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1新人教版83.docx
- 文档编号:27151575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4.47KB
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1新人教版83.docx
《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1新人教版8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1新人教版8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1新人教版83
2019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1)
李仕才
一、古诗词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①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起句照应题目。
“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
“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E.此词是咏怀词。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
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BC [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
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理解有误,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
(也有人认为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词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
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
2.①伤春之情:
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
②思归之情:
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
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
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
④无人理解的落寞:
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二、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扶风武王骏(复姓司马),字子臧。
武帝践阼,进封汝阴王,邑万户,都督豫州诸军事。
吴将丁奉寇芍陂,骏督诸军距退之。
迁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少好学,能著论,与荀
论仁孝先后,文有可称。
及齐王攸出镇,骏表谏恳切,以帝不从,遂发病薨。
追赠大司马。
(选自《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二册 扶风王骏》)
(1)吴将丁奉寇芍陂,骏督诸军距退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齐王攸出镇,骏表谏恳切,以帝不从,遂发病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吴国将领丁奉入侵芍陂,司马骏统率诸军抵御击退敌军。
(2)等到齐王司马攸出京师去自己的封国,司马骏上表劝谏恳切,因为皇帝不从,于是发病去世。
解析 得分点:
(1)“寇”“督”“距退”,文辞通顺。
(2)“出”“表”“甍”,文辞通顺。
参考译文
扶风武王司马骏,字子臧。
武帝登上皇位后,晋封为汝阴王,封邑一万户,都督豫州诸军事。
吴国将领丁奉入侵芍陂,司马骏统率诸军抵御击退敌军。
迁任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司马骏年少时好学,能著书立论,与荀
论述仁与孝的先后,文章有可称道之处。
等到齐王司马攸出京师去自己的封国,司马骏上表劝谏恳切,因为皇帝不从,于是发病去世。
追赠大司马。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
在一处平整的山坡,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
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
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
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
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
”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
”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
“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
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
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
“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
“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
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
女人对我说:
“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
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
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
“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
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
“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
母亲说:
“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
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
狗儿知道吗?
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
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
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在山里宿营的“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午夜有人上山汲水让“我”不寒而栗;最后确认,他们只是上山打水的普通母子。
这样的设计使情节曲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手法,如描写小男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C.“我”联系了一家医院,和朋友开车到山里接母子二人去治病,面对他们的道谢“我”很羞愧,因为“我”能帮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
D.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含意丰富,既指为给孩子希望,母亲捞月亮,又指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
【解析】 B并没有“心理描写”。
C项,“我”羞愧的原因并不是“我能帮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而是因为本是他们帮助了“我”,他们却来感谢“我”。
D项,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分析。
(5分)
答:
__示例:
①吃苦耐劳。
她为了给儿子治病,白天帮人纺丝线,晚上还要种田。
②不怨天尤人。
同样的贫穷使她得不到其他乡邻的帮助,她说起这些很平静,认为别人帮她够多了。
③善良淳朴。
她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没有不安和恐惧,并且因为山上很凉,而叫“我”到她家休息。
④温柔,有耐心。
她乡音绵柔不泼辣,并且对儿子非常有耐心。
__
[解析] 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答出两个要点给3分,答出三个要点给5分,给满5分为止。
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3.文中说“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我”泪流满面的原因。
(6分)
答:
__示例:
①被母子之间的亲情深深打动。
母亲疼爱儿子,为了尽快攒钱给患有眼疾的儿子治病,日夜辛勤劳作,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②对小男孩深表同情。
小男孩年仅六岁,却患有白内障,无法看清这个世界。
③由母子二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鲁莽行为,十分惭愧。
“我”因爱情破灭而选择了放逐和放纵自我,没有考虑亲人的感受。
__
[解析]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黄生借书说练习1
一、加点字词解释
(1)授以书而告之
(2)非独书为然(3)若业为吾所有
(4)庋藏焉,姑俟异日观云尔
(5)归而形诸梦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7)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8)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9)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10)家贫难致。
(11)故有所览辄省记。
(12)其切如是。
(13)通籍(14)而少时岁月为可惜也。
(1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16)使与书俱。
(17)汗牛塞屋
二、句子翻译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
“姑俊异日观云尔。
”[^#*~%]
__________________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
(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7)为一说,使与书俱。
(8)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9)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三、内容理解
1、《黄生借书说》选自《》,作者是(朝代)的,字,号,又号。
[~@^%*]
2、“说”是古代的一种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意思。
3、课文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
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
(1),
(2)
(3)
4、课文第2节主要论述了。
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课文第3节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
正面是反面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 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
6、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
7、作者“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是为了[&^#~*]
。
8、引文中作者把与黄生的读书遭遇相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意思。
9、选文中“随园主人”的主要观点是。
文中“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具体表现分别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
黄生借书说练习2[&@~%#]
一、课文内容理解:
1、《黄生借书说》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_________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
3、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________,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
4、课文为了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
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5、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
二、理解性默写:
[^*@#%]
1、与“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一句相照应的两句话是:
[#&*~@]
⑴[#&@^%]
⑵
2、作者向黄生提出的希望是:
三、翻译重点句子: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2、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3、姑俊异日观云尔。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5、故有所览辄省记。
[~^*]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1)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授:
()[~@^%#]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
()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夫人:
()
(4)今黄生贫类予类予:
()[#&^%@]
(5)为一说,使与书俱俱:
()
(6)归而形诸梦诸:
()
(7)故有所览辄省记辄:
()
(8)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可惜:
()
五、问答题:
1.作者为何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2.作者为什么要讲述自己幼时借书的遭遇给黄生听?
