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分析黑天鹅女主角.docx
- 文档编号:27071399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76KB
心理学角度分析黑天鹅女主角.docx
《心理学角度分析黑天鹅女主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角度分析黑天鹅女主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角度分析黑天鹅女主角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女主角蜕变过程
摘要: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电影为心理学研究的案例,可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有更为指导意义。
本文现实题材电影《黑天鹅》为例,展开写作,在电影中,女主角Nina面对心理问题因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现实的残酷与无奈一步步使得女主角走向精神崩溃,酿成悲剧的发生。
文章结合心理学理论,从梦的暗示、多重人格、自我束缚、强迫症、追求完美主义、过分孤独、精神分裂等入手,还原了女主人公悲剧产生的根源。
影片深入挖掘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女主角癫狂蜕变的经过,引人深思。
同时,文章针对电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挽救更多悲剧,提高现实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引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生存、生活压力逐渐增多,其导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如何发现、预防、治疗心理问题成为当今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其中,以“剖析案例--提出应对方案--将方案应用于实践”的心理疾病防范方案因过程简单、成效显著而最为受欢迎。
目前,常见的被剖析案例分为现实案例、艺术作品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样的案例更具有现实预防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工业发达,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多,欧美电影产业发展较早,体系完善,内容丰富,是电影产业的佼佼者,涌现出一大批反应现实的文艺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其也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选择。
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气质、性格、能力、信念、世界观等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在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带动和影响下,于1879年德国人冯德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开始了正式的心理学试验工作,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2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本课题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局部进行深入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从局部上升到整体,对性质相同的后续案例提供方案支持。
此研究方法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对心理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良好方法。
人是有思想的、有内心体验、有感情、有追求、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
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都不能脱离上述心理活动的范畴,也不能脱离支配上述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人活动的各个方面直接体现为心理驱动下的社会实践,其涉及个体或群体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要掌握人的内心活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状况,遵循其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及行为规律、探究其心理与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及根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心理问题的众多研究也促使心理学取得迅速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更要体现在心理方面。
同时,研究表明在现代化的生产、医疗、企业及行政管理、处理社会日益暴露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中,人的心理因素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也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
我们不得不面对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心理异常带来的个人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
也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研究心理学变得必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样心理学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和手段。
本文以电影《黑天鹅》为例,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深入剖析女主人公蜕变的过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剖析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电影《黑天鹅》剧情简析及女主人性格概述
2.1电影《黑天鹅》剧情简析
电影《黑天鹅》是一部女性题材电影,因故事贴近生活、引起共鸣,自2010年上映以来一直深受大众欢迎,其斩获第68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等多种奖项。
讲述的是纽约剧团要重拍《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离去,总监Thomas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要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白天鹅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的邪恶、狡诈、激情与淫荡。
Nina自幼便深受母亲艺术熏陶练习芭蕾舞,在出落成美貌动人的少女时,也已然成为纽约剧团的当家演员之一。
这次,她希望可以脱颖而出。
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是自己的强劲对手。
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
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还发现了背部的红斑与脚伤。
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
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
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
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Beth甚至当众发泄。
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
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
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
2.2女主人公性格概述
整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不健全的生活环境,使得其存在众多与众不同的心灵问题,同时也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性格。
女主人公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复杂的多重人格、自我束缚、强迫症、追求完美主义、过分孤独、精神分裂等。
当本不健全的脆弱性格超出自身承受能力、遭遇社会所带来的狂风暴雨时,我们可以预想悲剧的惨烈程度。
现依据故事情节的进展与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结合心理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剖析。
3.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女主人公蜕变过程分析
3.1利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案例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剖析案例法取得了快速发展。
研究表明,谢亚萍等[]对我国高校学生缺乏运动的不健康行为进行研究综述,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靖明等[]以药家鑫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公众的多种心理机制催生集群行为的产生,最终导致微博暴力的产生;刘正奎等[]针对2011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街头政治事件进行剖析,认为顺应民意,适时的进行疏导和预防是解决社会群体事件发生的根本因素,提倡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不同的集会体系;翟会诊等[]针对医院护理方面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应用综合性语言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
利用心理学在艺术案例剖析方面,目前研究的还比较少,尤其在内容涵盖面更广泛的电影案例。
所以,本文选择现实性更强的电影《黑天鹅》为剖析对象,得出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方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提出的方案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的共同问题,更能对未发生的问题产生预防作用。
3.2对女主人公的蜕变分析与研究
3.2.1梦的暗示
整部影片随着女主角Nina的梦境展开,在梦中她与魔鬼正共舞《天鹅湖》中的一段舞蹈,梦中她纯洁善良,恐惧无助,仿佛成为了魔鬼的傀儡。
在醒来之后Nina意识到这是区别于古典《天鹅湖》的版本,故事的结尾王子被魔鬼和黑天鹅所迷惑,而白天鹅化身的真正的公主却走向死亡。
心理学之父——著名的精神病专家弗洛尹德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
“梦是人愿望的满足”。
心理学认为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总之,梦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是人在睡眠时由于脑机能部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而产生的。
人在清醒时通过感官获取了客观环境中的大量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成为表象和经验。
在睡眠状态下,这些经验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现,这就是梦。
梦也是一种意识,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反作用。
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表现方式是电影心理学的一种传递方式,向公众暗示Nina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是整部影片的伏笔。
对于主人公Nina来说,这非比寻常的梦令主人公记忆犹新,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忘记的。
后面发生的一切,如出演《天鹅湖》等,使得主人公一步步的走向梦境中所述的一切,更加坚信先前所做的梦为预见梦。
心理学认为,预见梦是把具体生活体验相关的各种可能性做预先拼合,即不是直观的预见到未来,而是通过做变形的梦来象征性的预示未来[]。
此外,心理学认为梦具有四大作用[],分别为:
(1)有益于维持人脑的正常功能;
(2)有利于调试人的心理;(3)有益于激发人的灵感;(4)具有自我暗示和期待的作用。
梦具有暗示作用,何况是非比寻常的奇异之梦?
