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IF语句的三种形式.docx
- 文档编号:27110097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1.61KB
教案1IF语句的三种形式.docx
《教案1IF语句的三种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1IF语句的三种形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1IF语句的三种形式
授课名称
5.3.1if语句的三种形式
课型
讲授课
教学目的
1.基本目的:
通过对if语句的三种形式的学习,理解选择结构程序的基本思路,掌握简单选择结构程序的设计方法。
2.教育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编程技巧,树立学生编程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
3.发展目的: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if语句编写简单的选择结构程序。
教学重点
掌握if语句的三种形式
教学难点
在编写选择结构程序时能熟练应用if语句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教学语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板书
学情分析
前两节课已经介绍了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以及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这节课将它们综合应用到if语句中,并通过if语句来实现简单的选择结构程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C语言程序有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顺序结构,这节课我们着重介绍选择结构。
选择结构的作用就是根据所指定的条件是否满足来决定执行所给的两组操作中的哪一组。
在C语言中选择结构是用if语句实现的,现在我们来介绍在C语言中如何用if语句编写选择结构以及怎样编写if语句。
我们先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当我们来从宿舍来到学校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步行、骑车、乘坐公交车来到学校,这个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选择,那么在C语言中的选择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C语言中的选择语句
【新课】
if语句
一、if语句的三种形式
流程图:
教学过程
1.流程图(a单分支if语句)含义是:
若表达式的值为真,执行语句1;若表达式值为假,则执行下一条语句。
(dan)
说明:
①表达式可以是逻辑表达式、关系表达式、任意的数值类型(包括整型、实型、字符型、指针型数据)。
例:
1: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考试成绩的及格线是60,如果成绩大于等于60分就输出“成绩及格,通过考试”那我们该如何实现这段程序呢?
If(score>=60)
{
Printf(“成绩及格,通过考试”);
}
1:
输入一个整数,判断这个数是否为偶数,并输出这个数。
Intmain()
Inta;
Scanf(“%d”,&a);
If(a%2==0)
Printf(“%d\n”,a);
2流程图(b双分支if语句)含义是:
若表达式的值为真,执行语句1;若表达式值为假,则执行语句2;
用if语句表示流程图的含义:
if(表达式)语句1
else语句2
例2:
下面我们刚才那个示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条件:
假设考试成绩的及格线是60,如果成绩大于等于60分就输出“成绩及格,通过考试”,否则输出“成绩不及格,准备补考”
If(score>=60)
{
Printf(“成绩及格,通过考试”);
}
Else
{
printf(“准备补考”);
}
2输入一个整数,判断这个数为奇数还是偶数。
这段程序我们该如何实现呢?
Intmain()
Inta;
Scanf(“%d”,&a);
If(a%2!
=0)
Printf(“这个数为奇数!
”);
Else
Printf(“这个数为偶数!
”);
3流程图(c多分支if语句)含义是:
若表达式1的值为真,执行语句1;若表达式值为假,则判断表达式2的值,若为真执行语句2,否则继续判断表达式3的值,若为真执行语句3,否则继续判断表达式4的值,若为真执行语句4,否则执行语句5.
用if语句表示流程图的含义:
if(表达式1)语句1
elseif(表达式2)语句2
elseif(表达式3)语句3
…
elseif(表达式m)语句m
else语句n
例3:
下面我们将上面的那个例子再增加一些条件,根据成绩所在的分数段,显示对应的等级,具体分数段如下所示:
90—100为A级
80—89为B级70—79为C级60—69为D级60以下为E级
例如:
intmain()
{
intscore;
scanf("%d",&scanf);
if(score>90&&score<=100)
{
printf("A级");
}
elseif(score>=80)
{
printf("B级");
}
elseif(score>=70)
{
printf("C级");
}
elseif(score>=60)
{
printf("D级");
}
else
{
printf("E级");
}
【总结】
这节课我们讲了if语句的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根据条件是否满足来决定是否要执行这组语句;第二种形式是根据条件是否满足来决定执行哪组语句;第三种形式用于需要经过多级判断才能决定执行哪组语句的情况。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大家能够通过对if语句的学习能初步的理解选择结构的编程思路,并能熟练地将if语句的三种形式应用到具体的编程中去。
【作业】
输入4个实数,要求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输出它们。
教学后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一)》教案
授课章节
第一章绪论
授课
学时
6学时
教学目的
1.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
3.理解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体系
4.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现状
5.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体系
2.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现状
教学难点
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及多媒体使用
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文稿
思考及作业题
P28思考题:
2、4、5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科学:
是真理性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东西,任何科学的东西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教育有规律可循,基础性的学科,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基础。
●背景介绍,有课程内容有关,叫导入,讲新的知识点,应用训练,巩固知识点,布置作业。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认识论的规律。
●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呈具体形象化,所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况且培养小学生的初步抽象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条捷径,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艺术:
●根据一定的原理进行创造,音乐的的创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二、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
●不能教,自己去领会,自学,无师自通
●不学,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学相长
三、教学法与实习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的认识过程就是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向前的。
●实习与教学法的关系。
四、教学与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教学:
1、教学是一种活动。
对于老师来说,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教育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学习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相关的思想品德。
2、教学是一个过程,是老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的过程。
3、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
⏹不同学科的教学虽然具有共同的教学目的,但也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
4、教学需要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是一定的知识、技能的传递,是人类生存经验的传递,这些知识、技能、经验表现为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
5、教学具有系统性和计划性
⏹教学是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系统的活动,通常表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上。
6、教学需要师生共同的参与
⏹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从师生互动来说,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老师引导的互动活动。
7、教学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有计划的系统性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目的,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全面发展的活动。
教学论:
1、对于教学活动的研究属于教学论的研究范畴。
教学论是教育学的的组成部分,是与课程平行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学多个领域共同的研究内容,如教育哲学对教学中的交往的研究,教育社会学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教育技术学对教学设计的研究等。
2、教学论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
⏹教学首先是一种活动,那么教学论的研究就以教学活动为对象。
其具体的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科研等。
3、教学论的研究目的是发现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提高教学效益与效率。
⏹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一般规律、主要方法等以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科研等进行研究的学科。
五、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内涵
⏹基础性、未来性、全面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理论体系。
形成信息技术教学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能够理解应用教学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掌握教学媒体,特别是信息化媒体技术的使用技能,以及能够运用它们来获取、选择、评价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为教学改革和创新服务,从而培养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对立专业学习理念。
并同时研究和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探索出一套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一体的新型教学课程。
⏹信息技术教学网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网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
授课章节
第二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目标
授课
学时
12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2.理解各种教学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
3.掌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些教学理论
