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基础阅读讲解一.docx
- 文档编号:27168459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28KB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阅读讲解一.docx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阅读讲解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基础阅读讲解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阅读讲解一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阅读讲解
(一)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题在广州中考语文考试中多出现在选择题或是填空题中,分值不大,但也是很重要。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具体要求是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常见考法:
近几年,全国中考名著导读试题大都取自课标推荐篇目,考查内容有:
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片段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对文学名著的某一内容或某个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按要求向他人推介某一部文学名著;了解与文学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与歇后语等;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段。
题型主要有:
选择题、连线题、填空题、简答题、评价题、概述题等。
误区提醒:
例析: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写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联系相关内容完成下面习题。
(1)请简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2)请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英雄行为写一段颁奖词。
答案:
(1)示例: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中遭遇白骨精先后变作花容少女、老妇人、老公公的诱骗,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孙悟空不顾师父念咒阻拦,终将白骨精打死。
(2)示例:
变少女,变老妇,变老翁,白骨三变,三变都逃不过你火眼金睛;遭斥责,遭恶咒,遭恨逐,师父三惩,三惩都挡不住你斩妖除魔。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分析:
此题设有两个小题,一题要求考生简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二题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英雄行为写一段颁奖词。
解答这两道题,前提是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一定要熟悉,至少要看过相关内容的文学或影视作品;还要对白骨精三次变化的欺骗行为有本质的认识,对孙悟空斩妖除魔的精神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就简述不了经过,也写不了颁奖词。
颁奖词的语言表述要得体流畅,注意运用恰切的修辞手法,富含一定的文采。
例析:
名著阅读。
(1)凭借你阅读《格列佛游记》的体验,从下列地名中选出格列佛没游历过的一项()
A.小人国B.车迟国C.大人国D.慧骃国
(2)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许多神奇之处。
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简述其相关故事情节。
①发现"水帘洞"②获取"金箍棒"③炼就"火眼金睛"
故事情节:
(3)有位著名教育家曾建议:
"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为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呢?
请任选角度,联系原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示例:
①有一天,群猴在水边洗澡,溯流而上发现一股瀑布。
石猴率先跃入瀑布中,发现瀑布后有个天然的大石洞,他就率领群猴入住其中……②石猴想要一件合适的兵器,就去找东海龙王。
试用了几件兵器都不满意,最后他看中了龙宫的定海神珍铁,便取来做他的兵器……③美猴王大闹天宫被抓,太上老君将他关到八卦炉中。
他在炉中被煅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想到不但没被烧死,反而炼成了"火眼金睛"……(3)示例一:
此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这种写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譬如,小说将保尔在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内心绝望、动摇以及最终战胜自我的全过程刻画得非常细腻感人。
示例二:
这本书的名言警句很多,能激励我们成长。
如: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示例三:
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保尔这个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物形象。
譬如:
保尔在手术之后,医生诊断他将双目失明,失去劳动能力。
但他没有就此消沉,反而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骑兵师的中篇小说……
分析:
此题共三个小题,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考生名著阅读状态进行考查。
第
(1)题的失分原因,考生可能没有仔细阅读《格列佛游记》,对格列佛到底游历过哪些地方印象不深;第
(2)题失分的原因是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试题要求的一个故事;第(3)题可能由于时代与环境的原因,考生说不深刻。
阅读名著,一定要有选择性地予以精读、深读,融入自己的思索,读出智慧,读出情感,读出其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诗词鉴赏
古代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自然也是中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
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比较广,题目形式也比较多变,下面为大家介绍广州中考诗词鉴赏的题型特点以及答题技巧,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考试说明的要求:
理解词义和句意。
划分朗读节奏;欣赏词语和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考点概述:
古诗阅读与赏析的考点主要有:
①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②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③理解概括诗歌描绘的内容;
④理解诗歌表现景物的特点,体会诗歌写景的妙处;
⑤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理趣;
⑥对诗歌的炼字用词进行一定的评价赏析,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⑦对诗歌中的饱含情感或富有哲理或写景精妙的名句能作一定的评析,并有自己的体悟;
⑧弄清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
⑨运用想象和联想读诗,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理解诗歌的意旨。
前五点主要是阅读,后四点是针对诗歌赏析。
常见考法:
1.诗意理解。
诗意理解就是凭借自己的文言积累和试卷提供的注释,读懂每一句每一层每一节,就连标题、小序也不要放过。
对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情、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诗句的含义,一一弄清。
2.意境把握。
诗歌的意境,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描写了哪些景物)、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品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
描述时要力求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诗意。
3.内容概括。
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等,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楚。
4.写法品析。
