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线普查推荐方案1.docx
- 文档编号:27121946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5.15MB
地下管线普查推荐方案1.docx
《地下管线普查推荐方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管线普查推荐方案1.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管线普查推荐方案1
地下管线普查
推
荐
方
案
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06月18日
一、概述
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凸显,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
为切实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1.总体工作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适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需要,把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统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应急防灾等全过程,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
(二)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统筹建设。
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规划、后建设,科学编制城市地下管线等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
强化管理,消除隐患。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维修、养护和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切实保障地下管线安全运行。
因地制宜,创新机制。
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结合不同地区实际,科学确定城市地下管线的技术标准、发展模式。
稳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科学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
落实责任,加强领导。
强化城市人民政府对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责任,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加强联动协调,形成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
(三)目标任务。
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
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2.加强规划统筹,严格规划管理
(一)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统筹。
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地下各类设施、管线布局,原则上不允许在中心城区规划新建生产经营性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其他地区新建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不得在穿越其他管线等地下设施时形成密闭空间,且距离应满足标准规范要求。
各城市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对各类专业管线进行综合,结合城市未来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军队管线建设需求,合理确定管线设施的空间位置、规模、走向等,包括驻军单位、中央直属企业在内的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单位都要积极配合。
编制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应加强与地下空间、道路交通、人防建设、地铁建设等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并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下管线建设规划的基本依据。
(二)严格实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依据经批准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地下管线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
地下管线工程开工建设前要依据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要严格执行地下管线工程的规划核实制度,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各类违反规划的行为及时查处,依法严肃处理。
3.统筹工程建设,提高建设水平
(一)统筹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
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和道路的建设时序。
各城市在制定道路年度建设计划时,应提前告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单位。
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指导管线单位,根据城市道路年度建设计划和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制定各专业管线年度建设计划,并与城市道路年度建设计划同步实施。
要统筹安排各专业管线工程建设,力争一次敷设到位,并适当预留管线位置。
要建立施工掘路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道路挖掘,杜绝“马路拉链”现象。
(二)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在36个大中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探索投融资、建设维护、定价收费、运营管理等模式,提高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水平。
通过试点示范效应,带动具备条件的城市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改、扩)建,在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建设综合管廊。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应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满足管线单位的使用和运行维护要求,同步配套消防、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风、排水、标识等设施。
