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治旗作品之作文就是发现自己.docx
- 文档编号:27125912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19KB
彭治旗作品之作文就是发现自己.docx
《彭治旗作品之作文就是发现自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彭治旗作品之作文就是发现自己.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彭治旗作品之作文就是发现自己
彭治旗作品之:
作文就是发现自我
一
一些孩子作文痛苦的根源在于,他们写的东西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和自己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口是心非”的作文让人痛苦,而且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在很多写作者包括教学者看来,“口是心非”的作文才是伟大的真理。
事实的真相是,他们把“口是心非”当成生活的真实,或者说他们在制造自我的幻境,并以此自得其乐。
作文是一种很好的伪装工具,我们很善于装出某种姿态,以迎合各种场合的需求。
而做着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大惊小怪,原因就在于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甚至拿这种方式来展开竞争,获得一种普遍的认可。
作文就是用来发现自己的,除此它别无用途。
生活的滚滚洪流,让我们迷失,在各种名利喧嚣、痛苦挣扎、快乐尖叫的场景中,生命浮游其上,我们看到的是表面粼光,若不深入底层,我们很难发现生命的动力来源何处,所谓随波逐流是也。
苏格拉底说,不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他一语中的,指明了生命的质感应该如何获取。
对学生而言,写一篇真正意义上属于自我的作文,就是在“省察人生”,就是在寻找有价值的人生答案。
我们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除此,我想不到还有其他什么理由,能让我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从最开始就背离了生活的初衷,让我们迷乱失语的事情。
“口是心非”的作文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一方面我们有着提高学习技能和表达自我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我们采取了与这个愿望背道而驰的做法。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倾注的满腔热情付诸东流,作文并没有对我们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笑话,一个被我们时常提及的反面教材。
我们就这样互相慰藉,对它造成的后果视而不见。
二
作文怎么来发现自我?
或者说能够发现自我的作文是什么模样?
三年前,我开始了痛苦而漫长的学车生涯。
一开始并不顺利,自己的懒惰和频繁的出差,让学车时断时续。
加之,那段时间又是大学生放暑假,他们结伴而来,年轻而又有活力,时间充裕,我每天只能挤出很少的时间来练,来回奔波于练车场和公司之间,疲惫而绝望。
想想离过期还有三年的时间,可以慢慢来,于是我说服了自己,等有了充裕的时间之后再来学习。
生活从来不会心甘情愿地被我们计划,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顺应它的变化。
随着公司业务的增加,以及父亲突然患病需要持续治疗,我的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局。
工作上需要我加班加点,必须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而父亲也需要我照顾,我不得不每个周末往返成渝两地。
那段时间身心俱疲,坐上动车,我歪头便睡,一来的确需要睡眠,二来见缝插针的休息也好让我保持精力。
学车一事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谁也没想到起初的计划会变成这样的结局。
等到所有的一切有了喘息之机,我突然发现,留给我学车的时间只剩半年多了。
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我就得重新报名,重头学习,这是我极不情愿的。
而这个时候学车的条件比之前更加恶劣。
因为驾校场地的搬迁,我不得不每天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再徒步20分钟才能到达训练场地。
每天往返的时间就是3个多小时。
一个员工因为不胜任工作而被辞退,一个员工休产假,工作上我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所有的工作都要持续推进,加之到了年底,各种会议和总结铺天盖地,工作的强度和繁乱的头绪累得我哭爹叫妈,人仰马翻。
生活的乐趣在于,你永远不会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这件事情做好之后,下一件事情又会从什么地方钻出来,它会以更棘手的面目盯着你看。
我没有退路了,只有迎难而上。
最后,在时间紧张、年龄偏大而致手脚不灵活、考试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通过了所有的驾考科目,在过期之前拿到了驾照。
我发现,所有的事情只要你愿意去做,想办法去做,以享受的心情去做,生活总会给你一个交代,虽然有的交代并不那么完美,但它却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值得我们珍惜。
这里,我并不是要塑造我的“励志形象”,这并不是我说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我们如何把自己的生活写成作文,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生活,从而真正地发现自我。
按照一些作文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我可以这样写:
三年前,我报名开始学车。
从一开始,学车就并不顺利。
那段时间大学生成堆,学车的人很多,加之我工作繁忙,学车的事就拖下来了。
一年之后,当重新想起学车时,我又不得不面对新的阻碍——工作更忙、父亲患病。
我忙于更多的业务,忙着照顾父亲。
那段时间我根本没有时间学车。
然而,当重新想要学车的时候,我发现生活并没有照顾我多少。
工作上人手减少,我必须一个人承担起所有的业务;驾校搬迁,我不得不在路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三年的学习时间也只剩下半年多了。
是进还是退,我必须作出选择。
我开始面对所有的困难,咬牙坚持,过场地、过路考、过理论……至今我还记得寒冬的早上我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缩着脖子在站台等公交车的情形;我也记得教练如何地对我失去信心,在他猛烈的呵斥中我如何的镇定自如;我更记得我第一次路考失败,那种沮丧的情绪笼罩了我好几天。
但这些都过去了,成为一种甜蜜的回忆。
我觉得,只要坚持去做,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无论早晚,它始终在终点等你。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写出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人会否认学车的艰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所遭遇的困境。
但是,这是“生活的事实”么?
