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消除措施.docx
- 文档编号:27118459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5.99KB
质量通病消除措施.docx
《质量通病消除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消除措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通病消除措施
质量通病消除措施
一、砼胀模、蜂窝、麻面、露筋
(一)表现形式、
现浇混凝土剪力墙、柱、横向竖向节点处构件表面出现胀模、蜂窝、麻面、露筋、烂根现象
(二)主要治理措施
1、针对涨模质量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1.1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及流动性,控制混凝土浇筑量及浇筑速度尽量避免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给竖向构件下口较大的侧向压力。
1.2对拉螺杆的布置应按照计算进行布置,还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置在墙、柱的对拉螺杆从根部向上一米范围内对拉螺杆采用双帽设置增大保险系数。
1.3楼梯间、楼层接茬处。
在下一结构层剪力墙、柱施工时,在顶板下100-150mm位置处间距1m布置对拉螺栓。
上一结构层剪力墙施工时,剪力墙模板下边缘伸到楼层地面面层下50-100mm,方木次楞伸到楼层地面面层下250-300mm,然后,利用下一结构层剪力墙施工时,在顶板下100-150mm位置处间距1m预留对拉螺栓孔,通过对拉螺栓将钢管主楞拉紧,达到加固的目的。
1.4项目部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验收时模板工程应当单独验收,验收时对于梁板起拱、模板拼缝、异形节点、构件节点处应当进行重点验收。
2、对于蜂窝、麻面的主要治理措施
2.1在钢筋工程验收前应当对模板工程进行重点验收,对模板的梁板起拱、模板拼缝、异形节点、构件节点处应当进行重点验收,认真检查模板拼接质量、模板牢固度,模板表面洁净程度进行重点检查。
浇筑前应当对模板进行湿润且对表面不得有积水。
2.2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流动性,一次性浇筑高度不得超过2000mm,如现场情况不允许则应设置串通、导流槽等措施进行下料。
2.3混凝土梁、板、柱等横竖向构件不应出现漏震、过震现象
3、针对露筋、烂根质量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3.1模板排拼缝处应采用硬拼缝且合缝严密。
墙、柱模板根部应当用砂浆找平封堵。
3.2优先选用带绑丝预支垫块、板钢筋垫块距离梁板≤500mm,中间间隔1m呈梅花型布置。
梁、柱垫块应进行绑扎。
3.3预埋管优化布置减少叠加,板内叠加严禁超过2层
3.4对钢筋密集区域应预先优化钢筋排布,便于混凝土下料及振捣,必要时可与设计院进行协商确定。
不易振捣部位可采用开振捣口、附着式振捣器等辅助措施。
3.5现浇混凝土板浇筑混凝土应严格控制标高,浇筑混凝土时应设置马道,严禁工人踩踏钢筋。
二、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
(一)表现形式
现浇板产生贯通性裂缝或上表面裂缝;现浇板外角部位产生斜裂缝;现浇板沿预埋线管产生裂缝。
(二)主要治理措施
1.1住宅的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
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宜适当加强。
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
在未设梁的板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1.2应加大现浇板的刚度。
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设计厚度不应小于100mm,厨房、厕浴、阳台板不得小于80mm,当埋设线管较密或线管交叉时,板厚不宜小于120mm。
对于过长的单向板,设计时应进行抗裂验算,合理确定加密分布筋的配置。
1.3现浇板配筋设计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细且密的配筋方案。
