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何须染官气.docx
- 文档编号:27074209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27KB
大学生何须染官气.docx
《大学生何须染官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何须染官气.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何须染官气
高校学生干部沾染“官气”错把职能当权力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日前在开学典礼上直斥“学生官场怪状”,并批评现在部分学生“跑官要官”,功利心重。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社会激烈讨论。
高校学生干部在人们眼中一直都是充满青春热情、勇担责任的形象,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杨校长所说的“学生官场怪状”是怎么回事呢?
为此,记者走访了部分高校。
怪象1学生干部都学了些啥?
小张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大三学生,在学生会任职两年,已经做到了部长职务。
但就在这个时刻,她却断然离开了学生会。
“学生会工作很繁琐,两年来已经牵扯了我很多精力,现在最初的新鲜感已经消失了,我也该退出来好好反思一下了。
”小张告诉记者,大一刚入学时,还是顶着父母的压力进的学生会,“他们都担心这些活动会耽误学习,不过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既锻炼口才又锻炼能力,就参加了。
”
两年后她再回忆起自己进学生会的初衷,不由得感慨当时的单纯:
“现在想想,学生干部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还学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小张所说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是指学生干部们饭桌上的应酬。
小张说,通常在一项活动办完或进行中,学生会各级干部都会凑在一起吃个饭,但这顿饭吃的却并不简单,首先从座位的安排上,什么人该对着门坐,什么人该坐在中间位置,都有讲究。
为部长倒酒,给上级盛汤,这些也都是干事的必修课。
敬酒也是有说法的,从哪一位开始敬起,该说什么话,这些功课经过多次的历练,基本上每一位干事都能熟记于心。
“吃饭的时候酒是一定要喝的,如果别人怎么敬你都不喝,估计下次就不会带你玩了。
”
小张的同班同学小杨告诉记者,这样的吃喝应酬在学生干部中很普遍,职位越高频率也就越高。
尤其是到了“换届竞选的季节”,请老师和各相关部长吃饭也成了公认的常态。
“即使你不明说,别人心里也明白这顿饭的目的,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
”
对于小张来说,学到的还不止这些。
从大一起,她就逐渐明白了,不要和自己的上级唱反调,因为即使说了,他也不会采纳,还会对你有看法,最好是完全服从;有事想找老师商量,最好先通过主管的上一级干部,不要越级汇报,不然他会觉得你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要得罪与老师关系亲密的干部,不要显得很有想法,锋芒毕露……等等这一系列都让小张觉得,大学已经不再是她心目中的那个象牙塔了,而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怪象2活动丰富却不招待见
小张父母的担心也并不是多余的,在担任学生干部这两年来,她也记不清自己为了学校活动“翘”了多少课,“有时甚至一个月都在为活动的事奔波,确实有点身不由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干部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学生干部组织活动确实很辛苦,但最让人寒心的是,你费尽心思搞的活动,却没人响应,大家都不愿意参加。
”小张向记者抱怨道。
湖南某高校大四的小王用四个字来评价学生会搞的活动:
自娱自乐。
他告诉记者,学生会组织活动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流程部门自己做策划自己来组织自己拉观众自己做总结自己做评估,而且评估材料大多不属实。
例如活动的影响力,评估里通常都是“现场座无虚席”、“来了多少重量级嘉宾”、“气氛热烈”、“这些都是由于活动想法好、组织给力、领导英明”之类的套话。
学生活动很少去考虑是不是为学生服务,却是为了让自己部门扬威、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小张也认为,有些活动表面上是为同学们服务,但其真正意义就在于汇报给老师,作为一项自己的政绩。
像学生会组织的趣味运动会,规模挺大,前期宣传面也做得挺广,但最终能来捧场的几乎都是学生会内部人员。
“大部分同学对这样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即使有一些小奖品赠送,也很少有人买账。
”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分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部部长刘形觉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组织的活动对同学们而言实质意义不大,是为了办活动而办。
只要部门的领导者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把活动办得更加吸引人其实并不难。
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刘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学生会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组织,最大的特性应该是代表性,代表广大同学的呼声、利益,提出合理化建议。
所以更应该从同学的角度出发,为同学办实事。
学生会在职能设置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引领。
现在社团也承担了一定的活动任务,这时学生会所举办的活动就更应该具有育人价值和影响力。
活动应具备这样四个条件:
普遍性、内涵性、育人性、启发性。
只有具备了这些特性,校园活动才能真正吸引同学们参加。
怪象3学生干部成了“官”?
