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二含答案II.docx
- 文档编号:27074713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6.40KB
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二含答案II.docx
《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二含答案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二含答案II.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二含答案II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
(二)含答案(II)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麦茬(chá)棕榈(lǘ)犄角(jǐ)龇牙咧嘴(zī)
B.牝马(pìn)詈骂(lì)痉挛(jìng)一哄而散(hòng)
C.蒙骗(mēng)膻味(shān)蹩脚(biě)阒无一人(qù)
D.伛偻(lǚ) 麦垛(duǒ) 狩猎(shòu)纡尊降贵(y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埠急功进利知人论世礼上往来
B.端详弃甲曳兵前合后偃涎皮赖脸
C.寒喧挑三捡四川流不息残羹冷炙
D.驯熟雕粱画栋揭杆为旗沸反盈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种读得细
,钻研每段、每句,其缺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种是式的,这样读书的人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但是不做寻章摘句
的工作。
正确的方法是将两者统一起来。
②面对“义而致富,仁而致富”,如果颜渊、原宪
依然选择栖于陋巷中
,、
安贫乐道,那应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了。
③史诗大剧《芈月传》中由青年演员张冉怡饰演的“采绿”被网友大赞为“秦宫最美
女子”。
伴随着《芈月传》的热播,近期多部正在筹备中的大戏的制片人、编剧、
导演,都向张冉怡伸出了橄榄枝。
A.一知半解粗茶淡饭纷至沓来B.不求甚解粗茶淡饭趋之若鹜
C.一知半解箪食瓢饮趋之若鹜D.不求甚解箪食瓢饮纷至沓来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
你的血,你的泪,你的汗水,故乡总是令人难忘,美丽故乡啊,含着那么多动人的忧伤!
B.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仍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C.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源自这一片雪域高原。
D.朱熹59岁那年,上书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制订学规,提出: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2016年春季开始在全国初中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书中竟
然只字不提当年南京大屠杀恶行,这种无视史实的做法应该感到羞耻。
B.《平凡的世界》播出后,不仅对那个时代“陌生”的80、90后观众被激活了内心潜藏的正
能量,而且从中看到自己影子的60、70后观众也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
C.国民阅读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
关键期的国家而言,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具有更加紧迫和长远的意义。
D.当人们庆幸这半部《聊斋志异》手稿安然无恙地保存在辽宁省图书馆时,我们又期盼着
那半部手稿尚存于天地之间,等待着“兄弟”相认、珠联璧合的那一天。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近几年来,欧洲大战的影响使一部分西洋人对于近世科学文化产生了一种厌倦感。
②今日最没有根据而又最有毒害的妖言是讥贬西洋文明为唯物的,而尊崇东方文明为精神的。
③东方的旧势力就因此增加了不少的气焰。
④从前东方民族受了西洋民族的压迫,往往用这种见解来解嘲,来安慰自己。
⑤这种议论,本来只是西洋学者一时的病态的心理,却正投合了东方民族的夸大狂。
⑥所以我们亦时时听见西洋学者有崇拜东方的精神文明的议论。
A②⑤④③①⑥B②①⑤③④⑥C②④①⑥⑤③D②①⑤④⑥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名句默写
⑴惟草木之零落兮, 。
(屈原《离骚》)
⑵ ,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⑶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⑷座中泣下谁最多?
