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合.docx
- 文档编号:27132274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51.81KB
中国古代史合.docx
《中国古代史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合
中国古代史
隋唐:
1.隋初的改革:
(了解)隋王朝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了刑罚和徭赋;为加强中央集权,直接控制农民,检括户口。
为明确掌握国家的户籍,行大索貌阅、输籍之法。
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设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内史省。
地方州县两级制中央直接任免地方官吏。
废九品中正制,行科举制。
对府兵制进行改革,收军府于关中。
统一货币,更铸五铢钱,重五铢。
营建东京,开凿大运河,整修长城。
意义:
行善政,促进恢复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削弱了正在衰落中的大族豪强地主的力量,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南北的联系,对于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起了很大作用。
2.隋末农民战争:
原因: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民多田少,修建宫殿、长城、开大运河,远征高丽,劳民伤财。
过程(了解):
翟让、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军、杜伏威军
结果:
隋王朝灭亡,各路起义军争相逐鹿,李渊称帝建唐,统一全国。
影响:
第一,这次起义推翻了腐朽的隋王朝,解脱了隋政权暴政所加在广大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
使新建的李唐王朝,不得不重新考虑调整统治政策;
第二,隋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尤其是又一次横扫了腐朽的士族势力;
第三,通过隋末农民战争,奴婢身份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
3.唐初的政治制度:
可概括为:
中央:
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三监。
地方有州县。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重点)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是国家政务处理的中心和发号施令的机关。
尚书省统领六部,负责政令、行政和有关事务。
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副中书侍郎。
门下省长官侍中,副门下(黄门),负责整理、陈奏来自臣下和诸司的议、表、状,并提出处理的初步意见;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即草拟诏书)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是上行下达、政务处理的枢纽;日常工作由给事中负责,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御史组成三司,审查天下冤滞,参与吏部对内外官吏的考课。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即具体执行)。
其首脑部门是都省,是上下行文书运转的枢纽,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六部各设四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
御史台:
御史台是监察机关,其正副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弹劾中央和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奉制敕审讯犯人,参与大狱的审讯,监督各政府部门的工作。
还设有:
台院、殿院、监院。
九寺三监:
三省一台之外,还有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九寺和国子、少府、将作等三监,掌管各项专门业务。
(详见P273)
地方行政机构:
州、县二级州设刺史,根据州的大小等级区分刺史的品级;下设:
别驾、长史、司马。
上中州设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曹,下州设司仓、司户、司法三曹。
县设县令,根据县的大小规定县令品级。
下设县丞、主簿、县尉。
县下设乡,乡下设里,里理百户。
边疆地区,设有都护府和都督府、州,成为羁縻府州。
府兵制:
是一种极为周密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军事制度。
遇有战事,临时委派将领率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归于农。
4.均田租庸调法:
武德七年(624年)四月,颁布新律令:
田令、赋役令、户令,即均田租庸调法。
唐的田令规定:
(了解)
一、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永业田(世业田)二十亩,口分日八十亩;老男、笃疾人、废疾人各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受口分田三十亩,他们或他们的丈夫原有的永业田,纳入户内口分田数额里计算。
丁男和十八岁以上中男以外的人,凡作户主的,则各受永业日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
二、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依照品级请受永业田五顷至一百顷。
有战功受勋的人,可以依照勋级请受勋田六十亩至三十顷。
三、受田足的叫宽乡,不足的叫狭乡:
狭乡的口分田减半给授。
狭乡的人准许在宽乡遥受田亩。
官人永业田和勋田只能在宽乡授给,但准许在狭乡买荫赐田充。
四、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再收还。
五、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在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碾硙的,并准许出卖口分田。
官人永业田、勋田和赐田可以出卖买入的田地不能超过应受田限额;狭乡的人买地,准许依照宽乡的限额。
六、在职官,依照内外、官品和职务性质的不同,有八十亩至十二顷的职分田,以其地租充作傣禄的一部分。
离职时,要把职分田移交下一任的官员。
内外各官署还有多少不等的公廨田,其地租充办公费用。
田令和户令的实行,对于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的赋役令规定了役期的最高限度,以庸代役的办法也逐渐成为通常的制度,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租庸调是唐前期封建国家的主要税源。
这种据丁征收同样数额的税制,是在大量自耕农存在的条件下,封建国家用以促进贫富分化,巩固并发展普通地主经济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5.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政治与开元盛世:
(了解)
贞观之治:
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措施:
1.与大臣讨论治道政术,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2.努力学习,修撰史书,总结历代兴亡教训;
3.广泛听取官僚的意见,集思广益;
4.广任贤良;
5.法令严肃;
6.赈济灾区;
7.裁撤冗官冗员,紧缩国家开支。
