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实验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7120003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1.72MB
RFID技术实验报告.docx
《RFID技术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FID技术实验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RFID技术实验报告
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信息工程类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RFID技术
姓名:
***
系: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年级:
2012级
学号:
***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2015年6月24日
实验项目列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成绩
指导教师
1
RFID(13.56MHz)实验及工作分析
丽芳
2
RFID(125KHz)实验
丽芳
3
RFID系统基于ALOHA算法的防碰撞仿真实验及智慧农业演示
丽芳
4
温度传感器实验
丽芳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
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年级:
2012级
:
***学号:
***实验课程:
RFID技术
实验室号:
_田C306实验设备号:
12实验时间:
15.5.15
指导教师签字:
成绩:
实验名称
例:
实验一RFID(13.56MHz)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ZigBee协议栈的原理。
2、学习RFID模块数据的传输过程。
二、实验容
1、搭建由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节点组成的ZigBee网络。
2、通过ZigBee网络采集RFID模块的数据并在上位机上显示结果。
三、实验设备
1、串口线、USB线(一头扁的一头方的)、M3-LINK仿真器、5V电源。
2、协调器开发板、路由器开发板、包含RFID(13.56MHz)传感器的节点开发板和射频卡。
3、安装有KeiluVision4的计算机以及ZigBee组网源程序。
四、实验说明
1、硬件组成
从硬件角度看,系统由4大部分组成:
位于最底层的传感器采集节点、中间的路由节点、将数据传送到PC机的协调器节点以及PC机几个平台。
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到,除协调器与PC机的通讯可采用以太网或USB外,其他各个部分之间都采用ZigBee网络。
整个系统除了PC机外的其他部分都采用当前最流行的低功耗、小封装的Cortex-M3芯片做主控芯片。
其中的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采用LM3S811,汇聚节点采用部集成以太网和USB控制器的LM3S6952或LM3S9B96,终端节点除ZigBee部分进行数据传输外,还有不同的传感器信号处理部分。
2、ZigBee协议栈串口应用
五、实验步骤
1、将PDL-LM3S-6734MDK文件夹下的Luminary文件夹拷贝到“C:
\Keil\ARM\INC”目录下,若弹出“确认文件夹替换”的对话框,请选择“全部”。
2、将PDL-LM3S-6734MDK文件夹下的driverLib.lib文件拷贝到“C:
\Keil\ARM\RV31\LIB\Luminary”目录下,若弹出“确认文件替换”的对话框,请选择“是”,即将原先工程模板中的文件DriverLib.lib替换成为PDL-LM3S-6734MDK文件夹下的文件driverLib.lib。
3、将CC2420模块插入ZigBeeRF1接口上。
如果协调器板上没有下载程序,在安装有KeiluVision4的计算机上运行附带的源程序:
实验程序\节点程序(V1.1)\9b96_协调器\Coordinator.uvproj,编译、下载到路由器板上。
程序下载过程如下:
1)将仿真器连接到实验箱的JTAG1接口上,给实验箱上电;
