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122054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42KB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教案.docx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
适用学科
初中化学
适用年级
初中三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1、溶解性;饱与溶液;不饱与溶液;
2、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饱与溶液不饱与溶液的涵义,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会判定饱与溶液、不饱与溶液的方法;掌握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之间的转化。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能依照曲线变化情况明白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放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对饱与溶液理解;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的方法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通过物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能够初步学会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及从量的观点认识固体溶解度。
教学重点
饱与溶液、不饱与溶液的涵义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会查看、绘制与使用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与应用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溶液浓度的表示有定量表示与精确的表示: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浓溶液与稀溶液 粗略的表达
较为精确的表示: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二、知识讲解
课堂导入
五岁的宝宝受了风寒,妈妈让他自己冲袋感冒冲剂喝,宝宝看到茶几上有杯凉白开,因此将药粉撒入杯中、您认为宝宝做的有什么不妥不?
假如是您,您会如何做?
(用热水冲药粉)
为什么要用热水呢?
因为我们明白药粉更易溶于热水中,我们能够说药粉在热水中溶解性比在冷水中强,那么如何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呢?
考点1:
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
1、饱与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接着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与溶液、
判断方法:
接着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不再溶解,为则饱与溶液。
2、不饱与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假如溶质还能接着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与溶液。
考点2:
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不饱与溶液变为饱与溶液能够采取 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的方法;饱与溶液转变为不饱与溶液能够采取 加溶剂 、升高温度 的方法。
注:
①Ca(OH)2与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
加溶质、蒸发溶剂
考点3:
固体溶解度
1、定义: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与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定义的几点说明:
①条件:
一定温度下。
因为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无意义。
②标准:
100g溶剂。
这是概念中认为规定的的标准。
因为物质溶解的量在相同温度下与溶剂的量成正比,因此要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只有在确定了溶剂的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③状态:
饱与状态、溶解度是定量描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性强弱的,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能明白物质溶解性的强弱。
④单位:
克、
2、溶解度影响因素:
内因:
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
温度。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能够用溶解度给出易容、可溶、微溶、难容的定量范围。
溶解性
易容
可溶
微溶
难容
20℃时溶解度(S)
大于10g
1g 10g之间
0、01g 1g之间
小于0、01g
注意:
习惯上把难容成为不溶,然而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考点4:
溶解度曲线
1、定义:
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能够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特别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考点5: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能够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依照溶解度曲线能够确定从饱与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④依照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考点6: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
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与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想因素:
内因:
气体与水的性质;外因:
温度与压强。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④气体溶解度无单位。
考点7:
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与溶液。
溶解度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上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与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与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与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与溶液,且
该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考点8:
溶解度曲线上线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考点9:
溶解度曲线上面的意义
关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与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与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假如要使不饱与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与溶液,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考点10:
溶度曲线交点的意义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考点11: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依照溶解度曲线,能够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依照溶解度曲线,比较相同温度时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依照溶解度曲线,比较与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依照溶解度曲线,确定溶液的状态(饱与与不饱与)。
三、例题精析
【例题1】常温下,向盛有几小粒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饱与硝酸钾溶液,并固定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9—9所示)。
图9-9
小军同学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结果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
请您推测,小军同学加入的物质估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答案】氧化钙 浓硫酸 氢氧化钠等
【解析】能够使饱与溶液接着溶解溶质硝酸钾,应该加入的物质使体系温度升高,即溶解时能够放热的反应,如氧化钙、浓硫酸、氢氧化钠等。
【例题2】要将一瓶接近饱与的石灰水变成饱与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向接近饱与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能够使溶液变成饱与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与的石灰水变成饱与,①加入CaO,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②加入氢氧化钙,①②均能将一瓶接近饱与的石灰水变成饱与溶液。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与的石灰水变成饱与,还能够采取③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
C、
【例题3】下列措施一定能把不饱与溶液变成饱与溶液的是( )
A、 加热不饱与的KNO溶液 B、向不饱与的KNO溶液中加食盐
C、加热不饱与的Ca(OH)溶液 D、 向不饱与的Ca(OH)溶液中加水
【答案】C
【解析】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不饱与溶液变为饱与溶液能够采取加溶质、 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的方法;饱与溶液转变为不饱与溶液能够采取 加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
然而,Ca(OH)溶液是个特例,它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例题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
都是无色透明的
C、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稀溶液一定是不饱与溶液
【答案】C
【解析】水也是均一稳定的,但不是溶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稀溶液与不饱与溶液的衡量标准不一样,因此没有必定的关系
【例题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与溶液,从t1℃升温到t2℃。
下列有关t2℃时的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C所含的溶剂最多
B、三种溶液都是饱与溶液
C、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D。
t2℃时A与C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析】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与溶液,从t1℃升温到t2℃、下列有关t2℃时的溶液说法:
A、溶液中C所含的溶剂最多,溶液的质量不知多少,则此说法错误,故A错误;
B、三种溶液都是饱与溶液,A、B不是饱与溶液,则此说法错误,故B错误;
C、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说法正确,故C正确;
D、t2℃时A与C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t1℃的,则此说法错误,故D错误、
【例题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不?