武则天时期的政治: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任威刑以禁异议”,用酷吏,奖励告密,对抱有反抗意图的唐宗室、贵族和官僚施以严厉的镇压;
2.大力求访人才,广开入仕之门,“进用不疑,求防不倦”,并进行严格的考核。
3.武则天在朝堂设置铜匦,奖励臣民上书言事;
4.明察善断,务取真才实学;
5.巩固边疆,结交外国;
6.兴建东都洛阳。
开元盛世:
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政治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口持续增加,提倡文教,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阶段,共29年。
措施:
1.重视地方官吏的选拔,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台省官员要有州县基层工作的经历;2.沙汰天下僧尼,各地不得新建佛寺;
3.悉罢员外、试、检校官,改变官员冗滥的现象;
4.封户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
5.遇有灾祸,政府派遣专使,督察减灾,改善漕运制度;
6.任用贤能,改革吏治;
7.发展经济,提倡节俭,提倡文教,加强外交和民族关系。
6.两税法:
(重点)
实行背景:
面临着安史之乱以来的财政匮乏和尖锐的阶级斗争,唐王朝着手整理财赋制度,先后实行了榷盐制度和两说法,以增加财政收入和缓和阶级矛盾。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制定了两税法。
两税法的实行是土地兼并改变了土地占有状况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
两税法的具体内容是:
(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一)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
而这个总税额实际上是按照大历中各种税额加起来最多的一年确定的。
这就是“量出以制入”。
各州、县也根据旧征税数确定税额,向当地人户征收。
(二)依照丁壮和财产(包括田亩和杂货财)的多少定出户等;
(三)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四)租庸调、杂徭和各种杂税全都取消,但丁额不废;
(五)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
(六)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
影响:
两税法以土地、财产的多少为征税的主要标推,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多少改变了课役集中在贫苦农民头上的情况。
但是,在这种制度下,土地兼并不再受任何限制,在以后的实行中,逐渐成为人民苛重的负担。
7.屯防制度(了解):
高宗、武则天以后,边疆形势越来越严峻,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始,开始在边地设立军、镇,驻扎重兵,一方面屯田,一方面防守。
镇戍和行军制度为屯防制度所代替,最后发展为节度使制度。
开元初年,唐朝在沿边先后设立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等九个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各自总管一个地区的军事。
8.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原因:
1.藩镇设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2.军事格局,唐玄宗开元十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
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
3.玄宗怠政玄宗晚期宠幸佞臣,美女;
4.将相不和安禄山与杨国忠的个人矛盾激化,利用唐中央兵力空虚,宰相杨国忠为人民痛恨的机会,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冬,从范阳起兵叛变。
过程:
(了解)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
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从行军士哗变,杀掉杨国忠,杨贵妃,即马嵬驿之变。
在人民的抗击下,叛军遭受到挫折,内部矛盾加深。
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
唐太子李亨从马嵬驿回军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即位,是为肃宗。
759年,降唐复叛的史思明自范阳引兵救邺,大破九节度使之兵,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
史思明杀安庆绪,即帝位于范阳。
这年秋天,他又领兵南下,再度占据洛阳。
后来,史思明又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
宝应元年(762年),新即位的唐代宗借回纥兵收复洛阳。
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杀。
安史之乱结束。
影响:
1.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2.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3.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4.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5安史之乱,促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
9.牛李党争:
(了解)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时,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
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扎,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
个人的权力地位和恩怨得失在党政中起了重要作用。
10.隋唐文化:
(一)佛教:
(重要人物、论点特点、著作)隋唐时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
天台宗:
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建立的宗派。
智剀(右为“页”)是创始者。
经典《法华经》,故又称法华宗。
观点:
止(坐禅)、观(宗教理论)并重,定慧双修的修养准则。
法相宗:
经典是玄奘综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著作糅译而成的《成唯识论》,所以,又称唯识宗。
教义繁琐,不易为一般人接受。
华严宗:
创始人法藏,又称贤首宗。
经典《华严经》观点:
宗教灵异“性相通融,无障无碍”人人都能进入宗教幻想的幸福世界。
禅宗:
南北两宗。
北宗:
弘忍、慧能奉《金刚经》为经典南宗:
神秀奉《楞伽经》为经典
密宗:
将华严宗与禅宗合流。
代表人物: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开元三大士)主要经典:
《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重视念诵咒语(陀罗尼),宗教仪轨复杂、严格,带有神秘色彩。
净土信仰:
净土宗的特色是强调对阿弥陀佛的信仰,透过念诵佛号,得以在死后往生极乐国土。
分为弥勒净土、阿弥陀净土两派。
代表人物:
善导
文宗、武宗时,“天下僧尼,不可胜数”,“寺字招提,莫知纪极”,一座寺院的土地,最多的达数十顷。
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因此,武宗下令灭佛,毁寺,逼僧还俗。
