大白鼠种系,并用以进行饮食研究。
McCollum开始时认为只要食品口味好,饮食就是健康的,例如对动物来说,只要适合他们的口味,量足够就可以了。
但Osborne和Mendel反对这种假设,他们指出McCollum的实验不够严谨,在试验中,对动物饮食而言,仅仅有蛋白质不能保证动物的健康,还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牛奶。
于是McCollum重新设计了自己的试验,并尝试去掉牛奶中的蛋白,试图发现脂质中促进生长的因子。
他给小鼠连续10个星期喂处理过的饮食后,小鼠体重下降。
但是给小鼠再喂黄油脂肪,小鼠体重就可以恢复,而喂橄榄油则无法恢复。
1914年,他和MargueriteDavis一起,通过把黄油皂化,得到了一种水溶性物质,相对于以前的因子B,他把这一物质称之为“因子A”。
这是对维生素家族命名方式的肇始。
1915年,McCollum发表了相关论文,并认为维生素B是一类物质,而非单一物质。
1920年,脂溶性物质——因子A被正式被命名为维生素A。
1931年,瑞典化学家PaulKarrer描述了维生素A的结构。
1947年,两位荷兰化学家DavidAdriaanvanDorp和JozefFerdinandArens合成了维生素A。
人和大鼠缺乏维生素A时,会对眼镜造成伤害(眼球干燥症),这在当前的第三世界仍是一个多发病。
附注:
维生素A与视觉成像
GeorgeWald他出生纽约的一个贫困的犹太移民家庭,在纽约大学医学院毕业,随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动物学博士学位。
1932年他前往柏林,在OttoWarburg的实验室工作,他通过解剖动物,在动物的视网膜中得到一种光学敏感的物质——视紫质,并通过化学检测发现视网膜中有一定含量的维生素A,他来到瑞士苏黎世大学,确证了实验结果。
然后他回到了德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通过研究300个青蛙的视网膜,发现了视黄醛与视黄醇(维生素A)的转化作用机制,这是视觉形成的生理化学机制。
完成试验后,他才在美国的资助下离开了纳粹德国。
他后来因这一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
新药发现史话(三十)维生素A的发现(BriefHistoryofDrugDiscovery30)
40、维生素C的发现
一、海上的不治之症——坏血病
坏血病在以前被称为不治之症,死亡率很高。
开始的时候患者四肢无力,烦躁不安,皮肤易红肿、肌肉疼痛。
然后会出现在脸部肿胀,牙龈出血,牙齿脱落,口臭等症状。
皮肤下大片出血(看来像是严重的打伤)。
最后是严重疲惫﹑腹泻呼吸困难,最后因器官肾衰竭而致死亡。
坏血病主要发生于航海船员、海盗等人群。
这种病率首先被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描述。
从15世纪中国的郑和多次率领长期航海的记载来看地,并无发现有大量船员因长期航行而染上坏血病而死,这说明东方已经知道多备蔬菜和水果预防本病,并用于实践。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也有多人积极推荐水果、蔬菜,如柠檬等在航海中预防坏血病的作用,但并没有推广应用,客观原因是当时缺乏保存新鲜蔬菜、水果的方法,因而在地理大发现的年代,西方探险家及航海家们备受此病的困扰。
1536年,发现圣劳伦斯河的法国探险家JacquesCartier,从印地安人那里学到利用当地柏树叶(松针)煮茶饮用,成功地救治许多船员。
后来发现,每100克这种柏树叶中含有50mg维生素C,但这一应用没有推广。
1740年,英国的GeorgeAnson率领1854人的舰队进行环球探险,结果只剩下188船员,其余大多数死于坏血病。
18世纪中叶,苏格兰海军军医JamesLind发现此病与饮食有关,他以12位患有坏血病的船员为对象,设计并实施了历史上第一个饮食与坏血病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柠檬对坏血病的预防作用。
1753年,Lind发表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并且他还提取橘子汁,作为治疗坏血病的药物出售。
但他自制的“药”因为氧化,使得其中维生素C失活,而效果甚微。
所以英国海军部门也就没有对他的实验在意。
1768–1971年间,的英格兰探险家JamesCook在环球探险中对船员下达了严格的命令,包括保持严格的干净,禁止用铜锅煮食物(产生的一种铜的化合物可以加速食品中的维生素氧化),尽可能地更换新鲜食品。
