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日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docx
- 文档编号:27197111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59.94KB
清末留日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docx
《清末留日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留日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末留日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
目录(按这个题纲写,写3万字左右)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六)创新与不足
二、清末留日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1.
2.
(二)日本学习西方成效显著
1.
2.
(三)中日两国政府推动留日教育的开展
1.清政府的支持政策
2.日本政府的欢迎态度
(四)有利的客观条件
三、清末留日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清末留日教育兴起阶段(1896年-1898年)
(二)清末留日教育高潮阶段(1901年-1906年)
(三)清末留日教育沉寂阶段(1907年-1912年)
四、清末留日教育的内容、形式、成效和特点
(一)留日教育的内容
1.学生所选学校
2.学生所学专业
(二)留日教育的形式
1.派遣学生的方式
2.留日学生的层次
3.对学生的管理方式
(三)留日教育的成效
1.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2.成为辛亥革命的中间力量
3.培养了一批新式教育所需的教师
4.
(四)留日教育的特点
1.学习专业宽泛,偏重文科
2.采取“速成式”教育方式
3.大多数留日学生未能正式毕业
4.
五、清末留日运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一)造就大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推动国内教育发展
(二)推动国内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三)引进新式教科书
(四)留日学生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清末留日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泱泱大国被蕞尔日本打败,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了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局限性,开始迈出了向国外学习的步伐,日本由于在距离,文化,还有国情同中国相似的便利条件下,成为清政府学习的最理想国家。
日本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知识,积极改革教育,实行君主立宪,近代化进程迅速,最后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卓越成绩,中国若想摆脱被殖民被欺侮的现状,必须要向日本学习,在中日两国政府共同的努力下,中国留日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而后,清政府在“新政”时期为适应改革潮流,提出的“废科举,兴学堂,奖励游学”等一系列鼓励政策,促使了留日运动到达了一个高潮阶段,中国留日人数达到一万多。
清末的留日运动不仅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的影响来看,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功不可没。
本文旨在从分析清末留日运动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为始端,对清末留日运动的发展情况做一个客观的梳理,进一步概括出这场留学运动在专业设置上,教育模式上,毕业情况以及对女子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的特点,最后以清末留日运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作为结尾,从而较为完全地介绍了中国留学教育在清末这个阶段的一些具体情况。
关键词:
留日运动,背景,特点,影响,中国教育近代化
Abstract
AftertheSino-JapaneseWar,Chinasufferedfromseverenationaldisaster,theterriblesituationgaveQinggovernmentabighitandawokethousandsofChinesepeopleatthesametime.AlargenumberofpatrioticstudentswentEastwardtheJapaninordertosavemotherlandfromdangerous
situation,whichstartedthenewepochofstudyingabroadinJapan.Thesepatrioticstudentsabsorbednewthought,newcultureandbrandnewknowledge,theycarriedoutrevolutioninpolitic,economyandculturebyusingthem.ThemovementofstudyinginJapanmakesparticularcontributionespeciallyineducation.Theybroughtinadvancededucationtheory,broketraditionaleducationconcept,complicatednew-typetextbooks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womaneducation.Thispaperconsistsoffivemainparts.BasinonthebackgroundofstudentsstudyinginJapan,andhistorygeneralsituation,thetypicallyfeaturesinthemovement,andtheinfluenceoneducationalmodernizationofchina.