鼓励管线单位入股组成股份制公司,联合投资建设综合管廊,或在城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组成地下综合管廊业主委员会,招标选择建设、运营管理单位。
建成综合管廊的区域,凡已在管廊中预留管线位置的,不得再另行安排管廊以外的管线位置。
要统筹考虑综合管廊建设运行费用、投资回报和管线单位的使用成本,合理确定管廊租售价格标准。
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强对各地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
(三)严格规范建设行为。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项目应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落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许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监理、竣工测量以及档案移交等制度。
要落实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确保施工作业安全。
对于可能损害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管线单位要与建设单位签订保护协议,辨识危险因素,提出保护措施。
对于可能涉及危险化学品管道的施工作业,建设单位施工前要召集有关单位,制定施工方案,明确安全责任,严格按照安全施工要求作业,严禁在情况不明时盲目进行地面开挖作业。
对违规建设施工造成管线破坏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工程覆土前,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竣工测量,及时将测量成果报送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并对测量数据和测量图的真实、准确性负责。
4.加强改造维护,消除安全隐患
(一)加大老旧管线改造力度。
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和漏损严重的供排水管网。
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要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
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
对存在塌陷、火灾、水淹等重大安全隐患的电力电缆通道进行专项治理改造,推进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
实施城市宽带通信网络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光纤入户改造,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
(二)加强维修养护。
各城市要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单位,建立地下管线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配备专门人员对管线进行日常巡护,定期进行检测维修,强化监控预警,发现危害管线安全的行为或隐患应及时处理。
对地下管线安全风险较大的区段和场所要进行重点监控;对已建成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严格管理。
开展地下管线作业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按照先检测后监护再进入的原则进行作业,严禁违规违章作业,确保人员安全。
针对城市地下管线可能发生或造成的泄漏、燃爆、坍塌等突发事故,要根据输送介质的危险特性及管道情况,制定应急防灾综合预案和有针对性的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配套完善安全检测及应急装备;维修养护时一旦发生意外,要对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杜绝盲目施救,造成次生事故;要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及救援需要及时划定警戒区域,疏散周边人员,维持现场秩序,确保应急工作安全有序。
切实提高事故防范、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消除安全隐患。
各城市要定期排查地下管线存在的隐患,制定工作计划,限期消除隐患。
加大力度清理拆除占压地下管线的违法建(构)筑物。
清查、登记废弃和“无主”管线,明确责任单位,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管线要及时处置,消灭危险源,其余废弃管线应在道路新(改、扩)建时予以拆除。
加强城市窨井盖管理,落实维护和管理责任,采用防坠落、防位移、防盗窃等技术手段,避免窨井伤人等事故发生。
要按照有关规定完善地下管线配套安全设施,做到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施工、交付使用。
5.开展普查工作,完善信息系统
(一)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实行属地负责制,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各城市要明确责任部门,制定总体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和相关规范,组织好普查成果验收和归档移交工作。
普查工作包括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和隐患排查。
基础信息普查应按照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探测、补测,重点掌握地下管线的规模大小、位置关系、功能属性、产权归属、运行年限等基本情况;隐患排查应全面了解地下管线的运行状况,摸清地下管线存在的结构性隐患和危险源。
驻军单位、中央直属企业要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做好所属地下管线的普查工作。
普查成果要按规定集中统一管理,其中军队管线普查成果按军事设施保护法有关规定和军队保密要求提供和管理,由军队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另行明确配套办法。
(二)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各城市要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应急等工作需要。
包括驻军单位、中央直属企业在内的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单位要建立完善专业管线信息系统,满足日常运营维护管理需要,驻军单位按照军队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要求组织实施。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线信息系统应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