影片中主人公的奇异之梦很大程度上对主人公的艺术生涯起到暗示作用,这也可认为是女主人公蜕变的基础。
3.2.2多重人格
影片中,Nina惧怕表现出色的舞者和总监发生关系,抗拒她从而成为自己表演的代替人,见到她Tutu临时代替自己排演时,愤怒顿时涌没理智;甚至在最后演出时,幻觉见她要与自己抢夺角色,甚至歇斯底里引发血光之灾。
当Nina突破日常道德的内心禁锢,开始接触到性欲,她也一步步地揭开自己内心的“恶”。
她自己也变得相当妒忌与憎恶,从那个循规遵矩的顺从者,一步步地触碰到自己内心所隐藏的激烈的阴暗面,然后撕裂结痂,直击心中的真“恶”,并与之反抗。
慢慢的,她从镜子里看到幻觉,看到另一个自己露出诡异的笑容并自虐。
可以看出,主人公体现出了典型的多重性格特征,混乱战胜了理智,一切都变得扭曲。
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是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
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
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在影片中,Nina出现了多重人格,尤其到剧情高潮部分幻觉尤为强烈。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Nina的不同人格类型:
(1)母亲,象征着被内化了的超道德感、权威;
(2)导演,又是权威、又是内心的智慧老人,引导着Nina的成长,让Nina认为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羁绊;(3)假想敌Lily,是Nina压抑了的本能愿望。
这些身份所代表的形象在主人公内心有着深刻的烙印,他们的所做所为都在影响和感染着女主人公。
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
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
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
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
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强大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心理学认为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
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
多重人格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当二重身一开始出现,Nina的生活开始陷入混乱,伤痕和血迹都预示着警告,警醒着Nina要学会去释放压力,且要控制她的“恶”。
她一次次的躲避,一次次的忽视,因此到了最后,二重身造成了她严重的错觉与精神迷离,她心中的“恶”在上台展现黑天鹅之前的那一刹那彻底爆发。
她的幻觉让她彻底失去了自我:
欲望带来的憎恨让她以为别人要抢夺她的角色,而因此,当她看不清自己,看不见Nina,彻底化身为黑天鹅时,她的内心,被彻底的摧毁了。
3.2.3自我束缚与强迫症
影片中,女主角Nina有一个强权、控制欲望极强、期望值极高的母亲。
丈夫的缺失、事业的失利,母亲把女儿视为精神支柱,视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
“为了生下你,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像一句咒语,禁锢着Nina,只能做一个乖女儿,听妈妈的话,包括从被迫小弹钢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脱衣服、剪指甲,用爱控制着女儿,干涉着女儿的隐私。
从小被迫去学芭蕾舞,长大后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
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女儿只能这么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母亲,对得住家庭,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束缚。
妈妈的愿望、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Nina,并且内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标。
于是,可以看出Nina和母亲的关系便是母亲用压力和期许来引导或者是纠正Nina的前行方向,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绪。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如导演、Lily等的启发,Nina对控制、束缚的代表妈妈发出怒吼:
滚,并告诉她:
“你的乖女儿死了”。
当母亲发觉“黑天鹅”这个角色吞噬了女儿,为时已晚,母亲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深深的植入女儿内心,对成功的向往、好胜心、追求完美比其他所有的一切更胜一筹。
从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有典型的自我束缚、强迫症的心理表现。
成长的过程不只有快乐,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惧,还有有很多的欲望、诱惑,该何去何从。
所有这些方面都形成Nina内心的冲突。