。
(白居易《琵琶行》)
⑸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⑹自非亭午夜分, 。
(郦道元《三峡》)
⑺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⑻粗缯大布裹生涯, 。
(苏轼《和董传留别》)
三、诗词鉴赏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访益上人兰若①
严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①上人:
对和尚的敬称。
兰若:
指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1).试分析颔联中“入”和“生”两字的艺术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四、现代文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一一“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
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
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呒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迸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
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撵幕”结缘。
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
“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
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交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人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入会心一笑。
D.“评点”依存于原著,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并且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艺评论的方式往往与时代特征相契合,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其操作过程需要借助于网络等工具。
B.用字幕密集快速地呈现,“弹幕”加强了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提高了评论与作品的融合度及观赏者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观赏的完整性。
D.真正有价值的是评点的内容,但作为技术的“弹幕”的流行可以使传统的评点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鼎。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可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拥有自己“文学故乡”的作家
钟琳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年7月出生在巴黎西南郊布洛涅·比扬古的一个富商家庭。
其父亲是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在金融界工作,其母为比利时籍演员。
他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地平线》《暗铺街》《八月的星期天》等,荣获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莫迪亚诺自幼喜爱文学,10岁写诗,十四五岁便对小说创作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1965年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学毕业,后入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直到如今。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已发表了近20部小说,从第一部小说《星形广场》开始,连续获得了包括“龚古尔文学奖”和“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奖,他和路易·马尔合作的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1975)搬上银幕后一举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从而在当代法国文坛上奠定了当之无愧的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莫迪亚诺是法国“新寓言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和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齐名,他与另外一个法国作家佩雷克并称为“法国当代作家三杰”。
莫迪亚诺的小说具有侦探小说式的通俗可读性,但其思想寓意非常深刻。
说到其作品寓意,不禁使人想起18世纪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主义哲理小说,同时也使人想起20世纪萨特、加缪等哲人作家饱含丰富“存在”寓意的小说(当然还有戏剧)。
不过,“新寓言派”小说家们的哲理与前辈大师的哲理又有不同,他们不像萨特那样有统一的、贯穿于全部作品的哲学体系(对萨特而言,这一体系便是存在主义),也不像加缪那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首尾相应的哲理脉络,他们笔下的哲理似乎没有什么系统可言。
不谋求建立某种主义或思想体系,这一特点在莫迪亚诺的作品中体现得似乎最清楚。
寻找、探求本是他早期小说最常见的主题因素。
不同作品的主人公或是找避难所,或是找往昔,或是找亲人,实际上,他们寻找着的正是人生存的根基、依托和支点,作者触及的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境遇。
不过当莫迪亚诺面对人类命定的、悲剧性的生存状况时,他没有“有所作为”的反抗,只有悲天悯人的伤感情怀;面对着荒诞的世界,他不像萨特、加缪等人那样追求存在的价值、进行自我选择,而仅仅是以某种敏感的笔触描述着人存在的渺小、无奈、悲哀。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他的主题一般都是追寻过去,找到失去的东西,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巴黎的生活,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把视野转到了那个时代,去追忆,去寻找。
莫迪亚诺的文风非常独特,在中国,或者放眼全球,都很难找到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家。
对于文学实用性的认识,莫迪亚诺说:
“这是我惟一的救命板。
由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那个年代在逝去,当我思忖我将要做的事时,我感受到一种恐慌不安。
而且,我当时的经济状况很困难。
文学使我能够表达一种我在面对一些历史事件所感受到的不安。
但我并不是惟一遭受过这种不安排的人。
我那一代的大部分人,并不一定是艺术家,都受到一种政治上的,乌托邦的或富有诗意的幻想的支配。
”
莫迪亚诺对自己的写作职业,情感是复杂的。
他不仅热爱这一职业,但也常后悔把它当作一个职业。
他说:
“我不像有些人那样,有自己的职业谋生,而我是不得不经常性写一些东西,因为这也是我赖以维持生计的,也是一种谋生手段。
因此,这是一个混合体,其中有不纯洁的东西――谋生,同时我有时会后悔没有足够的时间花在我的某些书上,但是我思忖生活就是这样的。
总之,很难解释清楚。
这与物质的局限束缚有关系,所以,我不得不更快地写东西。
”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莫迪亚诺出生富商家庭,但因其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从事走私活动,所以后来影响到莫迪亚诺,让他大学辍学。
B.莫迪亚诺的文风非常独特,放眼全球,都很难找到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家,这是其荣获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C.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一举奠定莫迪亚诺在当代法国文坛上的当之无愧的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D.莫迪亚诺至少潜意识认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巴黎生活最美好,因为他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把视野转到了那个时代,追忆寻找。
E.对自己的写作职业,莫迪亚诺的情感态度复杂,他热爱自己的这一职业,但是又为必须用这种职业来谋生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2)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莫迪亚诺小说思想与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作者在文中引入了勒克莱齐奥、萨特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试简要分析。
(4)你怎样理解作家莫迪亚诺笔下的“人存在的渺小、无奈、悲哀”?
