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docx
- 文档编号:27132289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1.44KB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docx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
(附答案与译文)
96治国犹如栽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
【注释】
①炀帝:
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
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ù),早。
③稔(rěn):
庄稼成熟。
④本根:
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
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往昔初平.京师(平定)B征求无已.(停止)
C百姓不堪.(忍受)D遂致.亡灭(导致)
E惟欲.清净(欲望)F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
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②译文:
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A不重美女珍玩B不穷兵黩武
C以民为本D徭役不兴
?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
参考答案】、有误的是E,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树干和树根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三、C,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
“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心里还不满足,同时(又)东西征战讨伐,滥用武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因此(我)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地努力),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树干和根部不动摇才能枝叶繁茂。
君主清白英明,百姓怎么能不安乐呢?
”
97治天下如运诸掌
杨朱①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②。
梁王曰:
“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③。
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
”对曰:
“君见其牧羊者乎?
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棰④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
使尧牵一羊,舜荷棰而随之,则不能前矣。
且臣闻之: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何则?
其极⑤远也。
黄钟大吕⑥,不可从烦奏之舞。
何则?
其音疏⑦也。
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此之谓矣。
”(《列子·杨朱》)
注释】
①杨朱:
姓杨,名朱,字子居,战国时人。
②运诸掌:
即“运之于掌”。
意思是易如反掌。
诸,之于。
③芸:
通“耘”,除草。
④棰(chuí):
短木棍。
⑤极:
准则。
此指志向,目标。
⑥黄钟大吕:
指庄严、高妙的音乐。
黄钟,我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
⑦疏:
粗疏,此指音节稀少。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使.尧牵一羊()B舜荷.棰而随之()
C则不能前.矣()D且臣闻.之()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舜荷棰而随之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
B①成大功者.不成小
C①吞舟之.鱼
D①则不能前矣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
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
译文:
②君见其牧羊者乎?
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棰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
译文:
四、文中的哪句话能表现出杨朱的观点?
答:
五、你是否同意杨朱的观点?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
【参考答案】
一、A让。
B扛着。
C前进,向前。
D听说。
二、不同的是D①连词,就;②副词,乃,就是。
A连词,表承接,不译B代词,⋯⋯的人。
C助词,的。
三、①先生有一妻一妾,(连她们)都管不好;三亩大的园子,(还)不能除净草。
(而你)却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这是为什么呢?
②你见过那放羊的人吗?
上百只羊的羊群,让(一个)五尺高的小孩子扛着鞭子尾随着它们,想向东就向东,想向西就向西。
四、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五、提示:
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回答。
如果同意其观点,应该从“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方面来回答;如果不同意其观点,应该从“事物的大小、主次都是相对的。
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因小失大”方面来回答。
【参考译文】
杨朱拜见梁王,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
梁说:
“先生有一妻一妾,(连她们)都管不好;三亩大的园子,(还)不能除净草。
(而你)却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这是为什么呢?
”(杨朱)回答说:
“你见过那放羊的人吗?