学姐学长在很多新生心目中都是和蔼可亲的,但一些刚进学生会的大一干事却对自己上级学姐学长的种种做法感到无语。
小张说,自己做干事时,部长就经常要求下面的学弟帮忙交手机费。
其他同学也经常会遇到替部长上课,给部长买饭、买水的要求。
通常这种情况下,小干事们都会选择默默接受,即使心里不舒服也不会拒绝。
一方面是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另一方面是不敢拒绝,怕会影响到自己以后在部里的发展。
刘晓东认为,很多学生干部都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错误的把职能当成了权利。
这不仅暴露出年轻人的不成熟,也说明部分学生干部没有认识到学生会最基本的代表性、服务性的性质。
而目前很多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式都是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干部官僚化的怪象。
刘形说:
“我和曾经的上级关系非常好,部门成员也像一家人一样,没有上下级区别。
我们的口号就是‘不用怕,有我在;不要担心,让我来’。
倡导‘家文化’,让每个人都亲密无间,所以工作起来都互帮互助,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会及时交流。
”
快评
学生干部,别沾染“官气”
衣着简朴、青春干练、谦虚单纯、认真负责、朝气蓬勃……
这些形容词,曾经是概括学生干部、尤其是大学各级各类组织的学生干部时,非常贴切直观的词汇。
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干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仅是学业优异,而且更富于社会活动能力,曾经是一个时代活力动力、正气朝气、理想希望的象征。
随着市场大潮的逐步浸染,大学生开始越来越深入地接触社会,并在各类活动中开始领教到社会风气的诱惑。
这其中,部分高校学生干部也慢慢地沾染上一些习气:
把学生干部的服务职能当做权力,把老师、辅导员视为上司,把同学、社团干事当做自己的下级,进而把社会上的一套吃喝玩乐的作风、做派、心态带入到大学校园,带入到学生干部中,自然,也就把大学生干部作风庸俗化了。
当你看见一张张原本洋溢着青春自信表情的面孔竟然也戴上官员化的自以为是的面具的时候,作何感想?
应该说,我们的大学生都是可爱的、有责任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我们的大学生干部也是充满理想、肩负责任、勇于创新的。
可惜的只是一部分青年人被享受、权力、钱权崇拜的思想诱惑了。
这些原本可爱的年轻人过早地复杂了、变化了、下滑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寄希望于高校和高校教师团体,负责任地为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干部设立榜样,善加引导,为他们的心灵和智能都提供净化和提升的动力和帮助。
还是那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大学生干部是优秀者中的一分子,爱惜他们,是我们的责任。
(光明日报)
大学生何须染“官气”
8月14日人民日报希仁
一些学生一入大学,便将“当官”视为“第一要务”,青春的脸上透出不该有的官气,对上阿谀奉承,对同学颐指气使,官场文化在一些大学生中颇具市场。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责任不全在学生。
人民日报一评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奖学金评定,还是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学生干部往往得到特殊关照;少数用人单位也存在选人不论学识,用人不讲本事的现象。
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一些学校干脆实行班干部轮流坐庄,一个班出现十几个班长的现象并不鲜见,即使没当上班干部,一些学生毕业时也不得不添上“干部”身份。
现代快报再评
正如评论提到的,一些大学生的“官”,忙着跟老师、同学搞好关系,把“关系学”当成真学问,把“荣誉簿”当成真成绩。
这恰恰是社会的投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官员,不正是靠“关系学”,靠虚假的政绩起家吗?
