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羧酸 酯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7194111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51.32KB
高中化学羧酸 酯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化学羧酸 酯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羧酸 酯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羧酸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展示】青苹果,柠檬
师:
同学们一看到这些水果会有什么感觉?
师:
酸!
直流酸水,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有机酸。
苹果中含有苹果酸,柠檬中含有柠檬酸,自然界存在很多的有机酸,为我们的生活添姿添彩。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是以水杨酸为原料合成的乙酰水杨酸。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有机酸酸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
【投影】学习目标
【板书】
§3.3羧酸酯一、羧酸
【投影展示】
乙酸CH3COOH甲酸HCOOH
草酸HOOCCOOH苯甲酸C6H5COOH
山梨酸HOOC-CH=CH-CH=CH-COOH
乙酰水杨酸
【思考】这些有机酸的组成、结构有什么共同点?
你能由此总结出羧酸的定义吗?
【投影】1、定义:
【过渡】如果这些酸大家比较陌生,那有一种酸我们肯定熟悉,还经常吃到,那就是醋酸,即乙酸,所以我们以乙酸为例学习羧酸的有关问题。
学生广泛列举,认真倾听,观看投影
含有官能团羧基:
-COOH
羧酸的定义:
由烃基(或氢原子)与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出课题。
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充分感受羧酸与生活密切关联,产生浓厚兴趣
利用“支架”式问题的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羧酸组成和结构的异同比较,顺利总结出羧酸的结构特征
【实物展示】这是一瓶乙酸请一个同学来问一下味道(注意煽闻法),你来总结一下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
酸
的
结
构
【过渡】除了观察实物,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步骤是?
【展示】大家来观察官能团羧基,氧原子吸电子能力强,羟基受羰基影响,羟基上的氢变得活泼氢氧键容易断,碳氧单键也易断。
氢氧键断键,体现酸性。
思考交流
通过乙酸迁移到羧酸这类物质的学习,体现个别到一般,结构学性质的的学习方法
乙酸的酸性探究
乙酸是一元弱酸,能电离产生氢离子,具有酸的通性,举例说明乙酸能跟哪些物质反应?
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根据方程式比较乙酸、碳酸的酸性强弱?
酸性:
乙酸>碳酸
我们还学过一种有机酸,俗称石炭酸的苯酚,它也是一种弱酸,那么这三种弱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什么?
现在同学们利用提供的仪器与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讨论完成学案前三项内容。
【科学探究1】比较乙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
利用提供的仪器与药品
(分液漏斗、导管、锥形瓶、试管、CH3COOH、Na2CO3溶液和苯酚钠溶液),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
【注意】1.画出实验装置图
2.预期实验现象
3.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
【演示实验】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来做一下这个实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实验现象2CH3COOH+CO32-=2CH3COO-+H2O+CO2↑
H2O+CO2+C6H5O-→C6H5OH+HCO3-
整理实验现象,完成学案表格
【投影】1.酸性:
乙酸>碳酸>苯酚
【学以致用】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1mol水杨酸最多可以消耗多少摩尔NaOH?
(2)水杨酸类药物用量不当会导致中毒,通常采用静脉注射NaHCO3溶液缓解水杨酸中毒。
【讲解】通过这两个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出酚酸中羟基活性是不同的,含羟基的有机物还有哪一类?
含羟基的物质
比较项目
醇
酚
羧酸
羟基上氢原子活泼性
酸碱性
与Na反应
与NaOH反应
与NaHCO3反应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学案表格,比较醇、酚、羧酸中的羟基活性强弱
金属、酸碱、碱性氧化物部分盐
小组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预测现象
按照学案要求,完成现象记录、原因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应用,归纳总结的能力。
酯化反应探究
【资料卡片】做鱼的时候通常会加入少许酒和少许醋,鱼会变得无腥,香醇。
这是什么原理?
请同学们书写相关酯化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相关酯化反应方程式
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从形式上看酯化反应是羟基于羧基之间脱去一个水分子。
脱水是有下面的化学方程式所示的两种可能方式。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是哪一种呢?
