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7172304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38.54KB
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docx
《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最新】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的是
A.液氧 助燃性 燃料B.金刚石 硬度大 切割玻璃
C.石墨 黑色质软 铅笔芯D.干冰 升华吸热 人工降雨
2.化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硬度都很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所得固体质量大于铁丝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柴油属于物理变化
D.鉴别氢气和甲烷可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3.“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颜色球代表不同种原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和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B.甲和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D.化学方程式中乙、丁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4.下列有关碳的单质和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CO2均具有还原性B.用紫色石蕊试液可区分CO和CO2
C.金刚石、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性质相同D.碳具有可燃性,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②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③生活中少量肥皂水可把硬水转换成软水④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A.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
6.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也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氯代烷等。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B.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引起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改变
C.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于中药、香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D.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7.下列有关事实的结论合理的是
事实
结论
A
金刚石和C60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金刚石和C60属于同一种物质
B
3g碳与10g氧气反应生成11g二氧化碳
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
H2O和CO2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把它们混合在一起时却能够使石蕊变红
CO2与H2O发生了化学反应
D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
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A.AB.BC.CD.D
8.通过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B.验证氧气支持燃烧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分子运动
A.AB.BC.CD.D
9.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
现将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放入烧杯中,再缓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稀硫酸,使之与杯底的Na2CO3反应产生CO2气体,发现蜡烛火焰熄灭,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燃烧起来。
从实验获得信息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棉花具有可燃性
B.CO2不支持蜡烛燃烧,但能支持棉花燃烧
C.Na2O2与CO2反应放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D.棉花燃烧证明“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10.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甲烷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3.2
11.2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4.4
待测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反应后X的质量为2.8g
C.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
2D.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
7
二、填空题
11.多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1)从微观角度看(如图1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①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_____(填“原子”或“分子”)。
②参加反应的A2与B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2)从反应类型角度(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反应类型生成,以二氧化碳为例)
①能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是_____(填一种物质化学式)。
②高温下,石灰石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从能量变化角度看,往图2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会引起白磷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此时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_,写出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2.碳是人类接触最早、利用最多的元素之一。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碳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_____;
②将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强热,该反应中碳表现出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填序号)。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将石墨用于制作电极
C一氧化碳用作气体燃料D将小块金刚石镶在玻璃刀头上用来裁玻璃
④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⑤如图是汽车尾气治理过程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其中C、D的质量比为_____。
(N-14C-12)体现了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填序号)。
A元素种类B原子种类C分子数目D原子数目
⑥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提高煤的燃烧效率能节约煤碳资源,写出一种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的方法:
_____。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酒精是目前使用量较多的能源,写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⑦石灰石可用来吸收火力发电厂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废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aCO3+2SO2+O2
2CaSO4+2Y,Y的化学式为_____。
三、实验题
13.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善于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基本要素。
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回答下列两个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1)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来测定KClO3和MnO2混合粉末中KClO3的含量。
①若读数时俯视液面,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误差”);
②若未待气体恢复至室温时读数,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误差”);
③在操作完全正确的前提下,测得的实验结果仍可能偏小,原因是_____。
(2)①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玻璃管中的一氧化碳是纯净的,但在加热试管时却发生了爆鸣。
②玻璃管中有亮红色的金属出现时,试管底部破裂。
③玻璃管中的氧化铜粉末全部变红后,又逐渐变黑。
试从操作和装置等方面考虑,分别简述产生上述三种异常现象可能的原因。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3)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的装置相比优点是_____。
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通入,验满的方法是_____。
四、综合应用题
14.已知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设计实验)依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1)观察到_____装置(填序号)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分别是:
①D装置中出现_____的现象;②_____。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
生成物中有CO和CO2两种气体。
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问题讨论)
(1)C装置的作用是_____,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
(2)如D装置中硬质玻璃管(含内容物)实验前质量为112.5g,实验后质量为109.3g,则参与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_____g。
(Cu-64O-16)
15.小明喜欢养金鱼,他上网查阅资料得知:
鱼缸中每升水的溶氧低于0.003g时,鱼就会死亡,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化学增氧剂,其反应原理是:
2CaO2+2H2O═2□+O2↑.请回答:
(1)过氧化钙(Ca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Ca﹣40,O﹣16H﹣1)
(2)该反应原理中□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3)小明将2.88g过氧化钙放入盛有200L水的鱼缸中,请你通过计算分析,当氧气完全释放后,鱼缸中水的溶氧量是否符合最低要求______?
