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docx
- 文档编号:27059016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91KB
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docx
《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摘要]科学技术在全方位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微电影这一全新的电影形式应运而生,在制作方式、艺术特色、传播方略等方面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成为一种为专家学者和一般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新型电影形式。
[关键词]《一触即发》微电影传播特征《老男孩》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媒体形态不断出现,深刻改变着传媒格局,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相互竞争时期,在中国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中国网民规模的不断壮大,Web3.0时代到来,大量的网络新媒体迅速地兴起,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微电影在这种复杂的媒介环境下迅速勃兴,并依托新媒体给网民带来新的视听享受。
几年前,网络上出现了如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筷子兄弟的《男艺妓回忆录》、还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等短小视频内容,很快引起广大网民的相当关注并形成一股投资与创作热潮,有人将这些讲述一个短小故事及说明某个主旨的短小视频内容称之为“微电影”。
2010年12月,由香港电影明星吴彦祖主演的90秒好莱坞级微电影《一触即发》首映,引起巨大反响。
《一触即发》有着好莱坞大片的叙事风格,剧情扑朔迷离、悬念重重,画面惊险刺激、色彩绚丽。
电影故事发生在香港,男主角吴彦祖现身酒店执行任务,却遭神秘黑衣人跟踪追击,危急时刻他纵身从顶楼跃下,殊死较量由此展开。
在另一位绝对主角――凯迪拉克的帮助下,吴彦祖不断化险为夷,并出其不意地杀出了一个180度的回马枪――“微电影”一词正式走人人们的视野。
一、微电影的概念
如果说网络电影是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新媒体电影是草根文化的便捷化扩散,那么,微电影就是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互相妥协的产物。
单从制作手法、传播途径以及播放平台而言,微电影和网络电影、新媒体电影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艺术传播,在互联网、手机这类新媒体平台播放。
但相比较而言,微电影要求制作团队更专业,制作水平更高端,形式短小精悍,人物形象突出,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2010年12月,由豪华汽车品牌凯迪拉克与好莱坞著名创作班底联手推出的90秒微电影《一触即发》被称为是第一部微电影。
但之后,有人就将同年由优酷推出的《11度青春系列》一并归到微电影的行列,使得微电影在起始时间上的界限变得模糊。
而学者对微电影的界定也各不相同。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
微电影,对于艺术性的要求不高,要求的是“短、快、精”,讲究的是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均可拍摄。
微电影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最早的电影如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水浇园丁》、《婴儿午餐》、《火车进站》等似乎也可归入微电影的范畴,但经过100余年电影艺术家的努力,电影已经成为一种高端艺术,普通人难以涉足。
目前微电影主要以免费的形式供大家观看,这与传统电影以实体院线为平台有着较大区别。
其“微”字已暗示出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差异:
(1)在时间上的区别,即时间上的短小,有的微电影不足30秒,多的也不过30多分钟;
(2)在成本投入上几千到数万;(3)在制作周期上数天即可完成;(4)内容上短小、精悍。
这些特点决定了微电影较传统电影在拍摄门槛上要容易得多,这也是吸引广大普通大众参与拍摄的原因之一。
尽管不少从事专业电影制作的人士不屑谈及微电影,认为太多的粗制滥造的视频被冠以微电影之名,缺乏专业电影的品质,但现在也有不少专业人士投入其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
《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作者康初莹将微电影的营销方式特征归纳为四点:
草根互动性、微营销性、借微博之势、广告电影化,提出微电影营销,应淡化产品释放品牌,以品牌核心理念作为故事主题进行制作,加以后期推广,使品牌概念在网络平台的互动中深入人心。
安徽大学朱佳佳的硕士学位论文《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广告营销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背景特点,总结得出微电影广告产生的原因,根据微电影广告自身特点分析病毒式营销是微电影广告传播的最有效方式,从4P的框架出发分析它的营销过程,可谓对微电影广告营销做了一次规模透析。
微电影不是简单的“DV作品”或者网络视频,它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广告与音乐电视(MV)。