1.3.1屋面及建筑物两端的现浇板及跨度大于4.2m的板应配制双层双向钢筋,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直径不应小于8mm。
1.3.2外墙转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的数量、规格不应少于7Φ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1/3且不得小于1.2m。
1.3.3在现浇板的板宽急剧变化处、大开洞削弱处等易引导收缩应力集中处,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并应在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钢筋。
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截面积的0.15%,且不小于Φ6@200。
1.3.4管线应尽量布置在梁内,当楼板内需埋置管线时,管线必须布置在上下钢筋网片之间,且不宜立体交叉穿越,确需立体交叉的不应超过二层管线。
线管在敷设时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浇筑顺利且振捣密实。
当两根以上管并行时,沿管方向应增加钢筋网片,做到在应力集中部位有双层布筋。
1.4现浇板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当大于C30时,应采取抗裂措施。
1.5剪力墙结构住宅结构长度大于45m且无变形缝时,宜在中间位置设置后浇带。
后浇带处应设置双层钢筋,后浇带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浇筑的间隔时间不宜小于2个月。
1.6预拌混凝土使用单位在订购预拌混凝土前,应根据工程不同部位和环境提出对混凝土性能的明确技术要求。
掺合料总掺量不应大于水泥用量的30%。
1.7对高强、高性能和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建设单位、施工总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参与配合比设计。
1.8模板支撑系统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1.9后浇带处应采用独立的模板支撑体系,浇筑前和浇筑后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之前,后浇带两侧梁板下的支撑不得拆除。
1.10应加强对现浇楼板负弯矩钢筋位置的控制。
控制负弯矩钢筋位置应设置足够强度、刚度的通长钢筋马镫,马镫底部应有防锈措施。
双层上排钢筋应设置钢筋小马镫,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
1.11在混凝土浇筑时,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跳板。
1.12预拌混凝土在运输、浇筑过程中,严禁随意加水。
1.13现浇板浇筑时,应振捣充分,在混凝土终凝前应进行二次压抹,压抹后应及时覆盖和浇水养护。
1.14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后续施工。
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宜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
吊运、堆放重物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冲击。
1.15主体验收前,应对现浇楼板进行检查,发现裂缝立即处理,并形成记录。
二、填充墙裂缝
(一)表现形式
不同基体材料交接部位产生裂缝;填充墙临时施工洞口周边产生裂缝;填充墙内暗敷线管处产生裂缝。
(二)主要治理措施
2.1蒸压(养)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类的墙体材料至少养护28d后方可用于砌筑。
2.2严格控制砌块的含水率和融水深度。
墙体材料现场存放时应设置可靠的防潮、防雨淋措施。
2.3不同基体材料交接处应采取钉钢丝网等抗裂措施。
钢丝网与不同基体的搭接宽度每边不小于100㎜。
钢丝网片的网孔尺寸不应大于20mmх20mm,其钢丝直径不应小于1.2mm,应采用热镀锌焊钢丝网,并宜采用先成网后镀锌的后热镀锌电焊网。
钢丝网应用钢钉或射钉加铁片固定,间距不大于300mm。
2.4在填充墙上剔凿设备孔洞、槽时,应先用切割锯沿边线切开,后将槽内砌块剔除,应轻凿,保持砌块完整,如有松动或损坏,应进行补强处理。
剔槽深度应保持线管管壁外表面距墙面基层15mm,并用M10水泥砂浆抹实,外挂钢丝网片两边压墙不小于100mm。