(假设产生的氧气完全溶于水,其他因素忽略不计)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液氧具有助燃性,所以可用于助燃剂,而不是作燃料,故A错误;
B、金刚石的硬度大,所以可用于切割玻璃,故B正确;
C、石墨是黑色固体,且硬度小,在纸上划过会留下黑色印记,常用作铅笔芯,故C正确;
D、干冰升华吸热,所以可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确。
故选A。
2.C
【详解】
A、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性质不同,金刚石的硬度大,而石墨的硬度较软,故A错误;
B、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所得固体质量大于铁丝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柴油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氢气和甲烷点燃都生成水,所以在火焰上分别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不能鉴别氢气和甲烷,故D错误。
故选:
C。
3.D
【详解】
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
乙和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故A正确;
B、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甲中元素的化合价无0价,而丁是单质,所以该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B正确;
C、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故C正确;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量相等,所以反应方程式中乙、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
1,故D错误。
故选D。
4.B
【详解】
A.CO具有还原性,能做冶炼金属的还原剂,CO2不具有还原性,选项错误;
B.用紫色石蕊试液可区分CO和CO2,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产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一氧化碳不能,选项正确;
C.金刚石、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但是两者的结构不同,性质不相同,选项错误;
D.碳具有可燃性,但碳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选项错误。
故选B。
5.C
【详解】
①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有少量水分,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产碳酸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说法正确;②点燃可燃性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会发生爆炸,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说法正确;③生活中少量肥皂水可把硬水和软水区分开,加入肥皂水后,泡沫多,浮渣少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但不能将硬水软化,说法错误;④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可燃、不助燃,常用于灭火,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说法正确;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碳不是,说法错误。
故选C。
6.B
【详解】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分子种类不变,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变,选项错误;
C、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以用作溶剂,可用于中药、香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选项正确;
D、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选项正确。
故选B。
7.C
【详解】
A、金刚石和C60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两种物质的结构不同,不属于同一种物质,选项错误;
B、碳和氧气反应的质量比为3:
8,3g碳与8g氧气刚好完全反应生成11g二氧化碳,剩余2g氧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
C、H2O和CO2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把它们混合在一起时却能够使石蕊变红,说明CO2与H2O发生了化学反应,且生成了酸,选项正确;
D、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选项错误。
故选C。
8.D
【详解】
A.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该实验只能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错误;
B.冰水中没有达到着火点的白磷,通入氧气后不能燃烧,不能验证氧气支持燃烧,选项错误;
C.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
D.氨水和酚酞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氨水的分子通过运动接触到酚酞,使酚酞变红,证明分子不断运动,选项正确。
故选D。
9.B
【详解】
A、沾有Na2O3固体的棉花燃烧起来,就说明棉花具有可燃性,故正确;
B、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稀硫酸与杯底的Na2CO3反应产生CO2气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是它的特性,并不因燃烧物的不同而改变,所以CO2不支持蜡烛燃烧,同样不支持棉花燃烧,故错误;
C、沾有Na2O2固体的棉花之所以燃烧起来,就是因为Na2O2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释放出热量,使棉花达到着火点,所以棉花燃烧起来,故正确;
D、棉花能够燃烧就是因为棉花是可燃物,并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稀硫酸与杯底的Na2CO3反应释放的热量,使棉花达到了着火点。
所以我们由此可知“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故正确。
故选B。
10.C
【解析】
A、X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故X为生成物,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错误;
B、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为3.2g+11.2g=14.4g,生成物的质量为7.2g+4.4g+a=14.4g,故a=2.8g;故错误;
C、3.2g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3.2g×
×100%=0.8g,则碳元素的质量为:
3.2g-0.8g=2.4g;7.2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7.2g×
×100%=0.8g,故X中不含有氢元素,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4.4g×
×100%=1.2g;故X中应含有2.4g-1.2g=1.2g碳元素,又因为X的质量为2.8g,故X中应含有1.6g氧元素,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g:
1.6g=3:
4;故C正确;
D、由C中计算可知,X中应含有1.6g氧元素,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g:
1.6g=3:
4,则推测X为CO,故化学方程式为:
4CH4+7O2
8H2O+2CO2+2CO;故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
7,故D错误。
11.分子1:
1C、COCaCO3
CaO+CO2↑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水温升高,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CaO+H2O═Ca(OH)2
【详解】
(1)①从微观上看,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分子,变化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
②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A2与B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2)①能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是碳和一氧化碳,化学式分别是:
C、CO;
