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变阻器高二物理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096062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8.11KB
第二节 变阻器高二物理教案.docx
《第二节 变阻器高二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变阻器高二物理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变阻器高二物理教案
第二节变阻器_高二物理教案
第二节变阻器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知道电阻箱的构造,会读出电阻箱的示数.
(三)教具
1.学生实验:
学生电源一个,学生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只,导线若干条.
2.演示实验:
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小灯泡一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电阻箱一个,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一个.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
(1)导线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2)“长导线比短导线的电阻大”,这种说法对吗?
应该怎么说?
2.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么逐渐变暗的?
(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做演示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
在不改变电源电压的条件下,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元件,移动滑片就能使小灯泡的亮度改变.这节课研究的课题就是变阻器.
3.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
滑动变阻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分析演示实验的电路:
小灯泡的亮度变亮,说明通过它的电流变大,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应当减小电路中的电阻.
提出问题:
根据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减小导体的电阻?
哪种方法简便?
(有四种方法:
减小导体的长度、增大导体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更小的材料制成导体,降低导体的温度.其中用改变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导体的电阻简便可行.)
做演示实验:
将一根较长的镍铬合金电阻线AB、小灯泡、电源、开关和演示电流表按图4所示电路串联起来.其中P是金属夹制成的触头,当P向左滑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大,灯逐渐变亮;P向右滑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小,灯逐渐变暗.
提问:
触头P移动时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
当触头P向左滑动时,电阻线AB接入电路部分变短,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大,灯变亮.
用触头在电阻线上滑动,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变阻器”.
提出问题:
怎样改进,以方便实验的操作?
改进方法:
把电阻线绕在绝缘的瓷管上,并且瓷管上各匝线圈之间互相不接触,使触头P在线圈上滑动.
出示自制教具(图5),并用它替代图7—4电路中的AB部分,做演示实验.移动触头P,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灯泡亮度的变化情况.并请同学上来分析.(分析过程同上,略)
用自己桌上的滑动变阻器实物跟图7—5所示的自制教具对比,弄清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变阻器的构造要介绍瓷管、线圈是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绕制而成,电阻线表面涂着绝缘漆,所以制成的线圈各匝之间相互绝缘,滑片就是自制教具中的触头P,为使滑片P跟电阻线接触良好,线圈上接触滑片的地方,绝缘漆被刮去,为了便于接线,将滑片套在金属棒上,金属棒右端安装有接线柱.
注意:
要强调滑片滑动时,改变的是线圈中A—P部分的长度.来达到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目的.
小结: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
利用改变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2.构造、结构示意图和元件符号(图6).
提出问题:
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
利用投影幻灯片,也可以用电脑设计程序模拟电流流经变阻器的路径.同时配合演示实验.
接法:
将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要将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常见错误有两个:
一是将导线接到滑片上;二是将导线接到支架上,要注意纠正.)
分析过程要有序:
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哪一段电阻线?
清片向右滑动时,这段电阻线的长度怎样改变?
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怎样改变?
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怎样变化?
学生实验:
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学生电流表接入电路.做下面实验:
(1)滑片向右移动时,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先分析再动手实验、观察.
(2)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示数变大,灯的亮度变亮.先分析再做实验.
(3)移动滑片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先分析再做实验.
观察变阻器滑片上的铭牌,说明铭牌上的一组数值表示的含义.用投影幻灯表示出铭牌,见图7。
3.使用:
(1)串联在电路中.
(2)弄清滑片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阻线长度怎样变化,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
(3)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
(4)使用前要了解铭牌.铭牌上标有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和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提出问题:
变阻器不能表示出连入电路的电阻值,能否有一种可以表示出阻值的变阻器呢?
引出电阻箱.
出示挂图,说明电阻箱的构造和读出电阻箱示数的方法.同时展示电阻箱的实物.
用投影幻灯片练习电阻箱读数三次.
小结:
二、电阻箱
1.能表示出接入电阻值大小的变阻器.
2.读数:
各旋扭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它们之和就是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
练习题:
如图8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电阻线的______段,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______,电路中的电流变______,电流表示数变______,灯泡变______.
发给每人一个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请学生先观察它的构造和接线柱.结合它的结构示意图(课本上有此图)进行讨论:
(1)若将变阻器的B、C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变阻器的哪段电阻线连入电路?
