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融遇上互联网哪些业务会变成灭绝的恐龙111.docx
- 文档编号:27107936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73.24KB
当金融遇上互联网哪些业务会变成灭绝的恐龙111.docx
《当金融遇上互联网哪些业务会变成灭绝的恐龙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金融遇上互联网哪些业务会变成灭绝的恐龙11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金融遇上互联网哪些业务会变成灭绝的恐龙111
当金融遇上互联网:
哪些业务会变成“灭绝的恐龙”
本文分析中的“金融”主要指银行。
以互联网为主要科技发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快速而深刻的冲击着中国的各个传统行业。
在这次颠覆式冲击中,金融业是受到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在互联网与金融的冲突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是互联网新锐们对传统金融行业“傲慢的挑衅”,认为传统的金融业将会像十几年前比尔盖茨预言的“变成灭绝的恐龙”;另一方面则是传统金融家们对新兴科技“不屑的偏见”,认为互联网作为一个发明,就像之前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电力和电子计算机一样,不过是传统金融业的一个工具。
互联网新锐们当然有其“傲慢”的理由:
存款方面,一些电商通过自己的互联网渠道,轻而易举的就募集到传统金融机构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募集到的资金。
“余额宝”推出短短5个月的时间积累的余额就突破了1000亿元人民币,又用2个月突破2500亿,再用1个月已突破4000亿。
要知道,当前中国资产规模超过千亿的金融机构也不到100家。
贷款方面,“阿里小贷”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的“二八定律”,数量多但资金少的低端客户正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最为关键的结算环节,支付宝把传统的支付体系完全甩在一边,建立了自己独立的账户体系,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正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撼动传统金融的生存根基。
“存、贷、汇”遭遇全方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机构的挤压下不断被“后台化”和“边缘化”,正逐渐退化为整个金融链条的OEM商,并被残酷的甩在价值链的尾端。
这些变化也是马云们“傲慢”的原因,他们认为照这个局势下去,互联网金融将完全取代传统金融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不复存在。
传统的金融家们也有其“偏见”的理由,互联网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美国,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的金融行业,形成网上银行、线上保险和网络证券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业务,但互联网金融一直没有形成强势的独立产业,无论是作为P2P模式的借贷俱乐部(lendingclub),作为众筹模式的凯克斯达特(Kickstarter),还是作为免费个人理财网站的敏特(Mint),在美国金融市场所占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中国传统的金融家们才会产生“互联网科技不会对金融业造成实质性影响”的判断。
当金融遇上互联网,是金融将互联网同化吸收,还是互联网将金融变成如同商贸、造纸等行业一样的恐龙?
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如何处理与互联网的关系,才能既不会因为漠视科技的作用而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又不会陷入科技决定论为主导的“军备竞赛”陷阱。
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拨开互联网和金融表面的重重虚幻迷雾,剥茧抽丝地理清互联网和金融的本质,看一看互联网与金融生死相博时的真正内核。
本文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互联网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劣势又在哪里,传统金融的本质与核心功能是什么?
互联网要素与当前金融模式碰撞之后,哪些金融业务会被互联网取代,而什么将得到保留?
一、互联网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劣势又在哪里?
第一名占据70%的市场份额,第二占据20%,而余下的所有竞争者只能分享10%的市场。
(二)互联网的劣势是什么呢?
