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7147968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81
- 大小:221.80KB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设计.docx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设计.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设计
第一章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一节 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个性化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化追求;
2、重点培养学生在抒写情感、写作思维两个方面的个性化特点。
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分析和例文探讨,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写作的个性化,进而了解个性化对于写作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片段训练和整篇习作,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写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习作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其中写作指导1课时,训练1课时,习作讲评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考场作文雷同现象分析导入
2、同题作文分析导入
二、作文个性化探究
1、什么是文章的个性化?
个性化指的是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具有创新思维、选材和语言都具有独到之处的文章。
2、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求。
个性化作文要求学生能自主写作,写出的文章真实、有创新,同时还应该健康。
“自主”、“真实”、”创新”、“健康”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1)自主。
即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外部的过多干扰。
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简单套袭;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
因此要求确定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宽度,不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
(2)真实。
即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是胡编乱造。
真话、实话不仅要求心里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写,还要求有个客观的标准,即准确性。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求诚”,即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假若有所表白,这应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当是不吐不快的,本自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
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3)创新。
即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要不断追求新鲜的东西。
作文所阐述的观点,往往是自己独出心裁的见解,是所发现的新颖的、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
开发创新意识,就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能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觉察、不易觉察的东西,并从中求新、求异。
与此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善于对思维过程中取得的种种信息进行判断,提炼,概括,推理,比较,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取得最正确的最有价值的看法。
因此在作文中要有所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就是要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手法,具有新的风格,同时有意识地发表新的见解。
(4)健康。
所谓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
在个性化作文中,仅有了前面的三点要求还不够,个性化作文还要求健康。
如果说自主是解决个性化作文的动力,真实是对作文的材料要求,创新讲究的是多样性,那么,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
真实的内容也许是恶的、丑的,而多样性也并不仅仅是图个五光十色。
前面这三个特征还必须有健康这一条来约束。
否则,个性倒是突出了,可写出的东西为人不齿,令人作呕。
比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的作文说把鲁迅的记忆移植给牛,编辑部就找牛约稿,把狗的记忆移植给麻雀,麻雀就叫狗为妈妈。
此类文章确实与众不同,显示了文章的个性,但这种“个性”发展下去不仅是对写作,就是对学生的人格修养也是有弊无益,这样的个性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综上所论,我认为个性化作文就是要做到自主,真实,创新,健康。
要做到这四项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感受的个性化;思维的个性化;题材的个性化;表达的个性化。
这几者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作文有无个性归根到底取决于思想有无个性。
3、例文分析
(1)真情流露
我的外公外婆
我在外公外婆家住了将近十年。
外公外婆是一对非常刻板的老人,很少见他们俩说话,我是指两人之间的悄悄话.就像现在的年轻人。
每天只是简单不变的台词:
“吃饭了。
”“该把衣服收回来了。
”……包办的婚姻,哪儿有幸福?
不过,他们也有浪漫的时候,每天早上四点多,全城还在梦乡之中,他俩已悄悄爬起,去“压马路”。
虽从不手拉着手,而且总是一前一后。
但在寂静的晨雾中,光是那种默契,已让人觉得有点味道——外公走在前面,可他从来不用回头,就知道该走多快,他能用心感受外婆的脚步,于是她快他也快,她慢他也慢,从没出过错。
有一次,外公去单位领退休金,回来得晚了,而外婆因做饭需要盐,又找不上人帮忙,便独自去买。
这本是我的工作,可惜那天染了小恙,外婆心疼,没让我去。
大约五点多,外公回来从邻居那儿借盐做好了饭,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外婆回来,这下外公急了,说什么也不肯先吃。
我没法了,只好陪着等。
外公在家里等得着急,竟跑出门,站在路口张望,终于,我俩从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见到外婆的身影,外公迎了上去。
我到现在也没看出,外婆是怎样将手中盐袋交给外公,仿佛已排练了千百次,外公那样自然地从外婆手中接过包。
我第一次见外公与外婆并肩走路。
当晚,第一次听到外公对外婆发火,还对她进行管制:
“以后没人陪,不许一个人去办事。
”当时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被一丝不易察觉的什么东西感动着。
大午夜,吃过了年夜饭,孩子们围着电视机,大人们忙着收拾碗筷。
我走过去,对外公说:
“外公,说说你与外婆当年的事吧。
这也算是传家宝呀!
