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发展概要总复习.docx
- 文档编号:27047781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1.42KB
对外汉语发展概要总复习.docx
《对外汉语发展概要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发展概要总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发展概要总复习
问答题
1.简述对外汉语教案法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案法从建国至今,50多年来经历了初创、改进、探索、改革等多个阶段。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60年代初)语法教案的特点是句本位和结构形式分析。
教科书以语法为主线,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指口头训练要放到首要或较重要的地位。
教案方法多样,不拘泥一格,有翻译法、比较法、直接法、综合法。
文化方面的教案内容主要体现在课文中。
(2)改进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强调实践性原则,贯彻“精讲多练”的方针,将听说技能的训练放到语言教案的首位。
在课堂教案中采用了相对直接法,但是以传授系统语法为中心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加强了教案的针对性,教案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
编写了教材《基础汉语》,后于197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72年出版了与此相衔接的《汉语读本》。
(3)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
①引进了句型教案,形成了一个"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法的综合教案法。
②出现了想吸收国外功能法某些长处的趋势。
提出了在采用综合法时,要注意吸收功能法的优点,并将其恰如其分地溶化到我们的教案中来的观点。
③在加强语言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案实验。
有直接用汉字教语音和汉字教案提前的实验;分听说和读写两种课型进行教案的实验;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和阅读教案的实验等。
(4)改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①引进功能法,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案路子。
②四项技能的掌握和课型设置。
从听说读写到读写听说,也在转变之中。
③普通汉语进修班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变革和完善。
90年代更出现了理论研究深化的趋势,"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成为对外汉语教案的一项重要原则。
而对教案活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则成为90年代对外汉语教案学科应用研究的另一重点。
2.语言教案和语言学教案
语言教案和语言学教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案,前者是第二语言的教案,后者属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教案。
因为两者的性质不同,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教案目的不同
语言学教案对不同的教案对象有不同的教案目的。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中学生);为了培养学生从事语言研究和语言教案的能力(对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等。
总之,母语教案是为了让已具备汉语运用能力的本族人掌握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知识,从而进行深度的语言交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语言教案是培养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语言教案虽然也有不同的目的(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同的学习目的,即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和其他目的,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就是教案目的),但是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和用语言进行交际。
(2)教案内容不同
语言学教案的教案内容是语言理论和语言知识以及语言研究方法等。
这些教案内容有一定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体现语言科学的科学系统。
语言教案的教案内容是语言本身以及跟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有关的文化知识。
具体地说,包括言语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有关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五项内容。
(3)教案原则不同
语言学教案的教案原则主要是教案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
语言教案的教案原则必须在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案规律的基础上,加以制订的具体原则。
(4)教案方法不同
语言学的教案方法主要是讲授和设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有关的理论知识,一部分教案内容(如方言调查、实验语音学等)则需要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语言教案的教案方法要复杂得多,早巳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5)教案技巧不同
从事语言教案要特别讲究教案技巧。
怎样引进一个新的言语现象,怎样使学生容易理解,怎样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甚至怎样板书,怎样提问,等等,都有很多技巧问题。
语言学教案也需要——定的教案技巧,但是语言教案对教案技巧的要求更高。
3.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学习
(1)起点不同
第一语言教案是从进入学校后开始的,第一语言教案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案则不同,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
第二语言教案可以说是从真正意义上的零开始。
(2)第二语言教案要面对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第二语言学习,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既有正迁移作用,又有负迁移作用,因此在第二语言教案中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语言的正迁移作用,又要设法逐渐消除第一语言的负迁移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第一语言教案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3)第二语言教案要面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
人们在学习第一语言的时候,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跟这种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
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第二语言中存在的与第一语言不同的文化现象,对其中的某些文化现象,学习者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形成了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甚至引起文化冲突。
因此,在第二语言教案中,必须结合有关的言语材料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案,以消除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避免引起文化冲突。
这也是第一语言教案中不存在的问题。
(4)教案对象不同
第一语言教案的对象是儿童。
而第二语言教案的对象范围很广,从儿童到成年人都有,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成年人。
我们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案的对象,可以说绝大多数是成年人,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也有多种多样(求职、升学、旅游、研究等等),这使得我们教案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4.试述对外汉语教案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
A作为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是语言学。
教汉语必须要研究汉语语言学本身,要有具体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义等等,还有语言学的理论,普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案的特色,跟中文系的研究不完全相同,要从第二语言教案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学。
B与心理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学习是一个心理活动,对外汉语教案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会语言、怎么学习?
