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 上册课外阅读理解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070574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85.26KB
精品七年级 上册课外阅读理解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精品七年级 上册课外阅读理解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七年级 上册课外阅读理解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精品】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
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么复杂?
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老人摇摇头说:
“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
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
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③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很多书,有《泰戈尔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的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
家人面面相觑:
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
大家断定书中藏有纸钞,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
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
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某某。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寄出那些书。
④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
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⑤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
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
祝您新年快乐!
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
“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老人说:
“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
”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⑥想来也是。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阅读文段,完成表格。
主要情节
老人的心理
A________
期待
老人赠言寄书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2)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
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
“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
(3)选文第④段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老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最少答出两点。
(4)联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第⑤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答案】
(1)老人造福梓里;等待;老人收到贺卡;兴奋
(2)通过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收到贺卡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3)老人在想:
①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到书后都无动于衷?
②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予都不知感激?
(4)因为没有感激之心,即使受到别人再多的关爱,今后也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考生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结合表格给出的提示,进行补充,注意情节的发展。
A处结合“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分析得出:
老人造福梓里;B处结合“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
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得出,老人在等待;C处结合“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
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
祝您新年快乐!
”得出:
老人收到贺卡;D处结合“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
‘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得出,老人很兴奋。
(2)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的鉴赏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是动作描写;“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是语言描写。
通过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收到贺卡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3)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能力,考生应结合“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分析老人的想法即可。
答案不唯一,如:
①难道这些孩子情感都那么贫乏?
②如果孩子们真是都没有感激之心,那我们的后代就让人担忧了。
(4)本题考查考生语句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结合“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分析得出,没有感激之心,即使受到别人再多的关爱,今后也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故答案为:
⑴老人造福梓里;等待;老人收到贺卡;兴奋
⑵通过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收到贺卡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⑶老人在想:
①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到书后都无动于衷?
②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予都不知感激?
⑷因为没有感激之心,即使受到别人再多的关爱,今后也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点评】⑴本题为阅读基本题型,考查考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考生要认真阅读,找准答案要点出处,尽量用文本内的语言来回答。
⑵对语句的赏析,是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考生要从语言的表现手法、修辞角度等进行分析。
⑶考生要根据语句内容进行揣摩人物的内心,在想象时要合理,要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揣摩。
⑷考生要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来进行分析,要有深层次的认识。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
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
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
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
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
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
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
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
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
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
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
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
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
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
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
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
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
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
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
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
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
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
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
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
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
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
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
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
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
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答案】
(1)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2)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3)“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
(5)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散文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通读全文,把握关键词,提炼关键信息,概括作答。
这篇散文围绕“素颜如雪”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首段描写银器素雅引出主旨;第二段描写栀子花开的素洁美好;第三至第五段描写张岱和季羡林文字的素洁干净,体现了他们清绝的风骨;第六至第七段描写了林风眠和吴冠中的画作娴静清远;第八段讲述了钱钟书夫妇爱情的素净;第九段描写了唐诗宋词中的清远安然。
以上事物统一传达出素净清洁的气质,深刻表现了素洁的主题。
(2)本题考查对散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段落内容和其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作用。
第一段为文章开头,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作者由“素”的银器展开对素洁气质的思考,引出后文;内容上开门见山,直接点出“素颜如雪”的主旨。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词语所在句子和段落的具体意思来分析其含义。
“好文字”在第四、五段分别代表张岱和季羡林的文字,第四段写张岱的文字清淡、素净、纯粹;第五段写季羡林的文字素洁干净、质朴无华、清新自然。
可知这些就是“好文字”的具体特征和要求。
(4)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解答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分析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感情即可。
将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季先生是本体,“清寒的梅”是喻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梅树的清绝风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季先生素净纯粹的人生境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季先生风骨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标题内容和文章主旨具体分析作答。
整篇文章都在通过不同意象和事物表达作者对“素”的喜爱和赞美,题目“素颜如雪”起到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是文章行文的感情线索。
同时,用比喻手法把素颜比作雪,在生动形象地表现“素颜”洁净的特点的同时增强了语言的优美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1)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2)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3)“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
(5)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章内容,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一一作出回答。
3.现代文阅读
只要有爱,就是无价
①刚到北京,天空中飘着小雪,一阵风刮来,让人感到丝丝凉意。
北京的朋友知道我喜欢吃火锅,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腾腾的铜锅,锅子的烟囱高耸,烟囱的盖子大开,烧滚的锅子热气滚滚,弥漫在整个屋子。
②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一些牛肉卷饼,然后把菜单推到我的面前,叫我点一些菜。
我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
跑堂的过来,看了菜单,好意地探询:
“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
”
③“对了,我喜欢吃鳝鱼!