(二)(了解)道教发展迅速,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上清派(茅山宗)是唐代道教的主流。
炼丹术盛行。
唐朝统治者深知宗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对外来的宗教也一概欢迎。
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唐时相继传入。
(三)(了解)史学
唐八史:
《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理论著作:
刘知几《史通》史才:
才、学、识杜佑《通典》
(四)(了解)《大唐西域记》
玄奘从印度取回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于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回到长安。
他在长安组织专门机构翻译佛经,二十年中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根据他在旅行中的丰富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我国新疆以及苏联中亚地区、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境内的一百三十八个古国的山川、物产、风俗、宗教和政治经济情况,是研究这些地区和国家七世纪中叶历史的重要文献。
11.突厥重要人物:
颉利可汗(579~634),东突厥可汗。
颉利初承父兄基业,兵马强盛,阻挠唐代统一。
后又连年侵唐边地,杀掠吏民,劫夺财物。
唐初定中原,无力征讨。
626年再度入侵,唐太宗亲临渭水,与颉利隔水而语,结渭水便桥之盟,东突厥军队方始退还。
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绩出兵与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夹攻颉利,次年大败颉利于阴山,颉利被擒送长安,东突厥前汗国亡。
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后梁(朱温)、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吴(杨行密)、南唐(李昪)、吴越(钱镠)、闽(王审知)、楚(马殷)、南汉(刘䶮)、南平(荆南)(高季兴)、北汉(刘崇)等十几个割据政权。
2.后周世宗改革:
(1)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
(2)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
(3)兴修水利,疏浚漕运;
(4)禁私度僧尼;
(5)军事上,整肃军纪;
(6)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
(7)“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
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就,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经济文化的恢复,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藩汉分治: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其具体办法是:
统治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律适用契丹旧制,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的牙帐以北,称为北面官;凡属于“宫帐、部族、属国”和“兵机、武铨、群牧”范围内德政务,都由他们负责。
统治汉人和旧渤海国人则适用汉制,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牙帐之南,称为南面官。
头下军州:
具有私属性质,都是辽的亲贵、外戚、大臣和所属部将首领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的的或所俘虏的人口设置的。
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以外,都由其领主自行委派,州境内的税收,除酒税须交纳给辽政府外,其余全归于领主。
澶渊之役:
1004年,萧太后、辽圣宗大举南侵。
宋朝大臣多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以避其锋,只有少数人力主抵抗,且力主宋真宗亲往前线督师,以振士气。
而这次南侵辽的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化。
(了解)
澶渊之盟:
1.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乃以世以齿论。
2.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以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西夏与金的和议:
元昊在庆历四年表示愿与北宋重订和议。
双方于当年协定:
西夏取消帝号,仍由送册封为夏国王,宋廷每年在各种名义下给予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市易,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绍兴和议:
南宋称臣于金,并且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宋金两国。
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
南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
金迁都燕京:
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同时宣布以中都为首都。
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于中原和华北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便于对南宋进行军事侵犯。
猛安谋克:
女真族的社会基层组织,是以三百户组成一个谋克,没十个谋克组成一个猛安。
猛安、谋克户中的壮丁,平时从事“畋渔射猎”,战时则应征出战。
所以这个社会基层组织同时又是军事上的基层编制。
辽的政治制度:
斡鲁朵,四时捺钵,南北面官,试选制度,军事制度。
金的政治制度:
勃极烈制度,猛安谋克制度,中央官制与监督制度,地方官制,行白尚书省的创制,科举制与官吏选拔,军事制度,法律。
金的经济制度:
土地占有和赋役制度,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东北地区的开发,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和货币制度。
女真的发展演变女真族崛起,发展过程及线索
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亚地区的古老民族。
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辽代又称“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以开化程度区分辽南境者为熟女真,辽北境不属编户者为生女真。
金朝时从称“女真”。
到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
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HYPERLINK"
发展过程:
(1)隋唐时期:
女真族的祖先是唐朝时期的黑水靺鞨。
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版图。
(2)宋元时期:
两宋时期被称为女真。
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
北宋中后期,女真族完颜部强盛并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受到辽的压迫和统治。
