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道设计技术规定教材.docx
- 文档编号:27158368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70
- 大小:218.48KB
压力管道设计技术规定教材.docx
《压力管道设计技术规定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力管道设计技术规定教材.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压力管道设计技术规定教材
1总则
2一般规定
2.1工艺计算
2.2站、场、库及石油化工装置设备和管道布置
2.3输油、输气管道线路工程
2.4材料选用
2.5管道应力设计
2.6管道和设备隔热
2.7管道和设备涂漆
2.8压力管道支吊架设计规定
2.9压力管道强度计算规定
2.10聚乙烯管道设计规定
3压力管道设计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1总则
1.1目的:
为了统一压力管道设计技术要求,提高压力管道设计水平,确保压力管道设计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1.2遵守的原则:
优化设计方案,确定经济合理的工艺及最佳工艺参数;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1.3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输油、输气管道工程、给排水及消防工程、热力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及石油化工工程。
2一般规定
2.1工艺计算
2.1.1输油、输气管道需要进行管道的水力计算、温降计算。
其计算公式按《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1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1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执行。
2.1.2对于特殊的管道穿跨越工程按《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和《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59-2009)执行。
2.2站、场、库及石油化工装置设备及管道的布置
2.2.1设备布置
2.2.1.1装置的总体布置应根据装置在工厂总平面上的位置以及与有关装置、罐区、主管廊、道路等相对位置确定,并与相邻装置的布置相协调。
2.2.1.2装置的竖向布置应根据装置生产特点,充分考虑操作、检修要求,满足交通运输要求;考虑装置内外地坪标高的协调及其内外道路、排水的合理衔接,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装置场地应采用平坡式布置,并采用有组织排水,所有的雨水经过暗管排入地下排水管网。
2.2.1.3设备布置应满足工艺流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应便于操作、维护、检修、防爆及消防,并注意节约用。
2.2.1.4设备布置应按工艺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风向条件确定设备、建筑物与其它设施的相对位置。
2.2.1.5设备布置应根据气温、降水量等气候条件和工艺与设备特殊要求,决定是否采用室内布置。
2.2.1.6装置的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布置在装置的一侧,位于爆炸危险区范围以外,并位于甲类设备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2.2.1.7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根据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类别分区布置,其间距符合现行的有关防火规范的要求。