此外,抑制不住的抓挠、厌食或者贪吃都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表现,而片中的母女无疑都有此类的病症,不同的是母亲的是强势的外显,而女儿显得精神薄弱。
自我束缚、强迫症是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是心理疾病产生的主要诱因。
其主要性格特征是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
研究表明,强迫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占总人口的1%~3%[]。
此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形成习惯;同样,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潜意识,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当女儿的自我束缚经过长期的训练转化为主人公的自我的习惯,习惯是人本性的一种体现,中国有句古话: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习惯难以改变的现实。
影片中,母亲发现女儿的人格正在走向没落的时候,却无能为力,因为母亲的反对与女儿的习惯产生了冲突,而这样的习惯正是母亲长期训练的结果。
母亲反对的越激烈,女儿的反抗就越激烈,看见自我束缚的危害之严重。
3.2.4完美主义与妄想症
整部影片中,主人公对角色非常的重视,许多细节展现出主人公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如在最后的演出中,Nina一开始不小心动作失误,自身也对自己不满意,但最后的演出却是成功的。
演出结束后Nina来到化妆间,又发现Lily在化妆间里,并讽刺地说不如把黑天鹅的角色让给她,于是两人激烈地争吵起来,Nina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Lily——当然,这个Lily也是Nina自己。
Nina把Lily的“尸体”拖进了洗手间,当她再次进入化妆间,鲜血从门缝下流出来,Nina用毛巾堵住了门缝。
就在这时,Lily却敲门前来向Nina祝贺,称赞她演得很好。
Nina惊讶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当她再去检查毛巾时,下面根本没有鲜血,洗手间里也根本没有尸体。
这时她发现她刺的是自己,玻璃还留在自己的腹中。
可以看出,主人公有典型的追求完美主义倾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追求完美固然重要,但过分追求完美就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心理学家巴斯克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特性:
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
完美主义者往往是以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关注点,总是给自己和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当人、事、物令他不满意时,他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厌恶和斥责。
追求完美是完美主义者终身的追求。
然而,研究表明追求完美主义却并不是完美的心态,其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心理学研究表明,完美主义的危害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完美往往是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越高压力越大,而完美的目标往往不能达到,这时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压力和挫败感导致自我否定等消极思想,这样就削弱了一个人自信乐观的精神。
(2)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完美主义者总是喜欢说:
“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
”他们看问题往往只有完美或不完美,成功或失败两个点,这是一种容易走极端的思维方式。
他们一味追求完美,将思维局限于自己的完美计划,忽略别人的建议。
这就导致了他们容易固执,钻牛角尖。
(3)对行为方式影响。
一些人总是只投入百分之二十的时间以获取百分之八十的完美,而完美主义者却希望用百分之百的时间获取百分之百的完美。
这就像买电脑一样,有些人追求高性价比,有些人不在乎电脑的价钱,只追求高端的配置。
追求高配置电脑的人有忘记money的倾向,完美主义者有忘记时间的倾向。
(4)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一个完美主义者往往对别人的能力不够信任,认为别人无法达到他所要求的完美标准,而且完美主义者在对个人严格要求的同时往往也会严格要求别人;以强迫性人格影响自己的同时也以强迫性人格影响别人。
对别人的苛求导致了别人的反感,对个人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主人公对自己的近乎完美的严格要求,令其精神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接踵而至,比如精神精神分裂、妄想症、恐惧症等。
影片最后在卫生间中的自我伤害不正是在精神分裂、妄想症、恐惧症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吗?