或者说,这样的作文真的值得我们推崇么?
克服各种困难,然后取得了奖励,最后总结“事在人为”“辛苦付出之后就会有收获”这些大而无当,看起来振振有词的真理性的结论,这样的写作真的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么?
这种“正确的废话”需要我们为它“编造谎言”,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它的可靠,即使阉割自己真实的生活和独特的个性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作文很少有“自我”的影子,写一篇和写一万篇,效果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也不可能通过这样的作文让自己获得更多。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作文就是为了证明某种“正确的废话”似的结论,那么,我们的写作意图从一开始就偏离了真实的自我,走向了生活的反面,成为“口是心非”的典型标本。
如何通过作文来发现自我呢?
我完全可以这样来写:
从一开始,学车我就相当拒绝,我生性胆小,这种喝着汽油飚飞的钢铁怪物,可能并不那么温顺。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目睹过一场车祸,父亲把一辆崭新的手扶拖拉机开到了山沟里,他的鼻梁摔断了,直至他去世,鼻子上的印痕仍然清晰地炫耀着某种秘密,提醒着我记忆深处的那段伤痛的过去。
我只能被迫去学车。
原因很简单,因为家里其他人比我更胆小,只要提及学车,他们就会谈论车祸,把新闻中的那些惨烈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好像他们自己也同当事人一样经历过九死一生,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们就听从上天的神秘安排,只好永不学车了。
但是,家里没人开车,没有一个车,的确很不方便。
有一次,天降大雨,我们一家人登山回来,还没等坐上公交车,就被困于“荒郊野外”。
我们身上滴着雨水,浑身瑟瑟发抖。
看着水雾弥漫的公路上一辆辆汽车风驰电掣而过,我就感觉我们是被世界抛弃了,就像流浪狗,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除了胆小,我还很懒惰,特别是有事情我又不愿意去做的情况下,我的懒惰就更是表露无遗。
报名学车后不久,就通知理论学习,还要打卡计学时,我是不愿意去的,就给家里人说自己工作很忙。
如果不去学习的话,报名费就可能泡汤,家里人觉得这很不划算。
岳父大人恰好退休在家,早晚替我打卡。
我觉得自己的事儿连累了别人,就过意不去,后来凡是周末,只要没上班我就硬着头皮自己去学习。
科目一通过之后,驾校通知我去场地训练。
到了场地一看,正值暑假,大学生放假扎堆练车,场地上人满为患。
一天一个人也就练两把,最多练半个小时,却要为此耗上五六个小时。
加之对车本能的恐惧,听到发动机疲惫的嘶吼,一上车手脚完全乱套,把车开得东倒西歪。
教练也不顾你的脸面,对你一阵咆哮,之后你就开始了自我否定的心理历程。
咬牙练了几次,除了车开得比先前稳当一些外,车还是入不了库,不是压了线,就是开到了外面。
终于有一次,我稳稳地入了库,正当面露喜色,欢呼雀跃之时,教练对着我一阵白眼,“也好意思高兴,和你一起来的,别人下周都要去考试了。
”天崩地裂的感觉瞬间在心里爆棚。
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世界还没有没天理呢?