上百只羊的羊群,让(一个)五尺高的小孩子扛着鞭子尾随着它们,想向东就向东,想向西就向西。
(如果)让尧帝牵着一只羊,(让)舜帝扛着短木棍跟在后面,(那羊)不能(很听话地)往前走了。
况且,我还听说过:
口能吞船的大鱼,不会游到支流(中去);鸿鹄飞得很高,不会飞落到污水池中。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它们的目标(更加)远大。
黄钟大吕(这样高妙的音乐),不能伴奏烦杂凑合的舞曲。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的音调节奏(过于)稀疏呀。
(所以说),将要管理国家大事的人不去顾及琐细(的小事),完成大功业的人不去顾及小(的事情)。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98纣为象箸
昔者,纣为象箸①而箕子怖②。
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③,必将犀玉之杯。
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④,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
必不衣短褐⑤而食于茅屋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居五年,纣为肉圃⑥,设炮烙⑦,登糟丘⑧,临酒池。
纣遂以亡。
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故曰:
“见小曰明⑨。
”(《韩非子·喻老》)
【注释】
1象箸(zhù):
象牙筷子。
②箕子怖:
箕子感到恐惧。
箕子,纣王的一个臣子。
怖,恐惧不安。
③铏(xíng):
盛羹的器具,在此可译作“碗”。
④羹菽藿(hùo):
用豆子、豆叶做的汤饭。
⑤短褐(hè):
短的粗布衣服。
⑥圃(pǔ),本指种植瓜果蔬菜的园子,此指纣王奢侈,准备的肉太多,摆起来如同一片菜园。
⑦炮烙:
一种残酷的刑罚。
炮,烤。
烙,同“格”,用铜制成,故友称“铜格”。
肉方其上,其下生火,烤肉而食。
⑧糟丘:
酒糟堆成的山。
⑨明:
明察。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设.炮烙(设立)B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吃)C广.室高台(广大)D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放在⋯⋯上)
列各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A①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B①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
C①必将犀玉之杯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孔子云:
“何陋之有?
”
D①故.曰:
见小曰明②既克,公问其故.
三、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
A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B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C如鸣佩环,心乐.之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译文:
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译文:
五、读过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感触?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
参考答案】
、解释有误的是C,扩大
二、相同的是B,两句中的“于”字都是介词,在。
A①连词,表承接,然后;②连词,表转折,却。
C①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①连词,所以;②名词,原因。
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A,两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衣,穿。
市,买。
B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C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
D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四、①我害怕纣王这样做的结局,所以他这样做一开始我就(很)恐惧。
②所以,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知道天下将有大祸。
五、示例:
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小事上也不能放任自己,要防微杜
渐。
【参考译文】
从前,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感到恐惧不安。
(他)认为象牙筷子必定不会放到泥碗里,必定要放在犀牛角或玉石(制成的)杯子里。
(有了)象牙筷子和玉杯,一定不会和(吃)用豆子、豆叶做成的汤饭,就一定要(吃)旄牛、大象和豹子的幼胎。
一定不会穿着粗布短衣,在茅草屋的下面吃饭,就一定会穿着多重的锦缎(衣服),扩大宫室(修筑)高台。
“我害怕纣王这样做的结局,所以他这样做一开始我就(很)恐惧。
”过了五年,纣王作肉圃,设立炮烙(之刑),登上酒糟堆成的山,面对注满美酒的池子。
于是,纣王就灭亡了。
所以,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知道天下将有大祸。
所以说:
“(能够)看出小事(里面预示的大问题就)叫做明察。
”
99周举劾奏左雄
初,尚书令左雄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
既而雄为司隶校尉,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任将帅。
直尝坐臧①受罪,举以此劾奏雄。
雄曰:
“诏书使我选武猛,不使我选清高。
”举曰:
“诏书使君选武猛,不使君选贪污也!
”雄曰:
“进君,适所以自伐②也。
”举曰:
“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厥以军法戮宣子仆,宣子谓诸大夫曰:
‘可贺我矣!
吾选厥也任其事。
'今君不以举之不才误升诸朝,不敢阿③君以为君羞。
不寤④君之意与宣子殊也。
”雄悦,谢曰:
“吾尝事冯直之父,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是吾之过也!
”天下益以此贤之。
(《资治通鉴·汉纪》)
【注释】
①臧:
通“赃”,贪污受贿。
②自伐:
讨伐自己,对付自己。
③阿:
迎合。
④寤:
通“悟”,了解,醒悟。
【阅读训练】
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尚书令左雄荐冀州刺史周举为.
尚书(担任)
B既.而.雄为司隶校尉
(不久)
C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
(任命,任用)
D君不以举之不.才.误升诸朝
(没有才能)
E不寤君之意与宣子殊.也
(特殊)
F厥以军法戮.宣子仆
(杀)
G吾尝事冯直之父,又与直善.