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怎样变化?
做实验验证一下.
(2)把它连接在电路中,能有几种正确接法?
说出每种接法所用的是哪一段电阻线?
4.小结
这堂课的重点是滑动变阻器.要知道它的构造、原理和作用.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其中包括了解它的铭牌,使用前把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要把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并能判断滑片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怎样变化.此外,要会读出电阻箱的示数.
(五)说明
1.旧教材中使用的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连入电路的方法有四种.新教材用的是只有两个接线柱的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方法只有一种,跟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有利于教学.但在实验中往往用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因此,为了将知识阔展,使有条件的学生会使用有四个接线柱的变阻器,可以增加这一内容.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关键是弄清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是哪一段电阻线,常见的错误是把金属棒接入部分也当成是电阻,这里应指出金属棒电阻几乎为零.
3.在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不但知道滑片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
反之,给出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或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也应会判定变阻器的滑片怎样移动?
4.关于电阻箱,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突出了实用性,从道理上说明它的读数方法,只要求记住怎样读出电阻箱的示数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初步掌握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能力及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艰苦的学习态度.
3、从楞次定律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从楞次定律的不同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安培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和使用,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可以通过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进行形象化演示,将变化过程逐步分解,通过设疑——突破疑点——理解深化,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
教法建议
在复习部分,先让学生明确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导体切割情景,让学生顺利地用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马上在原题的基础上变切割为磁场增强,在此设疑:
用这种方法改变磁通量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还能用右手定则判断吗?
如果不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判断呢?
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中去.
在新课教学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实验和媒体资源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了解规律,所设计的软件紧密联系实验过程,将动态演示和定格演示相结合,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在得到规律之后,为了突破难点,首先利用软件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然后重现刚才学生实验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并提供典型例题,通过形成性练习,使学生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在对定律的深化部分,将演示实验、学生讨论、软件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力学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优化为宗旨,采用计算机模拟动态演示、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讲解的方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软件紧扣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充分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
1、提问: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电脑演示例题:
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入:
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新课教学
(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
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
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二)、学生实验:
实验内容见附表一.
实验准备
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附表:
动作
原磁场 方向
(向上、向下)
原磁通量变化情况
(增大、减小)
感应电流方向
(俯视:
顺、逆时针)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与方向的关系(相同、相反)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三)、楞次定律内容的教学部分:
1、通过前人所做实验的大量性来说明此结论的普遍性.
2、通过电脑软件模拟实验过程,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的规律,请学生得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叙述,教师予以评价、修正,在此基础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
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因此,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这里的“阻碍”体现为:
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减少;当回路中的磁通量不变时,则没有“变化”需要阻碍,故此时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没有感应电流.
(四)、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部分:
通过软件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练习部分:
⑴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⑵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⑶A、B两个线圈套在一起,线圈A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当线圈A中的电流突然增强时,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五)、定律的深化部分:
1、楞次定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电脑软件的演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3、深化: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
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②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
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极,这个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理判断得出的方向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六)、小结:
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
表述一: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二:
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
表述三:
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
作业:
书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楞次定律及其应用
内容: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应用: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确定原磁场方向;
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设计方案
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
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
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
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
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
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
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
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
(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总结:
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
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
(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
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
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
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
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下面通过实验来观察液体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
二、毛细现象
板书:
毛细现象
实验2:
将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并讨论:
管内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水面越高。
实验还表明把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在汞中,管内汞面比容器里的汞面低,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汞面越低。
像这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具有大量毛细管的物体,只要液体与该物体浸润,就能把液体吸入物体中。
教师讲解同时展示图片,毛巾吸水、砖块吸水、灯芯吸油,都是这个原因。
土壤中有许多毛细管,容易将地下水吸上来,有时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就将地表面的土锄松,以破坏过多的毛细管。
毛细现象在生理中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植物与动物的大部分组织,都是以各种各样的细微管道连通起来的。
三、处理课后习题
四、总结
典型例题
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1 分别画出细玻璃管中水银柱和水柱上下表面的形状。
分析:
水对玻璃是浸润物体,而水银对玻璃不浸润,画的时候要注意虚线表示的是液面。
微观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2 液体和固体接触时,附着层表面具有缩小的趋势是因为:
(1)附着层里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
(2)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3)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
(4)固体分子对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强。
分析:
首先从题设中看出液体对固体来说是不浸润的,而后再对附着层液体分子的作用进行研究。
在出现不浸润现象时,在附着层里出现了眼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即引力。
并且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虽比起表面层要密一些,但比起液内还是要稀疏,所以附着层分子受引力比液内分子受引力要大些。
因此,本题答案为
(2)、(4)。
各种毛细现象
例3分别画出插入在水槽和水银槽中的细玻璃管中液柱的大概位置:
分析:
水银对玻璃是不浸润的,而水对玻璃是浸润的。
解释毛细现象的成因
例4 液体在毛细管中,液面上升是由于液体 层分子的 力和 层分子间的 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与上升液柱 相等时,液柱就不再上升。
答案:
附着层、相斥、表面层、表面张力、重力。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并能推导出来;
2.会运用串联电路的特性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
3.初步领会等效替换法和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分析电路问题的思路.