2.2.1.8设备之间的距离除要满足防火、防爆的要求外,还要满足下列要求:
1)设备操作、维修、吊装场地及通道;
2)构筑物(包括梯子和平台)的布置;
3)设备基础、地下管道、管沟及排水井的布置;
4)管道及仪表的安装。
2.2.1.9泵布置在室内时,应成排布置并满足如下要求:
1)所有的泵端出口中心线应对齐或泵端基础面对齐,两台泵之间的净距≮0.8m,泵端前操作通道的宽度≮1m;
2)室内布置时,两排泵之间的净距≮2.0m;
3)泵端/泵侧与墙之间的净距≮1.0m。
2.2.1.10通道和防火设备的布置要考虑对空间的安全要求,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行动,减少对临近的设备的危害。
2.2.1.11装置内最小通道宽度为:
1)消防通道6m(弯道半径12m);
2)公共主干道6m(弯道半径12m);
3)主要车行通道4m(弯道半径9m);
4)检修通道4m(弯道半径9m);
5)次要车行通道3m(弯道半径6m);
6)泵区检修通道2m;
7)操作通道0.8m。
2.2.1.12装置内最小通道高度为:
1)公共主干道5.0m;
2)消防道路5.0m;
3)主要车行通道4.5m;
4)检修通道4.5m;
5)次要车行通道3.0m;
6)管带下泵区检修通道3.0m;
7)人行通道2.5m;
8)操作通道2.2m;
2.2.1.13标高的确定为:
1)建筑物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200mm;
2)控制室、配电室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600mm;
3)设备的基础面一般应高出地面≮200m,泵的基础面视泵的形式而定。
2.2.2管道布置
2.2.2.1管道布置设计应严格遵守管道仪表流程图的设计要求。
2.2.2.2管道布置设计应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在满足施工、操作、维修、消防等方面的要求下,同时尽量做到整齐美观。
2.2.2.3管道应尽可能地上敷设,并集中成排布置。
地上管道设在管廊或管墩上,给排水、污水和消防水管道要埋地敷设。
2.2.2.4装置主管廊应留有10~20%的预留空间,并考虑其荷载。
2.2.2.5管道布置应满足抗震要求。
2.2.2.6对有特殊工艺要求的管道、高温、高压、大口径及与重要设备连接的管道和需要柔性计算管道的布置,应优先考虑并做好规划,尽量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吸收热胀,自行补偿、减少投资。
2.2.2.7与动设备连接的管道,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其弹性、支撑、震动、压力脉动、气蚀等方面的要求,作用于设备接口上的推力和力矩不得大于允许值。
2.2.2.8管道布置应尽量避免出现气袋、液袋和“盲肠”。
2.2.2.9管道除与阀门、仪表和设备之间的连接需要必要的法兰和螺纹连接外,其余均采用焊接连接,避免泄漏。
2.2.2.10管道穿过墙壁和楼板,均应配有套管,套管的直径大于管道隔热层的外径,管道焊缝到套管的端部距离不小于150mm。
2.2.2.11由于管道布置形成的高点或低点,应根据操作、维修等需要,设置放空阀、排液阀。
2.2.2.12阀门的设置应考虑操作的需要,设置在便于操作和维护的地方,同时对较大差压、较大口径、较大压力操作的阀门设置旁通或齿轮操作等。
2.2.2.13阀门设在容易接近、便于操作、维修的地方,成排管道的阀门集中布置,阀门手轮最小间距为100mm;立管上阀门手轮的安装高度宜为1.2m,不宜超过1.8m,如超过2.0m(且经常操作的),应设置梯子及平台。
2.2.2.14为了便于操作、维护和安装,装置区内应设置必要的软管站,服务半径为15m。
2.2.2.15管架上敷设的管道无论有无隔热层,其净距应不小于50mm,法兰外缘与相邻管道的净距应不小于25mm;管道外壁或管道隔热层的外壁的最突出部分,距管架或框架的支柱、建筑物墙壁的净距应不小于100mm;有侧向位移的管道应加大其管道间的净距。
2.2.2.16取样系统管道的布置应避免死角或袋形管,取样口的布置应使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取样阀安装在便于操作的地方,并使设备或管道与取样阀之间的管段尽量短。
2.2.2.17安全阀应直立安装并靠近被保护设备。
