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把握文本特征情节结构 提高练习最新.docx
- 文档编号:27078105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3.43KB
高考语文把握文本特征情节结构 提高练习最新.docx
《高考语文把握文本特征情节结构 提高练习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把握文本特征情节结构 提高练习最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把握文本特征情节结构提高练习最新
把握文本特征、情节结构提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
——看明白!
”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
”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
”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
”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
“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
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
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
“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
“这很好。
”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
”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
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
“放他妈的屁!
”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
“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
‘湮’,确是错误了。
以后应该用‘导’!
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
”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
”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
“湮是老大人的成法。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
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
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
”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
“照着家法,挽回家声。
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
“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
禹微微一笑:
“我知道的。
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
说就是了。
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
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
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
(1)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推陈出新。
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3)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
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
于博
一碗高粱米,磨得有些破碎,里面夹杂着糠皮儿。
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四周很黑,只有马槽上的马灯有些明亮。
四周很静,狗叫的声都没有,只有马吃夜草的咔咔声。
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
这碗高粱米是枣红马的夜宵。
枣红马怀了驹,但日渐消瘦。
生产队长就叫饲养员每天夜里给枣红马加一碗高粱米,补身子。
德才就是队里的饲养员,这活自然就落到了德才身上。
德才的老婆也怀孕了。
因为粮食不够吃,多半是吃烀土豆,老婆有些浮肿,这几天总吐,德才担心她一不小心把孩子给吐出来。
于是,这天夜里,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
德才剥削了枣红马几碗高粱米呢,不知道,但德才媳妇自从喝上了那晚的高粱米粥,浮肿慢慢消了,也不吐了。
德才很高兴,看着枣红马,他的心却有点发酸。
枣红马要生产了,德才媳妇的肚子也拧劲儿地疼上了。
生产队的大院里围了一帮人,德才家也围了一帮人。
德才媳妇一阵折腾,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
枣红马产驹却不那么痛快。
好半天,马驹生下来了,枣红马却意外的死了。
队长心疼得直叫,说枣红马是因为缺营养,后悔高粱米加少了。
德才喘着气跑到生产队时,正好听到队长这句话。
他心一蹦,脸色就跟枣红马的毛一样。
他低着头,看着枣红马的尸体,手心里出了一堆汗。
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
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
队长说,这是两匹马的命。
母马死了,小马驹还能活吗?
可也怪,从那天起,家家轮班给小马驹喂饭米汤,小马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生产队长叹了口气,吩咐人给枣红马扒皮。
忙了小半天,一块块马肉被分到了各家。
德才拎着一斤多的马肉摇晃着回到家,媳妇乐了,说枣红马是可惜了,但好歹能吃上一顿马肉馅的饺子。
说完,拿刀就去剁肉。
倚在门框上的德才呼地抢过菜板子上的马肉跑出了门。
媳妇当时愣住了,撵出去。
德才跑得飞快。
他出了屯子,在东山湾把马肉埋了。
不知什么时候,媳妇已经站在德才身后,抹着眼泪,她不明白德才为啥这么做。
德才眼珠子有些发红,回过身狠狠说一句话:
你想吃肉?
你早就把马肉吃了,你吃了一匹马,一匹枣红马!
