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品种系类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7141011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60.42KB
苦荞品种系类分析.docx
《苦荞品种系类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苦荞品种系类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苦荞品种系类分析
苦荞品种(系)类分析
————————————————————————————————作者:
————————————————————————————————日期:
苦荞品种(系)聚类分析-农学论文
苦荞品种(系)聚类分析
赵建栋1,2,李秀莲2,史兴海2,陈稳良2,高伟2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太原030031;2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31)
摘要:
为了直观地揭示苦荞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和类群农艺性状特点,并发掘其中的良好资源,避免杂交育种过程中选配亲本的盲目性。
对来自全国11个荞麦育种单位的45个苦荞品种(系)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应用主成分分析将6个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3%。
采用聚类分析,将45个苦荞品种(系)在2.76水平上聚为4大类:
髙秆、中产、小粒型;中秆、高产、大粒型;中秆、低产、小粒型和髙秆、中产、中粒型。
其中第2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是良好的品种或良好的育种材料。
苦荞品种(系)间遗传差异与原产地和地理距离无任何必然的联系,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时,除考虑性状互补、地理距离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其遗传差异(不同类群)。
关键词:
苦荞;品种(系);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7文献标志码:
A论文编号:
cjas16030019
基金项目:
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分子育种岗位专项资金”(CARS-08-A-1-3);山西农科院“十三五”育种工程项目“适于机械收获的荞麦新品种选育”(16yzgc035)。
第一作者简介:
赵建栋,男,1966年出生,山西平遥人,副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荞麦资源与育种研究工作。
通信地址:
030031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E-mail:
[emailprotected]。
通讯作者:
李秀莲,女,1964年出生,山西山阴人,研究员,本科,学士,主要从事荞麦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
通信地址:
030031太原市龙城大街81号
山西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E-mail:
[emailprotected]。
收稿日期:
2016-03-22,修回日期:
2016-06-22。
0引言
苦荞[Fagopyrumtataricum(L.)Gaerth]译为鞑靼荞麦,属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Gaerth),英文名tartarybuckwheat,为荞麦属中仅有的两个栽培种之一[1]。
苦荞子粒富含其他粮食作物子粒中所缺如的功能因子—芦丁和叶绿素,具有明显的降血脂、降血糖、降尿糖作用,对糖尿病有特效,对高血脂、脑血管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2];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作用。
因此中国非常重视苦荞新品种选育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就。
20世纪末至2015年底,全国共育成通过国家、省(区)鉴(审、认)的苦荞品种38个,其中利用引种、单株选择、株系集团选择、理化诱变方法育成36个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94.7%。
这些品种遗传背景狭窄,没有大的突破。
利用广泛应用于其他作物育种中的杂交方法育成2个品种,仅占育成品种的5.3%。
究其原因,除苦荞花器小、雄蕊多、茎秆脆难去雄的原因外,杂交亲本选配失当和杂交后代选择不准确也是主要原因。
能直观地反映作物品种资源间的遗传差异及类群性状特点的、对育种工作有很大意义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研究,已广泛应于粮食作物的水稻[3]、小麦[4-5]、玉米[6-7]、高粱[8]和经济作物的棉花[9-10]、大豆[11-12]、向日葵[13]、亚麻[14]、芝麻[15]、甘蔗[16]、香蕉[17]以及蔬菜作物中的芥菜[18]、黄瓜[19]、花椰菜[20]和扁豆[21]中,在粮药兼用作物的薏苡[22]和苦荞中的应用也有报道。
高金峰等[23]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西藏80份苦荞资源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表明西藏苦荞资源可以分为株高较矮大粒型、株高中等小粒型、植株矮小大粒型和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型4个大类。
李春花等[24]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表明云南苦荞资源可分为生育期长型、生育期中等和生育期短型3大类,其中第2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
但对来自全国苦荞主产区的栽培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的报道还很少。
本研究对来自全国11个苦荞育种单位的45个苦荞品种(系)的6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以了解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和类群特点,为合理利用苦荞资源、筛选苦荞杂交亲本、合理选择育种后代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系全国11个荞麦育种单位提供的45个苦荞品种(系)(表1)。
1.2试验地点与方法
试验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榆次东阳基地进行,于2014年6月15日播种,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长2.5m×宽2.0m)5.0m2。
收获时每小区随机取样10株,考察6个主要农艺性状:
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二级分枝、单株粒重和千粒重。
用DPS统计软件分析主成分,用欧氏距离计算遗传距离,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
1.3计算公式
遗传相关系数[25]、遗传相关矩阵[26]、遗传距离[27]的计算公式分别见公式
(1)、
(2)、(3)。
2结果和分析
2.1方差分析
对45个苦荞品种(系)6个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和单株粒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千粒重达显著水平(表2),说明45个苦荞品种(系)间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类型多样。
2.2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对45个苦荞品种(系)6个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苦荞一级分枝与单株粒重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二级分枝与单株粒重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也与单株粒重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
主茎节数、千粒重都与单株粒重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表3)。
说明可以通过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
2.3主成分分析
对苦荞6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λ≥0.9的3个特征根作为苦荞的主成分(表4),3个入选的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3.0%,已经包含了大部分信息。
结果表明,苦荞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值为2.4265,方差贡献率为40%,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主要为0.5051(主茎节数)、0.4510(株高)和0.3443(千粒重),其他性状皆为负值。
因此,第一主成分是以主茎节数为主的丰产株型因子。
苦荞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值为1.6548,方差贡献率为28%,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主要为0.5583(单株粒重)和0.5361(二级分枝),其他性状皆为较小的正值。
苦荞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值为0.9289,方差贡献率为15%,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主要为0.5954(千粒重)。
综观上述分析,在进行苦荞新品种选育时,应以第一主成分的主茎节数为主的丰产株型为主导,兼顾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对于其他性状将不宜苛求。
2.4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45个苦荞品种两两间的遗传距离(欧氏距离)。
其中系统间最短距离平方根为:
2.5聚类分析
用最短距离法进行系统聚类,在距离值2.76处截取分类界限,得到45个苦荞品种(系)的聚类结果(图1、表5、表6)。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5个苦荞品种(系)可分为4大类,第1类包括29个品种(系),属髙秆、多节位、少分枝、中产、小粒型,遍布全国11个苦荞育种单位,南方北方都有,分布范围最广;第2类包括7个品种(系),属中秆、多节位、中分枝、高产、大粒型,除‘榆6-21’外,主要分布在南方;第3类包括4个品种(系),属中秆、中节位、多分枝、低产、小粒型,除‘蜜蜂头1号’外,主要分布在南方;第4类包括4个品种(系),属高秆、多节位、少分枝、中产、中粒型,全部分布在南方。
3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将45个苦荞品种(系)的6个性状简化为3个综合指标,苦荞新品种选育时,应以主茎节数(株高)、单株粒重和千粒重为主要依据。
与李秀莲等[28]推荐的标准相一致。
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将45个苦荞品种(系)聚为4类:
第1类平均株高121.2cm、单株粒重3.3、千粒重17.9g,属髙秆、中产、小粒型;第2类平均株高102.6cm、单株粒重7.6g、千粒重21.6g,属中秆、高产、大粒型,是优良品种或选育优良品种的理想资源。
事实上7个品种(系)中的2个品种‘榆6-21’和‘凤凰苦荞’分别通过青海省和国家审定,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3类平均株高89.6cm、单株粒重1.3g、千粒重18.1g,属中秆、低产、小粒型;第4类平均株高136.7cm、单株粒重3.6g、千粒重19.9g,属高秆、中产、中粒型。
研究结果还表明,从品种原产地看,来源于同一地区的不同品种,存在着遗传差异。
例如‘榆5-7’(5号)和‘榆6-21’(6号),同产于陕西省榆林,但分属两个类群2和3。
从地理远近看,来自陕西省的‘79-22’(7号)与来自四川省的‘额曲’(40号)间的地理距离,远远超过同样来自贵州省的‘90-2’(19号)与‘赫章黑苦荞’(21号)之间的地理距离,但前两者都属1个类群
(1),后两者则分数2个类群2和3。
可见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与地理距离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与李秀莲等[29]的研究结论一致。
选配杂交亲本时除考虑性状互补、地理距离外,还应考虑其遗传差异(不同类群)。
本研究只分析了45个苦荞品种(系)的6个农艺性状,对其重要的生育期性状未作分析,若要更加深入了解苦荞品种(系)及其亲缘关系,需增加生育期、单株粒数、有效花序数等性状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鉴定,对其做出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
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不仅应用于直观揭示苦荞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和类群农艺性状特点及发掘有益基因,而且能够应用于苦荞资源遗传多样性、苦荞资源整理与归类及苦荞起源中心学说方面的研究,但必须结合原产地、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鉴定多个方面,应用于起源学说方面的研究,还应该考虑苦荞资源(包括野生资源)收集的相对全面,结合古文字记载和荞食文化等其它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永红,白瑞繁.大寨苦荞引种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
(2):
62-63.