大学生染“官气”,终究本末倒置,不务正业。
但反对大学生染“官气”,并不反对大学生当“官”。
大学生的“官”是进入社会之前的预演,也是在校园内历练如何做好公共服务,假使大学生的“官”当到这份上,就是将书本知识用到社会实践,没什么不好。
大学生何须染“官气”
原标题:
大学生何须染“官气”
我的一个朋友近来很郁闷。
大学毕业时,求职很不顺,迟迟不能为用人单位相中;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总是不能进入状态;后来又开始频繁跳槽,心态也越来越浮躁。
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地找工作。
是他个人条件不好吗?
读大学时,他身上的种种光环曾经让许多同学羡慕——班长、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学生时代能当的“官”,他几乎一个不落;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大学里能拿到的荣誉,他几乎一样不少。
在外人看来,如此优越的条件,应该是“前途一片光明”。
与学生时代的“风光”相比,职场的反差为何如此之大?
原因可能很多,但根据我的了解,本领不足应该是主因,而本领不足则来源于学习不足。
以我这位大学得意、职场失意的朋友为例。
“忙”是他大学时代的真实写照。
忙什么?
忙着跟老师搞好关系,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忙着跟同学搞好关系,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在他看来,“读书无大用”,“关系学”才是真正的学问,“荣誉簿”才是真正的成绩。
于是,在最应该求学求知的年份里,他实在挤不出时间去学习,也懒得去学习。
但是,临近考试时,他总能找到老师要高分、拿学分;争夺荣誉时,他总会找学校表功绩、求名额;社团竞选时,他总要拉帮结伙、甚至大摆酒席。
最终,当一个个争来的光环照耀头顶时,他也自我陶醉,觉得自己是能人、强人。
但残酷的现实却将这一切击个粉碎。
我这位朋友的经历并非个例。
除了读书,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应该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和各种社会实践,无疑是培养这些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渠道。
但是,正如农民的主业是种地,教师的主业是教书一样,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专业知识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偏离主业,热衷于“当官”,沉浸于追名逐利,则是本末倒置,最终将得不偿失。
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并非个例。
一些学生一入大学,便将“当官”视为“第一要务”,青春的脸上透出不该有的官气,对上阿谀奉承,对同学颐指气使,官场文化在一些大学生中颇具市场。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责任不全在学生。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奖学金评定,还是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学生干部往往得到特殊关照;少数用人单位也存在选人不论学识,用人不讲本事的现象。
于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一些学生开始在这方面挖空心思。
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一些学校干脆实行班干部轮流坐庄,一个班出现十几个班长的现象并不鲜见,即使没当上班干部,一些学生毕业时也不得不添上“干部”身份。
因此,让学生回归图书馆,不仅需要学生自觉,更需要社会给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难得的积累期,正是系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黄金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讲,你积累有多厚,走得就有多远。
切不可早早陷入俗务,甚而沾沾自喜,那样短期也许“混”得不错,但也仅仅是“混”而已。
学生时代还是要有正确认识,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
近年来,一些学生一入大学,便将当“官”视为“第一要务”,青春的脸上透出不该有的“官气”,对上阿谀奉承,对同学颐指气使。
在一些大学生中,官场文化颇具市场。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责任不全在学生。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奖学金评定,还是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学生干部往往得到特殊关照;少数用人单位也存在选人不论学识,用人不讲本事的现象。
于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一些学生开始在这方面挖空心思。
然而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就开始郁闷了,求职很不顺,迟迟不能被用人单位相中。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总是不能进入状态。
论个人条件,读大学时,身上的种种光环曾经让许多同学羡慕——班长、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学生时代能当的“官”,几乎一个不落;大学里能拿到的荣誉,几乎一样不少。
在外人看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应该是前途一片光明。
与学生时代的风光相比,职场的反差为何如此之大?
原因可能很多,但根据我的了解,本领不足应该是主因,而本领不足则来源于学习不足。
“忙”是他大学时代的真实写照。
忙什么?