结果他的船员没有发生过坏血病。
但他的办法对其它英国舰队的效果有限。
直到1790年代,负责海军卫生的GilbertBlane坚持推广了Lind的方法,强制海军船员吃新鲜的橘子和柠檬汁,英国海军才消除了坏血病。
也因此,英国人被戏称为“lime-juicer”后来被称为“limey”。
二、意外发现的疾病动物模型
虽然坏血病的发病越来越少,但治疗坏血病的关键因子仍然没有找到。
多个研究团队不断分离新鲜水果中的物质,但却无法验证其分离到的物质到底是不是治疗因子,原因是当时只能在坏血病患者身上验证,缺乏动物模型。
1907年,两个挪威生理学家AxelHolst和TheodorFr氀椀挀栀,在研究脚气病与维生素关系时,希望建立一种小型动物模型,以取代通常用的鸽子模型,他们选择了荷兰猪进行尝试。
首先他们按照在鸽子上建立脚气病的方法,用同样的食物(经处理过的谷物和面粉)喂养荷兰猪,结果一段时间后,荷兰猪产生了典型的坏血病的症状。
于是坏血病的动物模型被建立起来。
后来人们发现,这是因为人体与荷兰猪均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C,而其它动物则可以,可以说这是一个极为巧合的发现。
当时一般认为,这种疾病只在人身上存在,所以两人建立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坏血病意义非凡。
当时维生素的概念越来越流行,1928年,新鲜蔬菜、水果当中这种抗坏血病因子被认为是维生素的一种,并被命名为“水溶性因子C”。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CharlesGlenKing采用了这一动物模型,用于筛选治疗坏血病的“水溶性因子C”。
三、维生素C的分离、合成
匈牙利科学家AlbertSzent-Gyorgyi曾在多个国家求学,研究了生物的氧化还原机制。
1927年,他受邀到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当时他刚开始检测肾上腺皮质中的抗氧化物质。
到剑桥后,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在英国化学家FrederickGowlandHopkins的实验室中成功地从牛的肾上腺中分离出1克较纯的抗氧化物质,他根据经验,认为化学式为C6H8O6,并命名为己糖醛酸(hexuronicacid)。
1929年他到美国梅奥医院做研究,从牛肾上腺中分离出较多这种物质。
他将一半提炼出纯粹的这种物质送给英国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醣类研究化学家NormanHaworth进行分析。
可是那时技术尚不成熟,由于量较少,Haworth还是没能够确定这种物质的结构。
1930年Szent-Gyorgyi回到匈牙利,他的团队发现匈牙利的一种常见的辣椒中含有大量的这种物质。
他成功地从中分离出1公斤的己糖醛酸,并再送一批给Haworth继续分析。
这一次,Haworth不负所望,成功分析出了这一物质的结构,从而可以合成维生素C。
但是,因为Gyorgyi等人对坏血病动物模型不了解,所以虽然他怀疑这种物质就是治疗坏血病的特殊因子,但未能进行验证。
1932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CharlesGlenKing,通过间接的方式,从Gyorgyi实验室得到了这种物质,他立即进行动物模型实验,发现己糖醛酸就是治疗坏血病的维生素。
King与Gyorgyi先后在两个星期的间隔内发表了相关的文章。
1937年,Gyorgyi获得了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因为发现了“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
而Haworth也因确定维生素C的化学构造,并且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维他命C,而获得了同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Szent-Gyorgyi和Haworth还把维生素C命名为抗坏血酸ascorbicacid。
四、维生素C的工业生产
1933年,瑞士化学家TadeusReichstein独立于Haworth发明了维生素C的合成方法,并被命名为Reichstein过程。
这是一个6步反应,其中包括微生物的发酵。
