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详解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27108478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36.09KB
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详解WORD版.docx
《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详解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详解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详解WORD版
第一部分:
2020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1-8)
第一部分:
2020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详解(9-17)
一、选择题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远古时期,半坡人从事的下列生活、生产活动中,一定有化学变化的是( )
A.夯筑土屋B.结绳记事C.磨制石器D.烧制彩陶
2.下列物质均可用于配制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剂,其中属于无机化合物的是( )
A.过氧化氢(H2O2)B.乙醇(C2H6O)
C.三氯甲烷(CHCl3)D.过氧乙酸(C2H4O3)
3.在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B.
加入锌粒
C.
加入稀硫酸D.
收集氢气
4.下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
A.米饭B.瘦肉C.青菜D.玉米油
5.“加铁酱油”、“高锌奶粉”、“富硒茶叶”中,“铁、锌、硒”指的是( )
A.单质B.元素C.金属D.维生素
6.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
A.石墨质软﹣﹣用作电池的电极材料
B.不锈钢耐腐蚀﹣﹣制造医疗器械
C.熟石灰显碱性﹣﹣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D.干冰易升华﹣﹣用于人工降雨
7.2020年6月23日,我国“长三乙”火箭将第55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
该火箭第三级的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静止不动
C.液氧变成气态氧时,放出热量
D.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8.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NaCl的溶解度/g
35.7
36.0
36.6
37.3
KNO3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A.20℃时,100gH2O最多能溶解36.0gNaCl
B.40℃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63.9%
C.可用冷却海水的方法获取大量食盐
D.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可将KNO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9.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测定某废水的酸碱度
取样,将湿润的pH试纸浸入样品中
B
除去水中的色素
将水通过装有活性炭的净化装置
C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溶解,蒸发结晶
D
检验某固体是否为铵态氮肥
取样,加稀盐酸,闻气味
A.AB.BC.CD.D
10.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加入装有等质量CaCO3粉末的容器中,相同条件下测得两者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0~300s内,两个容器内溶液的pH均逐渐增大
B.0~100s内,反应Ⅰ、Ⅱ生成CO2的速率均先慢后快
C.反应Ⅱ中,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比100~200s内的少5amL
D.实验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CaCO3粉末反应制备CO2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8题,共70分。
11.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
(1)①图1为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②图2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x的数值为 。
在化学变化中,氧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
①
所表示的微粒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②
处的微粒是 (填化学式)。
(3)道尔顿原子学说的部分观点如下:
①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②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③同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完全相同。
现代科学证实以上观点均不确切,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简要说明:
。
12.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 (填标号)。
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煽风点火
(2)古籍《天工开物》就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
“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
①“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是 。
②“石”转化为“灰”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灰”遇水成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室内起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
原因是 。
13.科学使用化学物质,可以保障人体健康。
(1)某同学的部分体液的pH如图所示。
①图中碱性最强的体液是 。
②该同学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过多,可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为Al(OH)3]治疗,其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某84消毒液产品的部分说明如下表。
84消毒液
[产品特点]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有效氯的质量分数为5.1%~6.9%。
[餐具消毒]用有效氯的质量分数为0.04%的消毒液浸泡,20min后用生活饮用水冲净。
[注意事项]①外用消毒剂,须稀释后使用。
②不得将本产品与酸性产品(如洁厕类清洁产品)同时使用。
①依据表中信息,将有效氯的质量分数为6.0%的84消毒液与水按质量比为1:
进行稀释,即可用于餐具消毒。
②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与84消毒液混合会产生有毒的氯气(Cl2)。
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2HCl+NaClO═ +Cl2↑+H2O
14.合理利用化石燃料资源,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课题。
某城市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并将逐步向理想燃料发展。
(注:
括号中的物质是对应燃料的主要成分)
(1)CH4、C3H8两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填化学式)。
(2)倡导“家用燃料低碳化”的意义是 。
(3)一定条件下,仅用一个置换反应即可制得CO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
请提出一个缓解能源危机的设想:
。
15.“铜的循环”如图所示。
其中,箭号表示能一步实现的物质转化方向,X、Y、Z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1)若反应①为3Cu+8HNO3(稀)=3Cu(NO3)2+4H2O+2NO↑,预测该反应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写一个)。
(2)反应②中,X的化学式是 (写一个)。
(3)Y是黑色固体,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利用反应⑤的转化原理,除去FeSO4溶液中的少量CuSO4.需要的药品和分离方法分别是 、 。
(5)已知:
同一化学反应中,若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必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铜曝露在空气中生成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的过程中,空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是 。
16.请将下列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现象
说明、解释或结论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用 (填仪器名称)取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固定好装置;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O2.