忙着跟老师搞好关系,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忙着跟同学搞好关系,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在一些同学看来,“关系学”才是真正的学问,“荣誉簿”才是真正的成绩。
于是,在最应该求学求知的年份里,他们懒得去学习。
临近考试时,找到老师要高分、拿学分;争夺荣誉时,找学校表功绩、求名额;社团竞选时,拉帮结伙,甚至大摆酒席。
最终,当一个个争来的光环照耀头顶时,他们也自我陶醉,觉得自己是能人、强人。
但残酷的现实将这一切击个粉碎。
大学生确实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应该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和各种社会实践。
但是,正如农民的主业是种地,教师的主业是教书一样,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专业知识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如果偏离主业,热衷于当“官”,沉浸于追名逐利,那么就是本末倒置,最终将得不偿失。
现实生活中,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并非个例。
一些学生一入大学,便将当“官”视为风物长宜放眼量。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难得的积累期,是系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黄金时期。
从某种程度上讲,你的积累有多厚,走得就有多远。
大学生切不可早早陷入俗务,甚而沾沾自喜,那样短期也许“混”得不错,但也仅仅是“混”而已。
高校社团内官气足成为部分学生敛财工具
“等着瞧吧!
不用多久这股热情就会凉下来!
大一新生就是冲动!
”新疆大学一位老生给热火朝天的社团招募新会员泼了一盆冷水。
9月21日,新疆大学主干道热闹非凡,道路两旁摆满了各大社团的宣传板,许多新生围着咨询、报名。
据了解,此次招募新会员活动为期4天。
“我报了《传播》、《生活副刊》、校报记者团、摄影协会、旅游协会、电影协会等7个社团,大学期间就应该多锻炼一下自己!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生姚明辰说。
像姚明辰这样同时报名加入多个社团的新生不在少数。
他们普遍认为,多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将来找工作有帮助。
社团里谁能得到锻炼
有意思的是,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
人文学院一年级研究生杜银萍说,“这对于找工作并没多大的帮助,因为社团提供的锻炼机会毕竟很有限。
”
杜银萍本科也是在新疆大学念的,她4年只加入过一个社团,把大部分课余时间用在学习上,拿了多次奖学金。
“我觉得很难谈得上锻炼,如果有,那也是社团的领袖、负责人锻炼的多一些。
”大四的王同学说。
据了解,每年社团新招入的会员几乎全是大一新生。
新生开始往往加入多个社团,但参加了社团活动后不久又退出了。
“我半个小时炒掉了5个社团。
”大四的小陈说,大一刚入校时想多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但是加入不久就发现这特别耗时间。
于是在参加完一次社团活动的某个晚上,给各社团的负责人逐个打电话,一口气辞掉了5个社团。
社团成了某些人敛财工具
新疆大学摄影协会主席郭庆翔曾经是爱心社的社长,对于很多社员加入不久便纷纷退出的现象,他觉得“很尴尬”。
“去年摄影协会招新会员时,有七八十人报名参加,两三个星期之后就不到40人了。
”郭庆翔说各社团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他认为这些同学退出社团有各种原因:
一些人开始同时加入几个,后来发现不符合自己兴趣就退出了;有些到了大二觉得功课紧或者挂科的,也会退出;大三大四很多忙着考研或者找工作,也很少参加社团工作了。
一些大三大四的学生告诉记者,有些社团充满“官气”,失去了其应有的民主、新锐的社团文化本质。
一位网友在博客上回忆:
大一时面对不遗余力自我宣传的各种社团,既感到新奇,又感到茫然。
这么多社团究竟参加哪个好?
经过考虑权衡,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其他3位舍友加入了英语协会。
交纳了20元会费和两张照片后,他们领到了会员证,但是后来的活动却少得可怜。
这位网友说其他加入别的社团的同学后来描述了相似的情况,于是他得出结论:
大学社团一方面成为了某些人敛财的工具,另一方面无知的大学新生成为某些人标榜自己拥有多少实践经历的资本。
总之,无形之间,“我们被利用了”。
“有些社团确实收会费,没有办法,因为学校能够提供的经费很少,没钱就很难开展活动。
”新疆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胡玉龙说,活动经费除了学校提供外,一方面是收取会员费,另一方面是找企业拉赞助。
当记者询问到他们学校每年加入社团的人员和后来退出人员数量各是多少时,胡玉龙表示不好提供,但是很多。
多彩的大学生活使更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不必再将精力投入到书本中,社会需要的是在大学生活中挖掘更多的潜力和素质。
究竟怎样才能永葆社团生机和活力?