(友好)
H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任将帅
(推荐)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举以.此劾奏雄
②为坛而盟,祭以.尉官首
B①厥以.军法戮宣子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①不敢阿君以.为君羞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D①今君不以.举之不才误升诸朝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直尝坐臧受罪,举以此劾奏雄。
译文:
②诏书使君选武猛,不使君选贪污也
译文:
3进君,适所以自伐也
译文:
四、文章的最后说“天下益以此贤之”,左雄推荐一个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贪污犯,人们为什么还在推崇他?
答:
【参考答案】
一、解释有误的是E,殊:
不同。
二、相同的是B,两句中的“以”字,都是介词,根据。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用。
C①介词,把;②介词,用。
D①连词,因为;②介词,从。
三、①冯直曾经犯过贪污罪受到惩罚,周举就此上奏弹劾左雄。
②诏书是让你推选武猛(的人才),但也不是叫你推选贪污犯。
③(我)推荐你,(想不到)恰恰是用来对付我自己。
四、示例:
以国家利益为重,闻过能改。
【参考译文】
当初,尚书令左雄推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
不久,左雄改任司隶校尉,又推荐前任冀州刺史冯直任将帅。
冯直曾经犯过贪污罪受到惩罚,周举因此上奏弹劾左雄。
左雄说:
“诏书让我推选武猛(的人才),不是让我推选品行清白高洁(的人才)。
”周举说:
“诏书是让你推选武猛(的人才),但也不是叫你推选贪污犯。
”左雄说:
“(我)推荐你,(想不到)恰恰是用来对付我自己。
”周举说:
“过去,赵宣子任命韩厥为司马,韩厥按照军法杀死了赵宣子的奴仆,赵宣子对各位大夫说:
‘你们可以祝贺我了!
我推选韩厥,(他是)胜任自己的职责的。
'如今,你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而误将我推荐到朝廷(上来),我不敢迎合您,把这当做你的耻辱。
(可是),没想到你的心思和赵宣子大不相同。
”左雄(大为)高兴,(向周举)道歉说:
“我曾经在冯直的父亲手下做事,又和冯直是好朋友。
如今你因此上奏弹劾我,这(的确)是我的过错。
”天下人因此更加推崇他
100直臣暴子与孝子背臣
楚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令尹曰:
“杀之!
”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仲尼问其故,对曰: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韩非子·五蠹》)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父窃羊,而谒.之吏(说明,陈述,这里是报告的意思)
B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公正,正直)
C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顺从)
D仲尼问其故.(原因)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A以其境国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观之正浓,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E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三、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A甚矣,汝之不恚。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为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C战于长勺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四、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译文:
②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译文:
3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译文:
五、谈谈你对直躬和鲁人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一、有误的是C,从:
跟随,跟从。
二、与例句相同的是D,D与例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并列,有“并且”的意思。
A句中的“而”,连词,表顺接,可翻译成“然后”,或不译B。
句中的“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可是”等C。
句中的“而”,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E。
句中的“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可翻译成“因而”。
三、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B,B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是主谓倒装句。
C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D是定语后置句。
四、①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②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③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赞赏(逃兵),鲁国人(作战时)就轻易地投降逃跑。
五、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直躬是一个正直的人,即使他父亲犯罪也不包庇;鲁人是一个临阵脱逃之兵,却借口自己逃跑是因为如果自己战死,就没有人赡养父亲。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
令尹说:
“杀掉他!
”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忤逆。
结果判了他死罪。
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鲁国有个人跟随国君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
“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
”孔子认为
他)是孝子,便举荐他,并且因此受到了重用。
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赞赏(逃兵),鲁国人(作战时)就轻易地投降逃跑。
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竟是如此不同。
因而君主既要推许百姓的利己行为,又企图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有希望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课外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150 96100 答案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