我们前述的互联网三大要素形成了巨大的革新力量,但这一力量同样是有自身局限的。
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没有信用背书,风险承担能力差。
近期不断出现的支付宝诈骗案件隐约显示了其支付体系的安全性仍不能让用户放心。
而随着互联网金融体量规模的迅速膨胀,其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也引起各界质疑。
没有国家信用背书的草根互联网金融在与强大的国有银行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2、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不足。
除了阿里小贷凭借大数据资源优势在消费信贷等特定领域风险管理上有一定建树外,其它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与传统金融机构差距明显。
3、“推”或曰主动营销的能力相对不足。
当市场需求已经十分明确时,成本的差异就成为厂商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显然,互联网模式对于节约成本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
但如果客户和市场对于产品服务的价值缺乏认知,那么可能无论再怎么压缩成本,都无法实现销售。
在一些高度复杂、专业性强的产品和服务上,例如律师、医生、工程师,当然也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高端金融服务,通常需要高强度、高频度和个性化的互动沟通,并且人际之间的信任关系会在其中起到巨大的催化剂作用,而这些作用是互联网模式难以实现的。
二、金融的本质与核心功能
发展到今天,金融结构已经非常庞大复杂,更拥有为数众多的细分子行业,但金融的核心一直未有改变:
1、提供信用风险解决方案。
信息不对称是债权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银行建立了一整套成本高昂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自身具备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势能力。
据此,银行扮演了信贷市场上信用风险的承担者角色,并根据“谁承担最大风险谁获得剩余索取权”的原则,获得存贷利差。
2、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投资服务。
随着社会闲余资金的积累和沉淀,资产管理的需求应运而生。
资产管理需要专业能力,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拥有金融资产的法人与个人都不具备足够的这一能力。
于是,一部分客户选择将资产管理功能外包出去,由此产生了基金、信托这类专业机构以及投资顾问、私人银行的业务机遇。
由于投资活动的高度复杂性,相关客户的需求往往是隐性的,需要大量的开发和引导才能够有效释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投资需求是一项“推”(即需要供给方主动推广)而非“拉”(已经有现成而明确的市场需求)的业务。
3、组织支付体系。
现代货币体系的核心是,几乎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必须通过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来完成绝大部分的交易活动。
我国当前官方的支付体系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一整套繁琐复杂的体系。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通过转账完成交易就必须在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因此商业银行垄断性地拥有了接触每一个客户的能力。
在支付体系的基础之上,银行更近一步发展了代收代付、代发工资、借记卡、托管、现金管理等功能。
三、互联网要素与当前金融模式的碰撞
让我们将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与金融的上述内核放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
首先,交易成本的节约对于商业银行“拉”的产品影响巨大,而对“推”的产品作用有限。
前面讲过,当客户需求明确时,如存款、理财等,价格将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
但对于资产管理、金融投资等隐形需求的产品时,成本节约的作用远不及提高感知价值来的大。
其次,互联网支付系统的建立打破了银行对支付的垄断这一点意义重大。
互联网企业因此获得了接触客户、培养关系、树立品牌并积累数据的良机。
目前不论是在支付网络的组织和清算上,还是在收单方面,互联网企业都已经全面进入支付产业链,而阿里巴巴已经在谋划发行信用卡。
再次,大数据有可能明显提升当前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大数据将带来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显著提升,并推动中国融资体系加速脱媒化。
在信用风险管理产业链中,若最终由银行掌控大数据资源,将意味着银行触角的进一步延伸和客户基础的大规模下移,这对于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和脱媒化的压力将有极大的帮助;若由评级机构掌握数据,则直接融资体系将极大受益,信息不对称的逆选择问题将显著弱化;若由互联网企业掌握,那么就看该企业打算专精于银行、评级抑或担保,当然由于银行模式收益率更高,阿里小贷得到复制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最后,双边平台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核心。
鉴于大数据控制权的极端重要性,双边平台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核心,因为平台不但为银行提供了密切接触海量客户的机会,并将是大数据的唯一可持续来源,另外平台具有“赢者通吃”的自然垄断性,因此未来对平台的争夺将是极重要的战场。
经过我们前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哪些金融功能将被替代,而哪些将通过吸收互联网技术之后大体维持原貌做出判断。
(一)被替代的和被颠覆的。
1、“拉”的产品将全面在线化。
鉴于互联网在“拉”的产品方面巨大的成本优势,未来市场需求明确、设计简单且容易进行横向比较的金融产品将不适于高成本的银行,主要在互联网实现销售。
这些产品目前主要包括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