德才媳妇看着德才,有些害怕。
结婚两年了,没见到老实巴交的德才这般吓人。
嘴张了两下,想问问这话是从哪说起呢,但没有说出来。
德才在马坟旁边坐了好长时间,太阳落山了才往回走。
屯子里到处弥漫着马肉的香气。
德才媳妇吸了吸鼻子,眼睛有些湿润……
小马驹长大了,又成了一匹枣红马。
德才也成了生产队里出了名的车把式。
这年,他领着队里的三挂马车去山里倒套子,就是从小兴安岭上把木头运下来,再拉回屯子。
下山时,枣红马不知什么原因受惊了,突然狂奔起来。
跟着德才的掌包的,就是赶车的副手刘二急忙跳下车。
德才拼命地拽着枣红马,刘二大喊,叫德才赶紧撒手,不然被卷到车底下或者挤到树上,德才肯定得成为馅饼。
德才没有理会刘二破嘶拉声的喊叫,他使劲儿地一边拖住枣红马,一边喊叫着。
德才说他要撒手,枣红马就成了馅饼。
结果,德才被挤到一棵粗大的松树上,成了馅饼。
马车卡在树上,枣红马仰脖嘶叫一声,前蹄抬起,然后落下,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
马坟旁,多了一块新坟。
德才媳妇跪到坟前烧纸,眼睛瞪得老大,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转,但始终没有掉下来。
人们奇怪,不是因为德才媳妇没哭,而是坟头有一碗新磨的高粱米……
德才的儿子长大了,考到省城师范大学,学的是画画。
毕业那年,德才的儿子画了一幅画,老师推荐他参加省里的美术比赛,说一准能获奖。
交作品时,老师却找不到他了。
德才的儿子这时已经坐着火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二佐村。
在那棵榆树下,在德才的坟和挨着德才的马坟旁,德才的儿子磕了三个响头后,慢慢站起身,打开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匹奔腾的枣红马,昂着头,鬃毛飞舞,四蹄腾空。
(选自2018年08月《海燕》,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将怀孕的德才媳妇与枣红马对照着写,表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B.德才偷了枣红马的夜宵,但他觉得枣红马会挺过去;听到队长的话以后,他明白是自己造成了马的死,内心愧疚至极。
C.德才因救小枣红马而死,德才媳妇明白他是为了报答枣红马的恩情而死,所以用一碗新磨的高粱米来告诉枣红马。
D.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从德才偷高粱米写起,又介绍了媳妇与枣红马的现状,一步步讲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的故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表述错误,文章叙述方式以顺序为主,也有插叙部分,如原文中“德才的老婆也怀孕了。
因为粮食不够吃,多半是吃烀土豆,老婆有些浮肿,这几天总吐,德才担心她一不小心把孩子给吐出来。
于是,这天夜里,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这段内容为插叙,介绍德才家中情况和偷米原因。
故选D。
8.小说结尾写德才儿子在坟前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表现德才儿子对枣红马的纪念,照应题目;②由德才与马的关系延伸到儿子与马的关系,情节更加丰富;③表现知恩图报思想的传承,深化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考生可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来作答。
这篇小说写的是枣红马和一家两代人的故事,小说结尾写的是第二代人——德才的儿子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父亲的坟前和枣红马的坟前,以特殊的方式表达了给予自己生命的两个“人”——父亲和枣红马的感恩之情,完成了生命感恩的回报。
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与标题“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合拍,儿子画中的枣红马就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父亲和因缺少营养生产后死去的枣红马。
从情节结构方面看,这段内容使文章情节丰富,内容充实,前文写德才与马的关系,德才愧对枣红马;结尾延伸到儿子与马的关系,儿子感激枣红马;写到了父子两代人,时间跨度长。
从文章主旨意义来看,德才的言传身教已让儿子明白做人的道理,知恩图报思想从父亲延续到儿子,美好的精神品质代代相传,这样安排能深化文章主旨。
9.请简要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好处。
【答案】①语言朴素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与小说真挚自然的情感相得益彰。
如“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尿性”“倒套子”等具有方言特点的口语,让我们感受到人物朴实的情感与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语言细腻生动,使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如开头“死死地盯着”“咽了一口唾沫”等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德才的矛盾与紧张。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浓厚;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方面去鉴赏。
另外考生还要注意各种修辞的使用。
本文写农村旧事,是一篇具有乡土气息的小说,语言朴实无华,方言口语的运用,符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地域色彩,如“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
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套子”等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人物朴实的情感与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外,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词的运用等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如开头段“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这里“死死地盯着”“咽了一口唾沫”“瞅”“咬牙”“慌乱地倒”等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德才的矛盾心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语言生动形象,如“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把“马”比喻成“犯了错的孩子”,使马通了人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牙
路遥
有些事本来很平常,可是一旦在某些环境中出现,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
一九七八年夏天,大山村十八岁的青年社员黑牛,在公社参加了几个月卫生学习班回来后,就成了队上唯一的“赤脚医生”了。
虽然是“赤脚”,但也还有“医生”之名;医生这两个字是和卫生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
不用说,医生本人都是讲卫生的。
就是基于这一概念,“赤脚医生”黑牛在学习班结束时,买了一个刷牙缸子,一把牙刷和三毛几分钱的一瓶牙膏。
回队后的第二天早晨,我们这位“医生”就赤脚片儿蹲在自家门前的硷畔上,刷开了牙。
他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刷牙,不用说,当时的情况着实怕人:
生硬的牙刷很快就把牙床刷破了,满嘴里冒着血糊子。
但他不管这些。
他照样使劲刷。
他知道第一次刷牙,把牙床刷破是正常的,刷几次就好了。
刷牙讲卫生,保护牙齿。
作为“赤脚医生”,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刷牙的好处和不刷牙的坏处。
但是在这个离县城一百多里路、离公社也有五、六十里路的僻远山村,人们还不习惯现代文明。
可不,自古以来,这里谁倒刷过牙?