如不能靠近布置,则从被保护设备到安全阀入口的管道压头总损失,不应超过该阀定压值的3%;其背压不应超过该阀定压值的10%。
2.2.2.18安全泄压装置出口管的布置,应考虑由于泄压排放引起的反作用力,合理设置支架。
2.2.2.19管道上的仪表或测量元件应布置在便于安装、观察和维修的位置;必要时可设置专用的平台或梯子。
2.2.2.20控制阀和相邻管道的布置和支撑要便于控制阀的移开。
2.2.2.21在靠近设备、集中载荷、弯管、大直径三通分支管的附近设置必要的支架。
2.2.2.22管道及其组成件的最小壁厚度应按有关规范来计算,并根据介质特性和设计寿命,考虑一定的腐蚀裕度。
2.3输油、输气管道线路工程
2.3.1线路走向选择
2.3.1.1线路走向选择原则
线路选择应遵循安全、经济、方便,同时达到最佳化的原则,既满足建设单位对工程提出的要求,又使工程费用和运行期间管线的操作维修费用最低。
线路走向选择原则如下:
1)管线敷设地区的选择应符合我国现行的有关规定,线路走向应避开城市规划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
2)线路应尽可能取直,缩短线路长度,同时线路也要尽可能靠近气田、城镇和工矿企业。
3)线路应尽可能利用现有公路,方便施工和管理。
同时应尽可能利用现有国家电网供电,以降低工程费用。
4)线路尽可能避开高烈度地震区、沙漠、沼泽、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地区和施工困难地区。
5)站场及大、中型河流穿、跨越位置选址应服从大的线路走向,线路局部走向应服从站场和穿、跨越工程的位置。
2.3.1.2线路勘察
根据设计的不同的阶段,对工程线路按不同的内容和深度,进行线路勘察,一般可分为踏勘、初勘和详勘三个阶段。
勘察内容和深度要求按有关规范执行。
2.3.1.3定线应遵循的原则
定线是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所推荐的走向方案,确定线路中线位置。
定线是线路施工图设计的基础,对线路走向的每个桩位置进行认真推敲,力求定出一条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线路。
线路定线时遵循下述原则和要求
1)线路应力求顺直,以缩短长度;
2)应尽量减少线路与公路、铁路、河流等天然和人工障碍的交叉,当必须交叉时,宜垂直交叉。
3)宜避开多年生经济作物区和重要的农田水利设施;
4)应尽量靠近公路,方便施工和管理;
5)线路必须避开重要的军事设施、易燃易爆仓库、国家重点文件保护单位的安全保护区,线路还应避开机场、火车站、码头、自然保护区;
6)线路宜避开滑坡、沼泽、软土、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地段,确需通过时,需经技术经济对比和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
7)线路应避开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震断裂带,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抗震措施。
2.3.2管道敷设
2.3.2.1管道敷设的方式的确定
管道的敷设方式可分为埋地敷设和架空敷设两种。
埋地敷设可采用沟埋敷设和筑土堤敷设;架空敷设可分为低架(管墩支撑)和高架(管架)敷设。
将管线裸露敷设于地面的方式只适用于临时管线。
埋地敷设方式不影响农业耕作和地面人类活动,还可以保护管线,减少自然和人为的损坏,因此,长输管道应尽量采用埋地敷设方式。
1)埋地敷设
(1)埋深要求
管道埋深是指管顶至地面覆土深度。
管道的最小埋深是根据地区级别、农田耕作深度、地面负荷对管道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的。
一般最小埋深要求见表2.3-1。
表2.3-1埋地管线最小埋深要求(m)
地区等级
土壤类
岩石类
干旱
水田
一级
0.6
0.8
0.5
二级
0.6
0.8
0.5
三级
0.8
0.8
0.5
四级
0.8
0.8
0.5
在不能满足最小埋深要求或外载荷过大,外部作业可能危及管道安全的地方,应采取措施对管道加以保护。
当输送管道通过有冻胀危害的冻土地区时,管线应埋设在冻土深度以下。
管道实际设计埋深根据地形、土质和管线弯头数量综合考虑确定。
当地形起伏较大,若采用统一埋深,必然增加弯头数量,增加管线焊口数量;而减少弯头数量,又会导致管线埋深增加,增加管沟开挖和回填土石方工程量。