所以,微电影是“微文化”和新媒体电影相互结合的产物,具有时长较短、投入较小、创作周期短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尚没有进入传统院线放映的影视产品。
可以说,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是一种新形式的影视产品,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二、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微电影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各界对其及其现象的研究尚未成熟,以“微电影”为关键词在中国最大的论文数据库网站――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在其出现到发展的第三年――2012年10月底,仅有422个条目,其中包括期刊论文、报纸新闻及电影相关。
微电影发展至今,前期出现的论文研究主要是对微电影的探索定义,之后则多为对微电影发展的质疑。
微电影的定义探索阶段的论文研究又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对微电影的初步定义;其二,用传播学的原理分析微电影;其三,从营销学角度分析微电影广告。
对微电影发展的质疑,最关键的点在于微电影广告所占微电影产出的比重过大,微电影所植入广告现象严重,整个微电影界都以广告收入作为回收成本,许多学者认为微电影的市场过于商业化。
(一)多元化的叙事方式
传统电影大多90分钟左右,在这样的时间段里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方法,把故事讲述出来,所以在故事导线上可伴随着一条主线,再辅助几条隐线,甚至可通过细腻的场景与人物刻画,突出主题,让故事更加精彩从而吸引观众。
而微电影则不然,由于时间的限制,决定了微电影在拍摄手法上力求简练,叙事言简意赅,故事情节高度浓缩,并能在极短时间内,采用恰当卖点吸引观众的眼球,并调动其情绪融入电影中。
从叙事层面来说,好品质的微电影比传统电影的要求更为苛刻,例如:
吴彦祖为凯迪拉克汽车公司拍摄的《一触即发》,全片大约90秒,片中直接单刀直入,讲述吴彦祖所扮演的男主角与女主角联手突破重围,把新科技安然送到的故事。
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通过完整对话和人物性格塑造来表现故事情节,片中采用了快速转换场景,以主角完成任务为主线,把辅助线索全部删除,简明扼要地把故事叙述出来。
为能在极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激发其兴奋点,在对白上力求简洁明了,并辅以精美的动作表演和情节设置,使整个电影短而精致,而且气势不凡。
1、情感叙事。
情感叙事成为微电影作品中一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叙述方式。
一部微电影要吸引观众,一定要和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老男孩》就是因为“青春”与“梦想”这样一些让人无法释怀的回忆才引起那么高的关注度,《父亲》中无论是父子还是父女之间那种无法割舍的亲情,才是打动每一位观众的关键。
2012年,《老男孩》红过当期的许多大片之后,不但许多有着电影梦的新人加入到了微电影的制作队伍中,像胡戈、周迅、徐静蕾、朱丹等许多影视明星、著名导演也加入了微电影的创作中。
2、音乐元素。
在《老男孩》中,除了制造一定的娱乐氛围外,还清晰地勾勒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
而片尾筷子兄弟演唱的那首《老男孩》更是电影情感的升华,通过近似MV似的表现形式,将青春和梦想这一主题推向高潮,也将观众的情绪紧紧揪住。
这一特点不是体现在所有的微电影中,但音乐确实给微电影争光添彩。
传统电影中的音乐需要“量身定制”,在微电影中,音乐的使用也需要仔细考究。
《老男孩》的制作人说:
最初音乐与电视的结缘,也不过是想简单地利用电视来“叫卖”唱片,只是在后来才发现了音乐电视这种“优雅”的方式更容易打动目标受众。
事实证明,《老男孩》选择这样一种打动观众的手法显然没有错。
另外同样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而使歌曲和微电影一起走红的还有“幸福59厘米”系列中的《爱有多久》、筷子兄弟的《父亲(父女篇)》以及《田埂上的梦》。
3、突出高潮。
微电影利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强化观众感兴趣的部分――高潮,而用非语言符号来简练地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传统电影中,一般都采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叙事结构模式,微电影由于受到时长的限制,开端与结局被压缩,发展也被省略,以主要精力用于展现事件高潮。
如《老男孩》,一个在喊广播体操的大喇叭,一套蓝色的中学校服,一个小游戏机,就完成了大部分的时空背景的铺垫叙事,80后的生存氛围就展现出来,几乎不需要人物的表演与解读。
再如《一触即发》中高潮部分的动作戏和追逐戏,几乎占了影片内容的全部,执行任务的男主角与神秘黑衣人展开殊死较量,最后在座驾的协助下,杀出重围,完成任务。
(二)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1、制作人的自我体验。
电影如何继续成为大众消费的选择之一,早已成为电影人深思的问题,要么发挥自身特点,依靠大投资、大场面和视觉奇观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要么放下身段,走下神坛,与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合作,实现电影、网络/电视、受众三方面都获利的局面。
当今时代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权威被解构,多元社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形态,微电影也正是传统电影走下神坛的一种形式。