在这里的人们看来,刷牙是“公家人”的派势,老百姓谁还讲究这!
现在在他们之中竟然有人刷起了牙,岂非咄咄怪事?
所以消息风快传遍全村,先后有一些老者和童稚向刷牙者的院子里涌来,像看一台大戏一样围住了他。
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惊叫声和稀奇的议论,嗡嗡地响成一片。
有几个老头为了看清楚一些这新景致,竟然在他的面前蹲了下来,像观察一头生病的牛犊一样,互相指着他的嘴巴各抒己见。
随后赶来的几个拄着拐杖的老婆婆,从未见过刷牙,现在看见他满嘴里脸冒着血糊子,以为得了啥急症,吓得眼泪汪汪说:
“还不赶快请个医生来……”
黑牛向来遇事不慌不忙。
这阵儿也一样:
他不管众人怎样围观,甚至嘲笑他,照样不慌不忙刷他的牙。
他右手很不灵巧地拿着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阵后,然后取出牙刷,喝了缸子里的一口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了起来。
周围一圈人的眼光就从那牙缸子里看到他的嘴上;又从他的嘴上看到土地上。
现在,黑牛刷完了牙。
他很高兴:
虽然牙床有点疼,但口里十分清爽。
(这种痛快的滋味一生中从未体验过。
)他感到牙齿上剥落了一层什么东西——那是多年积下的污秽被清除了啊!
他不是看见,而是感觉到自己的牙齿白净了——一定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
他站起来了,手里端着刷牙缸子,本来转身想回家,但不知怎的,心头萌生起这样一个欲望:
乘这个机会,他很想宣传一下刷牙的好处。
他现在已经是“赤脚医生”了!
他好记性——把学习班上公社医院大夫的牙齿方面的卫生知识,几乎一字不落说了一遍。
他的宣传还没完,人群里就发出了嘲骂声:
“哼!
逛了几天门外,倒学起文明了!
”
“卫生卫生,老母猪不讲卫生,一下子十几个价猪娃哩!
”
“哈呀,一股洋腻子味,把人鼻子熏坏了!
”
……
这时候,只见一个黑胡巴茬的老汉满脸通红,豁开人群,径直朝人圈里的黑牛走来。
他没出声,抡起庄稼人粗壮的胳膊,朝黑牛的嫩脸蛋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然后大声喝骂道:
“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站在这说你妈的脚哩!
”
这就是“赤脚医生”他爸。
老汉一记耳光打散了看热闹的人群,院子里很快就剩下了他父子俩。
黑牛被他父亲打的牙刷牙膏都掉在地上,手里只提着个刷牙缸子。
他眼里噙着两颗泪珠,说:
“爸,你为啥打人哩?
我现在是‘赤脚医生’,给大家说讲卫生的道理,有什么不对?
”
“狗屁卫生!
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
你羞先人哩!
”
“不管怎么说?
刷个牙算什么错!
”黑牛嘴硬地辩解说。
“你看你的牙,五十来岁就掉了那么多,说不定就是因为没……”
“放屁!
牙好牙坏是天生的,和刷牙有什么相干!
你爷一辈子没刷牙,活了八十岁满口齐牙,临殁的前一年还咬的吃核桃哩!
别给老子胡说了!
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到茅坑里去!
”
……
当天晚上收工后,满肚子委屈的“赤脚医生”去找生产队长——叫队长评评理吧!
刷牙讲卫生有什么不对?
老队长这阵儿正盘腿坐在煤油灯前,一边猛烈地咳嗽着,一边用劲地抽着旱烟锅——不知哪个村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庸医生告诉他抽旱烟能治气管炎。
并且理论说,气管炎是寒症,烟是热性的,驱寒。
老队长竟相信了这“偏方”。
尽管越抽咳嗽越厉害,他还是拼命地用这“偏方”疗治他的气管炎。
老队长,还没等他开口,便一边咳嗽,一边抽烟,一边说:
“事情我都知道了。
咳,你们这些年轻人。
咱个老百姓,刷那牙干啥?
如果全村的青年人都搞这个刷牙的把戏,这坏风气传开来还了得?
当然,话又说回来,谁没年轻过两天?
