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活动评估表.docx
- 文档编号:27090200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6.19KB
小组活动评估表.docx
《小组活动评估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活动评估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组活动评估表
小组活动评估表
小组名称:
活动地点:
活动主题:
出席组员:
活动次数:
缺席组员:
活动时间:
工作员:
活动评估
活动过程:
活动效果:
组员表现:
工作人员表现:
改进措施:
小组工作计划书
一、小组理念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试、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而在当代大学生中,人际交往却成了有些人的困惑和难题,通过观察和总结二,这部分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缺少知心朋友。
他们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感觉缺少能互吐衷肠、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因此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2)与个别人难以交往。
他们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和特定个人交往不良,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由于相处不好,常会影响其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3)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同学交往面比较宽,但都是浅层次的交往,没有影响力,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并没有产生友谊,这种人际关系难以满足要求,所以他们多会感到空虚、孤独和落寞。
(4)感到交往有困难。
他们渴望交朋识友,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以及本身个性缺陷和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如人意,感到苦恼,希望改变。
(5)社交恐惧症。
这类同学对人际交往过于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交往中有紧张、恐惧、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等现象出现,常陷入焦虑、自卑的情绪,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成长。
(6)抵制交往。
前几类都有交往的意愿,而这类同学却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动机,他们故意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或存有怪癖。
大学生在具体交往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较单纯的精神性;期望值与理想较高;交往中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较强。
一部分同学由于很少融入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的认识。
因此,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便出现了各种“交往不适症”或“交往综合症”。
经历各种酸甜苦辣的心理感受,给他们留下一些阴霾;严重者心灵扭曲,精神紊乱,甚至自伤或他伤,给自己、他人、社会都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我们设计的这个小组,就是让组员在小组活动中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与他人友好互动,从而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自信心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二、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
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交往动机是个人交往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交往活动的直接原因,而交往需要又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同时,斯普兰格(,1924)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
在这一时期,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际关系不断复杂起来,也开始学会深化体验人际关系的内涵,并希望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倾向是包容、情歌和控制,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这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呈现出主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被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
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情感和言行。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通过感知、认知、理解才能建立一定得关系。
情感是人际交往的调控因素,如满意、厌恶等。
言行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手段,即通过言、情、姿、行等达到交往的目的。
在小组活动中,组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注意理解和把握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改正自身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点,学习并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以提升认识,学会与人沟通,改善人际关系,表达、完善、超越自我。
三、小组设计
小组目标:
提高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改善其人际关系。
小组目的:
1、引导组员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为寻求良好人际交往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索和行为认知。
2、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和改善组员间的沟通交流,积极运用各种交往技巧。
3、鼓励组员积极地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在此过程中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
服务对象:
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同学
小组性质:
学习、发展性小组
活动次数:
六次
小组人数:
6-8人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沧波园校区社会工作系实验室
招募方法:
1、与之前参加过我系其他同学开展的小组活动的同学联系,邀请其中有意继续参加小组活动的同学参加我们此次的小组活动
2、在学校内张贴招募海报
3、到学生班级和宿舍进行介绍并发放宣传单页
若人数过多则先对报名者进行了解,然后筛选部分合适的报名者入组。
工作员分工情况:
共三名工作员,一名为主持人,两名为助理工作员,其中一名助理工作员负责对活动进行记录、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另外一名助理工作员负责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估、填写小组活动评估表。
三、活动内容:
嗨,你好!