确定设计埋深就是在满足最小埋深的前提下,在弯头数量和土石方工程两者之间求得一个投资最小的工程量平衡。
(2)管沟
管沟截面形状和尺寸大小是根据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和管径大小决定。
当管沟深度小于3m时,管沟底宽按下式确定
式中:
b——沟度宽度,m;
D——管子外径,cm;
C——沟底加宽裕量(按表2.3-2确定),m。
管沟边坡坡度应根据土壤类别和物理力学性质(如粘聚力、内摩擦角、湿度、容重等)确定。
当无上述土壤的物理性质资料时,对土壤构造均匀、无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深度不大于5m,且不加支撑的管沟,其边坡可按表2.3-3确定。
深度超过5m的管沟,可将边坡放缓或加筑平台。
表2.3-2沟底加宽裕量(m)
施工方法
沟上组装焊接
沟下组装焊接
地质条件
旱地
沟内有积水
岩石
旱地
沟内有积水
岩石
C
0.5
0.7
0.9
0.8
1.0
0.9
表2.3-3管沟允许边坡坡度
土壤名称
边坡坡度
人工挖土
机械挖土
沟下挖土
沟上挖土
中、粗砂
1:
1
1:
0.75
1:
1
亚砂土、含卵砾石土
1:
0.67
1:
0.5
1:
0.75
粉土
1:
0.5
1:
0.33
1:
0.75
粘土、泥灰岩、白垩土
1:
0.33
1:
0.25
1:
0.67
干黄土
1:
0.25
1:
0.1
1:
0.33
未风化岩石
1:
0.1
粉细砂
1:
1~1:
1.5
次生黄土
1:
0.5
注:
当采用多斗挖沟机挖沟时,管沟边坡坡度不受本表限制。
管沟断面形状一般选用倒梯形断面,当深度较大,或土壤较松散时可选用下部为矩形上部为梯混合断面管沟。
管沟断面形状一般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经验自行确定,以保证施工安全为原则。
(3)管沟基础处理
一般土方地区,管沟底铲平夯实即可。
在岩石地区,为了防止岩石棱角扎坏防腐层,需垫土或细砂0.2m厚。
如遇管沟底为建筑垃圾等腐蚀性较强的填土地段,沟底基础需换土夯实;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斜坡、陡坎地段,为了防止雨水渗入沟底造成沟底沉陷,需采用2:
8(体积比)灰土进行沟底基础处理。
(4)管沟回填
管道下沟后,应保证与沟底相接触。
管底至管顶以上0.3m范围内,回填土中不得有块石、碎石等,以免损伤防腐层。
回填土应夯实,其密实度应大于0.9。
回填土高度应高出地表为0.3m,让其日后自然沉陷,避免沿管沟形成低畦地带而积水。
●输送管道出土端及弯头两侧,回填时应分层夯实。
●当管沟纵坡较大时,应根据土壤性质,采取防止回填土下滑措施。
●在沼泽、水网(含水田)地区的管道,当覆土层不足以克服管子浮力时,应采取稳管措施。
(5)土堤敷设
当长输管道采用土堤埋设时,土堤高度和顶部宽度,应根据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类别及性质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管道在土堤中的覆土厚度不应小于0.6m;土堤顶部宽度应大于管道直径两倍且不得小于0.5m。
●土堤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土壤类别和土堤的高度确定。
粘性土土堤,压实系数宜为0.94~0.97。
堤高小于2m时,边坡坡度宜采用1:
0.75~1:
1.1;堤高为2~5m时,宜采用1:
1.25~1:
1.5。
土堤受水浸淹没部分的边坡,宜采用1:
2的坡度。
●位于斜坡上的土堤,应进行稳定性计算。
当自然地面坡度大于20%时,应采取防止填土沿坡面滑动的措施。
●当土堤阻碍地表水或地下水泄流时,应设置泄水设施。
泄水能力根据地形和汇水量按防洪标准重现期为25年一遇的洪水量设计,并应采取防止水流对土堤冲刷的措施。
●土堤的回填土,其透水性能宜相近。
●沿土堤基底表面的植被应清除干净。
2)架空敷设
●架空敷设的管架高度应根据使用要求确定,一般以不防碍交通,便于检修为原则,通常管底至地面净空高度应符合表5-4的规定。
表5-4管道架设高度规定
类别
净空高度,m
人行道路
公路
铁路
电气化铁路
荒山
≥2.2
≥5.5
≥6.0
≥11.0
0.2~0.3
