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9论述类阅读.docx
- 文档编号:27108372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97KB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9论述类阅读.docx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9论述类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9论述类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9论述类阅读
201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9: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的社会承担和“底层写作”
近几年,关于文学已死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这当然不是指文学作品数量的稀少,而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学逐步从时代的中心位置滑落到社会的边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漠视。
由于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某种急功近利、浮躁、焦虑的情绪,使得文学本应珍视的东西逐步丧失了。
文学创作是作者根据心灵世界的需要将语言符号按照某种顺序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的过程,由于这个心灵世界所选用的材料来自现实世界,因此,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重要的关联。
心灵世界必会被不可避免地涂抹上现实的色彩,更重要的,这个心灵世界的产品如何在现实的社会语境及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其实就是文学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承担。
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转型,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获取被极大程度地凸显出来,知识分子的勇于社会承担的热情开始消退,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精神也逐步被淡化。
在这样背景下,以底层民众为表达核心的“底层写作”就出现了,作家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少见的批判激情,显现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本应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底层写作”将处于社会底层的“沉默者”集体推向前台,表达他们集体性的诉求,对实现社会和谐和公正发出苦苦的询唤,从而体现出文学可贵的社会承担。
这样,“底层写作”对只拘囿于形式与“内心”,强调“物”和“欲”的迷恋以及炫耀的文学流弊产生了强有力的反拨,是对彰显白领趣味和生活等级的小资话语、中产阶级文学想象以及新贵文学的反动。
必须要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承担并不意味着要以文学审美特性的丧失为代价。
“底
层写作”的创作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要协调好社会承担与文学审美二者的关系。
当进行“底层写作”的作家们凭借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竭力传达底层群众的声音,毅然选择了文学的社会承担时,如果他们能同时保持一种文学审美的创造与实践,那么,应该相信,“底层写作”的创作潮流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创作就是作者根据心灵世界的需要而创建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的过程,这个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重要的关联。
B.文学作品在现实的社会语境及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其实就是文学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承担。
C.作家们如果能保持文学审美的创造与实践,那么,“底层写作”的创作潮流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D.进行“底层写作”的作家们要有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才能竭力传达社会底层“沉默者”集体性的诉求。
2.根据文意,概括“文学已死”的原因。
答:
▲▲
3.“底层文学”的“社会承担”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
▲▲
答案:
1.C(错在“必然”一词)
2.随着社会的转型
,人们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获取;知识分子勇于社会承担的热情开始消退,人文关怀精神逐步淡化;由于急功近利、浮躁、焦虑的情绪,文学作品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承担逐渐淡化。
3.作家们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激情,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底层群众的生活命运的关怀;表达了处于社会底层
的“沉默者”集体性的诉求;反拨了只拘囿于形式与“内心”,强调“物”和“欲”的迷恋以及炫耀的文学流弊;反对小资话语、中产阶级文学想象以及新贵文学的倾向。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小题。
扁平时代的写作
韩少功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几年前推出《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促成了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同时到
来,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
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但谈得不够多和不够深的是文化,其中包括文学。
“
民主化”的文学是否可能?
如果说“民主化”意味着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那么这一前景是否值得万众欢呼?
或者是否仅仅值得欢呼?
这当然是更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众声喧沸。
从原则上说,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
强大的文化媒体。
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胡说比深思容易,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者至少没有数量上的优势。
文化产量中庸质与恶质的占比大大攀升,低端文化产能不仅无法淘汰,还可能日益滚大和坐大。
一些优秀作品即使生产出来,也可能在过量的文化淹没中,在受众们暴饮暴食式的阅读之后,在食欲不振的这些快餐者们那里,出现影响力的严重折扣。
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多数为王。
在一般的情况下,有些潮流可以修复民众良知,是真理的脱颖而出;有些潮流泯灭民众良知,是泡沫和垃圾的霸道横行。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那么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尚有机会,而冷门的、偏僻的、艰险的、高难的——
又常常是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可能缺氧。
一种品质趋下的文化诱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几乎难以避免。
一个“扁平”的世界还有易破难立的特点。
特别是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敬畏感随着上帝一同消失。
叛逆比服从更流行,权利比责任更动心,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在获得解构主义一番学术装备后更是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旦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一个扁平的世界就是没有方向的世界,是无深度和无高度的世界。
即使有成打的托翁和莎翁再世,他们通常也形同刺猬而不是狮子,是暗燃而不是火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显示,高达47%左右的公众已经不信任或不太信任网络。
时值二十一世纪,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由选择权,但为什么从这时起人类倒变得如此犹疑不定、六神无主、手足无措、茫然无计,竟找不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
如果人类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那么这种所好即所疑、所乐即所耻、所爱即所憎的左右两难,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
也许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
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
这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即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
是的,在这里我愿意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在人类几百年来钟情于“自由”一词以后,在有效教化与宽幅自由互为条件的奇诡历史之中。
(摘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随着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以及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的同时到来而发生着深刻改变。
B.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因此,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淹没。
C.如果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可能被接受,冷门偏僻、艰险高难但又十分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容易被冷落。
D.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少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叛逆,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以至发展到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E.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的相关数据说明,在扁平时代,人类找不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处于死机状态
2.下列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学“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被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取代。
B.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作品在数量上没有优势,并且影响力下降。
C.容易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缺乏方向、深度和高度。
D.拥有文化自由选择权,但缺乏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
3.根据文意,解释“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的含义。
4.根据文意,概述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答案:
1.【答案】B、E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B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③段,此项判断属于“强加因果”,“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不是“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淹没”的原因。
E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⑦段,“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却处于死机状态”推断有误,把“或然”当成了“必然”。
原文表述为:
“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
”源:
Zxxk.Com]
A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①段,C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④段,D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⑤段。
选项的意思是由文中相关的表述转换而来,转换符合文意。
2.【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本题考查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
A项的表述是非颠倒。
原文的表述是“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
B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③段,C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⑥段,D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⑦、⑩段,对原文内容的转换符合文意。
3.【参考答案】大量庸质与恶质作品(“粗品”“低端文化产能”)败坏(妨害、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情趣(兴趣、享受、习惯等),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相关意思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
)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释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C。
4.【参考答案】①扁平时代的写作缺乏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无方向、无深度,无高度。
或答为“扁平时代的写作众声喧沸、多数为王、易破难立。
”②扁平时代的写作需要启动、确定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
,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
“重建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答成“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也可。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
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
“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
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
—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
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
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
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
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
“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
如地狱、轮回等。
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
“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
他自己还说过:
“未知生,焉知死。
”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C.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2.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C.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3.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简要说明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4.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
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答案:
1.C(A错在后半句与原意不符,B错在将“具体表现”等同于“特质”,D错在“佛道二家”应是“知”“行”两者)
2.B(不亚于儒学的是学
说思想方面)
3.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引出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
(
答“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作者想换个角度,同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4.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
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
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
除此之外。
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
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
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三足鼎立的态势。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
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答案:
1.C(A是秦朝的措施。
B“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并不是内容,而是指导思想。
D“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不是“家庭教育”是“诗书教育”。
)
2.A(因果倒置)
3.D(“除富商外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还应该包括“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
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
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
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
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
“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
”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
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关“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
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
于是《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
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
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
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
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
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
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
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得而知。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三轮 冲刺 精练 论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