但不排除随着消费者金融专业知识的积累,一部分金融业务可能从“推”的产品转为“拉”的产品。
预计互联网对传统银行的存款分流将是一个持续若干年的痛苦的过程(对银行而言)。
2、大数据将深度颠覆目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阿里小贷已经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证明了大数据在信用风险的管理上可以比传统模式有明显的提升,从而体现为总成本上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非系统性风险的管理上,因此其优势领域主要包括小微企业贷款和消费信贷,而在高系统性风险的领域,如房地产开发贷款等不在此列。
(二)被改造的和功能转换的。
1、支付体系将更为立体化。
互联网时代亦离不开账户服务,但未来的支付体系将更加立体。
移动支付将带来更便捷的支付;微信扫描二维码支付等新功能昭示着收单主体的日益多样性;包括支付宝在内的互联网企业会继续补足账户功能的短板,包括转账汇款、取现、发行虚拟信用卡、资金归集等,甚至可能尝试发行实物卡。
2、网点功能将进一步转换。
有观点认为未来80%的银行物理网点都会消失,对此我们持保留态度。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在的网点都在做些什么,我们选取了一家银行综合性网点作为样本:
长期内将逐渐被替代的业务主要是现金存取以及一小部分手续业务。
由于监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很多手续的办理仍然必须在物理网点。
更重要的是,新客户的拓展和对公业务的营销都属于“推”的业务,是互联网模式难以替代的,未来的工作量不仅不会下降反而可能会持续提升。
在互联网的起源地美国我们看到,虽然银行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15000家逐年下降到7000家,但各银行分支行的数量却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次贷危机也未能改变这一趋势。
(三)不会被替代的。
我们预计,资产管理、投融资顾问、产品设计等以“推”为主的业务将不会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明显影响。
固然,交易成本的下降可以使这些业务略有受益,大数据的采用也有助于业务部门设计出更有效的产品,但基本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不会发生改变。
在这些业务上,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仅限于工具。
另外,传统银行的优势是大客户把控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银行与大客户之间有历史性的密切关系,而且大客户的风险无法通过大数法则来分散,传统风控模式仍然有效,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无法替代的。
四、银行需重新评估互联网金融战略
目前国内银行都在研究探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但以下两个原因使得中资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战略重视不足。
一是对互联网金融可能造成的冲击认识不足,对于互联网模式下“赢者通吃”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对于银行在平台竞争中作为追赶者的后发劣势认识不足。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部分银行决策层缺乏足够激励牺牲当期业绩来为未来投资,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这么一个未来盈利前景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的领域投资。
因此各家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资源投入上普遍算不上充足,而在双边平台上的投入更加有限。
据了解目前只在民生银行一家成立了独立的电商平台。
银行从事互联网金融的几个建议:
1、指导思想的根本改变。
商业银行应该将互联网金融上升到全行战略的层面。
银行管理层需要认识到的是,中国经济在日益互联网化,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在快速做大,相对于银行的先发优势在迅速积累,留给银行的空间和胜算在随着时间而流逝。
2、加大资源投入。
目前银行仍然在享受着高达20%左右的ROE,而互联网业务是未来的增长点。
用现金牛业务支持创新型业务,这是战略管理中一个浅显的结论。
目前银行仍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参与竞争:
若某家银行将每年在互联网金融上的投入增加20亿,就足以形成显著的优势。
3、设立独立的组织。
民生电商的组织模式值得其他银行效仿。
这种架构一是解决了合规性问题,使得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再受到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二是解决了企业文化的冲突问题;三则可能突破银行的考核和薪酬体制,提供更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第一轮竞争中,互联网企业从理财、贷款、支付三个条线全方位进军金融领域,互联网巨头已经完成基本布局,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而在第二轮竞争中,传统金融仍有机会,因为金融业与零售商业的最大区别是产品属性不同。
金融产品背后体现的是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性的匹配,它需要专业定价能力,也需要帮助客户去理解风险。
当客户多样化需求被激发之后,传统金融在资产端的能力将突显出来。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刚刚拉开帷幕,国内商业银行将由政策保护下的集体繁荣,进入到激烈竞争的优胜劣汰阶段,认识不足、行动迟缓的银行未来将面临越来越窘迫的竞争局面。
我个人预言,五年内目前银行业格局将发生根本改变,十年内十七家全国性银行(五大行加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行)的排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3家甚至可能被兼并收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 遇上 互联网 哪些 业务 变成 灭绝 恐龙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