我听说过,外婆当年是全村的大美人!
”一句话,将孩子们全部移离电视机,围坐在外公周围。
外公看看我们,又看看外婆,不紧不慢地拉开话匣:
“你们的外婆呀,当年可是全村的大美人呀!
我和她呀……”这时,外婆正收拾桌子,听到这里,狠狠地瞪外公一眼,又用手掐了外公一把。
外公虽痛,却哈哈大笑,直笑得我们一家人大眼瞪小眼,外婆也脸红起来。
其实我问的那句话,每年都会有人问,但每年都会被外婆打断。
所以每年的“她呀”后面,只有无尽的省略号。
但我想这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只属于外公外婆两个人,我无从得知,也不必知道,虽然我每年都会问。
因为这时,是外公外婆最温馨的一幕。
前年,外婆因胃癌去世了,巨大的悲痛几乎击倒了外公。
外公有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只是整日守着外婆的遗像发呆,嘴里也不知呢喃些什么。
吃饭,睡觉,一点也不规律,人瘦得只剩下八十几斤。
我们小辈都很害怕,怕外公再有个三长两短。
还是二舅妈有见识:
“时间一长,老人什么都会淡忘的,这阵子我们多照顾点,过两个月就行了。
”半年后,外公真的没事了,他又开始晨练,只是很奇怪,原来两个人时,走得不快不慢,现在一个人了,应该好走些,可反而走不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又停下等半天。
大年夜,没人再提那个话题,大家似乎忘了,可没想到外公自己先说了:
“你们外婆呀……”这回被舅妈们打断了:
“爸,来,试试这件新衣服。
”被打断了,外公没笑,表情好像很伤心。
又是一年过去了,我们怕外公太寂寞,又没人照顾,决定再给他找一个老伴。
起先没让他知道,只是告诉他去见个人。
那天是冬至,上午八点。
我们先出门,可好一会儿也不见外公出来,我去叫他。
外公房间门关着,我透过玻璃窗,发现外公正摩挲着外婆的遗像:
“今天气温下降很多,我加了衣服,不冷,你那边冷吗?
别忘了加衣。
”一滴泪珠滴在相片上。
我顿时颤栗,无言。
外公没去见那个人,我自作主张,拉外公去玩了一天,虽被父母骂得要死,但我不怕,我知道父母同我一样爱着外公。
果然,他们听说此事,一样无言。
从此,没人再提要外公再婚的事,大家都知道外公与天堂的那个人有约,我们不信神,但我们希望有来世。
外婆去世四年了,外公一直想念她,我为回忆中的事情感动。
外公外婆之间话是不多,就算外婆仍在世,或下辈子外公仍牵外婆的手,我想他们之间的话还是不会太多。
有人问我为什么,其实——
大爱本无言!
(2)创新思维
英雄所见
大凡英雄有谋有略,有胆有识,他们的“所见”常会“不谋而合”。
不是吗?
韩信为兴汉灭楚设“暗渡陈仓”之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也曾向刘邦预先说过。
刘邦见自己麾下这两位英雄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
“英雄所见,毕竟略同!
”在赤壁之战的打法上,周瑜和诸葛亮都主张用火攻,这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一例。
古今中外,“英雄所见略同”的事例不胜枚举。
然而,“英雄所见”未必全都“略同”。
英雄毕竟有独立人格,其见解睿智常有独到之处,因此“所见略异”在所难免。
鲁迅和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但他们对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的“所见”多有“略异”,彼此进行过多次论争。
由于两位英雄“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个人的恩怨”,虽有“笔墨相讥”,但还是牢牢把握着斗争的大方向,始终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共同的敌人,不失为一位革命家和一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风度。
从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同”是相对的,“异”才是绝对的。
人类正是在“同”与“异”的比较和较量中不断向更理智、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日臻高度文明的境界。
如何对待“所见略异”?