推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智慧城市融合。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做好工程规划、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应急防灾、公共服务等工作,建设工程规划和施工许可管理必须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据。
涉及国家秘密的地下管线信息,要严格按照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管理。
6.完善法规标准,加大政策支持
(一)完善法规标准。
研究制订地下空间管理、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等方面法规,健全地下管线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应急防灾等方面的配套规章。
开展各类地下管线标准规范的梳理和制(修)订工作,建立完善地下管线标准体系。
根据城市发展实际需要,适当提高地下管线建设和抗震防灾等技术标准,重要地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的上限执行。
按照国防和人防建设要求,研究促进城市地下管线军民融合发展的措施,优先为军队提供管线资源。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中央继续通过现有渠道予以支持。
地方政府和管线单位要落实资金,加快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
要加快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分清政府与企业边界,确需政府举债的,应通过发行政府一般债券或专项债券融资。
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管廊建设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试点。
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管廊建设的企业,可以探索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项目收益债券等市场化方式融资。
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完善特许经营制度,研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作为银行质押品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以投资城市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投资基金。
各级政府部门要优化地下管线建设改造相关行政许可手续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城市地下管线科技研发和创新力度,鼓励在地下管线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应急防灾等工作中,广泛应用精确测控、示踪标识、无损探测与修复、非开挖、物联网监测和隐患事故预警等先进技术。
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管道预构件产品,提高预制装配化率。
7.落实地方责任,加强组织领导
(一)落实地方责任。
各地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纠正“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等错误观念,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省级人民政府要把城市地下空间和管线建设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监督、指导和协调力度,督促各城市结合实际抓好相关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统筹城市地上地下设施建设,做好地下空间和管线管理各项具体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对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健全工作机制。
各地要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协调机制,明确牵头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联动协调,共同研究加强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跨地区、跨部门及跨军队和地方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故。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改造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通信、广播电视、安全监管、能源、保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分工明确、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
(三)积极引导社会参与。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
各城市应设立统一的地下管线服务专线。
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和宣传形式,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和应急防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展“管线挖掘安全月”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公众保护地下管线的意识。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举报危害管线安全的行为。
二、地下管线探查
地下管线探查的内容一般包括:
现场查明各种地下管线的敷设状况及属性,绘制管线连接草图,并在地面上设置管线点标志,进行探查工作的质量检查。
2.1地下管线探查一般要求
2.1.1管线点应设置在管线的特征点在地面的投影位置上,管线特征点包括交叉点(三通点,四通点……)、分支点、转折点、变材点、变径、变坡点、起迄点、出入地点及附属设施的中心点等(详见表2—2)
2.1.2在没有特征点的管线段上,应按一定距离设置管线点,其间距不得大于150米;当管线的走向弯曲时,管线点的设置以能反映管线弯曲特征为原则。
2.1.3一切原始记录应填写齐全、规范、整洁、统一,不得随意擦改、描改、转抄,需要修改更正时,可在原始记录内容划一“——”线后,将正确的内容填写其旁边。
2.2明显管线点实地调查
明显管线点应进行实地调查和量测有关参数,即对所出露的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进行详细的调查、记录和量测,以不同的管线按标准格式填写。
地下管线的种类不同,其实地调查的项目也有所不同,应按表2—1的要求执行。
表2—1地下管线实地调查项目表
管线
类别
埋深
断面尺寸
流向
管道材质
电缆根数
总孔/已用孔
附属物(点特征)
管
偏
权属单位
埋设
日期
管(块)
外顶
管(沟)
内底
管径
宽×高
给水
△
△
△
△
△
△
△
排水
管道
△
△
△
△
△
△
△
△
方沟
△
△
△
△
△
△
△
△
燃气
△
△
△
△
△
△
△
电力电信
直埋
△
△
△
△
△
△
△
管埋
△