2.5填充墙砌体应分次砌筑。
每次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5m,日砌筑高度不宜大于2.8m;灰缝砂浆应饱满密实,嵌缝应嵌成凹缝,严禁使用落地砂浆和隔日砂浆嵌缝。
2.6填充墙砌筑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间,至少间隔14d后,再将其补砌挤紧。
宜采用梁(板)底预留30-50mm,用干硬性C25膨胀细石混凝土填塞(防腐木楔@600mm挤紧)方法。
2.7填充墙砌体临时施工洞处应在墙体两侧预留2Ф6@500拉结筋,补砌时应润湿已砌筑的墙体连接处,补砌应与原墙接槎处顶实,并外挂钢丝网片,两边压墙不小于100mm。
2.8消防箱、配电箱、水表箱、开关箱等预留洞上的过梁,应在其线管穿越的位置预留孔槽,不得事后剔凿,其背面的抹灰层应满挂钢丝网片。
三、墙面抹灰裂缝
(一)表现形式
抹灰墙面出现空鼓、裂缝。
(二)主要治理措施
3.1应严格控制抹灰砂浆配合比,宜用过筛中砂(含泥量<5%),保证砂浆有良好的和易性和保水性。
采用预拌砂浆时,应由设计单位明确强度及品种要求。
3.2对混凝土、填充墙砌体基层抹灰时,应先清理基层,然后做甩浆结合层,掺加界面剂与水泥浆拌合,喷涂后抹底灰。
3.3抹灰前墙面应浇水,浇水量应根据墙体材料和气温不同分别控制,并同时检查基体抗裂措施实施情况。
3.4抹灰面层严禁使用素水泥浆抹面。
抹灰砂浆宜掺加聚丙烯抗裂纤维、碳纤维或耐碱玻璃纤维等纤维材料。
必要时,可在基层抹灰和面层砂浆之间增加玻纤网。
如墙面抹灰有施工缝时,各层之间施工缝应相互错开。
3.5墙面抹灰应分层进行,抹灰总厚度超过35㎜时,应采取加设钢丝网等抗裂措施。
3.6墙体抹灰完成后应及时喷水进行养护。
四、外墙保温饰面层裂缝、渗漏
(一)表现形式
饰面层出现开裂,外墙产生渗漏
(二)主要治理措施
4.1外墙外保温施工图及设计变更均应经同一图审机构审查批准。
设计变更不得降低节能效果,并应获得监理或建设单位确认,建设、施工单位不得更改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和组成材料。
4.2外墙外保温设计应明确基层抹灰要求,并应对门窗洞口四周、外墙细部及突出构件等做好防水保温细部设计,出具节点详图。
4.3外墙外保温系统组成材料应与其系统型式检验报告一致。
4.4保温材料应有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产品认定证书。
EPS板自然条件下陈化期不得低于42天,60度恒温蒸汽条件下不得低于5天,XPS板陈期不得低于28天。
4.5涂料饰面应采用与保温系统相容的柔性耐水腻子和高弹性涂料。
4.6外墙外保温施工前应作出专项施工方案,由总承包单位报建设(监理)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
4.7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应坚持样板引路的原则,样板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施工。
4.8外墙基层处理及找平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4.8.1抹灰前应先堵好架眼及孔洞,封堵应由专人负责施工,施工、监理单位应对孔洞封堵质量进行专项检查验收,并形成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8.2封堵脚手架眼和孔洞时,应清理干净,浇水湿润,然后采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封堵严密。
4.8.3穿墙螺栓孔宜采用聚氨酯发泡剂和防水膨胀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密实,封堵后孔洞外侧表面应进行防水处理。
4.9粘贴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4.9.1条粘法需用工具锯齿涂抹,涂抹面积应达到100%;点框法粘结面积不应小于50%。
4.9.2涂料饰面时,当采用EPS板做保温层,建筑物高度在20m以上时,宜采用以粘结为主,锚栓固定为辅的粘锚结合的方式,锚栓每平方米不宜少于3个;当采用XPS板做保温层,应从首层开始采用粘锚结合的方式,锚栓每平方米不宜少于4个,锚栓在墙体转角、门窗洞口边缘的水平、垂直方向加密,其间距不大于300mm,锚栓距基层墙体边缘应不小于60mm,锚栓拉拔力不得小于0.3MPa。
4.9.3以XPS板为保温层时,应对XPS板表面进行粗造化处理,并应在两面喷刷专用界面砂浆,界面砂浆宜为水泥基界面砂浆。
4.9.4保温板之间应拼接紧密,并与相邻板齐平,胶粘剂的压实厚度宜控制在3-5mm,贴好后应立即刮除板缝和板侧面残留的胶粘剂。