换言之,就是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社团体制?
无论是郭庆翔,还是胡玉龙,有着丰富的社团工作经验的他们都说到“要多搞活动”。
胡玉龙说,没有活动社团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只有多搞活动才能使社团更有魅力。
郭庆翔告诉记者,自己锻炼得最多的是在爱心社。
那时候爱心社成员减少到20来人,很难开展活动。
他联系敬老院、中小学等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又组织向灾区、贫困学生募捐,最后爱心社成员达到将近80人。
而更多的情况则是,每年有新的社团诞生,但真正有影响的大学社团却不多,真正让学生得到有效锻炼也很少。
通过对众多学生社团的调研记者发现:
一方面,他们缺少对社团成员的奖励和惩戒机制,以致存在社团管理松散;另一方面,社团大多也没有相应的培训和长期的活动规划,社团活动质量不高。
很多学生加入社团是凭着兴趣去玩儿,真正具有热情的却不多,甚至有些学生表示“混个实践经历找工作容易”或者“好好混对评个优秀啊入党啊有好处”。
大学生何须染“官气”,是现社会的讨论热点,是现社会事实存在的现象。
青春的脸上透出不该有的官气,对上阿谀奉承,对同学颐指气使,官场文化在一些大学生中颇具市场。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责任不全在学生。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奖学金评定,还是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学生干部往往得到特殊关照;少数用人单位也存在选人不论学识,用人不讲本事的现象。
于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一些学生开始在这方面挖空心思。
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一些学校干脆实行班干部轮流坐庄,一个班出现十几个班长的现象并不鲜见,即使没当上班干部,一些学生毕业时也不得不添上“干部”身份。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专业知识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让学生回归图书馆,少染些官气,需要学生自觉,更需要社会给力。
正如农民的主业是种地,教师的主业是教书一样,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专业知识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偏离主业,热衷于“当官”,沉浸于追名逐利,则是本末倒置,最终将得不偿失。
风物长宜放眼量。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难得的积累期,正是系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黄金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讲,你积累有多厚,走得就有多远。
切不可早早陷入俗务,甚而沾沾自喜,那样短期也许“混”得不错,但也仅仅是“混”而已。
学生还是要有学生的样子知识才是王道
衣着简朴、青春干练、谦虚单纯、认真负责、朝气蓬勃……
这些形容词,曾经是概括学生干部、尤其是大学各级各类组织的学生干部时,非常贴切直观的词汇。
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干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仅是学业优异,而且更富于社会活动能力,曾经是一个时代活力动力、正气朝气、理想希望的象征。
随着市场大潮的逐步浸染,大学生开始越来越深入地接触社会,并在各类活动中开始领教到社会风气的诱惑。
这其中,部分高校学生干部也慢慢地沾染上一些习气:
把学生干部的服务职能当做权力,把老师、辅导员视为上司,把同学、社团干事当做自己的下级,进而把社会上的一套吃喝玩乐的作风、做派、心态带入到大学校园,带入到学生干部中,自然,也就把大学生干部作风庸俗化了。
当你看见一张张原本洋溢着青春自信表情的面孔竟然也戴上官员化的自以为是的面具的时候,作何感想?
应该说,我们的大学生都是可爱的、有责任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我们的大学生干部也是充满理想、肩负责任、勇于创新的。
可惜的只是一部分青年人被享受、权力、钱权崇拜的思想诱惑了。
这些原本可爱的年轻人过早地复杂了、变化了、下滑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寄希望于高校和高校教师团体,负责任地为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干部设立榜样,善加引导,为他们的心灵和智能都提供净化和提升的动力和帮助。
还是那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大学生干部是优秀者中的一分子,爱惜他们,是我们的责任。
(方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何须 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