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专篇.docx
- 文档编号:270501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59.57KB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docx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设计专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六 海绵城市设计篇
16.1、项目概况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XXXXX,北临XX大道,西侧、南侧、东侧现状均为田地和水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城目规划用地呈矩形,南北宽112.81米,东西长194.65米,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内标高高于XX大道。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086.66㎡,场地内高差整体呈南高北低。
场地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沿道路两侧雨水井收集,由暗管排入北面黄桥大道市政管网。
16.2、设计原则
(1)、安全第一,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因地制宜,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3)、雨污分流,实现雨水资源化,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4)、在经过审批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LID设施,避免冲突;
(5)、协同排水、道路、景观、建筑、施工等专业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6)、综合考虑适用与技术先进,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省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16.3、设计依据
《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BCJ004-2017)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J113-2011
经过审批的项目管线综合规划
甲方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范围
16.4、设计标准
16.4.1、雨水管网设计标准
16.4.1.1、雨水流量公式
式中:
-雨水设计流量(L/s);
-径流系数;
-汇水面积(ha);
-设计暴雨强度(L/(s*ha))。
16.4.1.2、暴雨强度公式
Q=1392.1(1+0.55lgP)/(t+12.548)0.5452(升/公顷·秒)
式中:
—设计暴雨强度(L/(s*ha));
—设计降雨重现期;
—设计降雨历时(min)。
16.4.1.3、设计降雨重现期: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本项目场地采用三年,屋面采用五年。
16.4.1.4、径流系数:
根据用地类型,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取值后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综合流量径流系数。
LID设施规模计算采用雨量径流系数,参照《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取值,具体如下表所示:
16.4.2、内涝防治标准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主管部门要求,本项目设计方案应该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
地面积水设计标准为:
(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
(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
防治措施:
(1))、采取植被控制、滞留池控制、渗滤系统等工程性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增大植被和可透性铺地的面积,确保各区域雨水排水通道顺畅。
(2)、强化排水设施日常管护,购置更新排涝维护设备,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排涝抢险能力。
(3)、加强科学化管理和应急响应,对已经形成内涝的区域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增加应急人员,进行车辆人员疏导、救助,及时疏通排水系统。
(4)、排水设施必须实行雨污分流,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不得混接。
对低洼地段和易出现内涝区域,适当增设排水管网,确保主干管、支干管、末梢管有效连接、体系配套。
16.4.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面源污染负荷削减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24.14mm(参照《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取值);
(2)、面源污染负荷减少60%及以上(以SS计);
16.5、场地竖向
详13.1条
16.6、排水方案
16.6.1、雨水管网方案
本项目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根据设计地形及用地性质、结合管线综合规划将本次设计范围雨水排水划分为1个区域,排入市政雨水管。
16.6.2、LID设施方案
本项目采用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雨水管网系统与LID设施相结合,在主要道路上敷设雨水管道。
当小雨时,建筑屋顶的雨水通过屋面径流进入屋面雨水管,断接至建筑周围的LID设施中,并在雨水管出口处设置碎石消能措施;部分下渗至土壤中,部分通过盲管收集排入雨水井中;道路雨水通过设置在路边的植草沟、线性排水沟或者散水收集后排入LID设施中,当降雨量超过设计雨量时,LID设施将雨水溢流至雨水管网。
项目雨水径流组织如下图所示:
本项目LID设施布设根据容积法、推理法和水量平衡法等进行严格计算,以保证LID设施平面和规模科学合理。
本项目LID设施包括生态滞留设施(含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等。
16.6.2.1、生态滞留设施
本项目生态滞留设施主要为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
调整路面、绿地、雨水口高程关系,使下凹式绿地表面层标高低于周边道路标高或者绿地标高,则道路、建筑等不透水区域的雨水径流会先流入生态滞留区,下凹式绿地主要布置在建筑物周边,或地下管线较多、不适宜换填的区域。
雨水花园下层采用碎石等材料保证设施蓄水能力,雨水花园主要布置在绿地面积较大,且综合管线较少的区域,作用为净化、滞蓄雨水。
本项目布设的下凹式绿地面积为850.7m2,下凹式绿地深度设置150mm,有效蓄水深度110mm(含表面蓄水层和介质层空隙)。
图2下凹式绿地典型剖面图
图3雨水花园典型剖面图
16.6.2.2、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是典型的通过降低不透水面积比例而对径流进行调控的LID措施,能使暴雨径流在很短的时间内入渗至更深的土壤中。
本次LID设施方案设计透水铺装约1900m2,工程透水厚度≥300mm,可以削减洪峰流量和非点源污染。
16.6.2.3、植草沟
在场地主要道路旁设置植草沟,代替雨水口和雨水管网进行道路雨水的收集和输送,可以净化道路雨水径流,削减洪峰流量,增加雨水入渗透,超量雨水输送至雨水花园等LID设施。
在没有条件设置植草沟或者卵石沟的情下,用线性排水沟或雨水管将雨水输送至生态滞留措施,但应在出口处设置防冲刷措施,防止破坏生态滞留措施。
16.7、内涝防治系统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主管部门要求,本项目设计方案应该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
地面积水设计标准为:
(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
(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在完成管网和LID详细设计后,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设计暴雨校核管网和LID设施的排水能力,在淹水点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源头控制雨水,本设计通过雨水渗透、雨水收集利用等设施,可有效调节场地内的雨水。
场内采用绿地和广场等公共设施作为雨水调蓄设施,缓解市政雨水泄洪量。
本项目通过设置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作为雨水调蓄设施,同时合理设置雨水的进出口,设置警示牌。
场内各汇水分区内的雨水经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调蓄雨水,各汇水分区多余的雨水经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的雨水溢流口、道路周边植草沟流入道路雨水管道。
因此,可有效抵御内涝,缓解市政雨水泄洪量。
项目场地北侧市政道路设有市政雨水管网,场地雨水可依靠重力自流进入雨水管网,确保场地涝水及时排出。
因此,综上所述,本项目发生超标暴雨时,项目内无内涝风险,雨水将通过地表径流,分别汇入周边道路雨水管道,同时具有调蓄功能的下沉式绿地可吸收部分雨水,缓解市政雨水泄洪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绵 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