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docx
- 文档编号:27132692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49KB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docx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1活动准备:
不仅决定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安排、难易程度的把握,更能够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它包括了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
经验准备指的是幼儿已经获得的和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经验等。
每次活动前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准备,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地进行活动。
材料准备指的是活动前教师将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
做好材料准备,能够使得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至于手忙脚乱,同时提高活动的效率。
2.活动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
开始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和有趣的形式进行导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进而烘托活跃的探究气氛。
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演示现象导入,简短的指令导入,根据已有经验的问题导入和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的方法。
展开部分。
展开部分是整个活动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
在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帮助为主,要避免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
应该在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基础上,由幼儿充当活动的主导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架”支持和回应,帮助幼儿完成探究活动。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既要使这一次活动圆满的结束,又不能就此结束幼儿的探索。
活动结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形式上不必拘于常规。
3.活动的延续。
活动延续,主要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为了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活动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活动,有活动到活动、活动到区角、活动到生活等多种形式。
活动延续也可以由教师发起。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选题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
选题是活动设计的首要步骤,对整个活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因为,科学本身是抽象而不易懂的,如果在选择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时候选择的是幼儿生涩的内容,无疑会让幼儿一头雾水,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
具体操作的原则。
主要指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材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可观察、可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幼儿多感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水平的口头式传授知识和概念,而应以让幼儿动手操作具体材料为主。
发展思维的原则。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提供材料、提问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向,让幼儿养成积极动脑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以及“小学式教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主要体现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只提供材料、启发性提问、及时回馈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供“支架”。
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去进行探究和摸索,让幼儿在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案例引导
提问:
1.本案例中,幼儿运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雨?
2.教师为什么把观察的地点从走廊移向室外?
3.活动中教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观察认识活动应如何设计?
一观察认识活动概述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它是从一定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某种对象的过程。
观察也是科学教育中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其变化时,观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方法。
观察对幼儿学习科学的意义表现在:
科学观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直接与周围世界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科学经验,把幼儿引入科学之门。
科学观察也是一项基本的科学技能,幼儿通过观察,可以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提高感觉器官,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还可以锻炼大脑的信息加工,幼儿通过观察,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科学观察能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幼儿认识事实的重要性,知道科学要来自事实,通过观察帮助幼儿区分事实和想象。
观察认识型活动,指的是专门的观察活动,也就是指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客观事物的特点、获取感性经验的科学活动。
观察认识型活动的类型:
个别物体和现象的观察:
幼儿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感官对某一特定的物体或现象的观察。
比较观察:
幼儿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或现象并进行比较,找出物体的异同点。
长期系统观察:
幼儿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从而获得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观察活动,要求幼儿获得有关物体的以下信息:
观察对象的外部特征,主要指事物的形状、颜色、数量、大小、轻重、光滑度、软硬等方面。
观察对象的生长特点与生活习性,一般是植物或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观察对象的结构与功能,一般指是针对非生命体,由于幼儿对事物关系的认识存在困难,所以常常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够进行有序的观察。
观察对象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小班幼儿“能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中班幼儿“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初步感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大班幼儿“能觉察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
二、观察认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活动目标的设计
通常观察认识型活动涉及到的目标有:
观察兴趣、观察技能;表达技能;有关观察对象的科学认识。
2.活动过程的设计
个别物体观察活动
设计要点:
可别物体观察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个别物体的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和交流
