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卷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106269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5.11KB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卷含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卷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卷
一、课文梳理
1.标注字音。
阙________曦________襄________溯________漱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略无阙处________
或王命急宣________
属引凄异________
良多趣味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请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
(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二、理解识记
5.《三峡》是________所著的《水经注疏》中的一段。
《水经注》是________的著作。
6.
(1)《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
________6.
(2)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________
(3)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________
(4)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
三、美景品析
7.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
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示例: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8.这样美的三峡,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
请你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
(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示例:
语文的描写手法美,下面描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
同时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课外拓展
9.下列几段文字与《三峡》一文中哪些内容相关?
(1)陆游《入蜀记》:
“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
”
(2)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3)杜甫《秋兴八首》:
“听猿实下三声泪”;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
10.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依据课文《三峡》内容和的有关材料,写篇400字左右的“三峡风光”导游词。
五、《承天寺夜游》练习
11.记叙文一般具备六个要素,请你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六要素写在下面横线上(如果有些要素在文中体现不明显,可以不写)。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念:
________②遂:
________
13.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14.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
15.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后写的。
被贬黄州,近于流放。
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16.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六、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0分)
1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而节叶具焉具:
________②节节而为之为:
________
(2)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成语是:
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________
(3)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这些文字是________。
(不超过11个字)
(4)[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这些毛病是________。
(不超过12个字)
(5)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
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三、试一试
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课文梳理
1.
【答案】
quē,xī,xiāng,sù,shù
【考点】
注音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解答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
quē;xī;xiāng;sù;shù
2.
【答案】
完全没有,有时,接连不断,很
【考点】
文言实词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
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
完全没有。
或王命急宣: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或:
有时。
属引凄异:
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
属引:
连续不断。
良多趣味:
确实趣味无穷。
良:
很。
3.
【答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树木茂盛,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考点】
文言翻译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
重点词语:
自非,如果不是。
不见,看不见。
句意: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重点词语:
虽,即使;奔,奔跑的马;以,比得上。
句意:
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重点词语:
良,确实。
句意: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确实很有趣味。
4.
【答案】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考点】
文言断句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解答】
句意为: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故断句为: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句意为: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故断句为: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二、理解识记
5.
【答案】
郦道元,我国古代水利地理学
【考点】
文学常识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
郦道元我国古代水利地理学
6.
【答案】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三峡(郦道元)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注意“叠”的书写)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注意“御”的书写)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注意“峻”的书写)
三、美景品析
7.
【答案】
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
【考点】
综合读写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根据课内学到的知识可知,三峡之美,美在山,也美在水。
例句中已经提到了山,所以仿句应围绕着水来拟写。
可以从夏天江水的湍急与清澈等特点来进行拟写,当然也可联系课文中的名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来拟写。
【解答】
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
8.
【答案】
该题较为开放,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三峡》美在宏观勾勒。
全文精致小巧,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尺幅千里”的意味。
《三峡》美在那层层铺展的手法。
从写法来看,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美美地将水写了一番。
《三峡》美在那错落有致的点染。
作者用这特写式的精心描绘“以点带面”,来表现三峡与江流的处处美景。
《三峡》美在那独特优美的表达。
郦道元笔下流淌出来的,都是对三峡的探幽揽胜,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是让人留连忘返的山水之美。
再从文字表达来看,《三峡》精当凝练优美的语言同样令人赞叹。
注意仿照示例,任选一个美的角度展开即可。
答案示例:
作者描写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如: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考点】
句段分析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
该题较为开放,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三峡》美在宏观勾勒。
全文精致小巧,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尺幅千里”的意味。
《三峡》美在那层层铺展的手法。
从写法来看,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美美地将水写了一番。
《三峡》美在那错落有致的点染。
作者用这特写式的精心描绘“以点带面”,来表现三峡与江流的处处美景。
《三峡》美在那独特优美的表达。
郦道元笔下流淌出来的,都是对三峡的探幽揽胜,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是让人留连忘返的山水之美。
再从文字表达来看,《三峡》精当凝练优美的语言同样令人赞叹。
注意仿照示例,任选一个美的角度展开即可。
答案示例:
作者描写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如: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四、课外拓展
9.
【答案】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峻茂”。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考点】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
本句从“千峰万嶂”、“独拔”处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山的高耸蔽日,因此,可用《三峡》中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与之对应;从“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
”可看出草木的奇形怪状以及苍翠,因此与“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峻茂”相对应。
本句从“千里江陵一日还”可看出水流的快速,文章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与之对应;“两岸猿声啼不住”中的猿叫声可与《三峡》中“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对应。
本句从“三声泪”、“猿过巫阳始断肠”可分析出是通过猿的表现来反映环境的凄凉,因此,“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可与之对应。
10.
