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7141484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2.35KB
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81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
这反映出美苏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2、恩格斯曾指出,罗马法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它同时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
是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法”。
罗马法之所以能够获得近代伟人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
以下各项与以上三种精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
B.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专制
D.维护法律公正——保证公民财产——调节经济纠纷
3、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4、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
“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
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
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5、“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开始向近代社会演进
C.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冲击
6、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7、宋徐积《织女》诗中说: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
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
”这首诗反映的是
A.宋代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宋代农民生活富裕
D.宋代小农经济发达
8、1947年7月7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了参加马歇尔计划的会议邀请,并见诸报端。
7月10日,该国政府又发表公报,拒绝了这一邀请。
这反映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
A.完成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警惕接受美国援助的政治代价
C.已经获得“经互会”的援助 D.力图在两大阵营之间保持中立
9、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陷于衰退,教会迅速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了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为王权至上提供了两句重要的格言“皇帝的喜好具有法律的力量”、“皇帝不受法律约束”。
这在当时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10、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这表明
A.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 B.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
C.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
11、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
“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12、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內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
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
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 D.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1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慘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15、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16、1970年,尼克松作为美国现任总统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有意地将共产党中国称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坦率地将之称为: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
”这表明美国
A.在国际舞台上陷于孤立 B.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D.意图改善中共两国关系
1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
这体现了
A.人民主权原则 B.权力制衡原则 C.民主共和原则 D.州权至上原则
18、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
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
据此可知苏俄
A.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19、1958年,法国、德国等国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和葡萄牙等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这些组织的出现
A.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 B.具有鲜明的“冷战”色彩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缓解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20、有人说:
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了先机”主要是指
A.获得了欧洲贸易的中心地位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大规模进行圈地运动 D.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21、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
以下歌词摘自德意志国歌的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公民们,投入战斗!
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22、“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
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恩格斯对马克思所说的“我们的观点”指的是
A.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历史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23、19世纪初的诗人普希金,在其诗中写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优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对这首诗的风格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热情歌颂现实,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理性时代
B.对现实不满,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抨击当时社会
C.忠实描写现实,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弊端
D.关注现实,强调社会应该满足人的平等自由愿望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连线题(题型注释)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期在美国流行一部经济学著作《强权与富足:
第二个千年的贸易战争和世界经济》,作者为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芬德利和奥罗克。
该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军事力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无论是在零和博弈的重商主义时代,还是工业革命后的帝国主义时代,军事强权和国家富足都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摘编自芬德利等《强权与富足》
根据材料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军事力量和国家富足”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市民阶层人员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
随着城市人口剧增,千户以上的市镇比比皆是。
总之,明中叶以后的市民阶层无论在人数上、区域分布上都远远胜于宋代;而市民人数的增多是市民力量壮大、登上社会舞台的前提。
加上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日益繁荣,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于是市民阶层开始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摘编自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材料二近代中国,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得有功名的士绅阶层。
但到1905年以后,由于科举废除,旧士绅的地位渐为士绅取代。
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
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
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极少,但其地位不断上升,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社会领导阶层除士绅、新知识分子外。
还有富商。
当时中国有四种商人,一种是普通商人,一种是盐商,一种是行商,一种是买办商人。
近代以来受西方工商文化的影响,提倡商战,鼓励商人与外商从事竞争。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政治地位也提高了。
——摘编自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市民阶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26、[历史―选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之洞很早就主张“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认为这样做是“有其益而无其害”。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他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
稍后,他明确提出:
“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
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张之洞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这是在办洋务过程中与西方各国打交道时经常遇到的课题。
对此,他提出两条建议:
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作为处理在华外国人案件的法律根据;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以适应这种需要。
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摘编自唐浩明《张之洞》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张之洞的改革主张。
参考答案
1、C
2、A
3、A
4、A
5、B
6、B
7、B
8、B
9、B
10、A
11、D
12、A
13、B
14、D
15、D
