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7150921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05.72KB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案.docx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考试说明】
学测说明:
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高考说明: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的国家。
距今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主要耕作方法:
。
人们先用、把树木砍倒,晒干后,然后再用翻土播种。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
2、夏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具:
随着松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商周时期,出现了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木制的和、,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大大提高。
(2)作物: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有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
中国农业,,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
西汉推广的,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时期:
地区出现。
这种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和的耕作要求。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也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已经使用。
西汉时,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这种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方法先进。
(2)耕作技术:
到时期,北方旱地的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
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为主。
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
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制,有些地方形成制。
(4)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水利灌溉的发展
(1)水利工程: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汉朝的等。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经改制的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明清时出现。
(3)作用: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集体耕作:
(1)特点:
商周时期,土地归所有,劳动者在田间。
(2)作用:
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
(1)原因:
的出现和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封建土地的确立。
(2)特点:
①以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和相结合。
③这种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的基本模式。
]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和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他们的经营规模。
一方面,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努力提高,为我国农业的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他们在封建的赋税、徭役以及自然界的灾荒瘟疫之下,时刻面临贫困、破产的威胁。
【知识背景】
1.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联系: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区别:
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
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於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3.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关系
①农业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它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源。
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商品化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商业的繁荣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④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促进)的辩证关系。
4.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一方面,小农经济的模式的脆弱性决定了需要强有力集权制度来维护,如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和水利建设。
另一方面,封建集权统治者也在不遗余力的推行小农经济,来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
【问题探究】
一.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阅读教材P4第2自然段、P5第1、2自然段,探究分析:
(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此耕作方式是由什么决定的?
(2)商周时期的主要生产工具是什么?
(3)古代中国,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原因是什么?
具体表现如何?
根本原因是什么?
2.阅读教材P5第3、4自然段、P6第1、2自然段,结合下列材料: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
——《淮南子·主术训》
探究分析:
(1)材料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此技术出现于什么时期?
有什么意义?
(2)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这一耕作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3.阅读教材P6第3、4自然段、P7第1自然段,
结合下列材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土地平旷,房屋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桃花源记》
探究分析:
(1)桃花源居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其特点是什么?
(2)想一想,桃花源居民告诫渔人“不足为外人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3)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形态,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目的何在?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典型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
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A.甲骨文是研究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B.《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3.据《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播种工具B.灌溉工具
C.犁具D.除草工具
4.《汉书·食货志》记载:
“……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以下对材料中的耕作方法叙述不恰当的是()
A.该耕作方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B.该耕作方法提高了粮食产量
C.使用该耕作方法后,一年两熟制形成
D.这是一种保苗抗旱的耕作方法
5.宋代《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买)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鞭打)之四十,曰:
‘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中该做法从本质上是为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6.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7.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
展览一 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
(1)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
展览二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三有何内在联系?
展览三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
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
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3)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结束语珍贵无比的经验教训
(4)较之古代,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改变,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根据展览二、三的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课堂小结】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除井田,民得卖买”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3.“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4.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D.生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
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7.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8.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9.《吕氏春秋•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10.《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A.商周B.春秋战国C.汉代D.隋唐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材料二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
——(清)陶煦《租核•推原》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在农村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产生这种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所说的现象?
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和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
第1课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参考答案:
1.
(1)刀耕火种。
由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原始社会生产工具落后,劳动力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
(2)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主要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原因:
农业生产的发展进步,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
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2.
(1)牛耕技术。
春秋战国。
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铁犁牛耕。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
(3)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
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③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言之有理即可)
3
(1)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封闭性;分散性。
(2)躲避战乱,保证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3)保证封建财政收入或税收;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4.
(1)长期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3)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其基本生产模式。
(4)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男耕女织,具有不稳定性。
(6)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很难扩大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进入近代以后,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典型例题参考答案:
1—6DBACAD
7.
(1)作物培植方面:
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农具改进方面:
创制出曲辕犁、翻车、筒车。
(2)铁制农具的使用和封建私有土地的出现,促成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4)继承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兴修水利,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
跟踪训练参考答案:
1——5CBBDC6——10BBDCD
11.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极易破产。
(2)租佃关系;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就不可能消除土地兼并,所以也可以说租佃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
(3)在封建社会人民热衷于买田置地,主要原因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的发展,土地经营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且比较稳定,封建国家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重要形式,土地兼并又是产生租佃关系的主要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达的古代农业 历史 人教版 必修 发达 古代 农业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