当观察到 时,开始收集气体。
收集O2之前,将集气瓶内空气完全排净的方法是 。
产生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i.取少量稀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至溶液的颜色恰好变为无色。
ii.往上述无色溶液中再滴入1滴稀NaOH溶液,观察现象。
步骤ii中观察到 。
步骤i中“边滴边振荡“的目的是 。
17.欲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以下探究实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1】配制溶液。
(1)用NaOH固体配制20g20%NaOH溶液,无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填标号)。
A.胶头滴管B.酒精灯C.量筒D.烧杯E.玻璃棒
【实验2】按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U型管两端液面相平,将NaOH溶液滴入试管中,恢复到室温后,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
据此,甲同学得出“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2)U型管中液面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3)上述结论的证据不充足,理由是 。
【实验3】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i.CaCl2溶液呈中性;ii.CaCl2+2NaOH═Ca(OH)2↓+2NaCl。
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往装置中加入药品;
②关闭K1、K2,将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缓缓推入A中;
③A中物质充分作用后,打开K1,B中无色溶液倒吸入A中,A中产生沉淀且溶液显红色;
④关闭K1,打开K2,将注射器活塞向上拉,C中溶液倒吸入A中。
(4)步骤③“产生沉淀”的现象仍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 。
(5)步骤④中,若观察到 (填现象),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利用秸秆为原料可生产乙醇(C2H6O),其中包含葡萄糖(C6H12O6)转化为乙醇的反应(C6H12O6
2C2H6O+2CO2↑)。
每生产2.3t乙醇,理论上参加反应的葡萄糖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2020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详解
一、选择题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夯筑土屋、结绳记事、磨制石器都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
A、夯筑土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结绳记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磨制石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烧制彩陶,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2、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无机化合物是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是无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
A、过氧化氢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B、乙醇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三氯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D、过氧乙酸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3、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加入固体和液体药品时,应先加入固体药品,再加入液体药品;且向试管中装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D、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收集氢气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故操作错误;
故选:
A。
4、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
A、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B、瘦肉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C、青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D、玉米油中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5、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铁、锌、硒”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
“加铁酱油”、“高锌奶粉”、“富硒茶叶”中,“这里的“铁、锌、硒”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锌、硒”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
B。
6、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
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所以石墨可用作电池的电极材料,选项说法错误;
B.不锈钢耐腐蚀,所以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选项说法正确;
C.熟石灰显碱性,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所以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选项说法正确;
D.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7、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解: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选项说法错误;
C.液氧变成气态氧时,需要吸收热量,选项说法错误;
D.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氧分子分成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8、A.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来分析;
B.根据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来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来分析。
解:
A.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即20℃时,100gH2O最多能溶解36.0gNaCl,选项说法正确;
B.由表格数据可知,40℃时,KNO3的溶解度为63.9g,此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选项说法正确;
C.由表格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所以不能采用冷却海水的方法获取大量食盐,而是采用蒸发结晶法,选项说法错误;
D.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可将KNO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9、A、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变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pH;
B、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
C、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D、铵态氮肥有的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有的能和稀盐酸反应,例如碳酸氢铵、碳酸铵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
解:
A、不能将湿润的pH试纸浸入样品中,应该是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变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pH,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将水通过装有活性炭的净化装置,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溶解、过滤、蒸发能够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铵态氮肥有的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有的能和稀盐酸反应,例如碳酸氢铵、碳酸铵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B。
10、A、根据0~300s内,两个容器内发生的是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碳酸钙粉末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0~100s内,两者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为2.8amL,0~200s内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7.8amL,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图示可知,稀硫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最终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相差不多,进行分析判断。
解:
A、0~300s内,两个容器内发生的是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碳酸钙粉末反应,酸性逐渐减弱,两个容器内溶液的pH均逐渐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0~100s内,两者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0~100s内,反应Ⅰ、Ⅱ生成CO2的速率均先慢后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C、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为2.8amL,0~200s内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7.8amL,则100~200s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为7.8amL﹣2.8amL=5amL,则反应Ⅱ中,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比100~200s内的少5amL﹣2.8amL=2.2amL,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图示可知,稀硫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最终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相差不多,实验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CaCO3粉末反应制备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8题,共70分。
11.
