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学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7143018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64KB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学案设计.docx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学案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学案设计
《长恨歌》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第一课时
【预习内容及方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贞元十六年,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后来被贬为江州司马。
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
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写的多是闲适诗、感伤诗。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
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体裁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以“歌”命名的有:
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有:
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有:
高适的《燕歌行》等。
3、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珪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二、赏析指导
1、以意逆志: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测作者的本意。
2、知人论世: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预习效果检测】
1、注音
回眸()粉黛()骊宫()临邛()鼙鼓()霓裳()
城阙()仙袂()花钿()千乘()钗擘()迤逦()
马嵬()阑干()绰约()玉扃()凝睇()翡翠衾()
2、解释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旋日转回龙驭婉转峨眉马前死
耿耿星河欲曙天玉容寂寞泪阑干
含情凝睇谢君王东望都门信马归
雪肤花貌参差是其中绰约多仙子
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疑难点拨】
1、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
自开头至“”,写。
第二部分:
自“”至“”,写。
第三部分:
自“”至结束,写。
2、诗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3、课文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
运用了什么手法?
【练习与展示】
阅读李白《清平调》三首,比较白居易与李白描写杨玉环之美有没有共同点。
(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预习内容及方法】
1、熟读诗歌第二、三部分。
2、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情感。
【预习效果检测】
1、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
2、找出诗中表现了杨玉环的痴情的句子。
【疑难点拨】
讨论:
这些句子中,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它们都用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练习与展示】
诗句赏析: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归纳与总结】概括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预习内容及方法】
透过人物形象,并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主题。
【预习效果检测】
1、名句默写:
(1)回眸一笑百媚生,。
(2)渔阳鼙鼓动地来,。
(3),云栈萦纡登剑阁。
(4)君王掩面救不得,。
(5),秋雨梧桐叶落时。
(6),两处茫茫皆不见。
(7)在天愿作比翼鸟,。
(8)天长地久有时尽,。
2、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
谁恨?
恨什么?
为什么恨?
【疑难点拨】
合作探究:
有人说本诗的主题为“讽喻”,讽刺了他们的荒淫生活;有人说 是“爱情”,歌颂了他们真挚的爱情。
也有人说为“双重主题”。
你认为呢?
【练习与展示】
阅读延伸,体会下面两首诗所表达的主旨:
马嵬坡(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读《长恨辞》(李靓)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第一首:
第二首:
【归纳与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
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
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
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
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起伏
——致白居易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变得高大,又重归默默无闻。
白居易的一生有了太多的起伏。
呼吸着封建礼教的气息,一个人,从年少走向衰老。
被世俗的洪流压榨的一滴不剩之后,被遗忘在一个沉闷的江边……
听着琵琶的旋律,踩着醇厚的酒香,徒有一人,存活在他的世界。
渲染了,整个虫鸣的夜晚。
在那个世界之中流离失所着。
一阵阵琵琶声,拆除了整个宁静的夜。
更是拆除了白居易最后一道防线。
声音的波澜渐渐荡漾离去。
侵入了白居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神经。
把他,活生生从现实拖回了回忆。
回忆,多是些不可信的东西,从未停息侵蚀人们的灵魂的策略。
一走一停,刺痛每一寸活着的肌肤。
这就是那个星斗陨落的时代,总不会停息……
当琵琶之音渐渐停歇,回忆却不能自拔地散向远方,自己曾经也拥有过光荣,也曾无数次的被胜利的喜悦所包围。
可是,当一切都成为过去,一起重返现实,
——才渐渐品尝到世态炎凉的滋味……
伤心化为泪水。
奔涌了整个世界的黯淡……
《长恨歌》读后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
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
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
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
“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
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
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
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
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
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
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
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
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
木积香山雪,冷宫阙。
竹松懈,轻纱妆玉阶。
伊人眉笼,彤如月。
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
冷夜谁人解?
——《长生殿》
有人说:
“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
有人说:
“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
有人说:
“她是红颜祸水。
”
我淡然对曰:
“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
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我眼中的白居易
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面上,一位身着官服的人站在画舫上,看着“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景,完全陶醉在春日江南的婀娜当中……我眼中的白居易,这么多情,这般陶醉。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人间美景的化身。
我喜欢他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细心发现和对美好春天的悉心欣赏,喜欢他那“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的深情感叹和对人生的黯然神伤。
我更喜欢他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大火无法烧尽那小草的生命,春风吹来,那生命的绿色又重新铺满大地,无论是古老的荒路,还是荒废的古城,在荒路瓦砾间都有它亮丽的身影。
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见了青春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丽。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
她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叶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
读了白居易的诗,使我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枝熬寒凌雪、不屈于官场腐败的红梅。
他虽然是朝廷命官,但爱憎分明,敢于直抒己见,利用诗歌直抒胸臆,讽刺和鞭挞贪官污吏,揭露朝廷的黑暗统治。
他痛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腐败官吏欺压百姓的强买强卖,他同情“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自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他嘲讽“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烂昏庸。
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到了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格,使我学会了明辨是非,与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
如今,物是人非,千年又一季,而白居易的诗歌及其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
野火春风中的小草,秋江夜中的那轮明月,风雪寒天中的腊梅,这就是我眼中的白居易。
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
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
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
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
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
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
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
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
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
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
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
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
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
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
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问:
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
谁恨?
恨什么?
为什么恨?
1:
“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
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
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
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
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
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
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
2.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写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提供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
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
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1)讽谕说
认为:
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持此说的理由是:
①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
他们引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
“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才有。
”“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烟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
”白枫在《〈长恨歌〉的思想性》一文中明确地说:
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杨玉环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李对杨是“重色”,不是“重情”;杨对李是“趋势”,也谈不上爱情。
白文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杨玉环入宫五年以内,被李隆基赶出宫闱两次,就在杨玉环最受恩宠的时期,李隆基又“推恩分爱”于杨妃姐妹虢国夫人等。
杨玉环在马嵬坡惨死,李隆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祸水”之罪赐杨妃自缢。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
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
“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
”“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
”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
“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⑤白居易其他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
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塚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
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
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⑥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
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
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对讽谕说的论证,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
①我们应该承认,封建统治者夫妇之间也会产生爱情,完全抹杀是无视客观存在。
唐玄宗在粉黛三千中独爱杨妃一人,杨妃死后又那么追念,应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
②《长恨歌传》末尾的评论是陈鸿的推测之语,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本间。
事实上《传》与《歌》在形象与主题表现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③《李夫人》虽然指出玄宗对杨妃之死引为长恨,但诗的末尾说: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不是严厉谴责玄宗沉湎于女色,而是肯定这种感情的合理性。
只是用“不如不遇”来表示惋惜。
④白居易写这首诗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没有成为他的写诗方法,直至凶和三年,他才有意识地以诗为谏,我们不能将他后来的创作方法套用到他以前的作品上,以此来说明他创作《长恨歌》的目的是诗谏。
⑤历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诗歌所写之事,诗也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历史,但诗与历史之间毕竟有距离,我们可以将历史上的李杨比照艺术上的李杨,但却不能说艺术上的李杨即是历史上李杨,从而得出讽谕的结论。
⑥白居易把《长恨歌》归于感伤诗。
他指出:
“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
”(《与元九书》)可见,他本人并没有将《长恨歌》划入到“讽谕诗”中。
(2)爱情说
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其理由主要有六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
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
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是爱情的欢乐、动乱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
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恨歌 人教版 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