还没开始,我就疲惫了,可能我真的不适合开车。
于是,心里就打算开溜,反正有三年时间,我是等得起的。
后来,父亲生病住院,我就坚持每个周末回家陪他,学车的时候很自然地搁在一边。
在那一年的时间里,工作和家庭两头兼顾,我非常疲惫。
但更令我疲惫的是,偶尔浮现脑际的学车一事,它就像一只若即若离的狗,趁你不备的时候跑出来咬你一口,提醒你注意“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它的存在,让你觉得自己活得是多么的胆小和懒惰。
到了第三个年头,它已长得膘肥体壮,獠牙狰狞了。
在它面前,我体弱不堪,仿佛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
这个时候,谁都会以为我要放弃了。
工作上我成了“光杆司令”,此时学车肯定不是最佳时机;驾校搬迁,我得在路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天时、地利、人和,哪一点都不占,此时学车不是自讨苦吃么?
自讨苦吃也总比从头再来好过,我必须作出选择。
正值寒冬,早上6点左右,一家人还在酣眠。
我就从被窝里爬起来,悄悄关上门,独自走向公交站台。
那个时候路上行人很少,我的影子被路灯照得很长,拖在身后就像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面对教练的呵斥和奚落,我镇定自如,我知道我做得不好,只要没有恶意,我都能承受。
场地偏僻,人烟稀少,清冷的雨雾在我面前层层叠叠不去,雨刷的声音像沙哑的喉咙;
最后一个离开场地,挤上公交车回家。
车厢里拥塞不堪,那漫长的一个多小时的旅途,就像一次长征,周围都是年轻的面孔,他们沉默不语,每个人都有心事,但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脸上写着晚上要到哪里去玩的幸福。
而我,将返回公司加班。
最后,我坚持下来了,终于考到了驾照。
我发现,如果不克服自己的胆小和懒惰,我必将在以后的生活中吃上更多的苦头,何况以后我还要驾车上路。
每个人都不完美,这是一句魔咒,它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开脱的借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如我一般在它咒语的笼罩中苦苦挣扎,而生活的乐趣便是在于找到破解它的法术。
我更喜欢第二种作文的表达,因为它的的确确是在写“自我”,通过写作,我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以及内心不敢面对的事实。
我相信,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暴露自己,以发现生活的真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它的魔咒”,找到更好的生活,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还必将与它长期作战。
我也相信,读者通过第二种作文表达,也更能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我去论述一个主题或粉饰自己的虚弱。
请记住,作文,就是发现自我。
彭治旗作品之: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作文的
史金霞老师为我们《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14年第四届(9、10月号)同题擂台栏目出了两道题,其中一题是仿写。
仿写对象有两个,一是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一是苇岸的《惊蛰》,一古代一当代,任君选择。
仿写看起来简单,就是对照着填字、填句,但写作实践告诉我们,要写成功必须突破三点:
1.对原文语气、句式、结构等的充分接纳和把握。
2.对所选对象的充分熟悉和热爱,对对象特征有着近距离的观察和切身的感受。
3.要有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岳阳楼记》能不能仿写“动漫游戏”?
能不能仿写“班级趣闻”?
《惊蛰》能不能仿写“舌尖上的美味”?
能不能仿写“青春里的那点小事儿”?
跳出原文题材的限制,才能仿出“高大上”,表现自我的选择智慧和风格特色。
正如史金霞老师在《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9月号杂志上的“写作指导”中所言:
“这个题目,如题所示,在形式上,要求很严格。
而这种严格,恰是为了让摹写者得以在写作过程中,体会大家经典之作,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是如何力透纸背、要言不烦、精雕细琢的,写作,绝对是一件精致而伟大的手工艺术事业,绝非嬉戏之所能完成也!