对此,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重返北京
陈孝全
白云悠悠,人世悠悠。
朱自清离开北京整整五年,想不到如今又回来了。
举目无亲,只好先住在朝阳门边一位朋友的家里。
他在北大读了四年书,虽也玩过几回西山,但多在城圈子里呆着,始终没到过清华,对它很是陌生。
清华设在北京西北部的清华园,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原是端王载漪的王府。
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于1911年正式开办,它的任务就是培养留美学生。
1925年清华进行改革,增设大学部,朱自清就是因此而被聘的。
那时清华大学的教务长是张仲述,朱自清不认识他,于是和那位朋友商量写一封信去,约定第三天上午前往拜访。
那天几经周折,看表已经11点了,才到达清华大学。
坐在客厅等一忽儿,出来一个高个子长脸的,样子很能干的人,这就是他所要会见的教务长张仲述,谈到12点过,宾主才客气地分手了。
过了两天,朱自清带着简便的行李,从朝阳门朋友家搬出,住进了清华园古月堂。
清华园很美,绵密的绿树丛中,蜿蜒着清清的溪流,郁葱的伞松,青青的草地,宽敞的教室,巍峨的礼堂,小小的荷池晃荡着岸边小树的倒影,池莲迎风起舞,散发出阵阵幽香。
这样的风味和南方自不相同,别有一番气韵。
但朱自清孤身一人,刚来乍到,没有什么朋友,心里十分寂寞。
在江南时,他晚上睡眠极好,照例是一觉到天明,北来之后,却睡不安稳,夜夜有梦,而且从来没有一个是清清楚楚的,醒来不知所云,恍然若失。
“最难堪的是每早将醒未醒之际,残梦依人,腻腻的不去;忽然双眼一睁,如坠深谷,万象寂然——只有一角日光在墙上痴痴地等着!
我此时决不起来,必凝神细想,欲追回梦中滋味于万一;但照例是想不出,只惘惘然茫茫然似乎怀念着些什么而已。
”纷乱的梦境反映的是不宁的心绪。
其实,朱自清到北京之后,一直强烈地怀念着南方那段生活。
一天,他实在闷得慌,乃决意进城去,在海淀下了汽车,找了一个小饭馆,拣了临街的一张小桌子,坐在长凳上,要了一碟苜蓿肉,两张家常饼,二两白玫瑰,自斟自酌,不由又想起在江南的生活,情动于衷,从袋里摸出纸笔,在桌上写了一首《我的南方》:
我的南方,
那儿是山乡水乡!
那儿是醉乡梦乡!
五年来的跋徨,
羽毛般的飞扬!
呵!
他怎能忘了南方的山山水水,乡土人情?
那里有他的亲朋故友,有他年老的父母和弱妻稚子。
在那里,他有过快乐,也有过痛苦,南方毕竟是他耕耘过的土地,汗水洒过的地方啊!