2)打开工程文件:
实验程序\节点程序(V1.1)\9b96_协调器\Coordinator.uvproj,编译、下载程序;
其中:
工程的编译:
点击
编译工程,同时将在输出窗口的BuildOutput子窗口输出编译信息:
当显示0Eorror,0Warning时(出现的警告有时可以忽略),可进行代码固化了。
下载成程序:
程序烧写到FLASH
点击
将目标文件下载到目标系统的指定存储区中,输出窗口会显示成功烧写的提示信息。
4、如果路由器板上没有下载程序,在安装有KeiluVision4的计算机上运行附带的源程序:
节点程序(V1.1)\811_Router(01)(02或03)\Router.uvproj,编译、下载到路由器板上。
注意:
实验箱上采集节点一和采集节点二部分既可作为路由节点,又可作为采集节点,取决于所下载的程序是路由程序还是采集节点程序。
程序下载过程如下:
1)将仿真器连接到路由节点的JTAG接口上,给实验箱上电;
2)打开工程文件:
实验程序\节点程序(V1.1)\811_Router(01)(02或03)\Router.uvproj,编译、下载程序;
5、如果节点开发板上没有下载程序,在安装有KeiluVision4的计算机上运行附带的源程序:
节点程序(V1.1)\811_RFD_11(13.567MHz)\demo.uvproj,编译、下载到节点开发板上。
程序下载过程如下:
1)将仿真器连接到采集节点的JTAG接口上,给实验箱上电;
2)打开工程文件:
节点程序(V1.1)\811_RFD_11(13.56MHz)\demo.uvproj,完善程序Main.C的程序(见图1、2、3、4)
3)对节点程序(V1.1)\811_RFD_11(13.56MHz)\demo.uvproj编译、下载程序;
6、用串口线连接计算机串口和实验箱的UART1口,打开计算机上的监控软件MICM.exe,进入IOT监控系统界面,选择好串口并打开,然后依次将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节点上电、复位,
具体实现见上位机使用说明:
准备好后如下图:
5、当有节点挂到协调器上时,界面右上方协调器下会显示节点名称,双击节点名称会进入该节点窗口,在此窗口中会显示当前数据信息(包含数字显示和图表显示),并定时更新。
六.实验结果及总结
实验结果:
将RFID卡放置在采集设备上,相应的终端会读取到数据,其读取到数据的方式是采用电感耦合的方式,但是每次读取到的结果不一样。
总结:
针对读取结果不同,我们经过讨论发现是因为有多台仪器在同时做实验,而机子采用的发送频率都是2.45Ghz的微波频段,且微波的作为围较大,大家的实验终端接收装置便不断接收到不同的信号,故每次待机到的数据不一样,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ZigBee协议栈的原理更加了解,另外学习了RFID模块数据的传输过程
附:
图1、2、3
PRIO
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
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年级:
2012级
:
***学号:
***实验课程:
RFID技术
实验室号:
_田C306实验设备号:
12实验时间:
15.5.22
指导教师签字:
成绩:
实验名称
实验二RFID(125KHz)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ZigBee协议栈的原理。
2、学习RFID模块数据的传输过程。
二、实验容
1、搭建由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节点组成的ZigBee网络。
2、通过ZigBee网络采集RFID模块的数据并在上位机上显示结果。
三、实验设备
1、串口线、USB线(一头扁的一头方的)、M3-LINK仿真器、5V电源。
2、协调器开发板、路由器开发板、包含RFID(125KHz)传感器的节点开发板和射频卡。
3、安装有KeiluVision4的计算机以及ZigBee组网源程序。
四、实验说明
1、硬件组成
从硬件角度看,系统由4大部分组成:
位于最底层的传感器采集节点、中间的路由节点、将数据传送到PC机的协调器节点以及PC机几个平台。
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到,除协调器与PC机的通讯可采用以太网或USB外,其他各个部分之间都采用ZigBee网络。
整个系统除了PC机外的其他部分都采用当前最流行的低功耗、小封装的Cortex-M3芯片做主控芯片。