(二)教具
6伏电源,2欧、3欧、5欧、10欧定值电阻各一个,演示用安培计、伏特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
如果你的收音机不响了,检查后发现有一个200欧姆的电阻烧坏了,需要更换.但是你手边又只有一个100欧和几个50欧的电阻,能否用它们组合起来,使组合的电阻相当于一个200欧的电阻呢?
学习了电阻的串联的知识后,你就会知道这种等效替换是容易实现的.
板书:
电阻的串联
2.新课教学
教师:
把电阻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就叫电阻的串联.(板画图l,但其中的I、U1、U2、……等暂不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为此我们先要根据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出每一个电阻的阻值,再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值.(板画图2和实验记录表格,接着进行演示.边实验读取数据,边让学生计算阻值和填写记录表)
演示实验
(1)分别先后将2欧、3欧、5欧定值电阻接于图2的A、B之间,测算其阻值.
(2)撤去5欧电阻时,不移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置,把2欧和3欧电阻串联起来接于A、B之间,发现安培计和伏特计的读数跟接5欧电阻时相同.教师说明,2欧和3欧电阻串联后的等效电阻(总电阻)为5欧.
(3)把10欧电阻接入A、B之间,测算其电阻值.
(4)撤去10欧电阻,但保持变阻器滑动片位置不变,把2欧、3欧、5欧电阻串联后接到A、B间,发现安培计和伏特计示数跟接10欧电阻时相同,说明串联总电阻是10欧.
教师:
大家分析一下实验记录,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后,教师要求学生将结论填入课本上留出的空白处)
教师:
刚才的实验不仅得出了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而且还看到,当用2欧、3欧电阻串联后去代替5欧电阻或用2、3、5欧电阻串联代替10欧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跟接5欧或10欧电阻时一样.这就是说用2、3欧或2、3、5欧的串联电阻替换5欧或10欧电阻时,没有改变电路的电流、电压效果.所以常常把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叫做等效电阻,即这个串联电路等效于一个阻值为一定的电阻.用几个电阻联成电路去等效替换一个电阻,或用一个电阻去等效替换一个电路的方法叫等效替换法.现在大家用等效替换法解决这节课开头时提出的问题:
怎样用一个100欧的电阻和几个50欧的电阻去替换一个200欧的电阻?
(学生齐答)
教师:
回答得好!
请大家根据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想一想,为什么导体串联起来后的总电阻会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大呢?
(若学生迟疑,可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相应的叙述)
教师:
刚才实验得出的电阻关系可不可以运用我们已学过的欧姆定律及关于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知识推导出来呢?
可以的!
为此先在电路图(图1)上把各个电阻和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用下标区别标志出来(教师标志).应用欧姆定律于串联电路和每一个电阻,得(以下教师一边解说推导思路一边板书,下面括号中的内容可以只叙述,不板书出来)
板书:
电阻关系式的推导:
由I=U/R,U=IR
(分别对串联电路和各个电阻得)
U=IR,U1=I1R1,U2=I2R2,U3=I3R3
(1)
(根据前面学到的串联电路知识可知)
I=I1=I2=I3
(2)
U=U1+U2+U3(3)
∴IR=IR1+IR2+IR3
R=R1+R2+R3(4)
教师:
(4)式与实验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节 变阻器高二物理教案 第二 变阻器 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