在化学上为了辨明反应历程常用同位素示踪法,是由匈牙利科学家海维西发现的,因此他获得了194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科学探究2】同位素示踪法探究酯化反应原理
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球棍模型,其中乙醇中的氧原子用18O标记,前后八人为一小组看方式a和方式b,18O是在乙酸乙酯中还是水中
【注意】1.分工明确,团结合作
2.区分氧原子碳原子和氢原子
哪一小组的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讲解】事实上,科学家在乙酸乙酯中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18O,证明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是:
酸脱羟基,醇脱氢。
探讨不同的脱水方式
知道可以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反应机理
拼插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的断键方式
对学生进行同位素示踪的方法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用球棍模型直观领会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时的断键方式
【学以致用】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如何以水杨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酰水杨酸,并标记出反应物的断键位置。
2.为什么未成熟的青苹果再长一段时间就变成了散发诱人香气的苹果呢?
3.写出乙二醇与乙二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板演
培养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
【讲解】在本节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抓住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条主线,以乙酸为代表学习羧酸的性质,羧基中的氢比较活泼,易电离出氢离子表现酸性,可用于除垢剂和饮品,调味品;此外,羧基中的碳氧单键也不稳定,发生酯化反应,所以酒越陈越香。
同时我们从生活中的化学入手,并应用于生生活。
所以化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以后多用化学的眼睛看世界。
总结
归纳提炼,使知识系统性
渗透给学生结构到性质,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
在必修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乙酸这种典型的羧酸的相关性质,经过选修五的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有机物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较系统地认识,初步了解了有机物学习的一般方法步骤,因此在此基础上学习羧酸,可谓水到渠成。
能力方面:
有了通过自主学习,加工信息,总结物质性质的基本能力。
已经多次应用实验法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积累了一些实验经验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本课要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
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到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要重视STSE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有关STSE问题。
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课程理念先进,课程设计合理。
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学科核心观念之一,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这一观念的学习在“有机化学模块”中,要求根据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点解释和预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本课程设计流畅自然,各环节衔接紧密,过渡合理有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通过生活中的羧酸引入,引发学生兴趣,总结羧酸定义。
通过对羧酸结构的分析,抓住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条主线,以乙酸为代表学习羧酸的性质,羧基中的氢比较活泼,易电离出氢离子表现酸性,并有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乙酸酸性强弱;羧基中的碳氧单键也不稳定,发生酯化反应,通过亲自拼插球棍模型体会酯化反应断键方式。
渗透给学生结构到性质,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新颖而又非常流畅,教学效果应该非常不错
第二,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
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沾边,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
如生活中的羧酸(水果、药物)引入。
接着明确羧酸酸性后应用其性质解决水杨酸类药物中毒问题。
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水煮鱼入手引入酯化反应,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羧酸酯化反应后应用其性质解决水杨酸类药物发展过程中的成键问题。
真正贴近生活、社会实际,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是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第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例如在总结定义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探究羧酸性质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
我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成果,进行多种媒体组合的优化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球棍模型克服课堂教学中那种死板的缺乏生气的单向度的教学过程,解除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氛围,创建多向度的立体交往形式,为学生的更优发展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
最后,我让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而进行互检互测。
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率,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体现科学知识的实用与趣味性,练习题我尽量结合生活实际,且逐步递进,这样的达标检测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勇气。
通过教学设计,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会在平时多看看其他专家名师是怎样处理教材和上课的,我一定要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争取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
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的第一课时羧酸 ,从整个化学课程来说,必修二中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已经初步介绍了乙酸的有关内容,从本模块来说 ,羧酸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延看,羧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类化合物和有机合成的基础。
教材的知识结构,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
乙酸和羧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两者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本课主要通过乙酸来学习羧酸的结构和性质。
教材设计了两个科学探究,来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和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
第三节羧酸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归纳总结羧酸的定义,掌握羧酸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掌握羧酸重要的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羧酸。
*课前导学案·自学预习*
一.羧酸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由烃基和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2.通式:
,官能团为。
3.分类:
①按分子中烃基的结构分类:
②按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类:
2.乙酸
1.物理性质:
乙酸俗名,是一种液体,具有气味,易溶于。
2.化学性质:
乙酸是一种,其酸性比碳酸的,具有酸的通性。
电离方程式为
①与酸碱指示剂作用,能使石蕊溶液变。
②与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与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⑤与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课堂导学案•讨论探究*
探究活动一 比较乙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
仪器与药品
分液漏斗、导管、锥形瓶、试管
醋酸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和苯酚钠溶液
设计实验
装置图
预期实验
现象
化学反应
方程式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规律方法点拨】强酸制弱酸原理
【学以致用】1.1mol水杨酸最多可以消耗多少摩尔NaOH?