其中的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采用LM3S811,汇聚节点采用部集成以太网和USB控制器的LM3S6952或LM3S9B96,终端节点除ZigBee部分进行数据传输外,还有不同的传感器信号处理部分。
2、ZigBee协议栈串口应用
五、实验步骤
1、将PDL-LM3S-6734MDK文件夹下的Luminary文件夹拷贝到“C:
\Keil\ARM\INC”目录下,若弹出“确认文件夹替换”的对话框,请选择“全部”。
2、将PDL-LM3S-6734MDK文件夹下的driverLib.lib文件拷贝到“C:
\Keil\ARM\RV31\LIB\Luminary”目录下,若弹出“确认文件替换”的对话框,请选择“是”,即将原先工程模板中的文件DriverLib.lib替换成为PDL-LM3S-6734MDK文件夹下的文件driverLib.lib。
3、将CC2420模块插入ZigBeeRF1接口上。
如果协调器板上没有下载程序,在安装有KeiluVision4的计算机上运行附带的源程序:
实验程序\节点程序(V1.1)\9b96_协调器\Coordinator.uvproj,编译、下载到路由器板上。
程序下载过程如下:
1)将仿真器连接到实验箱的JTAG1接口上,给实验箱上电;
2)打开工程文件:
实验程序\节点程序(V1.1)\9b96_协调器\Coordinator.uvproj,编译、下载程序;
其中:
工程的编译:
点击
编译工程,同时将在输出窗口的BuildOutput子窗口输出编译信息:
当显示0Eorror,0Warning时(出现的警告有时可以忽略),可进行代码固化了。
下载成程序:
程序烧写到FLASH
点击
将目标文件下载到目标系统的指定存储区中,输出窗口会显示成功烧写的提示信息。
当无法编译时,设计j-link:
(1)PC机通过J-LINK仿真器与目标板连接,选择硬件仿真中的Cortex-M3J-LINK。
若工程中用到.ini脚本文件,需在此处指定其路径。
点击:
设置如下
(2)使用J-LINK仿真器,为仿真器选择合适的驱动以及为应用程序和可执行文件下载进行配置:
Project->Project-OptionforTarget->Debuger->Settings,检查J-LINK连接是否成功。
Project->Project-OptionforTarget->Utilities,做如下配置:
(3)Flash大小添加
在上图中点击Setting进入如下对话框,点击add添加
所有的配置均要点击“OK”来保存配置
4、如果路由器板上没有下载程序,在安装有KeiluVision4的计算机上运行附带的源程序:
节点程序(V1.1)\811_Router(01)(02或03)\Router.uvproj,编译、下载到路由器板上。
注意:
实验箱上采集节点一和采集节点二部分既可作为路由节点,又可作为采集节点,取决于所下载的程序是路由程序还是采集节点程序。
程序下载过程如下:
1)将仿真器连接到路由节点的JTAG接口上,给实验箱上电;
2)打开工程文件:
实验程序\节点程序(V1.1)\811_Router(01)(02或03)\Router.uvproj,编译、下载程序;
5、如果节点开发板上没有下载程序,在安装有KeiluVision4的计算机上运行附带的源程序:
节点程序(V1.1)\811_RFD_11(125KHz)\demo.uvproj,编译、下载到节点开发板上。
程序下载过程如下:
1)将仿真器连接到采集节点的JTAG接口上,给实验箱上电;
2)打开工程文件:
节点程序(V1.1)\811_RFD_11(125KHz)\demo.uvproj,完善程序Main.C的程序(见图1、2、3、4)
3)对节点程序(V1.1)\811_RFD_11(125KHz)\demo.uvproj编译、下载程序;
6、用串口线连接计算机串口和实验箱的UART1口,打开计算机上的监控软件MICM.exe,进入IOT监控系统界面,选择好串口并打开,然后依次将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节点上电、复位,
具体实现见上位机使用说明:
准备好后如下图:
5、当有节点挂到协调器上时,界面右上方协调器下会显示节点名称,双击节点名称会进入该节点窗口,在此窗口中会显示当前数据信息(包含数字显示和图表显示),并定时更新。
六.实验结果及总结
该实验与实验一的区别在于采集节点频率的不同,但是其工作方式不变,依旧是电感耦合,而此次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将数据传输的信道改了,使得终端每次只能接收到我们自己采集设备的数据,更方便直白地验证了数据的采集,也很好地检验了采集设备的采集围,方式在一米左右的地方,采集设备便可以识别到电子标签,数据如下