英雄们会有不同的答案。
纵观这些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党同伐异。
或利用权势,或利用势众,或利用权术,一方英雄无情讨伐另一方“所见略异”的英雄,直至置其死地而后快。
二是求同存异。
不视“异”为“异端邪说”,而是在求大同的前提下允许“存小异”,这多少有点民主意识。
三是敬贤纳异。
出于对英雄贤士的尊重,尽管有“异”,但能采纳其合理内核以滋补自己的学识,完善自己的理论,共同尽力于文明建设。
由此可见,“求同存异”和“敬贤纳异”在政治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倘若舍此,那么,政治生活将是“一言堂”的专制统治,而学术研究则是“万马齐喑”的颓败境况。
英雄所见“略同”者,有之,“略异”者,有之,甚或“略反”者亦有之。
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宋朝文坛上颇有成就的人物,同时也是政治上非常著名的活动家。
这两位英雄在文学上的“所见”可谓“略同”(同列为“唐宋八大家”),但在政见方面,尤其是改革方面,两位却“所见略反”,矛盾尖锐,在朝廷上常为具体的改革方案(如“青苗法”等)而唇枪舌剑,苏东坡甚至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
但是,由于两位英雄都是以利民兴国为出发点,而不以个人的得失来“暗算”对方,因此,“所见”虽然“略反”,但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有碍共同竭其心力来利民兴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所见略同”,英雄们和睦相处,这固然是件好事。
那么,“所见略异”,甚至“略反”呢,也应有宽容和忍让的态度(当然并不排除必要的“争辩”),这可要有一种坦荡荡的政治襟怀呵。
——从求异思维的角度进行点评
三、学生阅读教材“例文借鉴”中的三篇文章,讨论分析三篇例文在个性化方面的具体体现。
四、写作训练(1课时)
1、片段训练。
①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或感受,写一个记叙描写性的片段,体现“回报”或“活着”的话,不少于120字。
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哲理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
但是不少成语警句往往是就某一点、某一个角度而言的,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请就下列名言、成语,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观点,写一个议论性片段,不少于100字。
艺高人胆大 人言可畏 欲速则不达 出头椽子先烂 班门弄斧 异想天开 知足常乐 开卷有益 识时务者为俊杰
2、整篇作文训练。
请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材自选。
第二节联想与想象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考。
2、培养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写作中恰当的运用联想与想象。
教学时间:
3课时(其中写作指导1课时,训练1课时,习作讲评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联想集团这样说过,联想是人类迈出的一小步,但也是世界迈出的一大步。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有的同学作文内容单调,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同学们打开思路,打开思路的重要方法就是联想与想象。
二、写作知识辅导及技巧训练
1、联想的知识储备
要学写联想作文,就需要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一般知识。
什么是联想?
能否举你熟悉的例子加以印证?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联想就是指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
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思维过程。
如:
联想题目 联想方式 联想内容
荷叶荷花
(《荷塘月色》) 相似联想 舞女的裙、明珠、星星、出浴美人、歌声、闪电……
相关联想 西洲曲、江南
延伸联想 不宁静——看荷塘——惦记江南……
由此可见,联想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这样就可以丰富我们作文的内容,有了引发开去的途径,也就打开可写作的思路。
2、联想的方法。
(1)相似联想:
由此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彼物,或由此物(具体的)想到与之相似的情、理(抽象)。
例如,巴金的《灯》,作者由眼前的灯联想到古希腊传说里的灯光,这里运用的就是相似联想。
91年高考把圆规定为联想物,考生如能运相似联想,由材料中的一轮满月想到与之间似的太阳、地球、明眸、向日葵、肥皂泡、花环、乒乓球、葡萄、圆形的挂表,台钟等物体,可谓恰到好处。
再如“砖”的联想,我们可以从“砖”的制作过程联想,由烂泥巴制成的土坯,是经过烈火的烧制才形成坚硬的砖,由此联想到一个人想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和过硬本领的人,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
我们也可以从砖的形状联想,由形状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砖联想到为人处世应该做方方正正、奉公守法的公民。
我们还可以从砖的性质联想,由具有刚性、宁断不弯的砖联想到做人要有坚毅不屈、宁折不弯的英雄气节,以上的联想就是由具体的“物”(砖)联想与之相似的“理”。
(2)相关联想:
由某一事物联想到与相关的其它事物。
事物间有空间的相关,如见到教室就想到学生,见到黑板就想到老师。
事物间也有时间的相关,如由眼前所见到的弹痕就想到过去的战争,由当前改革中存在着旧的习惯势力,就想到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
事物间还有原因和结果的相关,如由地球的“呻呤”联想到对地球的污染和破坏。
(3)同类联想:
是在同一类事物间的联想。
例如,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写到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尊重、怀念和思念那些具有伟大理想并为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时,由夏禹联想到李冰父子、扁鹊、黄道婆、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林则徐和孙中山这些人,作者运用的就是同类联想,从而使文章的论据更加充分,更有说服力。
(4)对比联想:
即由一事物或形象联想到与相反的事物或形象。