保温板间残留缝隙应采用阻燃型聚氨酯发泡材料填缝,板件高差不得大于1.5mm。
4.9.5门窗洞口上部和突出建筑物的装饰腰线、女儿墙压顶等有排水要求的外墙部位应做滴水线。
4.9.6门窗洞口四角聚苯板不得拼接,应采用整板切割成型,拼缝离开角部至少200mm。
4.9.7耐碱网格布粘贴时,洞口处应在其四周各加贴一块长300mm、宽200mm的45°斜向耐碱玻纤网布;转角处两侧的耐碱玻纤网布应互绕搭接,每边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或可采用附加网处理。
4.9.8在外墙保温系统的起始和终端部位的墙下端、檐口处及门窗洞口周边等部位应做好耐碱玻纤网的反包处理。
4.10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4.10.1喷涂法施工时,外墙基层应涂刷封闭底涂。
喷涂前应采取遮挡措施对门窗、脚手架等非喷涂部位进行保护。
4.10.2喷涂硬泡聚氨酯的施工环境温度不应低于10℃,空气相对湿度宜小于80%,风力不宜大于三级。
严禁在雨天、雪天施工,当施工中途下雨、下雪时应采取遮盖措施。
4.10.3喷涂硬泡聚氨酯采用抹面胶浆时,抹面层厚度控制:
普通型3-5mm,加强型5-7mm,并应严格控制表面平整度超差。
4.11外墙保温层需设置分格缝的,应由设计明确位置及处理措施。
4.12需穿透外墙保温层固定的管道及设备支架等,其与保温层结合的间隙应采取可靠措施做防水密封处理。
4.13外墙施工完后,建设单位应组织参建单位对外墙进行淋水试验,淋水持续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并做好检查记录。
五、外窗渗漏
(一)表现形式
外窗框周边出现渗水;组合窗的拼接处出现渗水。
(二)主要治理措施
5.1外窗制作前必须对洞口尺寸逐一校核,保证门窗框与墙体间有适合的间隙;外窗进场后应对其气密性能、水密性能及抗风压性能进行复验。
5.2窗下框应采用固定片法安装固定, 严禁用长脚膨胀螺栓穿透型材固定门窗框。
固定片宜为镀锌铁片,镀锌铁片厚度不小于1.5mm,固定点间距:
转角处180mm,框边处不大于500mm。
窗侧面及顶面打孔后工艺孔冒安装前应用密封胶封严。
5.3窗框与结构墙体间应施打聚氨酯发泡胶,发泡前应清理干净,发泡胶应连续施打,一次成形,填充饱满。
5.4外窗框四周密封胶应采用中性硅酮密封胶,密封胶应在外墙粉刷涂料前完成,打胶要保证基层干燥,无裂纹、气泡,转角处平顺、严密。
5.5外窗台上应做出向外的流水斜坡,坡度不小于10%,内窗台应高于外窗台10mm。
窗楣上应做鹰嘴或滴水槽。
5.6组合外窗的拼樘料应采用套插或搭接连接,并应伸入上下基层不应少于15mm。
拼接时应带胶拼接,外缝采用硅酮密封胶密封。
5.7外窗排水孔位置、数量、规格应根据窗型设置,满足排水要求。
5.8外窗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外窗现场淋水见证检验,并形成记录。
六、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地面渗漏
(一)表现形式
管根、墙根、板底等部位出现渗漏。
(二)主要治理措施
6.1有防水要求的房间楼板混凝土应一次浇筑,振捣密实。
楼板四周应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止水台,高度不小于120mm,且应与楼板同时浇筑。
6.2防水层应沿墙四周上返,高出地面不小于300mm。
管道根部、转角处、墙根部位应做防水附加层。
6.3管道穿过楼板的洞口处封堵时应支设模板,将孔洞周围浇水湿润,用高于原设计强度一个等级的防渗混凝土分两次进行浇灌、捣实。
管道穿楼板处宜采用止水节施工法。
6.4对于沿地面敷设的给水、采暖管道,在进入有水房间处,应沿有水房间隔墙外侧抬高至防水层上反高度以上后,再穿过隔墙进入卫生间,避免破坏防水层。
6.5地漏安装的标高应比地面最低处低5mm,地漏四周用密封材料封堵严密。
门口处地面标高应低于相邻无防水要求房间的地面不小于20mm。
6.6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内穿过楼板的管道根部应设置阻水台,且阻水台不应直接做在地面面层上。
阻水台高度应提前预留,保证高出成品地面20mm。
有套管的,必须保证套管高度满足上口高出成品地面20mm。
6.7防水层上施工找平层或面层时应做好成品保护,防止破坏防水层。
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应做二次蓄水试验,即防水隔离层施工完成时一次,工程竣工验收时一次,蓄水时间不少于24小时,蓄水高度不少于20-30mm,并形成记录。
七、屋面渗漏
(一)表现形式
屋面细部处理不规范,产生漏水、渗水。
(二)主要治理措施