Keywords:
intheQingdynastythemovementofstudyinginJapanbackgroundprocessinfluencetheeducational
一、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六)创新与不足
二清末留日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1赔巨款,中国经济危机严重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整个中国社会震动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从前只被西方大国打败,如今竟被东方小国日本打败了,不仅割土地,赔巨款,丧利权,蒙受奇耻大辱,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中国的民族危机愈益深重。
清政府为偿付日本的巨额赔款,只能向西方列强大举外债。
甲午战争前的三十余年间,清政府曾向英,德各国商人借贷二十五次,总额才四千一百余万两。
到甲午战争爆发时,这些外债绝大部分已经偿清。
从甲午战争爆发到中日议和期间,清政府又向英商银行和通过德商银行借了四笔外债,共合四千三百多万两。
以上借贷虽皆以海关为担保,但数额不大,而且其经济性质大于政治性质,对中国的危害还不是太大。
清政府为偿付日本赔款而举措的外债,就完全两样。
先向俄,法,英,德四国三次大借款,总计三亿两,连本带利共六亿多两。
其数额之巨大是十分惊人的,这三次外债的偿还期,或三十六年,或四十五年,都附加了苛刻的条件。
如第三次续借英德洋款,合同言明,以海关税收,苏州淞沪九江浙江厘金及宜昌鄂岸皖岸盐厘为担保;本借款起债后十二个月内中国保证不向他国借款;偿还期为四十五年,中国不得提前一次清还或改变其他还法;此次接待未付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
通过这次借款,英,德两国便控制了中国部分钟要的财政行权,而且其期限竟然长达四五十年。
列强假此庞大债务攫取了大量利权,使中国处于列强的枷栲压榨下长期不能自拔。
2割让土地,领土主权严重受侵犯
与此同时,虎视眈眈的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先是1895年,德国即向清政府要求设立天津,汉口两处租界,作为还辽的报酬。
1897年11月14日,又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
1898年3月6日,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其中,规定将胶州湾租与德国,为期九十九年,德国有权建造由胶州到济南的铁路,并享有铁路沿线三十里以内的开矿权。
这样,德国终于实现了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不仅把胶澳地区夺取到手,变成直接统治的殖民地,而且把侵略魔爪伸向山东内地,从而控制了山东全省,作为自己的实力范围。
随后,俄国以“助华”为名骗取清政府的同意,将军舰开进旅顺口,从此赖着不走。
并胁迫清政府于3月27日,5月7日先后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这两项条约规定俄国租借旅大二十五年,并由建造南满铁路的权利,使它实现了长期梦寐以求的对中国东北的控制,从而大大加强了在远东的战略地位。
同年4月10日,清政府与法国互换照会,承认中国滇,桂,粤诸省领土不割让或租与他国,成为法国的权利范围。
英国借口维持大国的均势,强迫清政府与6月9日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承认九龙及大鹏,深圳二湾为其租借地,定期九十九年;7月1日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规定中国将刘公岛并威海湾诸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十英里的地方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
1899年8月,日军在鼓浪屿登陆,迫使清政府与10月25日签订《厦门日本专管租界条款》,取得了在厦门设立租界的权利。
并企图占领着那个厦门地区,将福建以至浙江划入日本的实力范围。
11月16日,法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广州湾租与法国,亦以九十九年为期。
自从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接触效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或夺占海湾,或争划势力范围,把中国的大好河山分割得治理破碎,整个深厚呈现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深重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东方的来封建文明古国中国和日本先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紧闭的国门,痛定思痛后,两个国家分别探索各自的自强求富,摆脱国外危机的道路,日本经过1868-1873年的明治维新,积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逐步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成为亚洲最早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的国家,中国清王朝则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兴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得洋务运动,洋务派在国内大力开办各种洋务学堂,聘请外国教师,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学习西方的“西艺”,此外洋务派还大兴在国内聘请外国顾问来办工厂,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以御外侮”的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广阔土地上进行着,然而,这场物质层面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尽管使清朝的军事力量有所增强,腐朽的封建制度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1894年-1895年,中日两国爆发了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是对两国同时自救崛起的实力证明,最后以北洋大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彻底粉碎了清政府通过学习西方办理洋务而富国强兵的梦想,更多唤起了中国对日本这个弹丸之国的重视。
以天朝自居的清王朝被向来为国人都视为“蕞尔东洋”所击败,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开始冷静地重审日本,洋务大官张之洞分析日本强盛的原因时,在《劝学篇》中写道“日本小国也,何兴之暴也!