本节主题:
小组的形成和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
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3分钟
社工实验室
工作者和组员间的认识。
工作者进行自我介绍
20分钟
组员之间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分两人一组进行自我介绍。
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游戏:
“我是”和“我知道”。
游戏规则:
第一个拿球的人介绍自己:
“我是***”,然后将球传给另一个人,并说出他的名字:
“我知道他是***”。
气球2个,细线少许。
5分钟
澄清组员的疑问。
工作者介绍此小组的内容和目的。
15分钟
制定小组规范,使组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工作人员与组员共同商量制定小组协约。
海报纸一张,彩笔若干。
7分钟
使组员感受凝聚力,体验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
游戏“踩报纸”:
要求组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全部站到叠成16开大小的报纸上(组员的身体的其他部位不能触地)。
报纸一张
20分钟
展现个人能力和小组的整体合力,提高组员合作精神。
5分钟
使组员意识到“这个小组”已经是“我们的小组”。
邀请组员用最简单的话真切地描述小组。
3分钟
让组员间加深印象,同时让他们意识到记住别人的重要性。
作业:
要求组员回去后,记录今天所认识的朋友和他们的一些特征课(可用文字描述或作图)。
认识我,走近你
(1)
本节主题:
自我探索与分享
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15分钟
社工实验室
帮助组员澄清自己的价值偏好和价值反差,从而认同彼此的价值选择
游戏“价值拍卖”:
用小卡片列举一些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东西,模拟拍卖会,组织组员进行竞价抢购,由开价最高者购得。
拍卖完后,小组进行讨论,以分享成员间价值选择的偏好或对价值选择的不同或相同的原因与感受。
拍卖的物品为:
良好友情、理想婚姻、健康身体等等.。
纸片若干。
10分钟
自我公开。
游戏“生日快乐”:
要求组员四处走动,找出同月出生的人,按此分组,然后让他们按先后顺序说出自己的生日。
20分钟
鼓励组员开放自己。
自画像,并在旁附上自己的特征说明;把画像打乱分发;让其寻找画的主人;对自己的画向大家说明。
纸和彩笔若干。
20分钟
释放自己、自我公开。
加强组员之间的信任度。
游戏“我的秘密”:
让组员写出自己需要改正和发扬的特点,并大声念出来。
让其他组员对其缺点提出建议,与大家共同分享。
纸和笔若干。
15分钟
增强组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寻找相似处。
每个组员寻找一个自己想了解的组员进行自由交谈。
作业回馈:
与上次比较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
3分钟
了解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
作业:
收集别人对你的印象。
10分钟
让组员表达对这次聚会的感受并分享,工作者记录并改善。
让组员自由发表对这次聚会的看法和感受。
认识我,走近你
(二)
本节主题:
自我行为的认知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种行为的认知
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15分钟
社工实验室
自己了解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让自己了解别人。
作业反馈:
别人对我的印象。
10分钟
鼓励组员进行积极的、主动地人际交往,走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让组员列举不同的见面方式;对其进行表演。
纸笔若干。
15分钟
人际交往中的各种行为的感性认知。
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或讨厌的行为或词语;
按感情色彩从重到轻进行排序。
纸笔若干。
30分钟
引导组员面对自我、肯定自我。
游戏重点轰炸:
让每个组员到组中接受别人对你前几次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的评价,被评价者不能回话。
然后工作者带领组员讨论其自己的真实感受。
20分钟
鼓励组员勇于表达自我,并了解组员的真实感受。
游戏我在想什么:
让每个组员写出或画出自己现在的真实感受和心理状态;
工作者请每个组员发表自对每幅作品的看法和理解;
原作者表达自己的真实创作意图。
纸笔若干。
2分钟
鼓励组员积极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
作业:
认识和结交两个新朋友。
假如我是你
本节主题:
同理心探讨——学习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各种人际关系问题
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15分钟
社工实验室
让组员认识更多的朋友,促进其社会交往。
作业反馈:
介绍认识的新朋友。
10分钟
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游戏“撕纸”:
每位组员拿一张纸放在身后,按工作者的口令撕纸;
分享:
为什么每个人撕出来的都不一样
纸张若干。
10分钟
让组员感受同种行为的不同表达方式,鼓励组员自我表现。
游戏“路过”:
全部组员站成一排,让排头的组员以自己的方式从队伍前经过,轮流进行;