常用管道支架有钢支架、钢筋混凝土支架和管墩,根据不同高度、位置和受力状况经计算后确定
3)埋地输油(输气)管道与其它埋地管道,埋地通信电缆交叉敷设时,其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3(0.5)m,并应在交叉点处管道两侧各10m范围内采取加强(特加强)防腐的措施。
2.3.2.2长输管道采用弹性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弹性敷设管道与相邻的反向弹性弯管之间及弹性弯管和人工弯管之间,应采用直管侧面连接;直管段长度不应小于管子外径值,且不应小于500mm。
(2)弹性敷设管道的曲率半径应满足管子强工要求,且不得小于钢管外直径的1000倍。
垂直面上弹性敷设管道的曲率半径尚应大于管子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挠度曲线的曲率半径,其曲率半径应按下式计算:
(4.3.14)
式中R——管道弹性弯曲曲率半径(m);
D——管道的外径(cm);
α——管道的转角(°)。
(3)输油、输气管道平面和竖向不宜同时发生转角。
弯头和弯管不得使用褶皱弯或虾米弯。
管子对接偏差不得大于3°。
2.3.3管道穿越工程
2.3.3.1水下穿越工程
1)穿越点的选择
穿越点的选择应考虑走向以及不同的穿越方法对施工场地的要求。
穿越点宜选择在河道顺直,河岸基本对称,河床稳定,水流平缓,河底平坦,两岸具有宽阔漫滩,河床地质构成单一的地方。
不宜选择含有大量有机物的淤泥地区和船泊抛锚区。
穿越点距大中型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30m)大于100m,距小型桥梁大于50m。
穿越河流的管线应垂直于主槽轴线,特殊情况需斜交时不宜小于60。
2)穿越工程设计内容
在选定穿越位置后,根据水文和工程地质情况决定穿越方式、管身结构、稳管措施管材选用、管道防腐措施、穿越施工方法等提出两岸河堤保护措施并绘制穿越段平面图和穿越纵断面图。
3)敷设方式
(1)裸露敷设
裸露敷设适用于基岩河床和稳定的卵石河床。
管道采用厚壁管、复壁管,或石笼等方法加重管线稳管,将管线敷设在河床上。
裸露敷设只适用于水流很低、河床稳定、不通航的中、小河流上的小口径管线或临时管线。
(2)水下沟埋敷设
采用水下挖沟设备和机具,在水下河床上挖出一条水下管沟,将管线埋设在管沟内称沟埋敷设。
沟埋敷设应将管道埋设在河床稳定层中。
沟槽开挖宽度和放坡系数视土质、水深,水流速度和回淤量确定,当无水文地质资料,采用水下挖掘机具时可参照表2.3-4选定沟底宽度和边坡系数。
开沟务须平直,沟底要平坦,管线下沟前须进行水下管沟测量,务必达到设计深度。
管线下沟后可采用人工回填和自然回淤回填。
前者是在当地就地取材,选用一定密度的物质,如卵石、块石等填入管沟;后一种方法是在河流有泥沙回淤,并且管线在自然回淤过程中仍具有一定容重的情况下,采用河流自然回淤达到管沟回填之目的。
表2.3-4水下管沟尺寸
土质名称
沟底最小宽度
m
管沟边坡
沟深<2.5m
沟深≥2.5m
淤泥、粉砂、细砂
D
+2.5
1:
3.5
1:
5
亚砂土、中砂、粗砂
D+2.0
1:
3.0
1:
3.5
砂土
D+1.5
1:
2.0
1:
2.5
砾石和卵石土
D+1.2
1:
1.5
1:
2.0
岩石
D+1.2
1:
0.5
1:
1.0
①D为输送管公称直径,m。
4)水下管线稳管措施
常用的稳管结构和措施有:
(1)厚壁无缝管。
当输气管线直径较小时,可直接选用厚壁无缝管,不但可以加重管身重量、克服水流的上浮力,还可以增加管子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2)铁丝石笼稳管。
铁丝石笼优点是就地取材、加工容易、重量大,稳定性和柔性好,能随河床冲刷面下沉,是解决管道裸露敷设稳管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缺点是不宜在浅水或需疏浚的航道上使用,铁丝易被磨蚀和锈蚀,投放不易准确,工期较长。
(3)散抛块石稳管。
它的优点是取材容易,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缺点是不适用于管径较大,水流速较高的河流穿越。
(4)加重块。
当水下管道直径较大,水流速较高时,可采用加重块作为稳管结构。
加重块采用铁矿石、重晶石等密度较大的材料作混凝土骨料,也可采用铸铁块等。
形状做成马鞍块样,安装在管线上,起到加重管线作用。
(5)混凝土连续复盖层。
