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2完整篇doc.docx
- 文档编号:27136240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89KB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2完整篇doc.docx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2完整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2完整篇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2完整篇doc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2)
5.2分析与讨论5.2.1~i曲线图分析当工作电极在0.5mol/LH2SO4溶液中时,由图1-2及表1-1的特征值可知,从腐蚀电位c开始,金属的溶解规律呈现活性溶解规律,当电位达到-0.44283时电流随电位的增大而增大,基本符合tafel方程;当电极电位正移到钝化电位cp
=-0.34824时,金属表面开始发生突变,由活态向钝态变化,此时电流随电位正移而急剧下降直至电位达到稳定钝化电位即p=0.43837,与钝化电位cp相对应的阳极电流密度称为钝化电流密度icp=1.69644E-3;当电位正移到稳定钝化电位
p=0.43837时,金属处于稳定的钝化状态,表面生成一层钝化膜,此时阳极溶
解电流密度ip=1.02569E-5(即维电流密度)很小且基本不随电位变化;当电位达到过钝化电位tp=0.8527时,由于金属表面钝化膜遭到破
坏,腐蚀再次加剧,电流随电位的正移而增大。
当工作电极在0.5mol/LH2SO4+0.5mol/LNaCl溶液中时,图1-1以及表1-1中特征值可知,活性溶解区基本不发生变化,而当电位正移到cp之后电位先正移至稳定钝化电位p=0.12504,而后迅速达到过钝化电位tp=0.26698,达到过钝化电位后由于点蚀的存在电流密度随电位的正移而再次增大;5.2.2氯离子对钝化过程的影响分析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溶液中不含氯离子时,由稳定钝化电位正移至过钝化电位经历的时间远大于含有氯离子时的时间,可见,当溶液中存在氯离子时金属表面的钝化膜溶液破坏从而过早进入过钝化区,这是由于钝化膜的溶解和修复(再钝化)处于动平衡状态当介质中含有活性阴离子(常见的如氯离子)时,氯离子能优先地有选择地吸附在钝化膜上,把氧原子排挤掉,然后和钝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成可溶性氯化物,使平衡便受到破坏,金属表面钝化膜发生破坏。
5.3结论1)金属的阳极极化随着电位的正移金属表面会发生钝化,但是随着电位的继续正移金属表面的钝化膜会发生破坏从而使腐蚀从新加剧;
2)氯离子能时金属表面的钝化膜发生破坏从而加剧腐蚀;
六、意见和建议
可以取含不同氯离子浓度的溶液进行实验从而验证氯离子浓度对钝化膜破坏的影响;可以取不同电极及钝化剂进行实验从而验证钝化介质对钝化的影响;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3:
郭帅翼1505111009化工1101黎伟、杨洲游、朱勇秦学桐、李伟豪、巩勇
T1.气体PVT关系的研究(热力学,指导教师:
李海普)
一.实验目的
1.观测CO2临界状态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2.加深对纯流体热力学状态:
汽化、冷凝、饱和态和超临流体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测定CO2的PVT数据,在PV图上绘出CO2等温线3.掌握低温恒温浴和活塞式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纯物质的临界点表示汽液二相平衡共存的最高温度(TC)和最高压力点(PC)。
纯物质所处的温度高于TC,则不存在液相;压力高于PC,则不存在汽相;同时高于TC和PC,则为超临界区。
本实验测量TTC三种温度条件下等温线。
其中T
三.实验装置流程和试剂
实验装置由试验台本体、压力台和恒温浴组成(图2-3-1)。
试验台本体如图2-3-2所示。
实验装置实物图见图2-3-3。
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有高纯度的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毛细管),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
温度由恒温水套的水温调节,水套的恒温水由恒温浴供给。
CO2的压力由压力台上的精密压力表读出(注意:
绝对压力=表压+大气压),温度由水套内精密温度计读出。
比容由CO2柱的高度除以质面比常数计算得到。
试剂:
高纯度二氧化碳。
图2-3-1CO2PVT关系实验装置图
2-3-2试验台本体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油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管9-CO210精密温度计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按图2-3-1装好试验设备。
2.接通恒温浴电源,调节恒温水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以恒温水套内精密温度计为准)。
3.加压前的准备抽油充油操作
(1)关闭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
(2)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
此时压力台上油
筒中抽满了油。
(3)先关闭油杯的进油阀,然后开启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
(4)摇进活塞杆,使本体充油。
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为止。
(5)如活塞杆已摇进到头,压力表上还无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未出现水银,则重复
(1)--(4)步骤。
(6)再次检查油杯的进油阀是否关闭,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二个阀门是否开启。
温度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
如条件均已调定,则可进行实验测定。
4.测定低于临界温度下的等温线(T=20℃或25℃)
(1)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23℃左右,并保持恒定。
(2)逐渐增加压力,压力为4.0MPa左右(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面)开始读取相应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记录第一个数据点。
读取数据前,一定要有足够的平衡时间,保证温度、压力和水银柱高度恒定。