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分享。
30分钟
增强同理心。
游戏“角色扮演”:
组员按准备好的几种情景(角色冲突和角色互换)分配好扮演的角色,并将此情景展现出来。
描述情景的小卡片若干。
15分钟
训练组员处理问题的能力。
针对前面的游戏或增加其他情景,用“大脑激荡法”鼓励组员想出解决办法。
2分钟
自我探讨。
作业:
找一首自己喜欢或适合自己的歌曲。
5分钟
了解组员的感受。
组员简单陈述对此次聚会的感受。
心之桥
主题:
学习各种交往技巧(信任、合作、沟通、理解等)
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15分钟
社工实验室
了解组员的所思所想。
组员回馈:
请组员唱自己的歌曲。
10分钟
培养对小组和他人的信任。
游戏扶倒试验。
15分钟
体会沟通的重要性和团队的合租精神。
游戏巧解千千结,并分享感受和体验。
15分钟
让组员在游戏过程中体会竞争和合作的意义。
游戏夹球赛跑:
两人一组,背对背夹住一个气球,按口令赛跑,未犯规且用时最少者获胜。
气球、小礼物若干。
10分钟
加强组员的人际交往,培养默契感。
游戏盲人拾物:
两人一组,用布蒙住眼睛,在某处置物,在的语言引导下拾起该物,结束后分享。
布和小物体。
15分钟
反思和成长。
请组员说出其他组员在参加小组前后的改变和收获。
5分钟
活动总结。
工作者介绍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书籍和资料。
5分钟
处理离别情绪。
提醒组员小组已接近尾声。
通知下次户外活动相关事宜。
四、评估方法:
1、工作员自我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后,主持人填写小组主持人自我评估表;活动全部结束后所有工作员都要填写工组员对小组活动的评估表。
2、小组成员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前,都鼓励组员对本次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活动全部结束后,所有组员填写对整个小组的评估表。
3、督导或助理工作员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后,由督导或助理工作员填写一份对本次活动的评估表。
五、应变计划
预计困难
应对办法
1、招募不到足够的小组成员
工作员一起到宿舍和班级进行宣传;邀请认识的并且符合我们招募条件的同学参加;让同学或朋友帮助介绍符合我们招募条件的同学参加。
2、组员中途要求退出
若是一个人,工作员可以去了解一下原因,如果组员坚持退出,再补充组员;若是大多数都提出退出,工作员要召开小组会议,自我检讨活动内容,再讨论备选计划
2、部分组员有事缺席
向其他组员合理解释,以打消其他组员的疑虑。
3、气氛僵硬、冷场
放一些轻音乐作为背景;工作员讲一两则笑话调节气氛。
4、主持人未能同时兼顾到组内的每一位组员
在每次活动之前仔细构思小组流程及安排;在小组进行时工作人员需要更敏锐些,留意他们的言行并作出适当回应;有助理工作员和观察员等和其沟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组员谈话跑题
工作员要及时的发现并打断,使其回到小组的主题上来。
6、组员大部分时间只与自己熟悉的成员进行交谈
工作员及时发现并把这种情况告知当事人,希望他们能够改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他们的座位,把他们分开坐。
“快乐蜕变、突破自我”
——大学生人际交往成长小组工作报告
四、小组活动效果及组员的反应
1、小组的气氛
从整个小组的记录情况开看,小组的气氛在刚开始时比较凝重,不够活跃,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组员的参与热情提高了不少,特别是在自我探索和后面的游戏里,大部分组员都能积极的参与,探讨自己的性格,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
2、小组的沟通模式
小组内部的沟通也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在不断的深入。
在小组刚开始的时候,小组里的沟通基本上属于线性沟通,即工作员或主持人与组员的沟通,组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比较少。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相互之间了解的比较多了,以及讨论话题的深入,沟通模式变成了双向的和多向的沟通,即组员之间、组员与主持人之间的沟通明显增加。
沟通模式的改变,提高了组内的热烈气氛,同时也调动了组员积极参与的热情。
3、小组的凝聚力
经过两次的小组活动之后,小组成员之间已经开始相互坦诚相待,小组的凝聚力也开始表现出来了,具体表现就是,在小组活动中,一部分组员开始主动提出对小组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在开展一些游戏时,相互之间也不在推脱。
因为,这个时候组员开始意识到,这个小组是自己的小组,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
每次小组活动结束时,主持人提醒大家不要将小组中的内容外传时,都得到了组员的一致支持和赞同。
4、小组的领导形式
在小组中,基本上还是以主持人为中心。
虽然活动期间出现过部分组员归纳分析能力比较强,会对其他组员的话进行较长时间的总结,并总是试图给予别人以意见,但经过主持人把问题提出后,该组员在随后的小组活动中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5、组员的反应