混凝土连续复盖层是由混凝土加重块发展而来。
它能很好地保护管道及外防腐层免遭管和河中推移质的冲刷磨蚀,还能避免河水中生物侵蚀和船锚的破坏。
(6)装配式加重块连续复盖层稳管。
针对混凝土连续复盖层现场施工工序多,耗费时间长,质量难于完全达到要求的缺点,综合加重块和连续复盖层的优点,设计出装配式加重块。
装配式加重块由工厂预制成型,施工时运至施工现场装配即可。
装配式加重块预制件呈椭圆形两半块,每块长2m。
现场安装时,将两块预制块对扣在管道上,采用4~6个螺栓连接而成。
装配式连续复盖层施工方便,质量好,缩短了施工工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7)复壁管。
复壁管就是在需加重的水下输送管道上套上直径比输管大一级的管道,在两个管道的环形空间灌注水泥浆,达到保护和加重输送管线的目的。
复壁管稳管结构的优点是过江管线牵引力较小,灌注作业均在岸上,减少了水下作业量,建设周期短,施工简便易行,内管不需外防腐绝缘。
缺点是钢材、水泥用量较多,外管长期直接受水流中泥砂磨蚀,易造成磨蚀破裂。
(8)档桩稳管。
在基岩或松散覆盖较小的河床上敷设的水下管线,在管线下游以一定的距离设置钢档桩以承受管线和水流作用力的稳管方法称档桩稳管。
采用档桩稳管的水下穿越管道,根据河床地质情况,可采用裸露和浅埋敷设。
前者适用于基岩河床,后者适用于有一定厚度的松散复盖层的河床。
档桩稳管适用于裸露的基岩河床,或复盖不大的(1m左右)基岩河床。
由于档桩与河床的固结和档桩与气管道连接技术要求较高,对于水深较大,流速较高的河流施工较困难。
5)水下管道定向钻穿越
定向钻穿越河流的施工方法是:
先用定向钻机钻一导向孔,当钻头在对岸出土后,撤回钻杆,并在出土端连接一个根据穿越管径而定的扩孔器和穿越管段。
在扩孔器转动进行扩张的同时,钻台上的活动卡盘向上移动,拉动扩孔器和管段前进,使管段敷设在扩大了孔中。
定向钻穿越适宜于河床地层为粘土、粉土、中砂层和直径不大于100mm的砾石层。
对于岩石、粒径大于100mm的砾石层、流砂等地层不适用。
穿越管段最小覆土厚度为8~10m,最大不超过50m。
施工场地要求:
组装管线一侧场地长不小于穿越段长加50m,宽度为20m,回拖一侧的直线长度不小于200m。
2.3.3.2跨越工程
1)跨越位置选择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跨越点应选在河流的直线部分。
因为在河流的直线部分,水流对河床及河岸冲刷较少;水流流向比较稳定,跨越工程的墩台基础受漂流物的撞击机会较少。
(2)跨越点应在河流与其支流汇合处的上游,避免将跨越设置在支流出口和推移质泥沙沉积带的不良地质区域。
(3)跨越点应选在河道宽度较小,远离上游远离坝闸及可能发生冰塞和筏运壅阻的地段。
(4)跨越点必须在河流历史上无变迁的地段。
(5)跨越工程的墩台基础应在岩层稳定,无风化、错动、破碎的地质良好地段。
必须避开坡积层滑动或沉陷地区;洪积层分选不良及夹层地区;冲积层含有大量有机混合物的淤泥地区。
(6)跨越点附近不应有稠密的居民点。
(7)跨越点附近应有施工组装场地或有较为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以便施工和今后维修。
2)跨越结构型式的选择
(1)管道需跨越的小型河流、渠道、溪沟等其宽度在管道允许跨度范围之内时,应首先采用直管及支架结构。
若宽度超出管道允许宽度范围但相差不大时,可首先采用“”型钢架结构,充分利用管道自身支承。
(2)跨度较小,河床较浅,河床工程地质状况较为良好,常年水位与洪水位相差较大的河流可优先采用吊架式管桥。
吊架式管桥主要特点是输气管道成一多跨越连续梁,管道应力较小,并且能利用吊索来调整各跨的受力状况。
(3)跨度较小且常年水位变化不大的中型河流一般可选用托架、桁架或支架等几种跨越结构。
(4)跨度较大的中型河流及某些大型河流其两岸基岩埋深较浅,河谷狭窄的可首先采用拱型跨越。
管拱跨越结构有单管拱及组合拱两大类。
(5)大型河流、深谷等不易砌筑礅台基础,以及临时施工设施时可以选用柔性悬索管桥、悬缆管桥、悬链管桥和斜拉索管桥等跨越结构。
2.3.3.3穿越铁路公路
1)穿越铁路
(1)穿越点应选择在铁路区间直线段路堤下,路堤下应排水良好,土质均匀,地下水位低,有施工场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压力 管道 设计 技术 规定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