是怎么习得的。
从而得出对外汉语的教案规律,所以要研究心理学,
C与教育学非常直接。
汉语的教育学,怎么教汉语,包括教案的理论、方法、原则等等一大系列的问题。
再把它具体化,课程设置、教程编写、教案经管等都是对外汉语应用性的研究。
D跨文化教案
对外汉语教案专业中的文化应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文化因素。
二是文化知识。
前者,为语言教案内容,属对外汉语教案范畴。
后者,为文化教案内容,属对外文化教案范畴。
这里所说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含义。
二是文化背景。
三是非言语信息,也称非言语形式。
它包括首语、目光语、体态语和动作语。
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时,只有把语言的文化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生成.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1.对外汉语教案与我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案有何异同?
同:
(1)教案目的相同:
都是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
(2)教案性质相同:
均属于第二语言教案。
(3)基本的教案原则、教案方法和教案技巧,以及教案环节和教案活动等相同。
(4)学科理论基础相同:
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异:
(1)教案环境不同:
对外汉语教案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我国的英语外语教案等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
(2)教案内容不同:
汉语(包括书写符号——汉字)和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字)及英美文化等不同。
教案内容不同,具体的教案方式方法、教案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测试的方式方法等也应有所不同。
(3)对外汉语教师的母语即学生的目的语,我国的英语等教师的母语大都不是学生的目的语。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共同点:
①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②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③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④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
⑤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⑥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⑦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儿童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②学习的起点不同。
③学习的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④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⑤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⑥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3.对外汉语教案的特点(第二语言教案特点)
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使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
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语言作为技能和能力,只有通过练习、实践才能掌握。
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坚实的语言学习基础意味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基础阶段总是有很多学习者;这一阶段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案特点与规律。
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
比较可以显示各类事物的异同。
通过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可以确定教案的难点和重点,分析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
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教案离不开文化教案,通过文化教案也可以促进语言学习。
6.集中、强化的教案:
汉语学习时间一般比较短,课程比较集中,课时较多,内容密集,进度较快。
4.试述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
成人语言学习的生理器官已经成熟,智力发育健全,思维能力较强,因而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能够充分概括和归纳语言材料。
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
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迁移作用(正迁移作用或/和负迁移作用)。
成年人第二语言学习
一般是在正式场合(课堂)进行,因此在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第一语言学习。
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这和儿童习得母语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不同。
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要克服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
5.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
(1)起点不同第一语言教案: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案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案:
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案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一语言的影响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面的作用。
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语言教案不存在类似问题。
(3)文化冲突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
第二语言教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案进行相关文化的教案,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第一语言教案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案对象不同,教案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第一语言教案:
对象是儿童。
第二语言教案:
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教案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案内容及教案方法。
6.中国古代两次汉语高潮的原因
第一次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的汉语传播,汉唐以来,中国统治阶层主动吸收佛教,对佛教进行吸纳改造,使自己成为佛教中心。
尤其是唐朝强大的文化背景,磁吸了周边国家的僧人、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宗教与文化。
第二次是明代。
在世界历史的坐标系上,14-17世纪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崛起之时。
“在西方人学习中国语言的过程中,耶稣会传教士起到了核心作用”。
7.传教士对汉语学习的贡献
早期传教士对汉语教案的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不可低估。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从语法体系的建立、拼音字母的创制,词汇的扩充、句法的丰富。
A.语法体系的建立
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后,传教士研究汉语语法,正是想藉西洋语法通达中国语言之法。
传教士移用于中国语言的材料,使用西方语法的框架,撰写了最早的传教士汉语语法,奠定了语法体系。
一部是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1614—1661)用拉丁文撰作的《中国文法》,成稿不晚于1650年,但一直未发行。
另一部是西班牙本笃会神父万济国(1627—1687)以传教士的身份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用西班牙文编写的《华语官话语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刊行的汉语语法。
B.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传教士学习汉语。
由此发展出一整套汉字注音方案,他们逐步建构了一套音素文字视角下的对汉字的解读和认知体系。
C.大量的词书为语音学研究留下了丰富材料
8.试述早期汉文化圈与欧洲国家学习汉语的不同模式。
(1)从朝鲜和日本汉语教材编写和汉语学习情况来看,汉字文化圈不同于欧洲,
A语言学习始终依附于文化学习
B通过汉字字义来理解和学习
(2)早期欧洲人学习汉语
A汉语学习和教案与汉学研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B这是一个“专业汉学”和“传教士汉学”并存的时期。
C按照西方的语言原则教案汉语,重视语音的教案,按照西方的语法原则教案汉语
9.教案方法与教案原则的区别:
A教案原则直接受教案理论的指导,往往反映语言教案的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能通过理论研究去加以揭示,而不能由任何个人加以创造。
也就是说,教案原则的制定必须以语言教案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教案方法是在一定的教案理论和教案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教案的具体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创造性。
B教案原则对同一类教案对象和同一类教案类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教案方法则具有较大的选择性。
就是说,在同样的有关的教案理论和教案原则的指导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案方法。
C教案原则贯穿于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案和测试等整个教案过程和全部教案活动中,教案方法主要体现在教材和课堂教案中。
10.中介语的特点
A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
具。
B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C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D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
11.