【答案】
三峡导游词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请各位观赏两岸,高山耸立,悬崖峭壁,重峦叠嶂,如果不是正午夜半,我们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大家来的时间刚好,如果是夏季,长江涨水,我们的航路被阻断,是无法开航的,也就无法欣赏这美丽的江景了。
三峡的水流速度极快,大家都听过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吧,中间一千二百里路程,早晨出发,傍晚就能到达,速度堪比高铁。
请大家安静一会儿,仔细听听三峡著名的猿啼声……怎么样?
是不是感受到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境?
乘坐船只游览三峡,就像与古人同行,诗情画意萦绕心中,只等你来体会。
【考点】
微写作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写导游词的能力,要符合导游词的特点,如开头的称呼,在介绍过程中调动游客的兴趣等。
对景物描写要准确生动,有口语化特征。
本题要求根据课文《三峡》的内容和有关材料来写,可在理解课文含义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进行描写。
【解答】
三峡导游词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请各位观赏两岸,高山耸立,悬崖峭壁,重峦叠嶂,如果不是正午夜半,我们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大家来的时间刚好,如果是夏季,长江涨水,我们的航路被阻断,是无法开航的,也就无法欣赏这美丽的江景了。
三峡的水流速度极快,大家都听过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吧,中间一千二百里路程,早晨出发,傍晚就能到达,速度堪比高铁。
请大家安静一会儿,仔细听听三峡著名的猿啼声……怎么样?
是不是感受到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境?
乘坐船只游览三峡,就像与古人同行,诗情画意萦绕心中,只等你来体会。
五、《承天寺夜游》练习
11.
【答案】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
承天寺,人物:
张怀民和“我”,事件:
月下散步,原因:
无与为乐者,结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点】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与理解。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与理解。
题目考查内容均在文章中,进行概括即可。
从文章中第一句可知道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地点和人物;从“相与步于中庭”可知事件;从文章中最后一句话可知本文的结果。
12.
【答案】
想到,于是,就
【考点】
文言实词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
①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
想到。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遂:
于是,就。
13.
【答案】
C
【考点】
文言实词
三峡(郦道元)
【解析】
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
A.正确;
B.正确;
C.户:
门。
与:
参与,此指欣赏;
D.正确。
14.
【答案】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考点】
文言翻译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
晓,早晨。
歇,消散。
乱,胡乱。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争相。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
念,想到,考虑到。
为乐,作乐。
至,到。
寻,寻找。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
但,只是。
如,像。
耳,罢了。
15.
【答案】
苏轼被贬黄州,在这近于流放的地方,知音稀少,心情是忧郁而苦闷的。
但是这种苦闷中又有旷达。
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考点】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
本题考查文本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学生应抓住题目提示和文章中的“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来谈。
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即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生活的旷达等,细细品味思想感情。
16.
【答案】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考点】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作答时,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从作者以“竹柏”自喻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竹”象征有气节,虚心向上。
“柏”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惧困难的特点,从“竹柏”二字中也可以看出作者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六、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0分)
17.
【答案】
具备、具有,做,此意为“画”
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A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郦道元)
【解析】
参考译文:
【甲】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出来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却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勾勒它,这样哪里还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中已酝酿好了画竹的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乙】
秋天在江馆时早起欣赏竹子,清晨的烟氲、旭日之影、露水蒸气等,都浮动在零散的竹枝与茂密的竹叶当中。
欣赏如此美景,心胸不由得兴起强烈想要作画的灵感。
其实心里面想画出来的竹子,并不是眼睛里面所看到的竹子,所以当磨好墨、展开纸,刚准备好要下笔,画出来的总是忽然有所改变,并不跟想像好的一样,因为用手画出来的竹子,也不是心里面想画的竹子。
总而言之,想像的意境永远超越下笔所画的情像,这是不变的法则。
【解答】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
但节、叶都具备了。
具:
具备、具有。
②句意为:
一节节地画它。
为:
做,此意为“画”。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与解释。
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读甲文可以发现,其中的“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如兔起鹘落”两句包含了两个成语,分别为“成竹在胸”与“兔起鹘落”,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写出其意思即可。
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信息筛选。
乙文中说“意在笔先”,意思是想像的意境永远超越下笔所画的情像。
根据这一理解,可以看出甲文中的“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阐述的也是这个意思。
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信息筛选。
阅读甲文,疏通文意,即可看出作者认为画竹的人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勾勒它,是无法画出活生生的竹子来的,原文表述的是“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题干要求答案不超过12个字,所以可提取原文句中的关键词“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作答。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有误;甲文主旨在于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旨在于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
BCD.正确;
故选:
A。
答案:
(1)①具备、具有;②做,此意为“画”。
(2)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或“兔起鹘落”。
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作画,写文章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3)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4)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5)A
三、试一试
18.
【答案】
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
【考点】
文化常识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答】
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9课三峡 部编版八 年级 上册 三峡 同步 练习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