纵观电影的发展历史,每一次电影自身媒介的改变都会给电影界带来巨大的变化,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宽银幕电影到3D立体电影,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每一次变化都会给电影人更大的“造梦”空间。
半个世纪前,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以其庞大的信息输出量和较高的信号覆盖率,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显然,电视的普及对电影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电影人在这两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电影的产生意味着电影不再像以前一样“精英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宣传上来。
从物质基础来说,影视技术突飞猛进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另一种可能,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壁垒越来越低,甚至用数码相机、3D手机就可以拍摄制作微电影,用电脑软件就可剪辑一部微电影。
影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成为微电影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影视技术的普及也让更多怀揣电影梦的人尝试微电影的制作、发布,这也正是微电影能够迅速普及的直接诱因。
2、碎片化的艺术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使得人们的娱乐时间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分散,被无形地分割成零散的碎片,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快餐化成为现今的时代特色,人们选择的生活工作方式使得他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所接受的媒介内容也就碎片化。
微博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其互动性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话语垄断,社交网络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碎片化的进程。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不断地分割人的时间,尤其是对空闲时间的分割,形成了碎片化的零散时间段。
零散化的时间需要碎片化的消费需求填补,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也需要一些与之相适应的生活资料,需要某种产品来迎合这种心理诉求。
微电影以其自身短小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这种要求,因此,作为一种影像化的表现方式,微电影迅速地融入到碎片化消费的浪潮中,成为观众喜爱的艺术消费对象。
微电影成为由传播平台和媒介形式多样化带来的信息碎片化的文本体现,是填充零散化时间的影像方式,也成为不断追求时尚、嬗变的青少年选择的对象。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发展培养了不少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大部分的网络平台媒体采用滚动新闻,人们只要简略地阅读滚动新闻的标题并可知晓今日的主要新闻,有选择地阅读新闻,省下大量的阅读时间,滚动新闻的推出,推进了新闻“碎片化”的写作风格的形成,同时,网络媒体还将新闻“碎片化”为民生、要问、热点、资讯等众多板块供网民阅读选择。
这些,都为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土壤。
(三)多样化的题材选择
微电影创作从专业走向草根,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个性化的自我展示,没有票房压力的微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怀旧题材。
微电影《老男孩》是一部怀旧题材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以主人公王小帅和肖大宝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带领观众重回90年代的中学校园。
从使用的道具到唱的歌曲如李春波的《小芳》、动画片《花仙子》的主题曲、迈克杰克逊的《billiejean》、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等都充满着浓郁的怀旧色彩。
“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原初情感。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渴望肉体和精神的美好、舒适、幸福与自由,是人类最根本最原始的天性。
然而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各种各样的挫折、失败总是不断阻碍、毁灭着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愿望,为了摆脱痛苦寻求解脱,人往往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精神的救赎,一种是继续幻想美好并试图付诸行动去追求未来的乌托邦,另一种就是反复地咀嚼品味往昔留下的美好记忆,以抚平痛苦聊以自慰的“怀旧”。
现实生活中的80后面临着结婚、买房、就业等压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往往留恋过去美好的回忆,充满浓郁怀旧色彩的《老男孩》正巧击中了80-90后的心结,获得了广大80-90后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2、爱情主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微电影中的爱情主题清新,旨在感动年轻观众。