(1))①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含义分析回答。
②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回答。
(2)①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处的微粒的化学式。
(3)根据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等分析回答。
解:
(1)①由元素周期表中一个格的信息可知,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②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图2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x的数值为:
2+6=8.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氧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2)①由微粒的构成可知,
所表示的微粒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
4:
1。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处的微粒是水分子,化学式是:
H2O。
(3)①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②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③同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子数相同,质量不一定相同,因为中子数可能不同。
故答案为:
(1)①28.09;②8;得到。
(2)①1:
4:
1;②H2O。
(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12、
(1)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解:
(1)A.晚上睡在柴草上,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与燃烧无关;
B.釜底抽薪是从锅下面将燃料移走达到灭火的目的,与燃烧有关;
C.火上浇油是添加燃料,使燃烧更旺盛,与燃烧有关;
D.煽风点火是充分氧气,使燃烧更充分,与燃烧有关。
故选A;
(2)①“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化学能;故填:
热能→化学能→化学能;
②“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化学方程式为CaCO3
CaO+CO2↑,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填:
分解反应;
③“灰”遇水成浆是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填:
CaO+H2O=Ca(OH)2;
(3)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会为可燃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火势更猛,所以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故填:
打开门窗会为可燃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火势更猛。
13、
(1)①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
②氢氧化铝和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2)①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解:
(1)①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图中胰液的pH最大,则图中碱性最强的体液是胰液。
②氢氧化铝和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l(OH)3+3HCl═AlCl3+3H2O。
(2)①根据题意,用有效氯的质量分数为0.04%的消毒液浸泡,20min后用生活饮用水冲净。
设有效氯的质量分数为6.0%的84消毒液与水按质量比为1:
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1×6.0%=(1+x)×0.04%x=149。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氢、氯、钠、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3、1、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氢、氯、钠、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2、0、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分子由1个钠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则未知物质的化学式为NaCl。
故答案为:
(1)①胰液;②Al(OH)3+3HCl═AlCl3+3H2O;
(2)①149;②NaCl。
14、
(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2)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缓解能源危机的做法来分析。
解:
(1)将化学式CH4变形为C2H8,与C3H8相比,每个分子中所含氢原子个数相等,含碳原子个数越多,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小,可见CH4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故填:
CH4;
(2)倡导“家用燃料低碳化”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故填:
缓解温室效应;
(3)一定条件下,碳和水发生置换反应即可制得CO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
CO+H2;故填:
C+H2O
CO+H2;
(4)开发使用新能源可以缓解能源危机;故填:
开发使用新能源。
15、
(1)根据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分析回答;
(2)根据盐转化为碱的反应分析X;
(3)根据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分析;
(4)根据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固液分离的方法分析回答;
(5)根据铁锈的组成和空气的成分分析。
解:
(1)若反应①为3Cu+8HNO3(稀)=3Cu(NO3)2+4H2O+2NO↑,由于有气体生成,预测该反应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有气泡生成。
(2)反应②中,硝酸铜转化为氢氧化铜,加入的物质X为碱类,可以是氢氧化钠,X的化学式是:
NaOH。
(3)Y是黑色固体,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了氧化铜,Y为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水,所以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SO4═CuSO4+H2O。
(4)利用反应⑤的转化原理,除去FeSO4溶液中的少量CuSO4.由于铁能将铜置换出来,所以需要的药品是铁粉,固液分离方法过滤。
(5)铜曝露在空气中生成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的过程中,在Cu2(OH)2CO3中含有铜、氢、氧、碳元素,由空气的成分可知,参与反应的物质是:
O2、H2O、CO2。
故答案为:
(1)有气泡生成。
(2)NaOH。
(3)CuO+H2SO4═CuSO4+H2O。
(4)铁粉,过滤。
(5)O2、H2O、CO2。
16、
(1)根据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2)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解答。
解:
(1)用药匙取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
当观察到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冒出时,开始收集气体。
收集O2之前,将集气瓶内空气完全排净的方法是将集气瓶装满水。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K2MnO4+MnO2+O2↑。
(2)取少量稀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至溶液的颜色恰好变为无色,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此时溶液显中性,往上述无色溶液中再滴入1滴稀NaOH溶液,溶液显碱性,溶液变红色。
步骤i中“边滴边振荡“的目的是使反应充分进行,或使反应物充分混合(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药匙;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冒出;将集气瓶装满水;2KMnO4
K2MnO4+MnO2+O2↑;
(2)溶液变红色;使反应充分进行(合理即可)。
17、
(1)考查固体配置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步骤及使用仪器;
(2)根据压强变化回答此题;
(3)根据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中考 化学试题 详解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