16、D
17、B
18、D
19、C
20、B
21、B
22、A
23、B
24、示例一一定的军事力量是实现国家富足的重要保障。
阐述:
16世纪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垄断新航路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18、19世纪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建立了“日不落帝间”,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19世纪后期德国凭借强大的普鲁士军队完成了德国统一,促进了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20世纪后半期美同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遏制苏联,控制西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示例二单纯发展军事力量非但不能保障国家长期富足,还可能将国和民族引向灾难。
阐述:
16世纪西班牙凭借军事力量称霸一时,但并未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很快衰落;18、19世纪英国称霸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并非单纯发展军事力量;20世纪德国两次凭借军事力量在欧洲扩张均以失败告终,把德意志民族拖入战争的深渊;20世纪后半期美同发动越南战争给同内带来严重社会危机。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25、
(1)特点:
人数多且成份复杂;区域分布广,远超前代;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
成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繁荣;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影响等。
(2)新变化:
社会领导阶层由旧的绅士逐渐发展为新旧士绅、新知识分子和富商并重。
影响:
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冲击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引导了社会潮流等。
26、
(1)主张:
学习西方法律制度,改良法制;中国法律制度应该迅速与国际法接轨;培养法律方面的人才。
(2)简评:
张之洞改革主张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要求,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有积极作用;但其改革的指导思想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未认识到不改变社会体制,法律改革将困难重重,也不可能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
(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二战”后,美苏双方为争夺世界霸权斗争不断,材料信息表明双方在争夺中相互妥协与克制,故C项正确;美苏双方在争夺中均极力维护自身利益,A项错误;美苏双方争夺中出现了全面对抗的“冷战”和局部地区的“热战”,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中局部地区“热战”不断,D项错误。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2、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罗马法之所以能够获得近代伟人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人平等属于自然法精神,契约自由属于私发精神,公平正义属于理性精神,故A正确。
契约自由原则,没有体现自然法精神,故B排除。
罗马法没有体现反对专制,故C排除。
维护法律公正,也不属于自然法精神,故D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名师点睛】罗马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影响,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
3、试题解析:
光荣革命。
材料所给时间为1688年,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可以判断出此题正确答案为A项,结束了王权专制。
B项是《权利法案》颁布后;C责任内阁制确立为18世纪中期。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时间更晚,故排除。
4、试题分析:
生产力高度发展条件不具备,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获得充分发展,这一客观条件不具备;无产阶级准备成熟的主观条件不具备,因为巴黎公社起义是一种揭竿而起的起义,也没有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5、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向近代社会演进,因此选B。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江南织造局属于官营手工业,具有国家垄断性质,其产品用于官府消费的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所以B项说法符合史实,故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说的是妇女在家辛勤纺织的情形,手工业产品进入了市场,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选B。
A项材料未体现;C项说法本身错误;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
宋代的商品经济
点评:
商品经济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还有:
夜市、草市出现;城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并且经济功能增强等。
8、根据材料可知,捷克斯洛伐克由接受参加马歇尔计划的会议邀请到拒绝邀请,反映当时捷克斯洛伐克认清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控制西欧,对抗苏联),警惕接受美国援助的政治代价,B项正确;A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完成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重建,排除;“经互会”1949年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捷克斯洛伐克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
所以选B
9、根据材料可知,12世纪欧洲处于教会神学统治时期,而罗马法迎合王权需要提出了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有力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B项正确;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先哲精神觉醒,复兴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排除A;罗马法提出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冲击教会权威,但无法改变教权高于王权,排除C;罗马法迎合王权需要提出了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而非反君主专制斗争,排除D。
所以选B
10、据材料中“事鬼敬神而远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等信息可知周人更加关注人的世界,对鬼神更加理性,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局域统治地位的是敬天法祖,而不是“天神崇拜”,故B项排除;材料中对鬼神是“而远之”,并非是排斥,故C项排除;迷信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时紧扣“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强调了对人的关注。
11、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D项正确,A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一步,故B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12、外源是指中国的启蒙源自西方文化,突变是指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裂变,出现这两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西学东渐,西方的侵略,民族危机,故A正确,排除BCD。
13、由“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可以看出地方权力消弱,加强中央的权力,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立法的信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议会实际上是被皇帝主宰的;D项不选,题干主要是讲皇帝可以任命税务官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没有体现自由征税。
14、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辫是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剪辫行动其实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政治统治”威信的降低而造成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们认识不断提高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革命派的大力宣传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剪辫行动其实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政治统治”威信的降低而造成的而非崇洋媚外造成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5、本题主要考查商代的宗法观念。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祖先转达其实是在祭祀、崇拜自己的祖先,意在强调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其实已经形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最高神是“帝”而非祖先,即祖先的地位不高于神,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完全”,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错在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
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16、由材料“1970年”“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有意地将共产党中国称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可知,尼克松对中国意图改善两国关系,故D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前后,两极格局还在,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没有陷于孤立地位,故A项错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故B项错误。
点睛:
材料“1970年”“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有意地将共产党中国称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关键点。
17、所谓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体现为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排除A;权力制衡指权力分属不同部分或比部门,彼此牵制,故故选B;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并非州权至上,排除D;民主共和原则体现在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度,排除D。
点睛:
美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上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在国家结构上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在权力产生和行使上体现了民主原则。
18、十月革命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原平市 中学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