有的传达“乐观、积极”的现代爱情观,如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华影盛视推出“疗伤系爱情微电影”系列,主打“治愈一励志”风格,将爱情中最脆弱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失恋”部分展现给观众,希望通过与观众最细腻的情感接触,传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现代爱情观;有的将题材定位在回归“纯爱”、回归传统爱情观,如微电影《蚁族的奋斗》。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情人节期间,在各大视频网站以爱情为主题首映的微电影就多达几十部。
3、微博载体。
目前,微博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热点话题,灵思网络影视中心紧抓微博这一热点话题,投拍了全球首部微博电影《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有鬼之私信》、《微博有鬼之@谁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时、随地、任何人可以发表任何言论的微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2011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网络应用,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已达到3.6亿,较上一年底增长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
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
《微博有鬼之目击者》讲述了一个通过微博寻找“目击者”的故事,《微博有鬼之私信》讲述了一个漂亮姑娘在收到一封微博私信之后生活改变的故事,《微博有鬼之@谁谁》讲述了小人物药家威一心希望通过微博过上名利双收日子的故事。
《微博有鬼》三部曲系列利用三个风格迥异的故事多角度揭示了全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生态和复杂人性,并希望藉此唤起网民对微博应用的理性思考。
4、互动影像。
传统影视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以话语不平等为基础的,传播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传播者的手里,受众只是那个被射中的靶子,他们的声音是微弱的,或者说他们实际上就是沉默的。
农业时代的传播者是精英媒体,媒体基本是起通报、宣传政府要闻的,受众是完全接受者;到了工业时代,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兴起并发展,传播者演变为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相对全面和客观,但受众仍旧只能被动地接受。
现今的信息时代,是个人媒体进入传播的数字时代,通过互联网,网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成为可以发布信息的个人媒体,达到信息与反馈的交流互动,互动性是新媒体时代独特的魅力所在。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在时间上,拥有可即时、随时播报,可长期使用,一经上网可随时查阅的优势;在空间上,容量无限大,覆盖全球,使全球性信息海洋真正成为现实。
网络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交互性,它不再是静态的媒介形式,它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互动关系。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受众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实现了信息交互之间的平等。
5、草根人物。
从故事本身而言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微电影主角都是普通的小人物,故事也都是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这里没有大英雄,没有宏大的背景,没有奇观化的视觉冲击,有的就是简单、平凡。
对这种草根人物的命运的关注体现了网络平台内容的多样化个性化,可以将一些边缘的、另类的东西呈现在一种大众化的传媒影像当中,实现了大众狂欢的目的。
微电影《田埂上的梦》就描写了一位农民的儿子追求舞蹈梦想的故事,真实而感人。
三、微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掌握网民需求,强化受众意识。
新媒体时代兴起的微电影,其受众群体主要是新媒介的网民,以80、90后为主体的网络主力军。
80、90后均为18到30岁的年轻人,他们敢于、乐于、善于追求新兴事物,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借助网络平台出现,受到了疯狂的追捧,然而年轻人的情感是不稳定性的,他们的注意力也是很容易转移的,微电影要很好地发展,就得掌握好受众的心理需求,比如寻求共鸣的心理、猎奇心理、快节奏心理和个性化心理。
《老男孩》很好地抓住了年轻网民受众的关注力,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寻求认同的心理,心中压抑的某些情感也得以释放,实现自我宣泄的目的。
微电影的互动参与性强,网民在观看微电影后可以即时地将自己的感受与人分享,网络媒体的公开性,使得网民之间可以自由地沟通与交流,带给发布者网络存在感,网络的匿名性又使得网民可以畅所欲言。
微电影《老男孩》叙述了80后关于梦想、关于青春的故事。