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
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年级:
2012级
:
***学号:
***实验课程:
RFID技术
实验室号:
_田C306实验设备号:
12实验时间:
15.5.29
指导教师签字:
成绩:
实验名称
实验三RFID系统基于ALOHA算法的防碰撞仿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Aloha算法、时隙Aloha算法的原理。
2、了解matlab环境下Aloha算法、时隙Aloha算法的仿真与性能测试。
二、实验容
1、分析Aloha算法、时隙Aloha算法实现的过程。
2、通过matlab对Aloha算法、时隙Aloha算法进行仿真。
三、实验环境
Matlab仿真环境。
四、实验原理
1、纯Aloha算法
纯Aloha算法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防碰撞算法。
Aloha协议的思想很简单,只要用户有数据要发送,就尽管让他们发送[26]。
当然,这样会产生冲突从而造成帧的破坏。
但是,由于广播信道具有反馈性,因此发送方可以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进行冲突检测,将接收到的数据与缓冲区的数据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数据帧是否遭到破坏。
同样的道理,其他用户也是按照此过程工作。
如果发送方知道数据帧遭到破坏(即检测到冲突),那么它可以等待一段随机长的时间后重发该帧。
图1纯Aloha算法示意图
如图3.3所示,一开始只有发送端1发送了一个数据帧,那么发送端1将被正确识别。
随后发送端2产生数据,并立刻发送,由于信道空闲,故也发送成功。
一段时间后,发送端1又产生了数据,并按照Aloha的发送协议立即发送数据,接着发送端3也开始发送数据。
这样1和3就产生了部分碰撞;如果两个发送端恰好在同一时间发送数据,那么信息将被完全碰撞。
可以将基本的pureAloha的思想运用到RFID系统中。
纯Aloha一般运用于只读RFID系统中,主要采用标签先发言的方式,即电子标签一旦进入阅读器的射频工作围获得能量后,便向阅读器主动发送自身的序列号。
用户有信息即可发送,采用冲突监听与随机重发机制。
图2RFID系统pureAloha算法示意图
如图2中,阅读器向标签广播一个request命令,3个标签分别响应阅读器。
其中标签1和标签2发生不完全碰撞,标签3被成功识别。
第二次标签1和标签2分别响应阅读器,由于恰好选择了同一个时间发送信息,所以两个标签发生了完全碰撞。
由于前两轮识别都没能成功识别出标签1和3,所以还需要第三轮识别。
2时隙Aloha算法
1972年,Roberts发明了一种能把信道利用率提高一倍的信道分配策略,即时隙Aloha协议[28]。
其原理是用时钟来统一用户的数据发送。
它将时间分为离散的时间片,用户每次必须等到下一个时间片才能开始发送数据,从而避免了用户发送数据的随意性,减少了数据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图3时隙Aloha算法示意图
将时隙Aloha理论运用到RFID系统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时隙Aloha算法中,每个时隙存在无标签响应、唯一标签响应、和多标签响应三种情况。
当电子标签的数据帧在某个时隙发生了碰撞,该标签就会随机等待一段固定的时隙长度后,再向阅读器发起通信。
如下图所示:
图4RFID系统时隙Aloha算法示意图
图4中阅读器向标签发送request命令,该指令使阅读器围的所有标签同步,标签收到request指令后,等下一个时隙到来就向阅读器发送数据帧及ID信息(在这里假设一个时隙,标签可以将所有信息传送完)。
例如,图中标签1选择了在时隙2和5中发送信息,标签2和3同时选择了时隙1发送数据,因此发生了完全冲突。
时隙2中只有标签1发送的信息,所以被正确接收。
标签4和标签5分别选择了时隙3、5和6发送信息,故而分别和标签3、标签2发生了冲突。
标签发送数据冲突后,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重发,直到发送成功为止。
五、实验步骤:
1、打开matlab仿真环境,打开aloha防碰撞算法文件夹下的main.m文件,熟悉整个仿真结构;
2、测试不同算法的仿真结果:
(1)capture=0;Aloha算法;
(2)capture=1;时隙Aloha算法;
补充Aloha算法、时隙Aloha算法的程序容,分别为paloha.m文件和saloha.m文件及main.m文件中部分容