(3)提高压力约0.2MPa,达到平衡时,读取相应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记录第二个数据点。
注意加压时,应足够缓慢的摇进活塞杆,以保证定温条件,水银柱高度应稳定在一定数值,不发生波动时,再读数。
(4)按压力间隔0.2MPa左右,逐次提高压力,测量第三、第四数据点,当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时,则适当降低压力,平衡一段时间,使CO2温度和压力恒定,以准确读出恰出现第一小液滴CO2时的压力。
(5)注意此阶段,压力改变后CO2状态的变化,特别是测准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时的压力和相应水银柱高度及最后一个CO2小汽泡刚消失时的压力和相应水银柱高度。
此二点压力改变应很小,要交替进行升压和降压操作,压力应按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和最后一个CO2小汽泡刚消失的具体条件进行调整。
(6)当CO2全部液化后,继续按压力间隔0.2MPa左右升压,直到压力达到8.0MPa为止(承压玻璃管最大压力应小于8.0MPa)。
5.测定临界等温线和临界参数,观察临界现象
(1)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31.1℃左右,按上述4的方法和步骤测出临界等温线,注意在曲线的拐点(P=7.376MPa)附近,应缓慢调整压力(调压间隔可为0.05MPa),以较准确的确定临界压力和临界比容,较准确的描绘出临界等温线上的拐点。
(2)观察临界现象a.临界乳光现象保持临界温度不变,摇进活塞杆使压力升至Pc附近处,然后突然摇退活塞杆(注意勿使试验台本体晃动)降压,在此瞬间玻璃管内将出现圆锥型的乳白色的闪光现象,这就是临界乳光现象。
这是由于CO2分子受重力场作用沿高度分布不均和光的散射所造成的。
可以反复几次观察这个现象。
b.整体相变现象临界点附近时,汽化热接近
于零,饱和蒸汽线与饱和液体线接近合于一点。
此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一个渐变过程;而是当压力稍有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
c.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处于临界点附近的CO2具有共同的参数(P,V,T),不能区别此时CO2是汽态还是液态。
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气体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液体又是接近气态的液体。
下面用实验证明这结论。
因为此时是处
于临界温度附近,如果按等温过程,使CO2压缩或膨胀,则管内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按绝热过程进行,先调节压力处于7.4MPa(临界压力)附近,突然降压(由于压力很快下降,毛细管内的CO2未能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其温度下降),CO2状态点不是沿等温线,而是沿绝热线降到二相区,管内CO2出现了明显的液面。
这就是说,如果这时管内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相区很近,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液面又立即消失了。
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汽相区也很近,是接近气态的液体。
这时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只能是处于临界点附近。
临界状态流体是一种汽液不分的流体。
这就是临界点附近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
7.测定高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T=40℃左右)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40.5℃,按上述5相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
五、实验数据处理
表1.1原始数据表23℃压强(Mpa)4.64.85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V(m3/kg)0.0091450.0085550.0080330.0075390.007070.0066220.0061850.0057580.0053230.0048650.0043210.0020950.0020410.0020020.0019690.0019410.0019170.0018970.0018790.001861压强(Mpa)4.64.85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31.1℃V(m3/kg)0.0096720.0090830.0085610.0080720.0076130.0071780.0067640.0063680.0059820.0056060.0052330.0048520.0044450.0039690.0025350.0022960.0021980.0021340.0020870.002046压强(Mpa)4.64.85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40.5℃V(m3/kg)0.0102540.0096570.0091290.008640.0081820.0077520.0073460.0069620.0065940.0062440.0059070.005580.0052580.0049420.0046250.0043010.0039560.0035720.003140.0027
8.68.89.09.29.49.69.810.0
0.0018450.001830.0018170.0018040.0017910.0017810.0017710.00176
8.68.89.09.29.49.69.810.0
0.0020150.0019870.0019610.0019410.001920.0019020.0018840.001869
8.68.89.09.29.49.69.810.0
0.0024810.0023580.0022750.0022130.0021620.0021210.0020850.002054
将数据绘图如下:
10
23C
8
33C40.5C
P/Mpa
640.000
0.002
0.004
0.006
0.008
0.010
V/m3kg-1
图1.2CO2等温P-V实验曲线℃
图1.3CO等温P-V标准曲线
六、实验结果讨论
1.由于实验器材的老化,实验数据本身的准确度不高,所以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曲线误差较大。
2.加压的时候要缓慢加,不能过快,实验操作的时候有一组加压不够缓慢出现了较小的气泡,使得实验数据不够准确。
七.注意事项
1.实验压力不能超过10.0MPa,实验温度不高于41℃。
2.应缓慢摇进活塞螺杆,否则来不及平衡,难以保证恒温恒压条件。