1935年,这一知识产权转让给罗氏公司。
1942年,KurtHeyns对本技术作了修正,使之成为随后几十年工业生产维生素C的主要方法。
世界上第一个作为药品上市的维生素C由默克公司推出,商品名Cebion。
罗氏的商品名则是Redoxon。
1960年代末,北京制药厂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从采集的670个土壤试样中分离得到1615株细菌,然后经过培养,得到了一株优选菌株,从而开发了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中间体—2-酮基-L-古龙酸。
维生素C生产的二步发酵法主要发明人: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尹光琳,陶增鑫,严自正;北京制药厂:
宁文珠,王长会,王书鼎。
(这些研究者的资料有限,搜索下来多是相关领导的讲话及评价。
)这项技术的知识产权(国际使用权)于1985年出售给瑞士罗氏公司,金额达到550万美金。
世界各国的卫生组织不断提高健康人每天的维生素C摄入量,美国目前已经达到90mg/天(成年男子)。
因而维生素C作为药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用量也越来越大,全世界平均每年需求达到11万吨。
众多中国企业利用二步发酵技术生产维生素C,但主要依赖原料出口。
由于中国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因而出口量也在减少。
2011年,美国控诉4家中国维生素C生产企业,蓄意减少生产,抬高价格。
新药发现史话(三十一)维生素B12的发现(BriefHistoryofDrugDiscovery31)
41、维生素B12的发现
维生素B12的发现与恶性贫血有重要关系。
恶性贫血原本主要见于老年人群,通常称为巨幼细胞贫血、比尔默氏贫血等。
1850年代,英国生理学家ThomasAddison描述了恶性贫血这一疾病的症状包括舌炎、感觉异常,步态异常等。
他指出,恶性贫血可能与胃的病理变化有关,有可能是缺乏胃酸的原因。
1907年,RichardClarkeCabot报告了约1200名恶性贫血患者,死亡率非常高。
这种疾病在1926年之前没有治疗的办法。
据马里兰大学统计,每年大约有5万患者因恶性贫血死亡。
一、恶性贫血的肝脏疗法
Dr.Newcastle发现把正常人的胃容物给恶性贫血的患者,患者的病情就能得到好转。
当然,这无法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治疗手段。
1920年,Dr.Whipple开始研究失血引起的贫血治疗。
他用狗诱导失血贫血模型。
他首先给狗放血诱导出贫血症状,然后通过喂养不同的食物,观察哪种食物让狗恢复得更快。
他发现,红肉与一些蔬菜有效,但新鲜的动物肝脏最好,可以治愈狗贫血。
后来他又把这肝脏用到恶性贫血的患者上,也有一定疗效,他在1920年发表了文章。
GeorgeMinot是哈佛大学的博士,1923年,他与WilliamMurphy合作,把Whipple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他们发现治疗失血后的狗的贫血是因为肝脏中的铁,但治疗临床恶性贫血患者是因为提取液中的一种特殊物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失血后的狗与恶性贫血的发病机理是不同的。
维生素b12恰可溶于水,所以给恶性贫血患者喝肝脏提取液是有效的。
缺铁性贫血患者并不缺乏维生素,而是因为缺铁导致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下降,给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喝肝脏提取液完全无效(因为其中虽然含有维生素B12,但不含铁),但吃肝脏是有效的,因为肝脏中含有铁。
于是他们提出了全面的治疗方案,其中一种治疗方案是,患者每天至少吃半磅左右的肝脏,相当于半斤左右。
1926年在一次学会上,两人汇报了他们的成果:
45名食用新鲜肝脏的患者,全部治愈。
因为这一成绩,Whipple、Minot与Murphy三人共享了1934年的医疗诺贝尔奖。
1928年,生化学家EdwinCohn得到一种肝脏提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维生素 新药 发现 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