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第一部分.docx
- 文档编号:27117065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96KB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第一部分.docx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第一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第一部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第一部分
目录
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P12
第一节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P12
第二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P32
第三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P42
第四节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P103
第五节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P153
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P194
第一节感性与理性P194
1、感性认识阶段:
4
2、理性认识阶段P204
3、感性与理性的统一P215
第二节个性与共性P235
1、个性P235
2、共性P255
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P266
第三节主观性与客观性P266
1、客观性P276
2、主观性P276
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296
第四节运用多种思维形式P297
第三章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P347
第一节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P348
1、分析新闻作品内容P348
2、分析新闻作品形式P398
第二节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P549
第四章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P5610
第一节外国新闻作品的报道形式P5610
1、消息(电讯)P5610
2、特稿P5810
3、解释性报道P6011
4、调查性报道P6311
第二节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P6311
第三节外国新闻作品研究的方法和要求P7112
第五章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P7312
第一节政治素养P7313
第二节理论素养P7413
第三节专业素养P7613
第四节知识素养P7914
第五节道德素养P8114
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P1
第一节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P1
1、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答:
新闻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最迅速、最直接的反映。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客观事物的多样性,报道者的立场观点、认识水平、价值取向、评价标准,无一不对新闻作品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研究新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P3
◎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研究新闻作品,当然也必须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问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不能迎合别人的意图,随声附和,陷入盲从,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的客观分析。
第三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P4
◎新闻作品的特点?
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
①真实;②新鲜;③迅速及时;④具有重要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二、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事实一致。
三、不仅要确保具体事实本身的准确无误,还要求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事实,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新闻的重要性,由它所蕴涵的意义决定,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
在考察新闻重要性时,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有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
◎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
消息。
第四节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P10
◎研究新闻作品为何要了解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研究新闻作品,在认真剖析每篇具体作品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把它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分析、比较、衡量,做到既有“点”上的了解,又有“面”上的把握。
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
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哪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
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对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
其次,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需要。
新闻作品对事实的评价取舍,自然也有不同时代特征;
再次,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
新闻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各种新闻题材正是在之中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起来的。
最后,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
◎P11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所以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
◎P1319世纪中期,美国出现早期导语。
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
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发展,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P141987年,我国深度报道崛起。
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应运而生。
代表作: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报》、《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第五节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P15
◎为何要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事业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
只有在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有机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把握,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形成的精神产品,作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等,都可能反映在其作品中。
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研究新闻作品,还应考虑到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新闻是面向整个社会公开传播的。
受众多样性往往使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表现的错综复杂。
同一篇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映,产生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常有的事。
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也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证的评价。
◎P16郭玲春凭着“一定要咬破自己所做的茧”的顽强追求,不断探索实践,勇敢突破会议报道的陈旧框框,写出一篇篇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另人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
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P19
第一节感性与理性P19
1、感性认识阶段:
◎所谓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
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
◎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
2、理性认识阶段P20
◎所谓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
它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不同之处:
P20
3、感性与理性的统一P2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研究作品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但二者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他们往往相互交叉,前后互补,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和理性的辩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
它们之间不是相互排斥,二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实际分析、研究活动中,由于研究者的经验、经历、认识水平、社会意识、审美情趣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
其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值得注意:
一种是“唯理论”,一种是“经验论”。
“唯理论”轻视生活,轻视事实,轻视感性经验,不从新闻作品实际出发,而是从条条出发。
唯理论者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偏重于理性的挖掘,拘泥于新闻作品的共性特征,不是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新闻作品的成败,甚至出现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现象。
◎“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的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势,认定“新闻无学”,“分析新闻没有必要”,“上级说好就好,上级说坏旧坏”,认为“不学新闻学,照样懂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做普遍规律。
第二节个性与共性P23
在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P23
1、个性P23
◎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
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
◎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
P23
1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心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共性P25
◎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新闻作品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针对性、指导性等,皆为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
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P26
第三节主观性与客观性P26
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客观条件,即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即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等。
这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1、客观性P27
◎客观指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研究者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联想,必须以新闻作品为基础,而不可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
2、主观性P27
◎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
主观性:
研究者由于立场观点、理论水平、感情取向、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以及对新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效果的认识等主观条件的不同,研究新闻作品时,对于同一新闻作品,必然受其主体认知因素的制约而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评判。
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29
◎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客观条件,即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即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等。
这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客观性:
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评析活动不能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而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
主观性:
研究者由于立场观点、理论水平、感情取向、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以及对新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效果的认识等主观条件的不同,研究新闻作品时,对于同一新闻作品,必然受其主体认知因素的制约而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评判。
研究者各异而产生对新闻作品认识的差异性,但对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也能取得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的肯定;反之,低劣的作品也会得到人们的否定。
新闻作品研究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我们要达到对新闻作品的确切评价,就要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具体要做到主、客观同意,需要注意:
①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②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③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第四节运用多种思维形式P29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
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
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形式的特色,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集中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拓宽思维的领域,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深入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
求新,是创造性四维最主要的特征。
P29
◎立体思维:
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
立体思维也叫空间思维或全方位思维。
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也可运用立体思维。
P30
◎宏观思维:
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即是宏观与微观两种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P31
◎求异思维:
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
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更深刻的信息。
求异思维最大功能是求异。
它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往往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
求异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与求同思维共存的。
P32
第三章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P34
◎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
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1)新闻结构的分析;⑵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⑶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第一节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P34
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富翁,表现手法是为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新闻作品的内容服务的。
1、分析新闻作品内容P34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怎样分析新闻主题呢?