诗词中字词的用法,各种修辞的运用,句法的作用,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全诗的结构特色,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这些方面有些什么特点,为表现诗词的主旨起到怎样的作用。
5.情感体味。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
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
诗词的情感与其主旨有着直接关系,把握住诗词的情感走向,有利于准确读懂其含义。
误区提醒:
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两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时的景物。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
(2)修辞手法:
夸张表达效果:
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分析o助读:
解答这道题时,由于审题不细心,考生很容易疏忽题干中的提示语,抓不住诗句中一些关键词语,把两首诗的不同时段答成"春天""夏天"或"开花时""落花时",把修辞手法答成"衬托""对偶",把表达效果答成"突出了人物喝醉了""忘记留住春天"等。
诗歌描写的时令季节都是有特征的,春花秋月,莺歌雁飞,是大自然的语言,也是诗歌的意象。
如果说,从静态的景物不容易看出时令季节,那么可以从景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推知答案。
春天湖水初涨,刚刚平了湖岸,云气压在水面上,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活跃在向阳的枝头,燕子也回归了江南水乡,这都显示了时间特征。
各种颜色的野花零零星星地开着,春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这些都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
《丰乐亭游春》写惜春之情。
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
在这鸟儿啁啾、杂花乱飞之时,太守却醉了,次日酒醒,春无踪迹。
表现了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的短暂。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所以说这个时段是暮春。
对欧阳修诗三、四两句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考生大多只看到"鸟歌花舞"的拟人手法,没发现夸张的手法。
春天的消逝,绝不是酒醒时刻就过去了,客观上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而这里作者却把它写成"酒醒春已归",似乎在一场酒醉之后,一觉醒来春天就飕然消逝。
夸张手法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这里不是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也不是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而是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
例如:
"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
'"当然,对于作为初中生的同学们来说,能够说出这是夸张的手法就够了。
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典型例题透视】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①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②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耐可:
哪可,怎么能够。
②赊:
赊欠。
(1)"耐可乘流直上天?
"此问句反映出李白什么性格和艺术风格?
(2)迷人的月色,用之不竭,取之无尽,相信你也享受过。
作者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但是本诗中第三句,诗人却用了一个"赊"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性格:
天真超脱;艺术风格:
想象奇特。
(意近即可)
(2)拟人手法;视月色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交流。
透视o助读:
这两道题是从诗意理解、情感感受、品析写法的角度命制的。
要准确把握诗意、体会诗人情感,首先要知道其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李白(其时遇赦,重获自由)、贾至(与李白同时的作家,以散文著名;其时贬官为岳州司马)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了一组(五首)七言绝句。
组诗原题为《陪族叔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以上选其第二首。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
明月皎皎,湖水悠悠。
洞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
诗人与友人(此处,我们不妨把其族叔也当作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
但乘流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首句写景,同时点出秋游洞庭事。
"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
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
波澜不惊,澄澈如画。
无烟水愈清,水清月更明。
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
这种景象,这种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写意简笔不可得。
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景。
明月的召唤,让诗人陡生"上天"之心:
"耐可乘流直上天?
"这天真异想,似突兀而来,没有缘由。
但是,月色不就是最好的缘由吗?
因此,这一突发奇思,反作用于月色的描绘,使得月色愈发迷人。
诗人奇特的想象与天真超脱的性格,不是正由此可见一斑吗?
想象奇特,正是诗仙浪漫风格的体现。
回答性格抓住"天真超脱",回答艺术风格点出"想象奇特""浪漫"等即可。
三四句直抒胸臆。
月色很美,但诗人只为洞庭醉。
上天既不可得,不如留下来,向洞庭赊点月色,醉游湖上。
"赊"字颇堪玩味:
洞庭的清风、朗月、湖光,美不胜收,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
诗人着一"赊"字,似与自然对话,表达了对自然的珍爱与尊重,拟人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可谓巧妙纯熟。
"赊",自然是不花钱了,那么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自然也就成了"赊月色"的最佳注脚。
"赊"字极见诗人性情:
痴恋月色,陶醉于自然美景中,洒脱不羁,豪放而不失浪漫。
本题的考查点落在作者的性格、诗歌的艺术风格、用语的辞格方面,更侧重于诗歌的内容把握、手法品析,这正是抓住了最为关键的部位。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是广州中考语文必考题目之一,文言文阅读题也是中考重要难点题目。
考试的时候较多出现的是教科书上的课文,但有时也会考课外的文言阅读。
因此同学们要牢固掌握好课文中文言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
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
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
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
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
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吉林卷15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
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
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
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
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
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
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
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
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
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复习 基础 阅读 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