关于组员的反应,小组的主持人在每次活动结束的时候,都会征求组员对该次的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刚开始的时候,组员对小组活动的看法差别比较大,一部分组员感觉从小组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对自己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也有部分组员感觉自己在小组中并没有学到什么,与自己预期的并不一样,有点失望的感觉。
当小组进行到后期的时候,这种情绪基本上就消除了,所有组员都感觉在小组中有了不少收获,特别是小组结束时,很多组员都依依不舍,部分组员还提出在小组活动结束以后可以出去聚聚,虽然小组活动结束了,大家的友谊依然存在。
五、小组的测量与评估:
1、工作员自我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后,主持人填写小组主持人自我评估表;活动全部结束后所有工作员都要填写工组员对小组活动的评估表。
表1:
小组主持人自我评估表表2:
小组工作员评估表
注:
此表在小组活动全部结束后由小组的所有工作员填写
通过对以上两表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在我们开展的五次小组活动中:
(1)小组主持人做的最好的是在第二次和第五次小组活动中。
根据表1所反映的情况,评价小组主持人的项目共计32项,其中在第二次小组活动中做的恰好的有23项,占总数的%;在第五次小组活动中做的恰好的有25项,占总数的%。
这说明在这两次的小组活动中,主持人各方面的专业技巧运用的比较好。
(2)小组主持人做的较好的技巧主要有:
对组员有肯定的行为、主动倾听、鼓励组员采取行动、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另外,主持人在给组员创造一个安全的气氛、邀请组员进行回馈方面做的最好,因为在五次的小组活动中,这两项的评价全是“现在做的很好”。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工作中,工作员还是能一个开放、接纳和尊重的心态对待小组的成员,能够对组员合适的表达同理心,做到了一个社工最基本的要求。
(3)小组主持人做的相对较差的主要有:
表现幽默、注意组员的非语言行为、了解组员对主持人自己的反应。
根据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关于这三项工作技巧的自我评价上,五次小组活动的评价全是“需要做更多”,这表明小组主持人对这三项工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上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这也是今后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
(4)关于小组前期的文字材料准备工作以及小组过程中的记录做的非常到位。
通过表2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第二项“在小组开始第一次活动时是否已准备好了文字材料”,两位工作员以及一位观察员的给的都是满分五分;在“小组观察是否认真观察,勤记笔记”这一项上,三位工作人员都给出了四分,这说明整个小组工作中,小组的文字工作做的很好,不但事前的计划做的比较完善,而且工作过程中的文字记录也很到位。
(5)小组组员的出勤情况不够乐观。
表2中,三位工作员对小组组员的出勤情况都打了很低的分,其中两位工作员都打出了代表“极差”的一分,这说明在整个小组活动中,一部分小组组员对小组活动的认可度不够,我想,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我们的活动设计的不够吸引人或者我们的工作员的工作方式与组员能够接受的方式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工作人员在对小组规范的重申上做的不够,今后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2、小组成员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前,都鼓励组员对本次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活动全部结束后,所有组员填写对整个小组的评估表。
通过每次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对活动的感受,我们及时的发现了不少存在的问题,比如小组设计的活动吸引力不够,导致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不够活跃;小组主持人在气氛比较沉闷的时候没有灵活的加入一些暖场之类的游戏来使气氛活跃起来等等。
由于每次都及时的了解到了小组成员对活动的感受和意见,以及他们自己对小组的期望,我们工作员就能及时地变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出现的问题就能及时地得到解决,进而避免了问题长时间遗留而最终影响整个小组活动的效果。
整个小组活动结束后,我们让每一个组员都填了一张对整个小组活动的评估表,经过对评估表的分析,大部分组员都表示在这一系列的小组活动中,自己有了很大的收获,一部分组员明确表示自己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
3、督导或观察员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后,由督导或助理工作员填写一份对本次活动的评估表。
为了能从专业的角度了解我们小组活动的成效,我们在整个活动中邀请了一名同学作为我们活动的观察员,每次活动结束后,观察员都对当次活动进行相对专业的评估,这对我们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让小组的工作员及时发现小组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
六、小组的困难与反思