在内容上,此题却是开放的,写作者必须要传达自己的真知灼见与真情实感,方能与经典文本的形式浑成一体,否则,文章必是不堪卒读徒增笑耳。
”
我把征稿启事发出去不久,有个孩子就雀跃着要来写。
她说以“青春”来仿写《惊蛰》,我说好啊,先听听思路吧。
她这样说:
第一段先总体诠释青春的意义;第二段介绍成长的重要性、成长的特点;第三段主要写成长的心理体验或变化过程,最后一段整体概括成长。
第三段也可以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句式对仗工整,更能够突出成长时焕然一新和生机勃勃的心境以及变化迅速的心理特点。
我说你选青春的中的“成长”来写,还是空了些,要选得更细一点,正如苇岸的二十节气之“惊蛰”一样,是一个很实在的名称(对象)。
她似懂非懂,我只好给她罗列了一些有关青春特质的点:
星座、死党、暗恋、眼泪、疯狂、鲁莽、同桌……
孩子眼尖,真是童心未泯,毫不犹豫选了“暗恋”。
我心里大呼“坏了”。
我反复向她确认,这个你真能写么?
我担心有的地方处理不好,(大家都懂的,这个词语有些敏感)就唠唠叨叨地说开了:
“要好好把握,不能越界哦。
写出那种害羞、纯真的美好、那种忐忑、无邪,害怕、担忧与发呆……”我自己都觉得语无伦次了。
孩子听我这样一说,也有一些迟疑,但还是决定挑战一把:
“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好把握,不过我会尽力写好的,谢谢老师的指点。
”
为增强她的信心,我又鼓励他:
“谁的青春里没有那么一点情怀呢?
放手去写,我建议你自己先写个初稿,然后再对着原文仿写,不要一开始就仿写,那样会限制你的思路。
”
到这个时候,我的作文指导才真正开始——
但她没有回应,我有些担忧,就继续启发她:
暗恋的感觉像不像爬山虎的潜滋暗长?
像不像遗失了某种东西?
当双眸越过万千身影,看到他灵活地跳跃,是否有一种跋山涉水后疲劳的喜悦?
你要把这种感觉具体化,否则就会很空。
她有了回应:
“明白了,是不是就有种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但我还是不确定她是否真的懂得选用具体的对象去描述这种感受。
我又给她推荐了两部电影:
“如果还没有感觉 看看电影《初恋这件小事儿》《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估计会有一些新的感受呢。
”
不急,要给孩子时间,我提醒自己,只有等待才能让禾苗自由生长。
很快,她交来了作文:
【第一稿】
暗恋
肆意的青春令我们陶醉回味的,除了它的与年龄、性格的绝妙搭配与互相呼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段段快乐尖叫画面与校园生活浪漫般的气氛。
这是生命绚丽的篇章,它们所表达的生命的朝气蓬勃的活力,使每个曾拥有过青春的人不仅为之惊叹,也感到遗憾。
“暗恋”,两个汉字凑在一起,就莫名地组成了纷扰的情绪和压抑的期待。
你足以想象:
在夏夜一阵阵绵绵细雨中,盎然希望如青草般滋生蔓延,似墙角的爬山虎一般,潜滋暗长,如烛旁的窗纸被照得明亮却无法燃烧。
这是个充斥着“期待”和“焦虑”色彩的情感,它阐述着对象的苦涩、愁绪和等待状态,就像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和欺骗,就像你明明看到他摔倒却仍要装作无所事事地走过去:
“哎呀,同学,还好吗,你很疼吧。
”似是为了回答这一极具“温暖”意味的情感,连阴霾数日的冬,此刻都云开雾散(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
整片心海似一汪碧波荡漾的暖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一点点的泛起涟漪。
湖面有如明镜,洒落着片片月光,荡漾着如花般破碎飘散的流年,你会感到,连泛着暖意的涟漪,都充满着浪漫气息。
而在泥泞湿润的岸边,粒粒种子发芽,绽开一片片羞涩而娇嫩的美丽花朵。
钢琴夹着竖琴的青涩音色,如做贼般偷偷摸摸的夹着晨风从心尖划过。
心田中,那一望无际的稚色如铺天盖地的大火染红了天;它们是天使,孤独、高洁,多愁善感;它们的羽翼似一朵花,盛开衰败在心的领域;即使用高倍镜寻找他们的踪影,也找不到存在的痕迹。
