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7045594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0.53KB
江苏省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docx
《江苏省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
1、经济学:
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2、机会成本:
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被称为选择活动的机会成本。
(2014年4月)
3、基本经济问题:
(2014年4月)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消息传递作用);如何生产(激励作用);为谁生产(筛选作用)。
4、经济转型:
简单地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5、需求量:
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支付)的购买量称为意愿需求量。
6、需求规律:
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也就是说,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7、需求曲线:
表示价格与需求量的反向变动关系。
8、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
价格;对商品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商品的价格;(对收入、价格、偏好的)预期。
9、市场需求:
是大量个人需求的总和,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加总。
10、供给规律:
价格与供给量正方向变动关系称为~。
11、供给曲线:
表示供给量与商品价格的这种正方向变动关系。
(2014年4月)
12、影响个体供给的因素:
(2014年4月)
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其他行业的可盈利性;(厂商对未来行情的)预期。
13、市场出清:
供给量与需求量都不存在改变这种状态的激励,市场达到均衡。
14、超额供给:
意愿供给超过了意愿需求,这时供给量多于需求量的部分就是超额供给。
15、超额需求:
意愿需求超过了意愿供给,这时需求量多于供给量的部分就是~。
16、一般均衡理论:
它研究的是经济体系中无数相互联系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让所有市场同时到达均衡(同时出清)。
17、产品市场包括经济体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
要素市场包括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
投入品主要包括:
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息);企业家才能(利润)。
18、价格伸缩性:
表明价格完全不受限制,能够自由灵活的调节市场供求,使之达到均衡(出清)状态。
19、价格刚性:
指价格因为某些原因而固定不变,即使市场的供求不相等,价格也不能灵活的发生变动,价格失去了驱使供求达到均衡的能力,这个市场有可能一直处于不出清状态。
20、价格黏性:
介于伸缩性与刚性之间的情况。
21、内生变量:
是模型试图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
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是模型建立的外部条件。
22、关于“是什么”的表述被称为实证表述;“应该是什么”的表述被称为规范表述。
第二章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1、宏观经济学:
是研究一国(或地区)整体经济的科学,它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来衡量整体经济运行的状况,在解释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2、衡量整体经济状况的三个关键标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
(2014.04)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格之和。
4、实际GDP:
规定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年价格,以此作为尺度来计算其余各年的GDP。
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
潜在GDP:
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的产出水平(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5、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代表一篮子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市场零售价)所计算出来得一般价格水平称为~。
(2014年4月)
6、失业率:
反映了对稀缺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等)的利用状况,狭义的失业率仅针对劳动市场。
7、隐性失业:
指劳动者的就业不充分,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
8、宏观经济学的三大主题: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
(2014年4月)
9、通货膨胀:
指一段时间内一般价格水平持续而普遍的上升。
10、奥肯定律:
描述了失业率波动与产出波动之间的数量关系,用集体的数据表示:
失业率每下降1%,会导致产出上升2%~2.5%。
11、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增加值法(生产法);支出法(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收入法(工资+利息支付+间接税+折旧+利润)。
1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所生成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支付
13、国民生产净值NNP:
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
NNP=GNP-折旧
折旧:
指生产过程中机器或其他资本品磨损的价值(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折旧又被称为固定资产消耗)。
14、国民收入NI:
衡量了一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NI=NNP-间接税
15、个人收入PI:
是国民收入经过再分配后形成的。
等于国民收入减去转移支出再加上转移收入。
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折旧;个人收入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加直接税。
(转移支出:
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金;转移收入:
政府对个人支付的退休金、社会救济金)
16、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及其他非税收性支付。
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1、替代效应:
实际工资的上升促使工人增加劳动供给,这种效应被称为~。
2、收入效应:
实际工资的上升反而会使工人减少劳动供给,这种效应被称为~。
3、边际消费倾向:
是指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它表示每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被用于消费的数量。
4、莫迪里亚尼关于消费的理论被称为生命周期假说。
费里德曼关于消费的理论被称为持久收入假说。
第四章 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
1、构成总支出的投资支出主要包括:
1)固定资产投资:
包括企业对新的生产设备及厂房等建筑物的购买。