[2]林汝法.苦荞举要[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1-12.
[3]游书梅,曹应江,郑家奎,等.73份亚洲水稻恢复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
(2):
250-256.
[4]李伯群,余国东,石有明,等.两系杂交小麦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距离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3,23(3):
17-21.
[5]周吉,徐萍,李国强,等.不同水旱地小麦品种聚类分析及其利用模式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5):
809-813.
[6]蔚荣海,韩蕾,王玉兰,等.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距离分析及类群鉴定[J].玉米科学,2006,14(3):
10-12,16.
[7]丰光,李妍妍,景希强,等.中国不同时期玉米自交系聚类及杂优模式分析[J].杂粮作物,2010,30
(2):
63-67.
[8]邵初阳,何晓兰,徐照龙,等.甜高粱种质资源多样性及主要农艺参数聚类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5,31(5):
984-994.
[9]苏亚蕊,刘新浩,李锁平.棉花种质资源多样性的ISSR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42(4):
401-406.
[10]徐海明,邱英雄,胡晋,等.不同遗传距离聚类和抽样方法构建作物核心种质的比较[J].作物学报,2004,30(9):
932-936.
[11]罗瑞萍,赵志刚,姬月梅,等.春大豆新品种(系)的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
21-23.
[12]李清华,林海峰,刘金文,等.南方春大豆品种秋播条件下的综合评及聚类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8):
52-54.
[13]朱东旭,关中波,徐桂真,等.油用向日葵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12):
152-156.
[14]宋军生,党占海,张建平,等.油用亚麻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
(2):
492-797.
[15]赵应忠,刘红艳.芝麻雄性不育系与核心种质间的遗传距离[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27
(1):
36-40.
[16]周会,杨荣仲,方锋学,等.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
(2):
390-395.
[17]张俊,王静毅,陈友,等.基于模型的香蕉种质资源群体结构聚类分析及其亲缘关系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4,35
(2):
232-238.
[18]张加强,骆霞虹,陈常理,等.叶用芥菜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3):
535-540.
[19]杨瑞环,陈德富,闵徽,等.利用SSR标记分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J].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
(2):
17-21.
[20]朱世杨,张小玲,刘庆,等.花椰菜自交系主要形态性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
(1):
77-82.
[21]姜永平,邱海荣,章洪娟,等.南通扁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J].中国蔬菜,2015(6):
53-57.
[22]李春花,王艳青,卢文洁,等.云南薏苡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
(2):
277-281.
[23]高金峰,张慧成,高小丽,等.西藏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2):
1-5.
[24]李春花,卢文洁,王艳青,等.云南苦荞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J].江苏农业大学学报,2015(4):
612-617.
[25]高之仁.数量遗传[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
236-253.
[26]马育华.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03-237.
[27]刘来福.作物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测定[J].遗传学报,1979,6(3):
349-355.
[28]李秀莲,史兴海,高伟,等.主成分分析在苦荞育种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
54-56.
[29]李秀莲,张耀文,赵雪英,等.苦荞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测定[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8,18
(2):
27-2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种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