(1)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2)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
“纲一举而万目张”,主题不能模糊不清,分散背离。
(3)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有些新闻作品反映同一新闻主题,但由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新闻角度,而未让人们感到千文一面,相互雷同。
(4)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
2、分析新闻作品形式P39
◎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报道具有多种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等。
不同新闻体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其表现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新闻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分析新闻作品形式时,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体裁作具体分析,才能做出中肯的评价。
(1)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
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要注意其是符合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
(2)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P41
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把它反映出来。
成功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思想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
议论、抒情、说明等。
为了生动地表情达意,还常用对比、衬托、悬念等表现手法。
叙述:
是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描写:
也是新闻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实情节、环境现场等做具体的描绘和刻画,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内容和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现场描写P42
人物描写P43
细节描写P46
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时,要注意细节应真实典型,能说明问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
其次,还应注意细节描写要文笔简洁,力戒繁冗啰嗦,体现新闻作品文字精炼的特色。
再次,细节毕竟使新闻作品中的“最小组成单位”,是个“局部”,因而在分析新闻作品时还需注意其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抒情议论P46
议论是指作者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时间、现象和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或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或在叙述、描写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以画龙点睛的议论,点明主题。
抒情是指作者在新闻作品中表达、抒发思想感情。
在新闻作品中,抒情常常和叙述、描写或议论结合起来运用。
说明:
P47这种表现手法通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或人物的有关背景材料进行介绍和解说,以便使读者容易理解新闻内容。
对比P48
设置悬念P52
在剖析作品时,需注意设置悬念要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其次,所设置的悬念应与新闻事实相关;第三,要有答案,要揭示结果。
总之,设置悬念要用之得当。
(3)对新闻语言的分析P52
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
语言运用得好或差,对新闻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
因而它是分析新闻作品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闻报道的语言,总的来说,它要求:
1、准确严谨,即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所报道的客观事物;2、鲜明生动,即能具体命苦,而不枯燥乏味;
3、简练明白,即语言凝练,晓畅明了,通俗易懂。
分析新闻作品中的语言,还需注意的是:
一般说来,记叙事实要明快畅达,写人状物要生动形象,议论说理要精确严密,抒发感情要清真感人。
新闻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特色。
不同的新闻体裁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
第二节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P54
◎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
所谓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指的是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使我们从不同新闻作品的比较、分析、研究中认识它们的各自特点和异同,从而博采众长,更好地掌握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律,提高新闻作品的分析水平和新闻报道水平。
对新闻作品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法:
1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2 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3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4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第四章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P56
第一节外国新闻作品的报道形式P56
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
消息(电讯)、特稿、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1、消息(电讯)P56
◎消息是以简洁的文章,简明扼要的方式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大量、最经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狭义的新闻便是指消息,又称电讯。
消息常被称为“报纸的主体”。
、“报纸的主角”,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迅速及时地告诉读者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
目前国内比较通行的是以写作特点来划分,把消息分为动态消息、简讯、综合消息、评述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等等。
西方新闻界一般将消息分为:
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指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
软新闻指时效性较弱、重要性不足,而趣味浓厚的报道,一般指一些社会生活、消息类报道。
◎P57“倒金字塔”结构。
即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
2、特稿P58
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
早期的特稿,主要用于报道时效性稍弱,而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新闻。
特稿常用“设悬念”的手法来开篇。
显示出它注重趣味性、可读性的特点。
特稿最值得人们注意的特点是它将情节、文字的可读性和主题的严肃性相结合。
3、解释性报道P60
解释性报道是西方传统的客观报道发展到20世纪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
它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
采写这类报道要求记者运用大量的事实,完整、清晰地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影响及发展动向。
P61美国新闻学者提出,构成所谓解释的,通常有以下五类事实:
(1)历史性事实。
(2)环境性事实。
(3)简历性事实。
(4)数据性事实。
(5)反应性事实。
P62解释性报道的特点,重点在于对新闻要素中的“Why”作出详尽而准确的分析,并提供宏观背景,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影响及发展趋势。
《藏匿的数十亿美元与社会动乱的征兆》报道充分体现了解释性报道“以事实解释新闻,以事实预测未来”的内容特点。
4、调查性报道P63
◎调查性报道,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早在20世纪7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新闻界盛行一时。
◎调查性报道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人某事进行的“单项揭丑式”报道,如“水门事件”报道;
一类是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综合分析式”报道,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第二节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P63
1、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P63
◎增加新闻报道的接近性的方法:
①点明事实与受众利害攸关的关系,如果事实牵涉到受众的切身利益,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关心和关注;
②按照新闻事实最容易为受众接受的原则来写作。
2、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P65
3、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P66
4、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时间,还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新闻 作品 研究 第一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