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对了。
你也不要为这事熬煎,在咱社员会上好好检查一下思想就行了……”
老队长苦口婆心教育完黑牛,就猛烈地咳嗽起来。
他赶紧抽了几口旱烟,接着又是一阵更猛烈的咳嗽。
黑牛满面流泪从小凳上站起来,几乎是绝望地喊道:
“老队长,我检查!
但你也叫我刷牙吧!
刷牙是讲卫生哩,又不犯法嘛!
”
“还刷哩?
哎呀,你这娃娃怎学成了个这?
你把刷牙说的那么神!
照你这样说,我和你爸也要学你的样刷牙呀?
”
“你们要刷脑筋哩!
”黑牛赌气地说。
老队长也动气了,他直起身板来,想大声说些什么,一阵猛烈的咳嗽终于使他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背靠在铺盖卷上,闭起双目,痛苦地喘息着。
老队长肉体上的痛苦加上自己心灵上的痛苦,黑牛简直难受得连气也出不上来了。
他觉得很闷,便从这屋子里出来了。
他站在村头一棵老榆树下,望着星光下朦胧的连绵不断的大山久久地出神。
全村人都睡了,看不见一星灯火。
夏夜的风把他那梳得很整齐的少年偏分头吹得纷乱。
在这沉重的寂静中,他突然好像听见地平线那边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
天很晴,不像是打雷。
是什么呢?
是汽车?
是火车?
是飞机?
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
少年特有的憧憬和幻想,使他忘记了一天的不愉快,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寻起这些声音来;黑暗中他微微笑咧开的嘴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原刊甘泉县内部文艺刊物《泉》1979年第2期,有删改)
1.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们都围过来议论黑牛刷牙,可见村民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对黑牛这一“现代人”的举动感到困惑、嫉妒。
B.黑牛因执意为“刷牙”一事辩解而和父亲争执不下,不仅仅是因为他认为刷牙对健康有益,还因为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份潜在的憧憬。
C.老队长苦口婆心教育黑牛,自己却听信“偏方”用抽旱烟来疗治气管炎,体现出老队长关心年轻人但自己的思想封闭落后。
D.文末黑牛猜测地平线远处的响声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些现代交通工具的声音,但这其中暗含着作者对新生事物和现代文明终将传入偏远乡村的期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A项,“对黑牛这一‘现代人’的举动感到困惑、嫉妒”中“嫉妒”一词表述有误。
原文中说“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惊叫声和稀奇的议论,嗡嗡地响成一片”,可知人们是好奇的,但由“他的宣传还没完,人群里就发出了嘲骂声”以及黑牛被他父亲打的情节看,人们有困惑,并没有“嫉妒”的心理。
选项认为表现了人们的“嫉妒”是曲解文意,该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故选A。
2.小说以“刷牙”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在情节结构和安排上:
“刷牙”是贯穿全文的事件线索,黑牛与村民、父亲和老队长之间的冲突均通过“刷牙”串联,并围绕“刷牙”事件展开,使文章结构严密,情节推进紧凑合理。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小说通过“刷牙”这件事,刻画出村中各类人物的形象。
黑牛主动实践刷牙、宣传刷牙,体现出进步的年轻人对新派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积极接受;村民们的围观和揶揄、父亲的打骂和老队长的劝阻则体现出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落后与封闭。
③在主题的表达上:
“刷牙”也是对思想的洗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内容,暗含着新事物、新风尚即将传入农村进而带来的人们思想的解放与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内涵的探究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要特别关注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表层义、深层义、象征意或比喻义等。
小说以“刷牙”为题,从情节结构和安排上看,黑牛与村民、父亲和老队长之间的冲突均通过“刷牙”串联,并围绕“刷牙”事件展开,“刷牙”是贯穿全文的事件线索,以“刷牙”为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严密,情节推进紧凑合理。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黑牛主动实践刷牙、宣传刷牙,体现出进步的年轻人对新派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积极接受,但是他的这一做法并没有被村民理解和接受,小说通过“刷牙”这件事,刻画出村中各类人物的形象。
村民们的围观和揶揄、父亲的打骂和老队长的劝阻,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进步程度有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还是落后与封闭的,对这一事件的叙述和描写可以以小见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从主题的表达上,“黑牛刷完了牙。
他很高兴:
虽然牙床有点疼,但口里十分清爽。
(这种痛快的滋味一生中从未体验过。
)他感到牙齿上剥落了一层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把握文本特征情节结构 提高练习最新 高考 语文 把握 文本 特征 情节 结构 提高 练习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