(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与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答案】(1)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克;
(2)不能;(3)c<b〈a;(4)b>a>c
【解析】依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能够:
①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②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一定量的溶剂中是否能够溶解一定的溶质;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与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1)P点是a与c的溶解度曲线在t1℃时的交点,即在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由于在t1℃时,a的溶解度是20g,即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a,则在50g水中最多溶解10ga,,不能形成80g溶液;
(3)依照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c
(4)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a=c<b,因此在此温度时,三种物质的饱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c<b,将温度升高到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变大,由饱与溶液变为不饱与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物质的溶解度变小,会有溶质析出,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因此应比较t1℃时a、b的饱与溶液与t2℃是C的饱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再依据饱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可知,t1℃时a、b的饱与溶液与t2℃是C的溶解度大小即可得出结论:
因此升温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 )
A、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 20℃时,100g溶液中含有31。
6g的硝酸钾
C、31。
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与状态
D、 20℃时,31。
6g的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与状态
【答案】D
【解析】描述溶解度时,四要素要齐全:
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2、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意义是______。
(2)若A、B两点的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各加20g水,A点的溶解度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A、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前者大”或“后者大”或“相等”)。
(3)温度升高时A点变动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原来相比将______(填“增加”或“减小”或“不变”)。
温度降低时B点的变动情况是______。
【答案】
(1)表示t2℃时该物质溶解度为S2g(2)不变 前者大 (3)不变 B点
先沿水平方向左移到曲线,后沿曲线下移。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
①坐标系内的点表示某温度下100g溶剂溶解溶质的量,其中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与时溶解溶质的量;②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而与溶质、溶剂的多少无关---—加水过程中溶质的量不变,因S2>S1,而A、B中溶剂本来就相等,故加20g水后仍然是A的质量分数大;③温度升高时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未变,温度降低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小,B点在由t3℃到t1℃的变动过程中溶液由不饱与转化为饱与,因溶液组成没有改变,故沿水平方向向左移动,当移动到曲线上时表示此时溶液已饱与,进一步降温后溶解度会进一步减小,将有晶体析出,此后B点将沿曲线下移。
【巩固】
1、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A物质,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物质,则A与B的溶解度比较则是( )
A、A的溶解度大 B、B的溶解度大
C、二者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
【答案】D
【解析】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一定要强调温度,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不同,不同物质更无法比较。
由于溶解度定义可知30℃时A的溶解度为10g,60℃时B的溶解度为20g,然而由于所给的温度不同,故无法比较,应选D。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一定饱与
B、20℃时100gNaCl的饱与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C、20℃时136gNaCl的饱与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D。
20℃时NaCl的饱与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为36%
【答案】C
【解析】关于某一物质的溶解度一定要指明具体温度,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有所不同,因此A错误;溶解度定义中规定的是溶剂的质量为100g,而非溶液的质量100g,假如要使在20℃时NaCl饱与溶液中含36g溶质,溶剂质量为100g,溶液的质量为136g,故B
错误,而C正确;在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36/136=26。
5%,D错误。
3、某温度下,在100g水中加入mgCuSO4或加入ngCuSO4·5H2O均可使溶液恰好达到饱与,则m与n的关系符合( )
A。
m=160n/250 B。
m=1 600n/(2500+9n)
C、m=1 600n/(2500+16n) D。
m=1600n/(2 500+25n)
【答案】D
【解析】因为所得溶液均为硫酸铜的饱与溶液,在相同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因此有:
m÷(100+m)=(160n÷250)÷(100+n)、整理后即得答案是B项、本题关键是n gCuSO4·5H2O溶于水后如何确定溶质、溶剂与溶液的质量。
【拔高】
1、如图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物质的饱与溶液升温后,将变成不饱与溶液
B。
t1℃时甲物质与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t2 ℃时将70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可得到170 g溶液
D、甲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乙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认知能力,解答本题需明确两点:
(1)认识溶解度曲线图,
(2)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饱与溶液升温后仍为饱与溶液,A错误;甲、乙两种物质在t1℃时溶解度相等,B正确;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7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只能得到160g溶液,C错误;甲乙两物质的溶液在没有具体的条件下,不能比较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D错误。
2、溶解度可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①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Ⅰ、20℃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_(填“>"、“<"或“=”)乙的溶解度、
Ⅱ、40℃时,乙与丙___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与溶液。
Ⅲ、20℃时,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甲、乙、丙的饱与溶液,各加入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
请填写下表、
烧杯中的溶质
烧杯中固体的变化
甲
__________________
乙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丙
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与“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与本身明确的职责。
②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Ⅰ。
打开可乐瓶,逸出大量气泡。
由此可见,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_________。
为增大CO2的溶解度,可采纳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
Ⅱ、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________(填编号)、
a、大于40℃b、小于40℃ c、无法确定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与“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答案】①<能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固体逐渐增加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与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与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与“学正”、“教授”“学正"与“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②小降温(或加压)a
【解析】①由题中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Ⅰ、20℃时,甲的溶解度<乙的溶解度、
Ⅱ、40℃时,乙与丙的溶解度相同,它们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与溶液。
Ⅲ、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20℃时,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甲、乙、丙的饱与溶液,各加入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
烧杯中的溶质
烧杯中固体的变化
甲
固体逐渐减少,直至全部溶解
乙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丙
固体逐渐增加
②Ⅰ、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小。
为增大CO2的溶解度,可采纳的方法是降温(或加压);
Ⅱ、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大于40℃,选a。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与溶液质量相等
B、t1℃时,乙物质的饱与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与溶液
C、t1℃时,甲物质的饱与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
4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答案】C
【解析】A、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A错误;
B、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t1℃时,乙物质的饱与溶液,升温至t2℃时会变成不饱与溶液,故B错误;
C、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因此甲物质的饱与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g:
100g=1:
4,故C正确;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质量不能确定,因此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的多少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
C、
课程小结
一、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
二、溶解度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三、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四、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教案 第九 单元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