2)存货投资:
指企业持有的作为储备的各种物品,包括企业根据对未来销售状况的预期而储备的最终产品,或企业为下期生产所储备的各种投入品。
3)居民住宅投资:
包括家庭对新住房的购买。
2、非计划存货(非意愿性存货):
企业没有预料到的存货变动。
计划存货(意愿性存货):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会保留一定的存货。
3、企业持有计划存货的原因:
平稳生产;便利生产;便利销售;不可避免的。
4、影响存货投资的因素:
利率和预期。
5、IS曲线:
描述了与各个可能的利率相对于的产品市场的均衡产出水平的曲线。
具有负斜率。
6、实际货币余额:
衡量了经济中的货币量M所能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
7、持有货币的动机:
1)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是人们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而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为了将来的购买力而以货币的形式持有财富;为了获利而以生息资产(债券)的形式持有财富。
)
2)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为预防某些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公众也有可能产生持有货币的需求。
两者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3)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人们为了减少风险而进行资产多元化所需要的货币。
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8、货币需求表示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量相对应。
货币供给表示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量。
9、凯恩斯关于利率决定的观点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10、LM曲线:
描述了与各个可能的产出(收入)水平相对应的货币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曲线。
具有正斜率。
(2014年4月)
11、当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趋于零时,实际货币余额是产出的增函数,与利率水平无关,此时,LM曲线呈现垂直状(古典区)。
当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趋于无穷大时,产出的增加不会使均衡利率发生改变,此时,LM曲线呈现水平状态(流动性陷阱区)。
补: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12、财政政策乘数:
表明在真实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均衡产出水平会增加几个单位。
货币政策乘数:
表明在财政政策不变的情况下,真实货币供给每增加一单位均衡产出水平会增加几单位。
13、挤出效应:
利率上升使投资支出减少,从而使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产出增加部分地被“挤出”。
14、法定准备金率:
规定银行必须将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作为准备金交到中央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15、基础货币:
公众以现金形式持有的货币及银行以准备金形式持有的货币,它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16、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最经常使用,中央银行进入市场,买卖政府债券);(2014年4月)
2)法定准备金率(最不经常使用);
3)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必须支付的利息率)。
(2014年4月)
17、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原因?
市场利率变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
(2014年4月)
超额准备金:
准备金超过法定要求的数量。
产生原因:
在于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企业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意借款,或银行认为利率太低不愿意贷出等等。
对商业银行而言,吸收存款是负债业务,如果不能放贷出去,同样要付出存款利息,增加成本。
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将刺激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从而超额准备金减少。
反之,准备金增加。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量有何影响?
一方面可以影响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数量,另一方面会影响“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会使超额准备金增加,经济中可贷款的货币数量增多;另一方面,它使得货币乘数变大,也就是说这部分超额准备金创造出了更多的货币供给。
18、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贴现率能够影响货币供给量(应用) 中央银行使用贴现率不仅是为了对货币供给直接产生影响,而是更多的作为一种市场信号,被用于向公众传达中央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意图。
1)当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时,是要向市场传达其有意使经济中更容易得到信贷的意图。
2)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则是为了表明限制信贷的意图。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曲线(AD):
描述了产出的需求量与物价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2、计划总需求:
人们对最终产品与服务的计划购买支出,总支出因此可以理解为~。
3、有效需求:
与总产出一致的总需求因此被称为~。
4、总支出曲线:
描述了对应于各个可能的收入水平,人们对最终产品与服务的计划总需求。
5、价格的变动对总支出的曲线(IS曲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财富效应(庇古效应)和替代效应。
6、替代效应:
是指物价水平上升而其他条件不变时,居民希望持有的货币总量增加,即全社会的货币需求量增加。
7、总需求曲线的平移影响因素: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预期的改变。
8、总供给曲线(AS):
描述了整体企业对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9、宏观经济学的时间范围:
短期;长期;超长期。
10、长期总供给曲线(LAS):
长期的总供给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始终处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在长期中,由于价格具有伸缩性,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11、长期总供给曲线平移的原因:
劳动量的改变;资本量的改变;技术状态改变--技术进步。
12、短期总供给曲线(SAS):
表明随着价格水平的上涨,对产品与服务的总供给增大。
在短期中,由于价格具有黏性,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曲线。
13、工资黏性的原因解释:
工人存在着“货币幻觉”;劳动力市场中名义工资下降存在“刚性”的可能;协调问题;效率工资理论。
14、短期总供给曲线平移的原因:
预期价格水平的变化;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变化。
15、长期宏观经济均衡:
当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此时的均衡被称为~。
16、短期宏观经济均衡:
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被称为~。
短期宏观经济均衡:
就业不足均衡;充分就业均衡;过度就业均衡。
17、实际GDP的波动引发因素:
1)总需求冲击:
指的是因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而导致实际GDP与潜在GDP发生偏离的状况。
总需求扩张的结果:
是导致短期中的价格与产量的上升。
从长期来看,总需求扩张只能带来唯一的结果:
价格水平上升。
2)总供给冲击:
是指因总供给曲线的移动而带来的产出波动过程。
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此时短期中的价格将会上涨,而实际GDP会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滞胀。
18、财政政策分为:
1)自动稳定器:
又称内在稳定器,指财政政策系统本身存在一种机制,可以在经济繁荣时抑制过热,在衰退时减轻萧条,从而减弱国民经济的冲击。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有:
自动变动的税收{主要是个人和公司的(所得税),特别累进税制};政府转移支付(社会福利支出);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主性财政政策):
是政策的制定者根据对经济形势的观察,提前对经济趋势进行判断,及时采取政策行动,抹平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或增长。
分为两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扩张或税收减少)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减少或税收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2014年4月)
19、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使AD曲线向左平移:
一定价格水平所对应的总需求减少。
20、货币政策的优势与局限性:
与财政政策相比:
货币政策在制定政策造成时间延迟上相对较短。
局限性:
1)制定幅度的困难;2)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不像财政政策那样直接。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抑制社会需求时政策效应较为显著; 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缺往往显得效果欠佳。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自然失业率:
经济运行于充分就业水平时的失业率。
分类:
1)季节性失业:
由于季节转换引发的失业。
2)摩擦性失业:
在岗位的转换或就职过程中,人们寻找到与其工作能力及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岗位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瞬间完成,此时失业就是不可避免产生。
(2014年4月)
3)结构性失业:
因结构性调整而产生的失业。
2、周期性失业:
是劳动市场不出清的情况,它表明劳动力资源此时存在闲置(劳动的意愿供给大于意愿需求)。
由于经济萧条而引成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的原因:
1)总需求的紧缩:
企业预期未来的经济形势更坏;政府增加税收的行为; 2)短期总供给的紧缩。
周期性失业的危害:
1)实际产出低于潜在GDP;2)导致大量的人力资本流失;3)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4)会给社会带来很大负担。
3、人力资本:
主要是指个人在接受教育培训时所掌握的各项技能的价值。
4、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严重程度的差异分为:
1)温和的通货膨胀:
指价格上涨的速率缓慢而且可预测,通货膨胀率通常维持一位数水平。
2)急剧的通货膨胀:
当价格总水平以两位数或三位数的速率上升时,称为~。
3)恶性的通货膨胀:
当价格以百分之一百万甚至更高的速率持续上涨时,称为~。
根据价格增长是否可预测分为: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惯性通货膨胀);(2014年4月)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成因:
1)古典主义观点:
货币供给量增大。
2)现代通货膨胀理论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因总需求的扩张(AD曲线右移)而引发的通货膨胀被称为~。
通货膨胀主要产生因素: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的改变。
(2)供给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
是指供给曲线左移所带来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往往与产出的减少(或失业的增加)联系在一起。
通货膨胀主要产生因素:
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劳动、资本或技术的稀缺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目标实际工资的增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6、通货膨胀税:
政府通过发行新的货币而筹集的收入被称为~。
7、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2014年4月)
1)菜单成本:
调整价格的成本。
2)皮鞋成本:
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
3)税收扭曲成本。
8、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1)使相对价格信号受到扭曲,从而损害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 2)造成任意的收入与财富再分配效应。
(重要成本)
9、菲利普斯曲线:
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高通货膨胀率对应着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对应着高失业率。
10、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机制:
(2014年4月)
1)适应性预期:
人们根据上一期所观察到的通货膨胀来形成他们对本期通货膨胀水平的预期。
给短期宏观分析两点启示:
适应性预期表明,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它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适应性预期还表明,如果失业率偏离了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就会逐期发生平移,从而在长期,只有自然失业率才是稳定的。
通货膨胀惯性:
按照适应性预期的观点,只要某一期存在着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将会逐期持续下去,这种情况因此被称为~。
2)理性预期:
人们可以利用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包括对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所能够带来的效应的预期),对通货膨胀予以更为理性的预期。
(卢卡斯)
无论长短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都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的垂线。
11、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特征:
描述了在预期充分调整的情况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长期的关系。
特征表明:
在短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在长期,这种替代关系消失,失业率将自动调整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的垂线。