伊藤,山县,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诣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路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4,留学教育对日本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深深地震撼着清政府官僚。
(二)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成果显著
1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明治天皇接收政权之后,立即在1868年3月以天皇誓词的形式发表了新的施政方针。
在
这个誓词中明确指出:
“向全世界寻求知识,以振皇基”。
确定了这个大方针之后,新的明治
政府以强力手段推行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的政策。
这些政策对于日本近代自然
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的明治政府没有制定什么成文的科学技术政策。
但是明治政府不仅有它的科学技术政策,而把科学技术政策做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认真地加以贯彻。
在这一方针的指引卜.日本政府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推行了一系列同发展科学有关的重大措施,其中包括从国外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战略性决策。
举其有代表性的如;1.1870年设立工部省。
当时的工部省是执行新政府技术引进政策的中央机关,在它的主
持下,邀请了大批外籍技术家到日本工作。
2.1872年公布新学制。
按新学制的要求,从教育体制到教材内容都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经验为模式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并开始有组织地向海外派出留学生。
3.1877年创立东京大学(后改称东京帝国大学)。
当时的东京大学是执行新政府科学引进政策的根据地。
以东京大学为中心,陆续聘请了欧美各国的知名学者到日本担任大学教授,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学有专长的科学骨干。
4.1879年建立东京学士会院。
它的前身是1873年自由结成的近代学术团体“明六社”,这时改组为掌管国家学术的中央机关,即日本最早的国家科学院。
5.1886年公布帝国大学令。
这时,日本的近代科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政府便以法令的形式把高等教育完全纳入国家需要的轨道。
同年,还相继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师范学校令。
1888年又公布了学位令。
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日本的科学和技术是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控制下发展起来的。
这与西方先行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然有所不同。
西方国家的科学,一般都是经历过一个长期的自发发展过程,日本无需经历这样的过程。
日本是一个“落差”很大的后进国,这对科学的发展来说,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不利的一面是,科学的“先天不足”。
有利的面是,正因为“落差”大,所以科学受到的冲动力也大,有可能用直接引进的办法以很高的速度急起直追。
日本人看到了这一有利的形势,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去推动科学的发展,使其在尽可能短的时日内达到与其他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的水平。
这是日本近代科学创业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2实行科学、产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国家政策
一体”的国家政策从明治维新后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可以看出,日本的科学政策同产业政策、教育政策是紧密配合,浑然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政策体系。
一方面,由于日本发展科学的目的性十分明确,这就是发展产业的需要,因此,科学政策经常是作为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引进之后,还必须有懂得科学知识的人来吸收、消化,因此,日本政府又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把教育政策看作是实现科学政策的代个重要环节。
人们总是认为,善于模仿和引进是日本人的长处。
其实,科学技术的引进固然是日本科
学政策的重要特征,但关键并不在于引进这个做法本身,而在于如何从产业和教育这两个方
面来健全本国的吸收和消化的机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实行科学、产业、教育“三位
一体”的国家政策,这才是明治政府的高明之处。
历史表明,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快就收到了效果。
在明治维新后的二十年间,由于产业的推动,陆续出现了一批官立或公立的科学研究机关,如:
水路部(1871年)、东京气象台(1875年)、地质调查所(1878年)、陆地测量部(1884年)、卫生试验所(1887年)、东京天文台(1888年)。