设计思路:
出示观察对象――幼儿自由观察――表达交流――教师引导观察――表达交流
个别现象观察活动:
重点在于观察变化的发生。
教师可将观察、指导和交流相结合。
根据实际情况,可在观察之后引导幼儿对观察到的现象加以讨论。
设计思路:
引出对象或问题――观察现象――观察中的交流与个别指导――教师组织讨论和交流
比较观察活动:
重点在于比较和交流两种或两种以上物体或现象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并可以再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教师可将狂插、比较、讨论三者相结合。
设计思路:
1.幼儿自由观察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物体或现象――表达交流――教师引导观察――表达交流2.先观察一种物体或现象――幼儿自主观察比较另外物体或现象与前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展示观察活动:
一般用于观察认识物体的多样性。
展示活动中的观察分别渗透于收集作品、布置展览和参观展览的环节中,其中前两个部分是渗透性的自由观察,第三部分是教师引导下对各类物品的集中观察
设计思路:
收集物品――布置展览――共同参观――表达交流
户外观察活动:
既有物体观察也有现象观察。
其特点在于户外活动人员分散、难于组织,可采用分组进行的方式以提高师生比例,在活动设计的环节上应尽量减少集中指导,注重个别指导和个人体验
设计思路: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个别观察――分享和表达体验
2.引出观察对象――依次提出问题――不同角度、距离观察、按顺序观察――表达交流
长期系统观察活动:
重点在于幼儿对物体和现象质与量两方面发展过程有完整的认识。
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观察持久性的要求高。
教师要有目的的在物体或现象有明显变化时组织幼儿进行观察。
设计思路:
集体活动引出观察对象――掌握观察要点、方法――共同设计观察记录表――日常观察、做观察记录――集体活动全面系统梳理观察经验
三、观察认识活动的指导要点
1.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事先确定好观察地点,如根据观察内容特点和资源条件来确定是在室内还是室外观察。
选择并熟悉观察对象,注意认识对象特征的丰富性,如认识橘子,教师选择的橘子应该有黄色也有绿色,有大的也有小的。
教师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认识照相机,教师要事先熟悉照相机的结构与功能。
2.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对幼儿在观察中的发现表示赞赏
兴趣是幼儿观察事物的原动力、内驱力,它能引领幼儿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发挥幼儿在观察中的主体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生成观察活动。
如一个夏天的雨后,一只蜗牛爬到了教室的墙上,引起了全班幼儿的关注,老师就利用这个契机生成了“观察蜗牛”的集体活动。
对于教师预设的活动,可以用观察对象的显著特征、新奇性以及观察过程心理的亲历亲为等来调动幼儿的观察兴趣。
3.以问题形式引导幼儿观察的方向
观察的方法很多,如顺序观察法、特征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等。
观察中要针对不同的观察活动和对象,灵活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是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潜移默化习得的,脱离具体观察物教幼儿观察方法,犹如纸上谈兵。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提问,以问题形式引导幼儿全面、系统、有序地观察,既观察事物的整体,又观察其主要的细节,处理好整体观察和局部观察的关系。
4.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观察是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不仅是用眼睛看,也要充分发挥其他感官的作用,让幼儿在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的过程中,全面地获取观察信息。
5.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观察结果
表达观察结果的方式有很多,如语言、绘画、文字、动作等。
语言是幼儿表达观察结果的最主要形式,通过语言幼儿可以梳理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使之系统化。
图画、图符、数字等记录符号也是幼儿表达观察结果的重要方式,幼儿运用自己观察结果的记录,在与同伴或老师的描述和交流中,反省和评价自己得到的信息。
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反应出他们的观察水平及对观察对象认识的正确与错误,因此也是重要的评价资料。
此外,在幼儿期对观察结果的表达常常受语言能力的局限,而动作的发展先于语言,幼儿乐意通过动作化的方式来表现对观察到的事物的理解。
第二章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了解实验探究的内涵、意义以及实验探究活动主要类型。
2.掌握实验探究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
3.掌握实验探究活动指导的要点。
案例引导:
提问学生:
1.在这个案例中,幼儿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有关豆浆冷却的科学知识的?
教师又是如何引导幼儿通过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得出结论的?
你能从案例中概论出实验探究的几个关键步骤吗?
一、实验探究活动概述
实验探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常用方法。
幼儿的实验探究,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改变变量,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事物的变化及其相互联系。
特点:
要人工控制一定的条件,排除外界的干扰,突出引起某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或变化某一因素,以使幼儿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发现某一现象的原因,了解事物间的联系和关系,以及检验开始的设想,从而发现自然条件下不能观察到和某些现象。
实验探究对幼儿学习科学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探究能调动幼儿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喜欢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对陌生的事物和现象幼儿都会产生尝试一下或摆弄一下的愿望。
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内部动机。
实验探究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幼儿还处于假想和真实不能完全分清的思维发展阶段,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想象代替真正的事实。
猜测是靠不住的,要动手试一试才能知道猜得对不对。
幼儿通过亲自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意识到猜想和事实之间的差别,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实验探究能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索和设法解决问题,有益于幼儿思考。
同时实验探究的结果,是在幼儿实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和。
幼儿要组织自己的想法,并设法向别人说明,过着设法说服别人,需要幼儿思维的积极参与。
实验探究能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通过真正的“做中学”,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问题、解决问题,能使又幼儿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有助于幼儿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有助于幼儿理解科学现象。
在实验中,幼儿亲身经历探究科学的全过程,探索、发现实验现象的产生与变化,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对科学现象有了直观的了解,这些往往能够成为幼儿深刻的记忆。
二、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活动目标的设计
科学好奇心
小班:
注意到新异的事物或现象,经常问各种问题
中班:
愿意探究新异事物或现象,并乐在其中
大班: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科学探究能力
小班:
能通过操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中班:
能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猜测答案,对事物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能根据已经获得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得出结论
大班:
根据过去的经验或逻辑推断,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能用一定的好渴啊完整自己的猜测。
2.活动过程的设计
演示――探索式
设计思路:
先由教师根据问题对实验内容进行演示,然后幼儿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索,并进一步进行观察,获得发现。
这一设计思路便于教师组织活动,幼儿实验探究的目的性也比较明确,但是教师的演示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幼儿自己的想法,所以并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
当实验材料的操作方式不易被幼儿理解,或者幼儿由于年龄较小无法独立进行探究时,可以参考这一设计思路。
自由――引导式
设计思路:
从问题出发,教师通过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可以先进行自由的探究,然后教师在组织幼儿交流各自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活动。
我们可以把幼儿的科学探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瞎忙”的阶段,表现为无目的地摆弄物体,摆弄是出于对物体的好奇心。
幼儿刚开始接触材料时,并不了解材料的性质、特点、功用、原理等属性,对物体的摆弄也没有明确的目的,与其说在探索,还不如说在“瞎忙”。
“探究”的阶段,表现为尝试性地摆弄物体。
在幼儿熟悉材料的属性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地探索。
“领悟”的阶段,表现为验证性地摆弄物体。
经过第二个阶段的尝试,幼儿对所发生的现象得出了基本的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梳理经验,验证自己的发现,解决心中的认知冲突。
猜想――验证式
猜想――验证式是针对某一问题,教师不是让幼儿先去探索,而是先猜想一下可能会得到什么结果,然后再进行实际的探究活动,来验证原先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一般包含以下阶段:
提出问题。
幼儿的实验探究活动,通常是幼儿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
问题可以来源于教师的预设,教师通过创设既有教育价值又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将幼儿引入情境,让他们观察和获得有关信息,把教师预设的问题转化为孩子的问题。
实验探究的问题也可以是生成的,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对幼儿兴趣点、关注点进行教育价值判断,精心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并有益于形成某一科学核心概念的问题展开探究。
猜想和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经验,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根据需要记录下来。
引导幼儿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其行动的计划性,使实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
此环节便于幼儿将原有的想法与操作结果相比较,丰富和调整原有认识,为幼儿主动建构提供可能。
实验验证。
这是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
根据活动内容,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选取材料动手操作并不断进行调整,并最终完成实验。
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去理解事物和进行学习。
通过动手做的过程使幼儿懂得真理存在于客观事实中,而不是教师的头脑中。
记录与描述
在实验探究中,幼儿要详细地将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以便于在谈论环节帮助幼儿再现客观事实,提供表达和交流的素材。
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数字表格,也可以画成图,或用文字表述等。
记录可以有个人、小组和集体等不同形式,教师要指导幼儿把握好记录的时机和内容,以免错过重要信息。
结果与讨论。
幼儿在实验探究中,经过假设和实验记录之后,要进行小组或全班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做出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他们做出的结论也许是证实自己的假设,也许是否定自己的假设,但都是建立在实验和记录基础之上的。
同时幼儿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伴交流获得的经验,知识是在幼儿实验后的讨论中形成的。
这个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幼儿的认知,也是幼儿相互交流与分享经验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活动的指导要点
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实验探究氛围。
教师应成为幼儿实验探究的支持者、合作者,实验中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
教师要寻求幼儿行为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幼儿,要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
教师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为幼儿提供充足、多样的实验材料。
教师应保证幼儿能反复操作、与客体相互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判断,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幼儿的发现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摆弄和操作,因此实验材料的提供非常重要,只有多样性的材料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科学经验。
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
教师引导幼儿在实验中仔细观察,注意实验材料在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同时也要引导幼儿学习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必要时,对幼儿的实验操作方法给予适当指导。
组织幼儿就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开展讨论、交流。
引导幼儿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幼儿向同伴和老师提出质疑,以实验的事实为依据展开争论,从而解释实验的结果。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和幼儿展开平等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把问题答案交给幼儿,以避免超越幼儿理解能力的灌输或变相灌输,也不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教幼儿“科学知识”,而要从幼儿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体会幼儿的疑惑。
了解技术操作活动的内涵及意义
掌握技术操作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
掌握技术操作活动指导的要点
案例引导,并提问学生:
1.在这个案例中,幼儿进行科技制作的起源是什么?
2.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发展,教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科技制作活动应该如何设计?
指导的原则是什么?
意义
技术操作活动让幼儿在亲历中获得科学知识。
技术本身对幼儿来说,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但是通过小制作,幼儿可以获得对技术本质最初步的体验。
技术操作活动让幼儿在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得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技能
技术操作活动的核心是“想想”、“做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并痛快2地玩,既是动手动脑的过程,也是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地获得科学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会具体操作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技术操作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形成客观、求真的科学精神。
幼儿在技术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坚持、探究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科学精神在幼儿身上的萌芽表现。
技术操作活动呈现的是具体的结果,是幼儿猜想、设计又或者是操作练习的验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 科学 教育 活动 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