一对中学时代就爱好音乐的朋友,人到中年,到了梦想跑不动的年纪,才背起那把落满灰尘的破吉他,组合成乐队参加“欢乐男生”选秀节目,一首歌承载着过去、承载着青春、承载着梦想。
影片呈现出那个年代的校园,带给80后网民强烈的共鸣感,让网民跟着音乐的旋律,回忆自己那些年的时光,拾起最原始的梦想,与现实形成淡淡的忧伤。
针对受众的存在感心理,微电影应积极主动地成立评论性贴吧或论坛,带动、促进微电影评论,进而增加点击率,提高知名度,达到迎合受众存在感心理,提高知名度的双赢。
微电影对受众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软性广告营销方式向受众宣传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产品功能和企业文化,微电影广告诞生在一个广告密集的时代,要想持续生存,就必须提高创意,抓住受众心理需求。
信息时代,广告信息无处不在,微电影广告巧妙地将商品信息置于故事情境之中,利用故事情节引起受众的共鸣,使观众间接地接受产品或服务信息,对产品或服务产生信赖,再配合整合营销传播,达到塑造品牌形象与企业文化的目的。
(二)坚持内容为王,依靠创意生存。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迎合碎片化时代受众的审美与观看习惯而生,但是其自身存在很多的限制,篇幅短小很难诠释复杂的故事情节;微电影同传统电影一样,微电影最重要的也是编剧,而编剧的核心则是创意,想要更好更稳地发展下去,就应该遵循内容为王、创意生存的法则。
某影视广告公司总经理王某曾表示“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编剧,没有好的编剧,资源、费用等硬件即使再好,也不会出现佳作;同时剧本题材也有局限性,当微电影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时候,整体效果如何还真不好说。
”剧本是一部微电影好坏的关键,创意是一部微电影鹤立鸡群的关键。
目前出品的微电影,创意思路比较狭窄,制作多以情取胜,爱情、青春、梦想是微电影常用的话题,没有好的创意,所编故事很容易落入俗套,招致网民的反感、吐槽。
内容和题材的同质化,打动不了受众,还降低微电影的整体品质。
微电影以爱情片、剧情片、喜剧片为主,话题也多集中在爱情亲情、青春梦想方面。
学者崔兆倩提出“微电影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在影片类型上进行多种尝试,如纪录片、动画片、传记片、音乐片等。
”她还表示“公益微电影、院线电影番外篇也应成为新类型的思路。
”微电影以内容为王发展,就该多尝试不同的类型,避免内容匮乏,导致出现相似性题材的微电影。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讲述的是一对年轻恋人的爱情故事,两个人物质的匮乏,导致不能相守,于是就相互背弃,多年以后各自成家,却仍旧怀念对方,故事主体本可以激起网民的共鸣,可是由于创意的不够,打斗、哭泣层次过于平淡,感情没有被深刻地刻画出来,导致上演了一场幼稚、自私、暴力的爱情,难免引来成千上万的“口水”,成为创意失败的典型,微电影要想更好的发展,内容就该融合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军事武侠等主题,把握好受众的心理需求,用创意取胜,赢得市场,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跟上时代步伐,提高危机意识。
新媒体时代,媒体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还将会有新的媒体的出现,微电影也许将被新的媒体形式取代。
传统电影在新媒体时代仍旧充当主流媒体的角色,微电影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将越来越不明朗,新的媒体将对微电影产生巨大冲击,所以,微电影应该具有危机意识,思考如何树立微电影特色,打造微电影市场,让微电影能立足市场并长期发展,不被取代不被淘汰。
人才是艺术完善的基础,专业影视人才的参与是微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
微电影的出现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传播媒介发生转变的必然产物,是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通民众自我意识复苏的体现,尽管微电影发展至今良莠不齐,引来不少质疑,但其发展态势不容小觑,所以,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和推广需要资金投入与受众支持,还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迎合时代的需求诞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然而,微电影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人们对其定义的不具体、不确切,加上其自身的体制不完善,以及政府监管的缺失,导致其发展中出现过度商业化、元素色情化、主题边缘化和盈利较困难等问题,需要逐步加以克服。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演进,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话题,而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新兴的一个事物,更是在加速地发展与变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分析微电影的发展与探索,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课题。
只有在这些方面认真研究,积极创新,各方因素合力而为,以专业团队为主体,以草根热情为根本,微电影才会长久健康地发展下去,才能成为真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的艺术形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男孩 男孩 电影 艺术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