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真题分类汇编社科文.docx
- 文档编号:27108120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1.93KB
高考试题真题分类汇编社科文.docx
《高考试题真题分类汇编社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真题分类汇编社科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真题分类汇编社科文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社科文汇编
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9分)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
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
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⑴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答案:
C(A原文“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无中生有。
D原文“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
”)
⑵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答案:
B(“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以偏概全)
⑶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答案:
C(A项“这一过程在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不准确。
B项题干所说的是强加因果。
D项“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说法错误)
2.(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⑴—⑻题。
(24分)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
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
然而,时至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高,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
1958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依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
1969年,日本也研制成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
1965年西德成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
三代机的速度可以比二代机快10倍,适用范围也广。
日本引进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1975年也初步研制成第三代汉字排字机。
1976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激光技术,用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
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
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
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
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7000多字。
而从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等10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15种。
如此一来,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
20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有外国人说:
“汉字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
(取材于1979年7月1日《汉字信息处理》)
⑴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进程的落后B计算机的历史短
C汉字自身的特征D技术条件不具备
答案:
B(选项B中“计算机的历史短”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客观现实,并不是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
A选项“研究进程的落后”材料一的二、三自然段可以总结得出。
C选项“汉字自身的特征”从第五自然段“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可以得出。
D选项“技术条件不具备”从第四自然段“……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可以得出)
⑵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B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
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D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
答案:
C(选项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在原文中并无体现,属于无中生有。
A选项“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对应第六段“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B选项“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从第五段中可以概括得出字体、字号繁多。
D选项“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对应第六段“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
材料二
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
由于激光很强,普通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
更有意义的是,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疑免除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一大套工序。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
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技术难关。
汉字的常用字在3000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
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100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200亿位,约合1万6千兆个存储单元。
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足以使它丧失使用价值。
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量的高倍数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1万位下降到平均800位。
这种压缩方法还允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4千万位的存贮量就能存下65万字头的全部信息。
在照排过程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息高速复原成点阵。
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
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和基石。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控制的独特方法,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
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10年。
当外国电脑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
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
(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相关文章)
⑶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B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C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D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
B(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材料二探讨的主体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而C选项的主语是照排机,D选项的主语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故可直接排除。
根据材料可知本文的行文思路为首先介绍第四代排字机使用的激光技术的地位和意义,然后说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介绍我国汉字照排技术系统的自主创新与研制成功,并阐述其意义。
故可直接排除A选项)
⑷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3分)()
A字模存贮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D激光逐线扫描
答案:
B(根据题干“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关”可定位于材料第2段第一句话“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
”A、C、D均原文再现,答案为B)
⑸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凹凸:
两个字书写的第一笔都是“∣(竖)”。
B横亘:
“亘”读音是“gèn”。
C存贮:
“贮”读音是“zhù”。
D另辟蹊径:
“辟”也可以写成“僻”。
答案:
D(另辟蹊径,lìngpìxījìng辟,开辟。
词义为另外开辟一条路。
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而“僻”有①偏,距离中心地区远的②不常见的③性情古怪的意思,均不符合另辟蹊径的词义,因此答案为D)
材料三
21世纪的中国,期待着更多的自主创新。
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是事实。
然而,同样确定无疑的是,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具体的成果,还是研究的思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同。
有学者曾经感言:
“当今不少人一提到科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
而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们完全不同的所谓东方科学。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里就曾认为,东方的科学,跟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
”因此,我国的科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最早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十分适合计算机时代,他称中国古代数学为“算法的数学”或“计算机的数学”,并运用它创立了著名的“吴方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主创新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科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汉字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然而,进入20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与印刷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方。
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
正是王选团队在20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大大弘扬了中国科技与文化。
如今,举国上下正满怀豪情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中,我们既不能轻视创新,更不能数典忘祖。
中国的科技人才应该在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的丰硕成果中汲取营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取材于徐立《王选与中国文化》)
⑹下列对“材料三”中“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印刷术B研究思想
C四大发明D算法的数学
答案:
A(答C得1分)(在材料三第四段中有提到“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所以,从整个段落来看讲的是关于中国古代印刷术的知识点,所以选A)
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
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6分)
要点:
⑴使承载中国文化的汉字摆脱了危机,顺利进入了信息时代;⑵使中国印刷业达到了新的水平,民族产为占领了市场;⑶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走向世界;⑷宏扬了中国古代科技,所示我们继承和发展东方科学,实现自主创新。
⑻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鸿篇巨制:
著述B源远流长:
水流
C自强不息:
停止D数典忘祖:
经典
答案:
D(鸿篇巨制,鸿:
巨,大。
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
制即著述、著作。
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自强不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息可译为停止。
数典忘祖,数:
数着说;典:
指历来的制度、事迹。
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
比喻忘本。
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D选项中把“典”解释为经典,错误)
3.(湖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⑴-⑶题。
(9分)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是生命。
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
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
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三是国家。
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
“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⑴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答案:
C(A还包括天子与贵族,B是终极依据,D“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曲解文意)
⑵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答案:
A(“无中生有”)
⑶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答案:
D(选项A无中生有;选项;B“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混淆范围;C“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而不是“文化层面”,误划类别)
4.(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10分)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葡萄糖发电。
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
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的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
而蜗牛看来并没有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
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扩散所用的时间。
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
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服务。
⑴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
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话的。
(4分)
答案:
原理,前景(抓住第一节中的“”利用“”基于“等关键词,可了概括第一段介绍生物电池的制作原理。
第二段从文段最后一句话,以及文中的对人体作用的表述,可以概括为介绍生物电池的作用或前景)
⑵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是基于化学反应让电子流动的。
B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通过外部设备到达相对电极。
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试题 分类 汇编 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