”
④北京厨子炒的鳝鱼果然美味,香、脆、鲜美,骨头也剔得干净,没有一点渣子。
⑤“老师怎么爱吃鳝鱼的呢?
”北京的朋友问。
⑥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事。
⑦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
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⑧为什么要低着头呢?
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姊妹就有十八个,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
我们从来不要求妈妈买来吃,妈妈非常了解我们的心理,于是她经常向卖鳝鱼的人央求,拜托他们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地丢到大锅熬煮。
⑩为什么洗也不洗?
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⑪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去,汤水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⑫鳝骨汤熬好时,夜已经深了。
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炙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
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的,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⑬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特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⑭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⑮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
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突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去外地念书,偶尔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入了那平凡的汤中,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⑯“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就会一边怀念起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我对北京的朋友说。
⑰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
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⑱吃完火锅,我漫步在北京街头,此时雪花漫天飞舞,我回想着妈妈熬制的鳝鱼骨汤的味道,感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那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一些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
⑲谁能告诉我鳝鱼骨头一斤多少钱?
面包皮一袋多少钱?
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
⑳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①淋漓 ________ ②鲜血________
③炙热________ ④咀嚼________
(2) 文中⑦~(15)段讲述了什么事?
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4)文中“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中的“魔术”一词有什么妙处?
(5)文中第⑱段写“此时雪花漫天飞舞”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烘托出“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6)如何理解文中“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lí;xuè;zhì;jué
(2)在小时候的艰苦岁月里,母亲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被炒鳝鱼的美味所诱惑,却因为其价钱贵吃不起而无奈的心理。
(4)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费尽心思、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让“我”感受到在艰苦生活中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惊喜,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5)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回味母爱倍感温暖的心情。
(6)这句话是说那些廉价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有了爱而无价,更是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是无声、无私,是无价的。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赞美之情。
(7)参考示例:
①从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要来鳝鱼骨熬汤,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
②从母亲要面包皮、鳝鱼骨、熬鱼汤、炸鱼骨等,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聪明、能干。
③从母亲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可以看出母亲乐观、热爱生活。
【解析】【分析】
(1)此题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血”是多音字,“鲜血”应读作“xuè”。
(2)文章第七至十五段,作者主要回忆了小时候母亲要来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的事。
读懂故事,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
(3)结合句子中的“凑”“盯”“吸”“低”等动词,可以看出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以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我想吃鳝鱼想到家里没钱心里感到无奈的矛盾与难受。
(4)“魔术”原指一种神奇、变幻莫测的杂技艺术,在文中用来形容母亲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妙,可以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母亲对我们这些孩子的爱之深。
(5)结合十八段的内容来理解,“此时雪花漫天飞舞”这句环境描写烘托了“我”会想到母爱时倍感温暖的心情。
(6)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一句,意思是因为有了爱,所以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变得无价,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
据此分析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即可。
(7)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与母亲相关的事件分析,围绕“关爱孩子、勤劳能干、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等具体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lí;xuè;zhì;jué
⑵在小时候的艰苦岁月里,母亲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⑶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被炒鳝鱼的美味所诱惑,却因为其价钱贵吃不起而无奈的心理。
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费尽心思、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让“我”感受到在艰苦生活中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惊喜,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⑸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回味母爱倍感温暖的心情。
⑹这句话是说那些廉价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有了爱而无价,更是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是无声、无私,是无价的。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赞美之情。
⑺:
①从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要来鳝鱼骨熬汤,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
②从母亲要面包皮、鳝鱼骨、熬鱼汤、炸鱼骨等,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聪明、能干。
③从母亲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可以看出母亲乐观、热爱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
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
⑵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按照题意结合语句的内容和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结合语句的内容,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语句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内心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段,相关的内容进行回答。
⑹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⑺本题考查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人物形象要全面了解,结合文章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归纳概括。
注意题干的要求。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
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
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些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
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
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
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
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池水又澄澈得能照见她的影儿,大地也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神通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七年级 上册课外阅读理解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精品 年级 上册 课外阅读 理解 技巧 习题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