②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化学方程式是CaCO3
CaO+CO2↑;
(3)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会引起白磷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此时生石灰的作用是: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水温升高,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O═Ca(OH)2。
12.6还原C+2CuO
2Cu+CO2↑ABDAB2NO+2CO
N2+2CO27:
22AB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提高氧气的浓度C2H5OH+3O2
2CO2+3H2OCO2
【详解】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右上角是该元素的符号。
名称下边的数值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碳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碳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6;
②将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强热,该反应中,碳表现出还原性,发生反应为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2↑;
③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
B将石墨用于制作电极,利用了石墨能导电的物理性质;
C一氧化碳用作气体燃料,利用了一氧化碳能燃烧的化学性质;
D将小块金刚石镶在玻璃刀头上用来裁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物理性质;故选ABD;
④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在现场产生残留物,不会污染档案资料,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选项正确;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但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选项错误;故选AB;
⑤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化学方程式2NO+2CO
N2+2CO2;其中C、D的质量比为28:
88=7:
22;体现了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
⑥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提高煤的燃烧效率能节约煤炭资源,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的方法: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氧气的浓度;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是指酒精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C2H5OH+3O2
2CO2+3H2O;
⑦石灰石可用来吸收火力发电厂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废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aCO3+2SO2+O2
2CaSO4+2Y,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Y的化学式为CO2。
13.偏小偏大原因是氧气有一部分溶解加热前没有先通氢气使试管里的空气排净,加热时引起混合气的爆鸣受热不均停止加热后没有继续通入氢气至冷却,致使生成的Cu又重新被氧化A2KMnO4
K2MnO4+MnO2+O2↑CCaCO3+2HCl==CaCl2+H2O+CO2↑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a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管口b处,木条熄灭,证明已经集满二氧化碳
【详解】
(1)①若读数时俯视液面,导致气体体积读数偏小,则测得的实验结果偏小;
②若未待气体恢复至室温时读数,由于气体体积膨胀,导致测定氧气的体积偏大,导致计算的氯酸钾的质量就大,则测得的实验结果偏大;
③在操作完全正确的前提下,测得的实验结果仍可能偏小,原因是氧气有一部分溶解在水中;
(2)①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玻璃管中的一氧化碳是纯净的,但在加热试管时却发生了爆鸣,原因可能是:
加热前没有先通氢气使试管里的空气排净,加热时引起混合气的爆鸣;
②玻璃管中有亮红色的金属出现时,试管底部破裂,可能是试管受热不均;
③玻璃管中的氧化铜粉末全部变红后,又逐渐变黑,可能是停止加热后没有继续通入氢气至冷却,致使生成的Cu又重新被氧化;
(3)①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装置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②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的装置相比优点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关闭弹簧夹,大试管内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在压力的作用下,试管内液面下降,当液面下降到隔板下边时,固体反应物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反之,打开弹簧夹,反应开始;
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气体应从a通入,验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管口b处,木条熄灭,证明已经集满二氧化碳。
14.ACO2+Ca(OH)2=CaCO3↓+H2O黑色固体变成红色E装置中的石灰水变浑浊H2C2O4
H2O+CO↑+CO2↑验证二氧化碳已经除尽,排除对一氧化碳检验的干扰点燃尾气中的一氧化碳16
【详解】
[实验探究]
(1)如果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A装置时,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
该反应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分别是:
①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D装置中出现黑色固体变成红色的现象;②E装置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经D装置转化成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
生成物中有CO和CO2两种气体。
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H2C2O4
H2O+CO↑+CO2↑;
[问题讨论]
(1)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草酸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已经完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的作用是验证二氧化碳已经除尽,排除对一氧化碳检验的干扰,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将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2)如E装置中硬质玻璃管(含内容物)实验前质量为112.5g,实验后质量为109.3g,则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为:
112.5g-109.3g=3.2g,
则参与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
3.2g÷(
×100%)=16g。
15.﹣1Ca(OH)2鱼缸中水的溶氧量符合最低要求
【详解】
(1)过氧化钙(CaO2)中钙元素为+2价,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2)根据化学方程式2CaO2+2H2O═2□+O2↑可知,,该反应前,钙原子2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4个,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后有氧原子两个,缺钙原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四个,这些原子包含在两个分子中的,所以每个分子含有一个钙原子、两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为Ca(OH)2;
(3)设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x。
x=0.64g;则每升水中溶解的氧气的质量为
。
答:
满足鱼的正常呼吸的需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启东市 长江 中学 学年 九年级 上学 月考 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