因为精神分裂,所以会把自己想象成别人;因为恐惧症,所以对竞争对手Lily保持时刻的谨慎;因为妄想症,所以把竞争对手Lily想象的过于邪恶,把其对自己的伤害无限的妄想扩大。
Nina走了,但也走向了重生。
“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室,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Nina经历了滴血的成长经历,破茧化蝶,最终获得人格上的重生,真正迈向了人性复杂的完美。
我们常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殊不知一个角色同样能引发血案。
Nina的所为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反抗,死亡没有什么可怕,正如拉伊诺夫所说:
“你应该多多工作,虽然工作就是折磨。
耐心地忍受痛苦,痛苦变成欢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人人痛苦诞生的快乐,这就是崇高的艺术开端”[]。
不朽的名声成了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为追求成名而杀死真我的不在少数,影片不过是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这一现象而已。
3.2.5孤独等于慢性死亡
影片中,主人公Nina在28年的生涯中,因为家庭的缘故,不可能享受到像其他同龄人应有的欢乐和幸福,其一直处于母亲的严格监督之下,当然母亲也应该是与她交流最多的人,凡一切的额外的与成功无关的活动均被母亲否定,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这从一定程度上为主人公孤独的性格埋下了温床。
影片中,Nina去Thomas办公室时,显露出只有10岁小女孩才有的羞涩。
这样一个细节间接表明了Nina与人交际尚缺乏熟练性,不善于同陌生人交往,这是交际圈小的一个反应。
一定程度上映衬了主人公长期生活中的孤独。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他所处的关系所造成的。
没有关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他可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与朋友或配偶、亲人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观念的愉悦,另一种是没有关系,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孤独。
所谓孤独,是只有在同人的接触关系中才能体会得到的一种东西,这即是说,我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才能感受到孤独[]。
社会心理学认为,孤独与交往是一对悖论[],两者相互弥补来更好的完成一个人的美好生活。
在交往中,在实践中,人会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在孤独中,人回归自我,整合自我。
孤独时,交往就成为派遣压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
总之,幸福的生活需要注重交往与孤独的平衡。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而影片中,对女主人公而言,孤独状态相对于交往占压倒性优势,繁重的工作、精神压力不能通过交往得以释放,久而久之的超负荷精神势必造成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妄想症等。
孤独不亚于慢性死亡。
4.由女主人公性格蜕变所产生的思考
4.1悲剧产生的思考
整部影片贯穿了太多的转变,从“天真无暇”到“心理扭曲”,从白天鹅的善良到黑天鹅的邪恶,从活生生到生命陨落。
转变的程度惊心动魄,映衬分明,发人深省。
Nina的悲剧是个人和其所处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呼吁健康的成长环境,呼吁社会的关心和仁爱。
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良性心理的形成,对社会有更大更好的接受能力。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影片中剧情的残酷性、非人道性,殊不知“善于恶乃是动态的统一”[],一个正常的人在人格方面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两面性”——极致的善,极致的恶。
为什么不能让擅长白天鹅的Nina和擅长黑天鹅的Lily共同完成演出任务呢?
唏嘘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艺术的常青树中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4.2拯救女主人公的对策
影片中Nina悲剧的发生不是上述分析的某个个心理学现象单独作用的结果,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各种现象综合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治病救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结合Nina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救治措施:
对于Nina个人,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拓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在与人的交流中树立生活的信心,这样可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其可以解决分析中提出的孤独等于慢性死亡的问题;同时,在交际中可以寻求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知己,可以诉说内心的焦虑和疑惑,给自己释放压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出现强迫症、自我束缚等心理问题;在与人的交流中慢慢成长,懂得周围接触人类的真实内心,避免一些误解的产生,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女主人公对Lily的误解是整个悲剧产生的动力。
其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为,保持平常心态,试想如果有这样的正常心态,Nina还会那么争名夺利吗?
再次,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当一方面的兴趣遭受挫折时,可以用其他的兴趣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其可以解决对完美主义过分追求的问题;同时,注意力的转移也可以避免过分纠结一单一事件,如片头的预见梦的问题。
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对于社会而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救治体系,关心心理疾病患者。
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基层心理服务教育平台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
(2)完善各领域心理素质评估体系,通过科学的评测手段及时准确发现心理问题;(3)建立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开发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心理素养培训课程体系。
试想若存在健全的社会心理救助体系,在Nina深陷“艺术”泥潭不能自拔时,母亲、同事对其多一份关注,及时到相关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悲剧相当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在反思Nina悲剧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从中有所启示,对那些像Nina一样的心理高危人群有所帮助。
先天的秉性、后天的生活环境使人们的发展形势多种多样,若能超脱自我的狭隘,以更加淡定、从容、悠闲的心态看待复杂多变的人性,就多了一份宽容和游刃有余的力量[]。
5.全文总结
本文结合影片《黑天鹅》中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客观存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对完美主义的过度追求、多重人格、妄想症、自我束缚等是主人公心理崩溃、精神分裂、最终走向死亡的思想根源,在面对心理问题却无法释怀、不能寻求正常有效的心理求助,最终酿成花季少女的陨落。
悲剧的强大感染力让我们再次坚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不亚于身体健康,一个健康的灵魂才是成功的基础。
全文在结合心理学知识深入分析产生主人公走向悲剧的主客观因素外,还提出了解决心理疾病的自我救治和社会救治措施,认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安排生活、拓展交际范围、培养多种兴趣等),完善良好社会救助体系,关心心理疾病患者将进一步减少悲剧的发生,其对发现救治现实社会中的同类问题、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个人都能使生理、心理和谐发展,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舞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角度 分析 天鹅 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