如朱自清在《绿》一文中,为了突出梅雨潭绿的特点,他就联想到别的地方所见到的“绿”来和它作对比: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太浓了。
其余呢,西式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联想对比,从而突出了梅雨潭的绿有着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特点。
课堂训练,以“桥”为题目,进行联想训练。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拨、总结。
(1)从造桥用料联想:
木质→石质→钢筋水泥→是历史的见证。
(2)从字型出发:
犹如一个人手足俱插于水中→修桥的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
(3)从作用联想:
它连接两岸,代表人与人、地区与地区间的沟通→大陆与台湾之间。
(4)从比喻义联想:
连接人们心中美好的感情:
如“鹊桥”“断桥”“虹桥”“魂断蓝桥”“廊桥遗梦”。
它牵扯人们的感情→是一条纽带。
(5)桥所代表的精神→承受重压,担负责任,人车马在身上川流不息而岿然不动。
(6)过河拆桥→过河后,桥便失去了对他的价值,被拆掉。
(7)代表尊重→古时先有河,而无桥,怎样渡河呢?
是把河填平还是想别的办法?
架桥,既过了河,又不使河受到伤害。
这体现一种对河的尊重,对自然存在万物的尊重,人想的不是去改变自然,去伤害它,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
(8)天桥,一种在新时代中出现的新的桥,本来是为给行人提供方便和安全,但却有一部分人总是不走天桥,而是横穿马路穿行→人的素质
(9)桥上的特殊故事→一种是桥上总发生一些浪漫的故事,引起人们的美好情感,另一种则是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比如南斯拉夫电影《桥》所反映的故事,美国电影《桂河大桥》所述的内容,又如“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3、如何联想
一是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
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苏轼《水调歌头》,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二是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如郭沫若《天伤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
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三是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
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
如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
“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在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
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三、小结
总之,联想是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展开的。
如果观察不全面、不细致,联想就难以展开;如果见闻写得不具体、不切实,联想就会失去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逐步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汲取知识养料,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的好习惯。
这样,我们就能在写作文时,一边写,一边想,积极开动大脑,写出联想的内容,好文章自然会写出来了。
四、下面再讲几个故事,或者说是几段话。
(1)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2)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
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两个月后:
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
(3)骆驼妈妈
有一个美国旅行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看到这样一幕:
无人区里有一只母骆驼带着几只小骆驼一路低着头,不时地停下来闻着干燥的沙子。
按照常识,旅行者知道这是骆驼在找水喝。
它们虽然渴坏了,几只小骆驼无精打采地走着,在太阳的炙烤下,它们的眼睛血红血红的,看起来快要支撑不住了。
旅行者还发现,小骆驼们紧紧挨着骆驼妈妈,而母骆驼总是根据不同的方向驱赶孩子们走在她的阴影里。
终于,它们来到了一个半月池边,它们停住了。
几只小骆驼兴奋异常,打着响鼻。
可是,池水太浅了,站在高处的几只小骆驼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把嘴凑到池水边上去。
惊人的一幕发生了。
那只骆驼妈妈围着她的孩子们转了几圈,突然纵身跃入池潭……水终于涨高了,刚好能让小骆驼们喝着。
(4)几个猎人将一群羚羊赶到一座悬崖上,悬崖对面有座山峰,但没有一只羚羊能跳过去,后来羚羊分成两队,一队年轻一队年老,一老一少同时起跳,年老的羚羊在年轻的羚羊下面,小羚羊踏在老羚羊身上,如同享受一块跳板飞到了对面山崖,羚羊以这样一种方式换取了一半的生命。
(5)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
(6)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
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处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1、请一个同学复述一下我刚才讲述过的几则材料,能记住几则就讲几则。
2、给大家几分种时间,展开联想想象,构思一下,如果叫你在同一篇文章中用上以上6则材料中的至少4则,你会怎么用,你可以比较具体的描述你的作文,也可以是概述你的作文提纲。
学生构思、发言。
五、出示例文
例文1: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
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人应该死的理由。
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
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章写作与修改 文章 写作 修改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