缤纷的生机、蓬勃的涩意、静待的压抑、必然的甘苦都交接与同一平线,勾勒出了青春最无邪的精彩篇章和动人色彩。
“暗恋过,笑呵呵。
”眸过万千,是跋山涉水的疲倦与喜悦。
我有个习惯,评价作文之前,喜欢听听作者自己的看法。
她说:
“写时还有一点生涩,对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把握得还是不太熟悉。
但是后来也看了看关于其他的内容,就像是您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影评,写得还算可以,就是我自己感觉写得并不全面,缺点感觉。
”
排除与仿写原文在内容、句式和结构等方面严格的对应之外,作者前两段写得还可以,是那么回事儿,但后面的内容就不太乐观。
特别是第三段,如果单单看这一段,我们并不能把它和“暗恋”这事儿关联起来,满眼都是华丽的辞藻,没有落到具体的对象上来表达情感,显得有些空。
我给她开出药方:
原文中为了和惊蛰对应,作者选择了很多具体的物象,比如天空、小麦、柳树、小鸟……主要着眼于整片田野的特征来写。
这符合惊蛰的季节特点。
我们也要确定有关暗恋特点的一些物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描写。
比如,就写相遇的场景。
你可以想象暗恋的人相遇到她所喜欢的人的场景和表现,以及这种由感觉生发出来的感受。
(相应地第二段也要改动了,里面涉及了一个相遇的场景)
比如,就写偷偷地守候。
(看他打篮球)
比如,就写明明喜欢却拒绝承认,甚至要去捉弄对方的那种矛盾心情(送给他一些东西又严厉地讨要回来)
只有加入与具体物象有关的具体细节,你的华丽语言才有价值。
作者对我的指导有了积极的回应,她说:
“那在描写细节当中加入修辞手法,但不是为了追求美感,而是为了让细节更充实,以便让每一句的结构一致,一方面也要保证修辞有存在的必要。
“我觉得她有了一些触动。
这是一个勤奋的作者,当天下午,她就提交了第二稿:
【第二稿】
暗恋
肆意的青春令我们陶醉回味的,除了它的与年龄、性格的绝妙搭配与互相呼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段段快乐尖叫画面与校园生活浪漫般的气氛。
这是生命绚丽的篇章,它们所表达的生命的朝气蓬勃的活力,使每个曾拥有过青春的人不仅为之惊叹,也感到遗憾。
“暗恋”,两个汉字凑在一起,就莫名地组成了纷扰的情绪和压抑的期待。
你足以想象:
在春夜一阵阵绵绵细雨中,盎然希望如青草般滋生蔓延,似墙角的爬山虎一般,潜滋暗长,如烛旁的窗纸被照得明亮却无法燃烧。
这是个充斥着“期待”和“焦虑”色彩的情感,它阐述着对象的苦涩、愁绪和等待状态,就像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和欺骗,就像你明明看到他摔倒却仍要装作无所事事地走过去:
“哎呀,同学,还好吗,你很疼吧。
”似是为了回答这一极具“温暖”意味的情感,连阴霾数日的冬,此刻都云开雾散(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
当一双眸不懈地追逐着那抹靓丽矫捷的身影,从黄昏到黎明,不知疲倦,思念如潮铺天盖地。
时间便已停滞,在夕阳的照射下,看着那朝气蓬勃的跳跃的身形,你会感到,不光朝阳般的身影,自己也充斥着活力。
而在孤寂和喧嚣的两旁,欢喜破土而出,那贯彻云霄的加油声似歌声般悦耳。
颊上泛起了霞光般的微红,笑不露齿的腼腆则让你想到棉花糖的香甜。
赛场上,你能看到有十几个争先恐后地奔跑跳跃的身影;却唯有一人,耀眼、夺目,牵动人心;他的笑容如破晓曙光,划破夜幕的阴霾黑暗;即使是用高清摄像仪来记录它,也留不住那昙花一现。
甜蜜的忧伤、纯净的等待、温柔的记忆、静默的付出都交于同一地平线,勾勒出了那些不求回报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感。
“暗恋过,笑呵呵。
”经历暗恋,青春终有了最纯的信仰。
非常不错,很有感觉。
第三段写了一个篮球场的场景,里面所有的感受都附在具体的对象上,暗恋的空间有了,情感有了,所有的东西都活了过来。
不过,就仿写的要求而言,有的地方表现得还不那么完美。
后来,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篇文章最后有着怎样精彩的呈现呢?