(一)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案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②对外汉语教案最根本的性质是,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案又是一种外语教案。
语言是当作交际工具来教而不是当作知识体系来教。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③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
所以,对外汉语教案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12.
(二)对外汉语教案中文化因素的教案与语言教案的关系如何?
文化因素教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文化也自然成为第二语言教案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民族的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案中处理文化因素应体现:
1.文化教案要为语言教案服务。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所学的语言,必须结合言语要素的教案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
2.在针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易出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进行文化教案,要有针对性。
3.教案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牢记文化是在发展的,风俗习惯也是会改变的。
4.在教案方法上,文化知识背景的教案应当从属于语言要素的教案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5.具体的教案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把文化内容直接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也可以通过注释说明等。
13.中国对外汉语教案法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案法阶段 (50—60年代初)
这个阶段的教案法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讲授。
教案内容以词汇教案和语法教案为中心,教材以因素和语法为纲,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案。
教科书是邓懿《汉语教科书》1958
第二阶段:
体现实践性教案原则的教案法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初)相对直接法
(1)指导思想:
受国外“直接法”的影响,到20世纪60年代,对外汉语教案界把国外的直接法跟我国的语法翻译法结合起来,形成重视实践性教案的原则。
(2)教案内容:
侧重语言的听说训练,注重精讲多练,缩小语言知识教案,重视日常会话教案,加强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案方法:
多采用归纳法。
(4)教案法形式:
相对直接法
(5)体现相对直接法的教材:
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基础汉语》和《汉语读本》
第三阶段:
实践性原则的教案法阶段(70年代-80年代)听说法
(1)指导思想:
受听说法和语言交际观的影响,对外汉语教案界进一步强调学生对汉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提出了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案的一个基本原则的主张
(2)课堂教案的重点:
强调语言结构的操练,把对话和句型操练作为课堂教案的重点。
(3)教案原则:
重视口语的第一性地位,把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采取全面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案原则。
(4)教案法:
还不是完全的听说法,而是继承了重视语法教案的传统,是一种重视听说实践、强化口语、以句型体现结构、以实践性原则为主的综合教案法。
(5)典型教材: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编写的《汉语课本》、《基础汉语课本》、《初级汉语课本》(我国最早的对外汉语分技能训练的系列教材)
第四阶段:
改革阶段(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教与学结合的教案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
1、运用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2、提出先读写后听说。
对象是成年人
3、根据语言特点,提出原则:
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
4、出现教案大纲,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14.试述语法教案的主要方法
(1)归纳法:
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总结语法规则,再运用这些规则进行操练。
(2)演绎法:
先讲清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然后在规则指导下学会运用。
(3)引导性的发现法或综合法:
前面两种方法的结合。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类推,自己发现语法规则,并进行操练。
先采用演绎法,简要揭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练习,在初步掌握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15.怎样理解对外汉语教案中的实践性原则p54
所谓实践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原理,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觉的实践来掌握汉语,以培养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实践有交际实践和非交际实践,只有利用交际价值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性练习,才是交际性实践,反之利用非交际价值的语言材料进行机械性练习,属于非交际性实践。
对外汉语教案中贯彻实践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包括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从课程的设置到教材的编写、课堂教案以及测试都必须贯彻这一原则。
16.21世纪初期国家在对外汉语教案工作方面开始实施大规模发展战略。
A首先从国家领导层面看,将其定性为“国家的事业、民族的事业”。
为了适应新形势,领导机构2005年更名为“国际汉语推广领导小组”。
从2002年开始,国家汉办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发展对外汉语事业。
B对外汉语教案基地建设
2003年和2004年间相继推出八大教案基地,它们分别是: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C2、2004年国务院已经批准实施“汉语桥”工程五年行动计划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制定并实施系统、创新、面向世界的推广汉语计划。
这项工程包括志愿者计划、孔子学院等内容外,还涉及与国外合作编写中文教材、对海外汉语教材评奖、邀请海外汉语教师做短期培训、汉语考试(HSK)及一些专业考试等。
17.为什么要研发并推广新HSK?
