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导向(优先)型贸易政策的形成背景、影响、调整方向及措施.ppt
- 文档编号:2706597
- 上传时间:2022-11-08
- 格式:PPT
- 页数:20
- 大小:2.30MB
中国出口导向(优先)型贸易政策的形成背景、影响、调整方向及措施.ppt
《中国出口导向(优先)型贸易政策的形成背景、影响、调整方向及措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出口导向(优先)型贸易政策的形成背景、影响、调整方向及措施.ppt(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出口导向(优先)型贸易政策的形成背景、影响、调整方向及措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形成背景经济现状分析及政府动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评价经济的调整方向及措施11223344一、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形成背景1.1.世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特征在原料进口替代的基础上发展出口替代工业,即把出口替代与进口替代结合起来原来出口初级产品,日益增加对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提高附加值地域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装配加工工业世界代表国拉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科特迪瓦亚洲“四小龙”2.2.出口导向型经济在亚洲的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在亚洲的发展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成功的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以日本为首的东亚国家相继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东亚各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十年的高速增长,相继实现了现代化。
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经济发展理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其倡导者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对外贸易总是在一定的国际经济关系中进行的,离开国际经济关系背景孤立地谈贸易的作用,就不可能正确解释实行外向型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真正原因。
东亚国家实行这一战略所取得的成功是有其深刻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的。
从50年代起,美国出J政治目的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代价的美国一直相对保持其国内市场的开放状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市场一直处于开放状态。
而东亚各国是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随着日本由战后初期的劳动导向型出口阶段步入更高层次的工业化阶段(规模导向、生产线导向和知识导向),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始是“四小龙”,接着是东盟和我国也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从而出现了比较优势再循环的现象。
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19501974年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是日本跻身经济超级大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及东亚其他国家通过迅速的结构优化而创造的经济奇迹与美国所倡导的贸易秩序不无关系,美国的进口市场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发挥了巨大的向心作用。
东亚国家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取得了成功,应该说是离不开这种特定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的。
3.3.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背景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背景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国际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连进行普通贸易都很困难实行开放政策后,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关系出现重大转机;中国的海外市场扩大国内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视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严重滞后政策国情:
国内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距市场近自80年代以来,我国也加入了东亚出口导向战略的行列。
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特别是80年代末以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增。
我国成了鞋帽、纺织、箱包、旅游产品的世界头号生产与出口大国。
自1984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迅速。
世界银行有关研究报告揭示,在1995年引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需求因素中,投资因素占31.5%,消费因素占50.8%,净出口则占17.4%,净出口劳务约占1.5%。
应该说,近十余年我国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正确的,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自1978年到199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多亿美元猛增至3000多亿美元,增长了13倍,同期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跃至第10位。
这一变化的贸易经济学含义是由小国贸易向大国贸易的转折,对我国来说,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外贸环境的形成和随之而产生的新问题90年代中期,我国外贸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大国贸易通常所具备的一些特征:
贸易规模大型化,挤入贸易大国行列。
199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约为3400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
市场容量与出口供给能力空前增大,进全球贸易大国普遍的关注。
我国己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进口额超过除新加坡外的东盟6国进口总和或东欧转型经济国家之和,亦大于墨西哥和巴西的总和。
另一方面,我国已成为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性供给者,纺织、鞋帽、箱包等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
进出口意向开始左右或影响某些重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大国贸易不同于小国贸易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大国的供求能左右国际市场价格,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贸易条件。
如近几年我国的进口举动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初级原材料和农产品国际价格的波动。
在出口供给方面,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国,左右全球此类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经济特征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从而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阶段特征中国处在主要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品、一般家电制造业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宏观政策特征给出口企业提供减免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和出口保险等,目的在于降低出口成本,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出口竞争能力。
给出口生产企业提供低利生产贷款,优先供给进口设备,放宽进口配额;原材料所需外汇,大力引进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建立出口加工区等,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创汇能力。
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形成原因分析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极端进口替代型战略使中国经济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极端的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
在这一时期,我国大力进行进口替代工业的建设,一些基础原材料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当时,我国出口及贸易收汇主要依赖农副产品及矿产品。
出口的目的是为了支付基本的进口所需的外汇,而进口则主要是为了建立自主的工业基础。