自然失业率假说:
在长期中,失业率保持不变,预期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上一期的通货膨胀(适应性预期),这被称为菲尔普斯和费里德曼的~。
12、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思想三个阶段(重要贡献):
1)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2)自然失业率假说;
3)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正,即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也跟着提高。
第七章 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
是指经济运行中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景气和不景气交替的过程。
2、经济周期定义的理解:
1)经济周期是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 2)经济周期不是局部经济的波动,而且总体经济的波动; 3)每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过程。
3、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四个阶段: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2014年4月)
4、经济周期的测量:
1)经济指示器:
哈佛晴雨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指示器(领先、滞后和同步序列;扩散指数)、德国指示器(瓦格曼建立由8个晴雨表构成)。
2)生产能力利用率(2014年4月)
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是考察经济周期的主要变量,而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主要由就业率表示。
5、经济周期类型:
1)绝对波动:
以经济总体水平的绝对值的变动来考察,即经济增长水平会出现负值的经济周期。
2)相对波动:
以经济总体水平的相对值的变动来衡量。
是指总量经济增长率的波动,衡量的是经济总量增长的快慢,增长率可以高于或低于增长趋势。
按照时期长度划分的经济周期:
1)基钦周期(2~4年的短周期,库存投资周期); 2)朱格拉周期(7~11年的中周期,投资品生命期); 3)库兹涅茨周期(15~25年周期,建筑业周期);(2014年4月) 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40~60年长周期)。
6、乘数-加速数模型:
萨缪尔森把加速数模型和总需求理论中的乘数效应结合起来,解释经济波动产出的机制。
7、乘数原理:
用来说明投资的变动如何引起国民收入的倍数变动;
加速原理:
则是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如何引起投资大幅度地加速变动的理论。
(2014年4月)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关系是( 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 )。
8、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于技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
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各种实际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科学技术的突然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和其他意外变化等。
技术冲击尤为重要。
(2014年4月)
9、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一般传导机制:
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是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摩擦。
1)银行信贷渠道,主要从银行角度考察金融周期,经济周期的传导以银行中介为核心。
2)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从企业角度考察金融经济周期。
金融市场的缺陷是决定金融经济周期特征的关键因素。
第八章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1、时滞效应分为:
1)内部时滞:
是指冲击发生到相应的经济政策实施所花费的时间。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决策者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果断性。
(1)认识时滞:
是在冲击出现到决策者确认必须实施适当的宏观政策之间的那段时间。
(获取消息的敏捷程度、预测能力)
(2)决策时滞:
是认识到需求采取行动到政策确定之间的时间间隔。
(决策能力、决策体制的结构和效率)
(3)行动时滞:
是政策确定和政策开始实施之间的间隔。
(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运作环节、执行人员素质及工作效率)
2)外部时滞:
是指政策实施到政策行为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时间。
2、外部时滞的长短影响因素:
1)与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和工具的传导机制相关;
2)与有关市场主体的敏感度相关;3)与决策者的决策力度相关;4)与有关市场主体的预期相关。
3、理性预期(穆斯提出):
是指公众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并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整理的基础上预测未来。
(2014年4月)
理性预期的主体只会犯随机性误差,而不会犯系统性误差。
4、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对传统政策评估的批评,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
5、货币政策的单一规则(目标规则):
(2014年4月)
1)货币量的供应保持在一个固定的增长率水平,这样能够保证产出、就业与物价的稳定。
2)将名义GDP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作为目标。
3)以通货膨胀为目标。
6、财政政策的单一规则:
1)赤字(盈余)规则:
保证一定的财政预算赤字为目标。
优点:
能够与一个公众可以直接了解的宏观经济指标的相联系,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
2)支出规则:
通常是对支出领域规定支出的上限,这样的安排能够使公众较好地理解财政支出,加强财政支出的约束,同时不影响自动稳定器在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
不足之处:
在于在经济的周期波动中,限制了财政政策调整的灵活性。
7、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马歇尔);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货币主义(弗里德曼);(2014年4月)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卢卡斯、萨金特:
理性预期假说、市场出清假说;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曼昆:
菜单成本理论、近似理性模型、长期合同理论或价格交错调整理论)
第九章 经济增长及其核算
1、经济增长: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或指其产出水平的提高。
2、经济增长包含典型事实:
人均产出的平均增长率为正并相对不变;资本的实际回报率并没有显示出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国民收入中归于资本及劳动的份额均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自考 30445 宏观经济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