△
△
△
△
△
△
管块
△
△
△
△
△
△
△
△
△
方沟
△
△
△
△
△
△
△
△
工业管道
△
△
△
△
△
△
△
说明:
(1)表中“△”为调查项目;
(2)排水包括污水、雨水;
(3)电信管块除调查宽和高外,还应调查总孔数,管孔数以行×列注记;
(4)管偏系指管道中心线偏离检修井中心的距离;
(5)电力、电信线直埋时,管径栏中填写的为线直径,材料统一为塑胶。
2.2.2明显地下管线点的定位调查点特征及附属设施按表2—2执行
在明显管线点上,应查明表2—2所列的地下各种管线上的各种附属物的中心点位和建(构)筑物的位置。
表2—2地下管线探测定位点表
管线种类
定位特征点
定位点(附属物)名称
测量高程
位置
地面需测定
的建(构)筑物
给水
三通、四通、五通、多通、拐点、直线点、变径、变坡点、变深点、变材点、裸露点、起始点、终止点
检修井、阀门、消火栓、水表、预留口、排泥阀、水源井、未知井、通风井
管外顶及地面高
水厂、水塔、清水池、给水泵站、净化池
雨水
污水
三通、四通、五通、多通、拐点、直线点、变坡点、起始点、终止点
检查井、跌水井、渗水井、沉泥井、冲洗井、进出水口、雨篦、污篦、预留口、未知井、通风井
管(沟)内底及地面高
污水处理厂、净化池、排水泵站、化粪池、沉淀池、暗沟地面出口
电力
分支点、拐点、直线点、变深点、变坡点、裸露点、起始点、终止点
检修井、控制柜、上杆、出入地、配电箱、预留口、未知井、通风井、杆上变压器
管顶、沟内底及地面高
变电站、配电室、配电房、各种塔杆
电信
分支点、拐点、直线点、变深点、变坡点、裸露点、起始点、终止点
电信人孔、电信手孔、出入地、接线箱、电话亭、预留口、未知井、通风井
管(块)外顶及地面高
控制室、变换站、差转台、发射塔、塔杆
燃气
三通、四通、五通、多通、拐点、直线点、变径、变坡点、变深点、变材点、裸露点、起始点、终止点
检修井、阀门、盖堵、凝水缸、出入地、调压箱、燃气柜、未知井、通风井
管外顶及地面高
燃气站、调压站、汽化站
工业
管道
三通、四通、五通、多通、拐点、直线点、变径、变坡点、变深点、变材点、裸露点、起始点、终止点
检修井、阀门、盖堵、凝水缸、出入地、调压箱、燃气柜、排气阀、未知井、通风井
管外顶及地面高
锅炉房、冷却塔、调压站
注:
①各类管线的测量定位点均以管(沟)道中心线和附属设施的几何中心为准。
150米范围内无表中所列特征点的直线段上,应加测一个直线点;
②各种管线的预留口或阀门在检修井里的,按检修井表示,若在井外的则分别按预留口或阀门表示;
③多通是指六通以上(含六通)。
2.2.3各类管线的管径或断面均以毫米为单位,不规则的排水方沟和电力、电信管块(包括所有管群范围)应量其最小矩形尺寸;比高(或埋深)以米为单位量至厘米。
各类地下管线的比高(或埋深)量测位置:
给水、燃气、工业管道和电力、电信管(块)为地面至管外顶的距离;排水、电缆沟为地面至管(沟)内底的距离;多根直埋电缆为最上层电缆至地面的距离。
2.2.4明显管线点调查的要求
(1)调查用的钢尺或量杆等测量工具均应经过检验,量测时应认真仔细辨读,避免人为粗差,以确保调查成果的准确性;
(2)同一井内有多个方向管线应逐个量取,并注明连接方向。
对有淤泥或积水的井底需反复探底核实,若无法探测管内底深度,可量取管道直径,按“管顶深+管道直径”来确定管内底埋深。
(3)在窨井上设置明显管线点时,其位置一般设在井盖中心,当管线中心线在地面的投影偏离井盖中心点0.20米时,应量取管线的偏距,偏距量至0.01米,同时还要注明管偏的方向,即管线相对于井盖中心点所偏离的方向(如偏东0.35米),管偏及偏离方向应在成果表备注栏内注明。
当管偏大于或等于1米时应以管线在地面的投影位置设置管线点,检修井作为专业管线附属物(游离井)处理。
(4)有隔离墙的隐水涵、有承重墙的电力电缆方沟、多井并列且管线沿同一方沟布设的电信管线均按一条管线调查和表示,方沟(含管块)断面尺寸为隐水涵和方沟的最小矩形尺寸(含隔离墙厚),检修井(含入孔、出孔井)应逐个调查,并作为附属物标注在图面上。
(5)垂直方向设置的双层电力方沟(下层一般为超高压方沟)应量测最大断面尺寸和埋深,并在备注栏内注明双层。
(6)布设在方沟中的多条给水、工业管道按单一管线调查并表示,对垂直分布的管线应在用扯旗方式表明其分布特点。
(7)在各类盖板方沟上设置的管线点作为明显管线点调查时,以相应的检修井符号表示。
(8)各类管线的材质类型、埋设方式、构件应按下表取值:
表2-3管线材质表
序号
1
2
3
4
5
材质
砼
铸铁
铁
钢
塑胶
表2—4埋设方式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埋设方式
直埋
管埋
管沟
管块
方沟
渠
管群
注:
多种类管线称为管群。
两箱以上的涵称为渠。
表2—3构件表
序号
构件
序号
构件
序号
构件
序号
构件
序号
构件
1
三通
2
四通
3
五通
4
多通
5
直线点
6
拐点
7
分支点
8
变坡点
9
变深点
10
变材点
11
起始点
12
终止点
13
变径
14
裸露点
15
检修井
16
检查井
17
阀门井
18
消火栓
19
水表
20
排泥阀
21
水源井
22
阀门
23
水塔
24
水池
25
泵站
26
跌水井
27
渗水井
28
沉淀池
29
进出水口
30
雨篦
31
污篦
32
预留口
33
化粪池
34
控制柜
35
上杆
36
出入地
37
配电箱
38
变电站
39
配电房
40
接线箱
41
电信人孔
42
电信手孔
43
电话亭
44
盖堵
45
凝水缸
46
调压箱
47
燃气柜
48
调压站
49
排气阀
50
锅炉房
51
冷却塔
52
未知井
53
清水池
54
净化池
55
通风井
说明:
上表中“多通”是指六通(含六通)以上
2.3隐蔽管线的探查
隐蔽管线点应采用物探方法,利用仪器探测或钎探(开挖)方法查明其位置和埋深。
地下管线探查所采用的物探方法应根据管线材料、接地条件、地球物理条件和具体实际情况来确定,必要时应通过实验来选择。
2.3.1探查隐蔽管线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从已知到未知。
不论采用何种物探方法,均应在测区内已知管线敷设的地方做方法试验,确定该种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有效性,检核探查精度,确定有关参数,然后推广到未知区开展探查工作。
对方法试验所取得的数据均应记录在册。
(2)从简单到复杂。
在一个测区开展探查工作时,应首先选择管线少、干扰小、条件比较简单的区域开展工作,然后逐步推进到相对条件复杂的地区。
(3)方法有效、快速、轻便。
如果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来探查本测区的地下管线,应首先选择效果好、轻便、快捷、安全和成本低的方法。
(4)复杂条件下应采用综合方法,具备开挖条件的应开挖验证。
在管线分布相对复杂的地区,用单一的技术方法往往不能或难于辨别管线的敷设情况,应根据其复杂程度采用适当的综合物探方法,以提高对管线的分辨率,条件允许时可开挖验证,提高探测结果的可靠程度。
(5)连续五个以上的隐蔽管线点,有开挖和钎探条件的应有一个开挖点或钎探点验证;
(6)管线仪的检测宜选择在无干扰的已知管线段,布设15个以上点做往返重复探测(不做任何改正),计算每台仪器的观测均方差和每台仪器一致性均方差,均方差应满足规定。
2.3.2金属管线的探测方法
根据以往深圳市地下管线探测的实践经验,建议选择主动源法中的直接法、夹钳法、电磁感应法等。
(1)供水管道探查方法
(a)金属供水管道探查,用直接法或电磁感应法均可取得理想效果,当接头为高阻体时,应采用较高的频率;当埋深较大时,应采用大功率、低频率,同时使收发距保持在合适的距离内;
(b)大口径金属管道探查一般采用直接法或电偶极感应法,由于管线上方峰值信号宽平而难以确定极大值的位置,所以应采用同一场值的中心点来定位,如采用极大值的85%~90%定出异常两翼的对称点,再取其中心点定出管线中心位置,而后采用异常特征点宽度定埋深。
(2)电力电缆的探查方法
电力电缆的隐蔽管线点或穿越道路的管线点可采用常规的电磁感应法或夹钳法探查;对出入地电缆之间的地下部分至少应施测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下 管线 普查 推荐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