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静脉注射NaHCO3溶液”缓解水杨酸中毒的”的原理。
【归纳整理】醇酚酸中羟基活性比较
含羟基的物质
比较项目
醇
酚
羧酸
酸碱性
与Na反应
与NaOH反应
与NaHCO3反应
羟基上氢原子
活性
探究活动二 乙酸的酯化反应原理探究
1.乙酸与乙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脱水方式有方式a和方式b,如何证明是哪一种?
乙酸(CH3—COOH)
乙醇(CH3—CH2—18OH)
方式a
酸脱羟基,醇脱氢,产物:
CH3CO18OC2H5,H2O
方式b
酸脱H,醇脱—OH,产物:
CH3COOC2H5、H
O
【规律方法点拨】同位素示踪法:
化学上为了辨明反应历程常用的方法
资料卡片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是匈牙利科学家海维西(G.Hevesy)首先使用的,他因此获得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
【归纳总结】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时,一般是羧酸分子中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生成水,其余部分结合生成酯。
【学以致用】如何以水杨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酰水杨酸,尝试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标记出反应物的断键位置。
【课堂小结】
*课后导学案•巩固落实*
1.下列事实能说明碳酸的酸性比乙酸弱的是( )
A.乙酸能发生酯化反应,而碳酸不能
B.碳酸和乙酸都能与碱反应
C.乙酸易挥发,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D.乙酸和Na2CO3反应可放出CO2
2.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
试根据巴豆酸的结构特点,判断在
一定条件下,能与巴豆酸反应的物质是( )
①氯化氢 ②溴水 ③纯碱溶液 ④2丁醇 ⑤酸性KMnO4溶液
A.②④⑤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3.某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取一定量Na、NaOH、NaHCO3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该物质充分反应(反应时可加热煮熟),则Na、NaOH、NaHCO3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2∶2∶1B.1∶1∶1
C.3∶2∶1D.3∶3∶2
4.写出下列酯化反应:
(1)HCOOH+CH3OH
(2)
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
课后反思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从准备——试讲——修改——上课这每一步地提高,凝结了许多人的付出和帮助。
通过这次教学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提高的方向。
1.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应该更好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所以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更好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化学史教育的作用。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忙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介绍羧酸知识及其应用。
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对问题地设计能力还要加强
在教学中我是采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备课时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认为考虑的比较充分的,在试教时发现学生对我问题提出的方式和切入点出现了不适应,结果是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学生理解问题出现了偏差。
在课中如果学生出现不能很好地通过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老师的引导应该马上把学生从错误的边缘引到正确的学习路径上。
感悟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的能力需要我在每次课的问题设计都要仔细推敲,每个环节的问题都要环环相扣,而且难度要层层递进。
叶澜教授指出: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必须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
课标分析
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对《有机化学基础》这一模块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形成基于官能团、化学键与反应类型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探究性质、设计合成路线的相关知识,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预定于原子间的连接顺序。
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
认识羧基,从官能团的视角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主题2:
认识羧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链接烃的衍生物对杭江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实施建议中提到教师在化学教学和评价中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揭示之一,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这一观念的学习在“有机化学模块”中,要求根据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点解释和预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要贴近生活、社会实际,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要重视STSE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有关STSE问题。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沾边,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羧酸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 羧酸 第一 课时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