3.一般,按压力间隔0.2MPa左右升压。
但在将要出现液相,存在汽液二相和汽相将完全消失以及接近临界点的情况下,升压间隔要很小,升压速度要缓慢。
严格讲,温度一定时,在汽液二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压力应保持不变。
T2.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1: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复盐的制备方法。
2.练习简单过滤、减压过滤操作方法。
3.练习蒸发、浓缩、结晶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数据与处理1.实际产量:
2.理论产量:
3.产率:
实验二化学反应速率、活化能的测定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加深对活化能的理解,并练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图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求反应级数
确定反应级数:
m=n=
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求活化能
表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利用表2中各次实验的k和T,作lg
求出直线的斜率,进而求出反应活化能Ea。
k-图,
3.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三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混合碱的测定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
2.学习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中不同组分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HCl标准溶液的标定结果
2.混合碱的测量结果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2:
实验日期:
2013年11月18日开始时间:
9时30分;结束时间:
11时30分;实验题目:
金属的腐蚀同组者:
陈三宝
编号NO:
1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2)3)掌握动电位扫描法测定阳极钝化曲线的方法;测量金属在0.5mol/LH2SO4中的阳极极化曲线,确定有关特征电位和电流密度;测量金属在0.5mol/LH2SO4+0.5mol/LNaCl中的阳极极化曲线并考察氯离子对金属
钝化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
阳极极化曲线一般可分为四个区:
1)活性溶解区:
从腐蚀电位(c)开始,金属溶解按活性溶解的规律进行;2)过渡区:
金属表面开始发生突变,由活态向钝态转化。
此时,电流随电位的正移而急剧下降;3)钝化区:
金属处于稳定的钝态,表面生成一层钝化膜,此时阳极溶解电流密度(ip,称为维钝电流密度)很小,并且基本与电位无关;4)过钝化区:
电流密度又开始随电位的正移而增大;当介质中存在氯离子时,不锈钢等耐蚀金属材料表面的钝化膜容易被破坏,存在点蚀电位,此时,当b时,材料表面开始发生点蚀,电流迅速增大;当电流密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如1mA/cm2),改变扫描方向,开始向阴极方向扫描,可能形成一个滞后环。
当
s14rp时,钝化膜重新愈合,金属恢复完全钝化状态;而当s14rpb,时已形成的点蚀继续进行,但不会产生新的点蚀。
三、主要仪器设备、材料和试剂
1)主要仪器设备CorrTest腐蚀电化学测试系统;电解池;玻璃活栓盐桥;洗耳球、金相砂纸、镊子、丙酮棉球(处理电极表面);量筒;滤纸(保护电极表面不被腐蚀)。
2)三电极种类、材料和有效工作面积工作电极(电极材料为镍、钛或耐蚀合金)、饱和甘汞电极(SCE)、大面积铂辅助电极(有效截面积为1cm2);3)测试温度及其控制方法测试在室温下进行
四、实验操作步骤
1)启动CorrTest腐蚀测试系统软件,打开恒电位仪的电源开关,开始预热;2)将玻璃活栓盐桥洗净、烘干后,把玻璃活塞插入盐桥,并使活塞孔对准盐桥的测试溶液端;将活栓插紧后,向盐桥的参比电极室注入适量的过饱和KCl溶液。
洗净电解池,安装辅助电极、盐桥和参比电极;3)处理电极,将处理好的工作电极置于电解池中使盐桥毛细管尖端对准工作电极的中心,并且它到电极表面的距离为毛细管尖端外径的
1倍。
然后将三个电极连接到恒电位仪;4)打开自腐蚀电位测量窗口(快捷键F2),输入数据文件名和注释,设置测量时间:
15分钟,采样速率:
1Hz,其他参数保持默认值。
然后,向电解池内注入0.5mol/LH2SO4溶液约200ml后,立即开始计时,并接通盐桥,点击窗口中的开始按钮,开始开路电位的测量;5)当开路电位测量到所设置的测量时间后将自动停止。
此时,打开动电位扫描窗口(快捷键F4),输入数据文件名和注释,设置初始电位:
0.05V(相对于开路电位),终止电位:
1.5V(相对于开路电位),扫描速率:
1mV/s,采样速率:
1Hz,其他参数保持默认值。
然后,立即点击窗口中的确定按钮,开始极化曲线的测量;
6)测量结束后,取下电极接线夹头,取出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清洗电解池和盐桥(测试溶液端内、外侧),将工作电极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更换0.5mol/L+H2SO40.5mol/LNaCl溶液而上述步骤进行下一次实验。
注意:
此时,在设置动电位扫描控制参数时,应设置回扫电流密度:
1mA/cm2。
在测量中,当回扫曲线与正扫曲线;7)待实验结束后,取下电极接线夹头,取出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观察工作电极表面腐蚀形态。
然后,清洗电解池和盐桥(测试溶液端内、外侧),将工作电极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放入干燥器备用。
5实验结果与讨论
5.1实验结果
图1-1金属在0.5mol/LH2SO4及0.5mol/LH2SO4+0.5mol/LNaCl中的开路电位
图1-2金属在0.5mol/LH2SO4及0.5mol/LH2SO4+0.5mol/LNaCl中的阳极极化曲线
表1-1工作电极在0.5mol/LH2SO4及0.5mol/LH2SO4+0.5mol/LNaCl中的开路电位和特征值开路电位0.5mol/LH2SO40.5mol/LH2SO4+0.5mol/LNaCl-0.44283-0.49962
cp
icp
ip
p
tp
-0.34824-0.32858
1.69644E-32.09853E-3
1.02569E-56.04628E-5
0.438370.12504
0.854270.2669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化学 实验 报告 范文 完整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