十月的一天,他接到南方来的一封信,是父亲寄的,其中写道: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看到这里,朱自清不禁悲从中来,泪如泉涌,想到父亲待自己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八年前料理祖母丧事完毕,父子同车北上,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历历在目。
他似乎还看到父亲为给自己买桔子,蹒跚地走过铁道,两手上攀,两脚上缩,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样子的背影。
想起当时的一切,他十分后悔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能体察父亲爱子之情,心中还老嫌老人说话不漂亮,暗地里笑他的迂。
又想到,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东奔西走,可家中光景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老境如此颓唐。
又想到,他近来情郁于衷,常常动怒,但始终惦念着自己和自己的儿子。
哀伤和想念之情如滔滔潮水,铺天盖地而来,在晶莹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见父亲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是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他含着泪水,伏案疾书,以朴实的笔调细致地叙写那次和父亲别离的情景,透过父亲的一言一动,揭示了他对儿子的无限怜惜、体贴、依依难舍的深情。
心灵在纸上疾走,他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如涓涓流水,倾泻于字里行间,溶注于父亲的背影之中。
写到最后,他深情地呼告道: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平淡一语,蕴蓄着他对年迈父亲的刻骨相思。
二十二年后,当《文艺知识》编者问他写作这篇《背影》的情况时,他答道:
“我写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这种从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发出极大的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
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中“朱自清”这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这是由文品论及人品了。
(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清华大学增设大学部,聘请朱自清北上任教,在与教务长张仲述相见的两天后,朱自清即入住清华园担任教师。
B.朱自清重返北京后,孤独寂寞,工作辛苦,加上身体虚弱,常常夜不能寐,他强烈地怀念南方那段美好生活。
C.朱自清不能忘记南方的生活,难忘南方的山山水水和乡土人情,故而情动于衷,写下了《我的南方》这首小诗。
D.朱自清回答有关写作《背影》的情况以及作者对这一回答的分析,表明作者已由朱先生的人品论及他的文品了。
E.本文叙写朱自清重返北京后的一段经历,同时分析了他的作品,指出当时动荡的时局对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2)试从句式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部分的文字。
(3)朱自清朴素真挚的思想情感表现在哪里?
试结合文本有关内容加以分析概括。
(4)为什么说“在中学生心中‘朱自清’这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试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五、文言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试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①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
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
群臣皆曰: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祖曰:
“诸君知猎乎?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
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召平谓相国曰:
“祸自此始矣。
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佐军,则上心悦。
”相国从其计,高祖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
“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
”对曰:
“知臣莫如主。
”孝惠曰:
“曹参何如?
”何顿首曰:
“帝得之矣!
臣死不恨矣!
”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史记·萧相国世家》)
①律令:
法令。
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
②扼塞:
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引兵东定三秦引:
带领B.汉王数失军遁去数:
数落
C.何素不与曹参相能能:
和睦D.臣死不恨矣恨:
遗憾
2.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①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②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③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④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⑤帝得之矣!
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⑤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城大肆抢掠财宝的时候,萧何却独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收走了秦的律令图书,为汉王朝治理关中地区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完全否定了将领们“被坚执锐”“攻城略地”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之后,回到京城,认为萧何诛杀淮阴侯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D.萧何在临终前主动力荐韩信及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滕王阁序》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译文: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译文:
六、语文文字运用
下面的文段选自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刻画的是一个渔民的形象,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简要概括渔民形象的特点。
(4分)
他受了伤。
我从我站的地方看见他脸上有血;但是他绝没想到这一点,然后像先前一样出发了。
这时他向破船前进,时而随高山上腾,时而随深谷下降,时而没入起伏的泡沫,时而浮向岸的方向,时而浮向船的方向。
他艰苦地勇敢地挣扎,距离算不了什么,但是海和风的力量使得那挣扎可怕。
他终于挨近那条破船。
他离得那么近,再向前迈进一步,他就可以抱住它了。
就在这时,一股绿色的高山一般的海水,由船的那一面移向岸上,他似乎一下子跳了进去,船也不见了。
答:
七、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官场楷模”和“理学大师”。
他一生修身齐家治国.他的“修身十二款”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其中第一款是“主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慎。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第三款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第四款是“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这三款中,你认为哪一款最值得称道和效法?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复习 语文 模拟 试题 答案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