它将发表在《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10月号彩版上,敬请关注。
附《惊蛰》仿写要求与原文
苇岸,中国自然文学写作的代表作家,1960年1月7日生,1999年5月19日逝,只活了39岁。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苇岸和他的朋友海子,是昌平的文化地标。
海子在喧嚣中寂寞,苇岸则在寂寞中寂寞,因为他的写作,至少领先了他的时代20年。
1998年,苇岸以一年时间,于每个节气日的上午九点,在昌平一处麦田的同一个角度拍摄照片,记录下大地一整年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写作散文《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未及完成,便因病辞世)。
这篇不足700字的《惊蛰》,便节选自其中。
请根据要求摹写《惊蛰》:
1 每一句的字数、标点与原文完全一致;
2 每一句结构一致(注意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整句、散句等句式特点);
3 题目也是两个字,层次也要保持《惊蛰》的特点;
4 整篇文章要表达一个主题,主题可自定,不得与《惊蛰》相同;
惊蛰
苇岸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
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
你可以遐想:
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
“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
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
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
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
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
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惊蛰过,暖和和。
”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命题人:
史金霞(全国知名语文教师、教育专家。
苏州星海实验中学语文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有《不拘一格教语文》《重建师生关系》等著作。
获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
彭治旗作品之:
作文能让我们走多远
小学时,我不懂什么是作文,写作前我去问老师。
她极其神秘地从抽屉里拿出一本边角翻卷的书,叫我回去仔细研读。
我能听见自己怦怦的心跳,慌乱中瞥见了上面几个字“优秀作文选”。
我如获至宝,仿佛得到了武林秘籍一般,依葫芦画瓢,写了很多诸如“有意义的一天”“我们的国家前途光明”“猪浑身都是宝”之类的文章,老师评价其乐观积极、正面光明,很有见地,并在班上传阅。
这种表扬让我自信心膨胀,为了写出更多“高大上”的作文,一有机会,我就把辛苦攒下的零花钱用来买这种“优秀作文选”之类的图书或杂志,认真钻研每一篇文章的内容,摘抄所谓的好词佳句,这让我在一定时期内风光无限。
那个时候我认定了“作文选”之类的书就是正宗作文秘籍,就会自动屏蔽其他真正有价值的书。
所以,小学虽然我读了很多“书”,但名著却是一本也没看过。
回望这段学习经历,我想如果方向不正确,越努力受到的伤害就越大。
在最需要方向引导的阶段,我错失了一段无比美好的学习时光,以致自己的语感至今低劣不堪,审美仍然陷入好恶二元化的纠结之中,思维上一直与僵化的“伟光正”体制表达的惯性做着艰苦卓绝的抗争。
这种抗争异常艰辛,就好像你内心有一个东西想要跑出来吼两声,但另一种来自远古的思维幽灵,幻化为一只全身肮脏的、在泥水里打过滚,把皮毛弄得打结错乱的流浪狗,总会在你尽情高唱的时刻,咬上你一两口,让你气喘吁吁地硬生生地把歌唱变成干嚎,最后呜咽无声,眼神茫然空洞。
我想,文字本应是自由的,为什么我的表达如何干涩而苦痛,以致变成一种痛苦的折磨。
我想这与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不无干系。
后来我自己也做作文期刊,就坚决摒弃那种无病呻吟,看似感动实则冰冷,没有生活、主题嘴脸却异常坚定的文字。
我对文字变得异常敏感,有时就像一个神经病患者。
原因无他,我不想让我们的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彭治旗 作品 作文 就是 发现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