新HSK的特点。
1、旧HSK最集中的问题是HSK太难,其词汇上限为3000词,考试“门槛”偏高,HSK的难度让不少考生望而生畏。
2、旧HSK汉语水平等级规范是建立在“我国四年制对外汉语专业”水平之上的,未考虑在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人群的水平。
新HSK宜将普通汉语学习者和专业汉语学习者、来华汉语学习者和非来华汉语学习者加以区分,要兼顾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和中低水平汉语学习者
新HSK的特点
•1.增加考试等级,扩大考试覆盖面
•新HSK不是将旧HSK的难度整体下调,而是在保持原有难度的基础上,向低端空白延伸,开发更低等级的考试。
旧HSK含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三个等级,新HSK则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HSK(六级)6个等级。
•2.关注考生汉语应用能力,提高考试效度
•新HSK在题型设计上避免考查语言知识、应试能力,使考试成绩反映汉语教案水平,反映考生实际汉语交际能力。
新HSK抛弃了专门的语法结构分测验,将对语法的考查寓于对听、读、写、说的考查中;新HSK摒除了很大程度上反映应试能力的题型,如HSK(高等)快速阅读部分,将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考查寓于整个阅读部分;
•新HSK增加了书写分测验;新HSK在中低等级考试卷型的设计上,关注对语言能力的考查,弱化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3.加大对听、说技能的考查
•4.确定具体的词汇量,明确考试目标
•5.使用图片,提高考试的生动性与亲和力
•6.标注拼音,降低汉字认读难度
18.教材的编写原则
指的是编写教材时所应遵循的总的原则,应该包括教案法原则和基本原则。
第一、教案法原则
▪因为教材本身就是某种教案思想或教案主张的直接体现,所以教材编写也必然会受到一种教案法理论的影响和制约。
某一时期编写的教材,一般都是该时期教案法理论研究成果的反映。
1958年出版的《汉语教科书》受语法翻译法影响颇多,1971年的(基础汉语)反映了直接法的某些理论,1977年的《汉语课本》和1980年的《基础汉语课本》吸收了听说法的某些长处,突出了句型教案,1981年的《实用汉语课本》则带有功能法的优点。
可见,每一种教材都有自己所遵循的教案法原则。
▪第二、基本“六性”原则
▪针对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交际性原则和知识性。
19.举例说明教材的科学性
1、第二语言教材的语言要规范;对有关知识的介绍和解释要科学;
▪2、教案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规律。
具体地说,深浅程度和数量要适合于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另外内容应有衔接性。
不应有深浅程度跳跃或一课文中内容不衔接的现象;
3、课文中的生词和新语法点要均匀分布,
4、教案目的和课型的特点相一致;
▪5、我国早期的第二语言(汉语)教材中带有政治倾向的课文偏多,带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偏多,这些都不符合科学性原则。
20.优秀教材的共同特征
相对完整地贯彻、体现了某一教案法理论。
较好地处理了语言知识(要素或结构)和语言技能的问题。
具有交际实用性,语料真实。
课文具有典型性和逻辑性,并有对情景的提示。
尽可能多的提供语料的背景知识。
练习要数量充足、要求明确,安排合理。
21.语言和言语的一致性和区别(160-161)
填空:
吕必松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刘珣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李晓琪北京大学教授。
李泉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1.新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清华大学叫“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后来北京大学叫“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北京语言学院成立后设有“来华留学生汉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外汉语 发展 概要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