同时,随着教育的发展,开始涌现出一批精通近代科学的优秀分子,即所谓埃利特不法文elite)阶层,因而各种专门化的学会有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
著名的学会如:
医学(1875年)、数学(1877年)、化学(1878年)、地学(1879年)、工学(1879年)、地震学(1880年)、药学(1881年)、气象学(1882年)、植物学(1882年)、物理学(1884年)、人类学(l884年)、矿业(1885年)、兽医学(1885年)、建筑学(1886年)、农学(1887年)、电学(1888年)、动物学(1888年)等等。
其中有的学会,如地震学会,不仅是世界第一流的,而且是国际上的首创。
3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近代教育发展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颁布新学制,并把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目标,一举建立了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制度,奠定了未来普及教育的基础,学龄儿童就学年逐年迅速增长,1895年(明治28年)为61%,1897年(明治30年)为67%,1900年(明治33年)超过了80%,逐步实现了《学制通告》中提到的“务期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
1国家富强,教育为本,日本在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提升教育的同时,也为国家崛起,社会的变革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日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此时中国却还置身于水深火热的民族灾难中,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向教育日本落后了一大截,就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近代化发展的差距来看,如表1-1所示2
1-1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近代化发展情况
类似事项
日本
事项年
中国
事项年
年差
外语学校
洋学所1855
同文馆1862
7
购买轮船
咸海丸1857
购入商船亚丁号1872
15
留学
荷兰留学1862
美国留学1872
10
工厂
横须贺造船所1864
安庆军械所1861
-3
文字改革运动
《汉字御废止之仪》1866
《一目了然初阶》1892
26
杂志
《西洋杂志》1867
《时务报》1896
29
诏令
五条誓文1868
科举废止诏书1905
37
报纸
《中外新闻》1868
昭文新报1873
5
电信
东京-横滨间1869
上海-香港间1871
2
货币制度
新货币制度1871
实行法币1935
64
发式
自由散发1871
自由散发1911
40
火车
东京-横滨间1872
上海-吴淞间1876
4
新历
太阳历1873
太阳历1912
39
民众政治运动
民选议院设立建议1874
公车上书1895
21
国立新式大学
东京大学1877
京师大学堂1902
25
立宪预告
国会设立诏书1881
预备立宪上谕1906
25
颁布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
中华民国宪法1947
58
从上面的比较表格来看,同样在进行近代化的两个国家,都在走崛起的道路,可是进步的差距却很大,对于同等事物的兴起,每件在日本出现的时间平均比中国早了20多年。
而对于早期去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而言,在长崎下船后,目睹街上日本男女学生“着屐,系红裙,二五携手,午前入塾,或沿途唱歌,一唱众和,学校林立”3的影响不免伤感,从而由此想到此时中国还处在被列强欺侮的水深火热中,而教育更是陈旧不堪,不得不对自己的祖国时刻怀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绝望和惋惜之心。
(三)中日两国政府的推动作用
1清政府支持政策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变法上谕,其中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就是“兴学堂,奖游学,停科举。
”1906年开始,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完全被废除,学子们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路被彻底堵死,因此,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和通过政府考试的学生将进入政府部门。
同时,国内新式学堂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入学的要求,而在国内的高等新式学堂的费用与赴日留学相差无几,于是学子们纷纷东渡求学。
此外,在“奖游学”这项措施的实践中,清政府不断出台了对留学日本十分有利的保障性政府,1901年9月清政府令“各省选派学生出洋留学,如学有所成,即予奖励。
”各省督抚,大臣以及京师大学堂随即相继派遣大批学生赴日留学。
1903年,对于自费留学生不准书吏需索分文。
“而在1903年颁布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十条中规定“中国有学生在日本各学堂毕业这,是所学等差,给与奖励……在普通中学堂五年毕业得到优……各是所学程度给以相当官职。
”5张之洞提出的这一系列奖励办法,不仅成为清廷制订有关考核归国留学生的蓝本,而且也成为各省使用,奖励回国留学生的依据。
1904年5月,清政府颁布了《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规定:
“学生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见习士官期满,除在日本继续升学者外,回国学,曲练兵处,就其历年所学一一考试。
最优秀奏请授职守备,次者授千总,再次者授把总。
”1905年,清政府举行了一次留学考试,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对应考的14名留日学生全部授以相应的官职。
这无疑更促进了大批学生留学日本的运动。
2.日本政府的欢迎态度
留日运动如果说清政府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努力把大批的中国学生送出去的话,日本政府的欢迎态度以及在吸引游说中国学生留学日本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况且,清末的留日运动一开始就得到了日本方面的支持。
1897年0月,日本首先向清政府发出表示友好的信息,日本参谋本部通过驻天津领事向中国发出邀请,清政府派出代表团在日本期间自始至终都受到了贵宾式的接待。
1897年12月,日本陆军少佐福岛安正和宇都宫太郎来华访晤。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都谈及留学有助于增进中日间的亲睦与提携,日本方面甚愿意教育中国青年,为中国造就人才。
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于1898年5月间函告清总理衙门,称日本政府拟与中国倍敦友谊,中国目前需才若渴,如果选派学生赴日留学,日本愿意提供帮助。
接着,他又亲自向清政政府官员面述,中国如派学生陆续前往日本学堂学习,人数均以200人为限,有日本方面支付费用。
除游说争取更多的中国学生赴日外,日本海为中国学生创办了许多学校。
1896年,东京高师校长嘉纳治五郎设立宏文学院,为中国培养师范生,此外。
日本还设立了培养中国普通学生的日华学堂,培养军事人才的振武东斌学校。
而日本一些名牌学校如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为中国培养政法,财经等方面的人才。
东亚女学,山口高商,千叶医专等学校还为清政府培养高等专业人才。
据大正十一年五月调查,日本大学及文部省直辖72所公立学校,有50所学校接纳中国学生。
对于日本采取如此优惠措施和吸引政策来鼓励中国学僧留学日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一方面,在甲午战争后,日本跻身于列强之中,并力图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具有一席之地,在弱肉强食的国际政治背景下,走撒谎能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日本,一方面把亚洲东部视为它的势力范围,又怕周边诸国尤其是中国这一地大物博的天然屏障被西方列强瓜分后,在此面临威胁,因此,中国必须亲善,日本鼓励清政府派学生赴日留学并为其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和待遇,从中日友好的关系来看,是真诚来帮助中国自强进步的。
然而,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的亲华引留政策背后又藏着不可告人的政治动机,即在清政府中培植亲日势力,而这一动机在矢野文雄致外务大臣西德二郎的信中可知,信中提到“如果将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国人才散布古老的帝国,是为日后树立日本势力于东亚大陆的最佳策略。
其习武备者,日后不仅将仿效日本兵制,军用器材等亦必仰赖日本,清国之军事,将成为日本化,又因培养理科学生之结果,因其职务上之关系,定将于日本发生密切关系,此系扩张日本工商业于中国的阶梯,至于专政,法政等学生,定以日本为楷模,为中国将来改革的准则,果真如此,不仅中国官民信赖日本之情,将较往昔增加二十倍,且可无限量地扩张与大陆。
”尽管日本鼓励支持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的原因和动机不尽相同,但事实和结果都促进了中国学生的留日运动,为中国学生赴日学习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保障了中国学生的在日学习。
(四)有利的客观条件
中国学生之所以会选择去日本留学,而不直接向西方学,还有很多有利的客观条件,终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地理优势,相对于欧美留学远渡重洋更显得便利,此外,在费用,语言文字和日本对于西方文化的去芜存菁等方面,留学日本客观上的有利条件无不吸引着广大的中国学生。
在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的《游学》章中,列举了他主张留学日本的五点理由:
(1)“路近费省可多遣”
(2)“去华近,易考察”(3)“东方近于中方,易通晓;”(4)“西方甚繁,凡西学不切要害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5)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这些建议的提出也有力地促进了清政府确定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政策。
其中
1.路近费省可多遣
留日学生多非富家子弟,节省花费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无论是赴日路费还是在日本的生活费,较之往欧美各国要省的多。
根据光绪二十年(1905年)外务部与学部奏请《西洋游学简明章程》规定,官费派往西洋的留学生,每人每年以一千二百金为率;而同年由学部奏定《管理留学日本学生简章》规定,官费六日学生,费用每人四百,四百五十,五百日元不等。
6路费以留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末 运动 历史背景 以及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