1、面对的困难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但困扰着工作人员,还会影响到组员情绪,进而使整个小组活动的质量受到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应该说有一些是我们能遇见到的,比如在第一次小组活动时不少组员默不作声,在最后一次活动时大家依依不舍;但是总有一些意外的事情是我们的阅历和能力所不能预见的,比如,小组活动内容的设置是否应更多地考虑到如何面对不同个性的组员的需求呢这使我们在每次活动之后都有很深的触动:
如何将小组工作的方式、理念与专业外人士的需要有机结合,并发挥其特长为我所用这可能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实践过程。
在与小组成长的这一段时间,我们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状况及简要对策,这能给以后我们的小组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启发:
(1)组员拘谨、不想说话;对工作人员有抵触心理。
工作员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地运用游戏来缓解紧张的气氛。
(2)组员会担心没有充分的准备或者不能有令人满意的表演,而不愿意做第一个表演的人。
工作人员要鼓励组员并采用机动的方式(如游戏来调动组员的积极性)
(3)组员由于各自的生活背景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事方式,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势必会经常出现其中的部分组员对对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事方式提出质疑,面对这种情况下如何合适的处理好这种相互之间的冲突对小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共组人员可以提醒冲突双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事方式,我们要学会容忍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并可以帮助双方澄清表达上的失误,因为有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双方真的就存在很大的分歧,而往往是由于双方就问题的表述方式不够合适,导致相互的误解。
2、小组活动的反思
(1)小组活动是对人性的一次再思考。
不论我们组织什么内容的小组,面向的对象一定是人,同质性的小组也好,异质性的小组也好,终究要面对“人性”,这里当然有懒惰、有积极、有躲避、有进攻、有索取、有回报等等,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全心投入到小组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先投入其中,用心经历全程。
当面对游离于小组之外的组员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在他们身上,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的专心、耐心和尊重。
而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组员的情绪都能在每一个阶段被积极地调动,然而,如果真的不能使掉队者赶上活动进程的话,我们应该尊重组员的态度和决定,并给予其更多的空间。
(2)小组活动的质量有时是可以从一些很琐碎的细节中反映出来的。
比如,迟到、走神、相互推诿、马虎凑合等,每当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反思:
是不是我们哪里没做好,使组员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这里呢是不是我们还没有将组员心底里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充分调动呢是不是我们应该挑战这些人和事,而不是逃避呢在小组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很多参与性很强的游戏、绘画、表演等节目,在热闹的时候,笑声叫声不断;在坐下来谈感受、说想法的时候,滔滔不绝的人很少。
这可能与组员的个人经历、受教育的背景有关。
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学习、训练中,我们会被要求观察、反思、表达和交流,我们习惯并擅长于此,就容易忽略了在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在公共场合较多采用的是内敛的、自我保护的交往模式。
可以说,这是文化的碰撞,是专业文化与现实人际交往规则的碰撞,如果不能帮助组员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就无法解决出现在组员中的上述问题。
试想,如果是我们在一个新文化下找不到我们自己,我们又怎么可能接受它、认可它、融入它呢
(3)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与组员相比,工作人员占有更多的资源和主动权。
小组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在工作人员的掌握之中。
不论出于对权威的尊重,还是对团队外的“陌生人”的兴趣工作人员都在被比较、被捉摸的位置上,他们的观点、反应、态度、状态都都可能会成为焦点(众矢之的)。
因此,在小组中,不论是表达自己,还是批评他人,工作人员都应该慎之又慎。
附:
工作日程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组 活动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