这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然而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特别是保护缺乏效率的工业带来的扭曲,如利息率定值过低(导致本来稀缺的资本流向了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比重过大),本币定值过高从而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强化了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以及在封闭自守的状况下缺乏国际交流带来的国际竞争能力低下,国民经济低效率运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
鉴于进口替代政策的不良影响,我国此后进口替代型政策逐步减少,出口导向型政策不断增加,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逐渐向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转变。
(二)日本、亚洲四小龙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获得成功的示范作用二战后,日本抓住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直接在原来进口替代模式的基础上转向实施出口导向模式,以增加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取得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国际上获得巨大的成功。
随后,亚洲的“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于上世纪60年代效法日本,由进口替代转向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实行鼓励和刺激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和措施,同样开始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至上世纪80年代时,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1960年至1979年的19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香港为7,新加坡为74,韩国为71,台湾(1960年1978年)为66。
而同期所有中等中收入国家的此项指标仅为38。
接着泰国和马来西亚也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实施出口导向模式,同样取得了良好效果。
1974年1993年间,上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为75,是西方发达国家的2倍。
可以说出口导向模式的实施推动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日本、亚洲四小龙及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功对中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国际贸易一些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以下三种理论对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带来的经济增长给予了解释,这些理论为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1)、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按照劳动生产率或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本国可以改善国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带动经济的增长。
(2)、新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本国政府凭借生产扶持、出口补贴等出口激励政策和关税、配额等进口保护手段,使国内具有动态规模经济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或者使具有静态规模经济的企业在市场上谋取更大份额,实现垄断利润由国外向本国转移,增加本国的国民净福利。
因此,由出口鼓励政策带来的出口扩张,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并通过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和引入竞争机制等途径,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3)、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该理论认为,出口的增加会导致出口企业收入以及其他企业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生产企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增加收入,引发新一轮消费需求的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产生数倍于最初出口收入增量的增加,即所谓乘数效应。
在这三种理论中,第一、二种理论更多注重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变化,第三种理论主要考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
二、经济现状分析及政府动态1.1.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现状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以来,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但总的来看,中国处于世界制造业供应链的低端,主要进口商品为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技术、资本产品,出口的是以原材料、中间产品为投入品的加工贸易产品和最终消费品。
出口商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产品为辅,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居于劣势。
中国的外贸出口完全是一种粗放型出口模式。
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可替代性,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国家(如一些发达国家)往往也会转而购买本国与进口相竞争的产品,尽管本国生产此类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
此外,出口导向战略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高,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当下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实质上属于粗放型、出口产品可替代且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外贸战略。
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难以维持:
1.贸易摩擦日益增加。
近年来,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使外贸环境有所恶化,我国原有的贸易格局将会改变。
2.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
客观上,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必然带来人民币汇率升值;主观上,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人民币的升值成为必然。
人民币的升值必然会带来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的上升,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下,出口额一定会减少。
3.资源瓶颈问题。
原来出口的低端产品对国内资源消耗严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将会从政策上限制那些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
在没有相应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前,这必将影响总体出口水平。
2.“2.“十二五十二五”期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期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已出现增长缓慢的趋势。
据统计,2010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1577.6亿美元、13052.1亿美元和134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7.3%、12.7%和3%,分别占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34%、35.8%和34.8%,因此,即使从数量上看,目前加工贸易也不足以构成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了。
但是,尽管加工贸易目前发展缓慢,且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认为,加工贸易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客观存在,今后仍将是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在新的形势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实,我国仍然需要发展加工贸易。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因噎废食,而是需要痛定思痛,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并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目前及今后十年,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目标是:
作为我国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通过延长国内产业链以及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国内收益;应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以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加工贸易发展与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切实完成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出口 导向 优先 贸易 政策 形成 背景 影响 调整 方向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