3.作者从借书这件事情讲述了什么道理?
4.作者为何“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5.作者讲述做官后书多蒙尘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6.作者写《黄生借书说》的用意在哪里?
[课外阅读•拓展提高]
(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乙)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6.作者幼时借书有过怎样的遭遇,黄生借书受到怎样的优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乙段中,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
正面是______________,反面是______________。
[*#%&@]
9.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
[~%*]
黄生借书说1[&@*#~]
一、加点字词解释
(1)授以书而告之(把)(连词)(代词,指代黄生)[*~%&^]
(2)非独书为然(只是)(是)(这样)
(3)若业为吾所有(如果)(已经)
(4)庋藏焉,姑俟异日观云尔(搁起来)(姑且)(等待)(他日)(罢了)
(5)归而形诸梦(之于)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那么)(本来)
(7)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不用说,不必说)
(8)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那人)(勉强)(借来)
(9)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忧惧的样子)(停止)
(10)家贫难致。
(得到)[#%~&*]
(11)故有所览辄省记。
(所以)(就)(记)
(12)其切如是。
(迫切)[^&%*#]
(13)通籍(指做官)[~%&@^]
(14)而少时岁月为可惜也。
(值得珍惜)[%^#*&]
(1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只有)(把书公开,慷慨出借)(类似)
(16)使与书俱。
(一起)
(17)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
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汗,使……流汗)
二、句子翻译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
“姑俊异日观云尔。
”
__________________
[*^#&%]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
(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
(7)为一说,使与书俱。
[#*~&%]
(8)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9)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文集》,作者是清朝(朝代)的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
2、“说”是古代的一种叙议结合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说说意思。
3、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
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
(1)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2)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3)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4、课文第2节主要论述了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
(“书非借不能读”)。
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书,好不容易借来了,担心着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会抓紧时间去读。
课文第3节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
正面是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愈切的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反面是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书。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汗牛充栋;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藏书或著述极多。
6、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用原文回答)
7、作者“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是为了勉励黄生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
8、引文中作者把自己少年时读书的遭遇与黄生的读书遭遇相对比,表达了作者把书公开慷慨出借,是黄生的幸运,勉励黄生专心读书的意思。
9、选文中“随园主人”的主要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
文中“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具体表现分别是“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为一说,使与书俱。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
[&%^*#]
黄生借书说2答案
答案:
1.袁枚;随园老人2.⑴fú、qiǎng⑵zhuì⑶shào⑷hào3.⑴交给⑵更不用说⑶这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⑷像我⑸写作4.⑴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及时地阅读。
⑵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⑶做官以后,花去官俸买回书来,满满地堆了一层,白色蛀虫和灰丝,常常沾满书本。
⑷懂得借到书的幸运与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快。
1.作者用心良苦,不仅以此宽慰黄生不以借书为耻,更以此勉励黄生专心读书,珍惜读书的机会。
2.既唤起共鸣,又勉励告诫黄生。
(意近即可)3.要珍惜并好好利用自己拥有的一切;珍惜年轻时光认真学习。
9.⑴之于⑵就⑶值得珍惜⑷在一起4.⑴汗牛塞屋……子孙弃者无论焉。
⑵若业为吾所有……云尔。
4.勉励黄生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
5.以类似的经历勉励黄生珍惜机会,专心读书;告诫黄生读书年华一旦过去,以后很难读书。
6.宽慰黄生不以借书为耻,更以此勉励黄生专心读书,珍惜读书的机会(并尽快还书)。
[^@~*&]
5.
(1)(参见课文注解①)
(2)叙事兼议论;说说。
(3)吾,余,予;尔,汝,子。
[%#^&*]
(4)“书非借不能读”①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②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③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6.作者的遭遇是“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
黄生则是“予之公书”,“生固幸而遇予”。
7.“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
8.正面是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愈切的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
反面是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书。
9.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10.略(参见译文)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美国国家教育部门公布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共产党宣言》赫然在列,耐人寻味。
《共产党宣言》最初是( )
A.第一国际成立宣言书
B.声援巴黎公社的倡议书
C.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D.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总结性文件
2.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
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
“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们,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这位投票者说“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是因为马克思( )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D.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3.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B.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C.为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D.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4.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欧美各国匆忙救市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即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鞭挞的马克思,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
马克思“重新风行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向衰落B.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追捧马克思]
C.实行社会主义可以避免经济危机D.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5.“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这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欧仁·鲍狄埃,歌名是()
A.《命运交响曲》B.《国际歌》
C.《神曲》D.《马赛曲》
6.“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这首雄壮的《国际歌》创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纪念()
A.宪章运动B.德国工人运动
C.巴黎公社D.《共产党宣言》发表
7.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
A.宪章运动B.共产主义同盟成立
C.巴黎公社D.第一国际
8.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事件()
A.日本明治维新B.俄国十月革命
C.法国大革命D.俄国农奴制改革
9.“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题型 整合 11 新人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