六、实验结果及总结
本次实验时在机子上进行仿真,测试防碰撞算法在纯aloha算法与时隙aloha算法的区别,与考虑了捕获影响后的区别,得出结论如下,
1.随着传输量的增大,无论什么算法的时延都在递增
2.随着传输量的增大,吞吐量都是先递增再递减。
3.纯aloha算法中,考虑了捕获影响之后,实际吞吐量和理论吞吐量不同。
4.时隙aloha算法相比纯aloha算法,在传输较大的数据量时,时隙aloha的算法的吞吐量较大。
5.捕获影响的影响因素是在碰撞之后是否保留信号较为完整的那个,无则全部放弃,所以考虑捕获影响后吞吐量较大,时延较小。
(1)capture=0pno=1;纯aloha算法
(2)capture=1,pno=1;saloha算法
(3)capture=0,pno=2;saloha算法
(4)capture=1,pno=1,paloha
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
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年级:
2012级
:
***学号:
***实验课程:
RFID技术
实验室号:
_田C306实验设备号:
12实验时间:
15.6.5
指导教师签字:
成绩:
实验名称
实验四采集节点DS18B20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DS18B20的时序。
2、掌握7279的操作时序。
二、实验容
编写一个程序,通过7279驱动数码管显示采集到的温度值。
三、实验设备
计算机、EL-IOT-II实验箱、仿真器、USB线(一头方的一头扁的)。
农业大棚实验环境
四、实验原理
7279的时序类似SPI,根据时序图用GPIO来模拟7279时序,从而显示采集到的温度值。
五、实验步骤
(一)采集节点DS18B20实验
1、将PDL-LM3S-6734MDK文件夹下的Luminary文件夹拷贝到“C:
\Keil\ARM\INC”目录下,若弹出“确认文件夹替换”的对话框,请选择“全部”。
2、将PDL-LM3S-6734MDK文件夹下的driverLib.lib文件拷贝到“C:
\Keil\ARM\RV31\LIB\Luminary”目录下,若弹出“确认文件替换”的对话框,请选择“是”,即将原先工程模板中的文件DriverLib.lib替换成为PDL-LM3S-6734MDK文件夹下的文件driverLib.lib。
3、将实验箱上的跳线帽JP7短接在右边;
4、将仿真器连接到实验箱的JTAG2接口上,给实验箱上电;
5、在计算机上打开KeiluVision4环境,并打开实验程序\EL-IOT-II实验箱程序\LM3S811程序\DS18B20\DS18B20.Uvproj,编译、下载程序;
其中:
工程的编译:
点击
编译工程,同时将在输出窗口的BuildOutput子窗口输出编译信息:
当显示0Eorror,0Warning时(出现的警告有时可以忽略),可进行代码固化了。
下载成程序:
程序烧写到FLASH
点击
将目标文件下载到目标系统的指定存储区中,输出窗口会显示成功烧写的提示信息。
当无法编译时,设计j-link:
(2)PC机通过J-LINK仿真器与目标板连接,选择硬件仿真中的Cortex-M3J-LINK。
若工程中用到.ini脚本文件,需在此处指定其路径。
点击:
设置如下
(2)使用J-LINK仿真器,为仿真器选择合适的驱动以及为应用程序和可执行文件下载进行配置:
Project->Project-OptionforTarget->Debuger->Settings,检查J-LINK连接是否成功。
Project->Project-OptionforTarget->Utilities,做如下配置:
(3)Flash大小添加
在上图中点击Setting进入如下对话框,点击add添加
所有的配置均要点击“OK”来保存配置
6、按下复位键(REST2)观察数码管上显示的温度值,若显示不正确请给实验箱重新上电;
7、用手摸住DS18B20,观察数码管上显示的温度值的变化。
六.实验结果及总结
本次实验是将ds18b20的温度采集下来,然后再数码管上显示,ds18b20是单总线器件,其时序是通过控制其总线上的高低电平,变化出不同的时序,从而发送命令过去读取温度回来。
不过本实验也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自己先通过XX和讨论,实在不懂再请教老师,很好地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RFID 技术 实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