4.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5.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及特点
6.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7.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时的设置
教学重点
1.掌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些教学理论
2.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3.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时的设置
教学难点
1.掌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些教学理论
2.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及多媒体使用
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文稿
思考及作业题
P45思考题:
1、4、5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接下来,我们主要讨论前三种学习理论的影响和实际意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训练、操练、行为矫正中确实有明显的作用。
然而这种学习理论忽略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没有充分阐释学习者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相反,行为主义强调外界环境刺激对人类行为反应的作用,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外部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当前,认知学习理论是对教学设计实践产生影响的主导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因素。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例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一个主动参与的角色,据此观点,教学设计在“分析”阶段,就要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学习者的态度、动机、归因和兴趣等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自己独立或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合适的媒体资源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与新知识发生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新旧知识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主要是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基本要素。
信息素质教育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教育目标和任务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
众多教育专家和学者认为:
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是信息教育,为了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从记忆型教育转为信息教育,即培养学生从记忆信息转向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这正是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
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质”。
所谓信息素质是指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的重要内容是“吸引、处理、创造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资源的能力”,“善于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开拓进取的应变能力”,“既讲竞争,又善合作、协调共进的组织能力,但无论哪一种能力都应从青少年开始培养。
能力的南昌市、素质的形成是不能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要经过耳闻目染、亲自体验与实践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是一种通用智力工具,同时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教育目标。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基础性
现行信息技术课程无论哪种版本,都是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内容。
一般都有画图知识、文字编辑、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简单动画制作、网上浏览、下载、收发邮件等。
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与能力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性”。
2、实用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比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文字编辑这一模块,就很有实际应用,学生可以自己制作电子板报。
3、工具性
计算机被称为“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首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尤其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灵活掌握从图书资料的检索到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浏览器、通信工具的运用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语文、自然、英语、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及其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使其成为自己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工具。
4、发展性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该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这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现有的教学内容、理论、方法和手段。
5、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操作实践是实现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用“纸上谈兵”、“水中望月”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较之只是听老师干巴巴地讲授要有效得多。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教学的最佳过程是学生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
在计算机面前,学生面对的是用来学习、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学到的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创意、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审美、逻辑思维、统筹规划、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整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
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识联系的整体性。
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使用信息技术。
7、趣味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这一特点是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授课章节
第三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
授课
学时
8学时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内涵和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
教具及多媒体使用
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文稿
思考及作业题
P82思考题:
1、2、3、4、5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目标1.按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具体到英语学科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学习策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及文化意识目标;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策略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案例一、《爱心传递——图形的改变》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9课《社区活动要文明——图形的改变》是海淀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画图与文件管理‖,第三单元《绿色家园》的第二课。
介绍―画图‖软件基本技能——图形的改变(翻转 /旋转和缩放)的方法。
结合今年是奥运年,是对学生进行奥运教育最好的时机,故将前一课改为《圣火传递——图形的选定与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熟练掌握了图形的选定和移动。
在本节课即将上课时,遇到国家突发事件——四川汶川发生 8.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全社会都在奉献爱心,捐助受灾的同胞。
因此,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将教学内容改为《爱心传递——图形的改变》。
一方面保证学生能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完成,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爱生命,伸出援手,将爱心传递给受难的灾区的小朋友们。
(二)学情分析:
1.本册教材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三年级学生。
2.已有知识技能:
(1)会使用―选定‖工具和―任意形状裁剪‖工具选中图形。
(2)会移动选中的图形。
3.本课所涉及的知识技能:
(1)学习图形的―翻转 /旋转‖命令。
(2)学习图形的缩放。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图形的翻转和旋转的操作;熟练掌握图形的缩放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当一名小小志愿者,帮助清理泥石流造成路面阻碍的过程,掌握图形修改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创设的真实的情境中快速解决问题,感受时间就是生命,提高学习效率。
渗透学习知识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
图形的翻转和旋转
教学难点:
对翻转和旋转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竞赛法 学习方法:
观察、模仿、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演示课件、作品范例——安装教师机
2.学习资源——安装学生机
3.多媒体教学网
4.教学流程图:
教学评价设计
(一)语言评价,激励交流、演示和创新。
(二)学习评价表(本课学习效果测评)
说明:
组长根据各位同学的真实情况填写,汇总本组得分。
板书设计: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不仅仅让学生收获技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会获得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还能收获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体会生命的可贵,亲历活动过程,树立其关爱他人的意识,真正实现让爱心传递,让每一位学生的生命都精彩。
二、课程教学组织
集体授课、小组学习、个别指导、远程协作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IF 语句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