7.1不得擅自改变屋面防水等级和防水材料,确需变更的,应经原图审机构审核批准,图纸设计中应明确节点细部做法。
7.2屋面防水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防水队伍施工,施工前应进行图纸会审,掌握细部构造及有关技术要求。
7.3卷材防水屋面基层与女儿墙、山墙、天窗壁、变形缝、烟(井)道等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和基层转角处,找平层均应做成圆弧形,圆弧半径应符合规范要求。
7.4卷材防水在天沟、檐沟与屋面交接处、泛水、阴阳角等部位,应做防水附加层;附加层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7.5天沟、檐沟、檐口、泛水和立面卷材收头的端部应裁齐,塞入预留凹槽内,用金属压条钉压固定,最大钉距不应大于450mm,并用密封材料嵌填封严。
7.6伸出屋面的管道、井(烟)道、设备底座及高出屋面的结构处应用柔性防水材料做泛水,其高度不小于250mm;管道底部应做防水台,防水层收头处应箍紧,并用密封材料封口。
7.7屋面水落口周围直径500㎜范围内应设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水落口,水落口处防水层应伸入水落口内部不应小于50㎜,并用防水材料密封。
7.8刚性防水层与基层、刚性保护层与柔性防水层之间应做隔离层。
屋面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分隔缝间距不宜大于4.0m。
7.9屋面太阳能、消防等设施、设备、管道安装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破坏防水层。
7.10屋面防水工程完工后,应做蓄水检验,蓄水时间不少于24小时,蓄水最浅处不少于30mm;坡屋面应做淋水检验,淋水时间不少于2小时。
八、地下室渗漏
(一)表现形式
地下室混凝土裂缝或防水材料破损,导致后浇带、基础底板、外墙处产生渗、漏水
(二)主要治理措施
8.1不得擅自改变地下防水等级和防水材料,确需变更的,应经原图审机构审核批准,图纸设计中应明确节点细部做法。
8.2地下防水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防水队伍施工,其操作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书。
8.3铺贴防水卷材前,清扫应干净、干燥,并应涂刷基层处理剂;当基面潮湿时,应涂刷湿固化型胶粘剂或潮湿界面隔离剂。
8.4防水卷材的搭接宽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铺贴双层卷材时,上下两层和相邻两幅卷材的接缝应错开1/3~1/2幅宽,且两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
8.5细部构造处理是防水的薄弱环节,施工前应审核图纸,特殊部位要精心处理。
基层阴阳角应做成圆弧或45°坡角,在转角处、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等部位应铺贴卷材加强层,加强层宽度不应小于500mm。
8.6混凝土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水灰比,不得在混凝土内任意加水,水灰比过大将影响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膨胀率,直接影响补偿收缩及减少收缩裂缝的效果。
8.7穿墙管外预埋带有止水环的套管,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固定,止水环周围混凝土要细心振捣密实,防止漏振,主管与套管按设计要求用防水密封膏封严。
8.8结构变形缝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止水带位置要固定准确,周围混凝土要细心浇筑振捣,保证密实,止水带不得偏移,变形缝内填沥青木丝板或聚乙烯泡沫棒,缝内20mm处填防水密封膏,在迎水面上加铺一层防水卷材,并抹20mm防水砂浆保护。
8.9后浇带应以原设计混凝土等级提高一级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浇筑前接槎处要清理干净,并养护28d。
九、构造柱植筋位移,顶端振捣不密实
(一)表现形式
植筋位移,造成构造柱钢筋绑扎不到位;柱头混凝土振捣不到位,疏松、不密实。
(二)主要治理措施
9.1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加强构造柱植筋质量的有关规定》晋四建质字[2014]40号文件要求,在砼结构施工阶段在模板上对植筋位置进行标记,从而有效地避让梁内钢筋骨架,使植筋钻孔一次到位,保证构造柱钢筋位置准确,并保证原混凝土构件不受损坏。