1114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建立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度,与北宋联合于1125年灭辽。
1127年灭金。
金与南宋的和战,最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
辽金时期黄河流域的女真人不断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3)明清时期:
明朝初期,东北女真人的建州等部,归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政权,史称后金。
皇太极在位期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经20多年战争,基本统一全国。
斡鲁朵:
斡鲁朵,辽宫帐名,亦作斡耳朵、斡里朵。
辽太祖起,各帝及太后之执政者皆置斡鲁朵,有直属军队、民户及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
帝后死后由家族继承。
金、元沿用为官署之称。
中国史——北宋南宋重点整理
1,北宋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的措施
答:
北宋建立初期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会会秩序,统治者进行了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的诸多措施——
1,三权分立,削弱相劝:
北宋时期在宰相之下又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
参知政事管理政事分割宰相权利,枢密院负责军政大权,三司使负责财政大权。
这样就遏制了宰相权力过大的现象。
2,地方事权分散:
a,北宋政府削减州郡长官的实权,把州郡财权军权收归中央政府,后有规定州郡长官由文人充任,并另设通判互相牵制。
b,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转运使和提点邢狱,总管州郡财赋司法还有监察官吏之权。
③收回军权:
a,杯酒释兵权:
北宋建国以后,宋太祖和宰相等就收夺了高级将领的兵权。
b,更戍法与兵将分离:
军官和将士时常易置和更调,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更换,借以防范军官与士兵产生深厚感情,也防止军队和某一地区产生不解之缘。
c,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高级将领虽统领军队但发号施令之权则归枢密院;枢密院虽有制令之权但枢密院并不统领军队。
d,守内虚外:
十万禁军驻守京城,另十万分散各地驻守。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北宋的封建秩序,促进了北宋封建社会的发展,但它的措施也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造成了冗官冗员冗费的现象,使北宋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庆历新政:
答:
宋仁宗庆历年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
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宋仁宗启用范仲淹等人在庆历三年开始了著名的“庆历新政”
1核心是整治吏治:
a,中外官吏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政绩好坏进行升降。
b,严格限制恩荫制度。
C,由中书和枢密院负责选路州的长官,县官也有高级官吏负责保举。
d,改善科举制度,废除弥封糊名制度。
e,在各州郡设置学校,讲授经济之业培养经济之才。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内外管理过于冗滥的现象得到遏制,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贤明能干的官吏。
2厚农桑:
号召诸路州县的吏民向政府陈报有关农桑方面的可兴之利和可取之害,应开的河渠或应修的堤岸,凡属可行的,都有州县政府计定工料去修建。
3减徭役:
把人口较过去减少了的县份加以合并,或者该县为镇,以便减少在县衙中服职役的人员,令其还乡务农。
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最重要的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但范仲淹等人却把改善吏治作为最关键最中心的环节,很明显没找到真正的关键问题。
并且改革措施触犯了上层官僚的利益,最终改革措施推行不及一年就被废止了,但对于当时的北宋的政治生活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3,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了重要变法。
变法措施有:
1均输法——北宋初年政府在东南六路设置了发运使,命其总管购买物资和运往开封之事,但出现了许多弊端,王安石就责成发运使周知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尽量在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这样就节省了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2农田水利法——凡与农业利害有关的需要兴建的各路湖港提防,均由当地住户出资兴修,财力不足的可向政府贷款。
3青苗法——在每年的正二月和五六月,各州县政府分两次贷钱或粮食给农村住户,利息两份。
4募役法——废除前此轮班充役的制度,改为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样就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多人手。
5方田均税法——通过丈量,核定某户占有土地若干,然后依照土地的高下厚薄分为几类,然后核定每亩的税额。
6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由政府拨付资金,供收买货物和各行商贩借贷之用。
使豪商大贾垄断市场的权利受到限制,把权力收给了北宋政府。
7将兵法——王安石在西北等地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选择武艺精良的军官充任,分番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8保甲法——各地农村用户,不论主户和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
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9保马法——在开封府界等地区推行民户带养官马的办法,凡养马户皆免其征役。
10军器监——在开封城内设军器监,此后军器兵甲的产量增加,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王安石变法以通过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富国的目的为中心环节,这些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兼并和出放高利贷者的活动,使地主阶级的下层和贫苦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定了北宋的统治。
但推行过程中遭到了大地主阶层的反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权后便废止了新法。
4,北宋经济发展新特点:
(了解)
答:
农业——北宋纳税方式一改晚唐以前按丁口交纳租庸调的方式,改为了计亩纳税。
生产工具方面,弯锄,铁耙,龙骨翻车等工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占城稻等外来谷物开始大量种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史 中国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