9.2构造柱应在斜插砖施工完毕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
构造柱模板安装时在顶部采用定制的下料漏斗,一次性将混凝土浇筑到顶并振捣密实,待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将漏斗拆除,再将柱顶形成的“牛腿”剔凿掉。
从而消除填充墙构造柱顶部混凝土浇筑不密实的质量缺陷,提高了抗震效果且外观质量优良。
十、卫生间局部等电位联结做法不规范
(一)表现形式
等电位联结做法不正确或局部漏做,不能起到等电位保护作用。
(二)主要治理措施
10.1设计单位应明确住宅卫生间局部等电位联结所选用的标准图集。
10.2楼板内钢筋网应与等电位联结线连通,墙体为混凝土墙时,墙内钢筋网宜与等电位联结线连通。
10.3下列部位应进行等电位联结:
金属陶瓷浴盆及金属管道;淋浴供水用的金属管道;洗脸盆下与金属排水管道相连的金属有水弯;金属给排水立管。
10.4散热器的支管为金属材料时,支管应进行局部等电位联结;散热器的支管为非金属材料时,散热器应进行局部等电位联结。
10.5洗脸盆金属支托架固定与混凝土墙内钢筋相连时,金属支托架应进行局部等电位联结。
10.6卫生间、浴室内无PE线,浴室内的局部等电位联结不得与浴室外的PE线相连;如浴室内有PE线,浴室内的局部等电位联结必须与该PE线相连。
10.7等电位联结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mm铜芯软导线,导线压接应采用接线端子并搪锡处理,压接螺丝应为热镀锌材料,弹簧垫圈、平垫圈应齐全,并压接牢固。
10.8等电位箱内端子板材质及规格应满足设计要求,表面应进行搪锡处理。
10.9卫生间等局部等电位联结施工完成后,应全数做导通测试并形成记录。
十一、地漏安装不规范,水封深度不足。
(一)表现形式
地漏标高控制不准确,地面坡度不符要求,排水不畅;地漏水封深度不足,有害气体外泄。
(二)主要治理措施
11.1施工图纸设计中应明确地漏型号及规格;洗衣机地漏须使用专用地漏或直通式地漏,直通式地漏的支管应增加返水弯,返水弯水封深度不小于50mm。
11.2施工前应根据基准线标高及地漏所处位置并结合地面坡度要求确定地漏安装标高,保证地漏安装在地面最低处,地漏顶面应低于地面面层5mm,水封深度应不小于50mm。
11.3已安装完毕的地漏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堵塞。
十二、管道、桥架穿墙、地封堵不严密、不平整,套管穿墙与墙面不齐整
(一)表现形式:
管道、桥架穿墙、地封堵不到位、高低不平整;预埋套管时没有固定牢,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
(二)预防措施:
12.1室内立管在穿过楼板时应配合土建施工预留孔洞,管道穿过墙壁时应加套管,套管内径比管道外径大2号,在套管两端和中间空隙处填充不燃性纤维隔绝材料。
穿楼板套管高出楼板装饰面20mm,下与楼板底平;穿墙套管则两端与墙的最终完成面平齐。
施工时套管大小如下表
管道直径
15
20
25
32
40
50
65
80
100
150
200
300
不保温管道
25
32
45
57
76
89
108
133
159
219
325
377
保温管道
108
108
108
133
133
159
159
219
219
273
377
/
12.2管道穿越混凝土墙及穿梁处均设置预留洞或预埋钢套管。
穿墙套管在土建砌筑时及时套入,位置应准确。
过混凝土现浇板的管道,在混凝土浇筑前安置好套管且用铁丝将套管与钢筋固定牢,在套管内放入松散材料,防止混凝土进入套管内。
12.3套管或木盒子预留好后,在土建浇筑楼板时派专人看护,以防止木盒、套管移位或堵塞。
12.4套管两端平齐,毛刺清理干净,内壁要做防腐。
保温管道在穿墙时所埋设的套管应考虑管道的保温层厚度。
同时管道与套管的接缝处应用防火材料填充,以免火灾发生时火苗通过套管上来。
12.5套管与立、支、干管之间的间隙,在安装时通过经验目测,使立、支、干管的中心线和套管的中心线重合,以便达到间隙均匀美观。
十三、出屋面管道高度不符合要求
(一)表现形式:
出屋面管道高度不符合设计或现场实际要求
(二)预防措施:
13.1施工人员按设计要求并结合屋面主体标高确定出屋面管道的高度
,无设计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3.1.1通气管应高出屋面300mm,但必须大于最大积雪厚度。
13.1.2在通气管出口4m以内有门、窗时,通气管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质量 通病 消除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