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习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044359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39KB
第一章习题答案.docx
《第一章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习题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答:
(1)钱、货币、通货、现金不是一回事,虽然其内容有所重叠,但这几个概念之间是有区别的。
钱是人们对货币的俗称。
经济学中被称为货币的东西,就是在日常人们生活中被称为钱的东西。
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商品劳务交易中或债务清偿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
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货币。
现金就是指家庭个人、工商企业、政府部门所拥有的现钞,包括纸币现钞、硬币现钞。
现金是货币的一部分,这部分货币的流动性强,使用频率高,对人们日常消费影响大。
(2)银行卡亦称“塑料货币”,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自动出纳机卡、灵光卡等。
各种银行卡是用塑料制作的,可用于存取款和转账支付。
现在,特别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银行卡正逐步取代现钞和支票,成为经济生活中广泛运用的支付工具。
因此,在现代社会银行卡也属于货币。
2.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货币为什么自古至今,人们又往往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
答:
(1)社会经济生活离不开货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必然性。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经济:
货币方便了市场交换,提高了市场效率;货币保证了社会需求的实现,促进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交易成本上看,节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
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
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
通过货币的交易取代物物交易也同样是如此。
(2)货币原本同斧头、猪、牛一样是商品,但由于固定充当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因此成为了社会财富的一般性代表。
货币并非财富本身,但有人将其夸大为“唯一的”财富,为了获得它而不择手段,甚至谋财害命,因而货币被看作是万恶之源。
其实货币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交换其他商品的媒介,由于人们对其态度不同,而被赋予了感情色彩。
3.货币种种形态的演进有何内在规律流通了几千年的金属货币被钞票和存款货币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答:
(1)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就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一是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三是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四是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
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就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样的特征。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
金属货币流通及其以前货币形态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四个特征的要求,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
(2)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用货币,之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
①金属货币的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币材的日益匮乏使人们开始寻找可以适应成倍增长的经济量的货币形式。
②金银的国际分布极不平衡,动摇了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等贵金属流通的基础。
③在金银复本位条件下,金贵银贱引起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极大地撼动了复合金本位的根基,随后的金本位制虽然克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但因银退出了主币行列,所以使得原来就不足的货币金属量更显匮乏。
④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和奥匈帝国打破“黄金桎梏”的实践使各国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发行银行券,公众则因金属货币流通、携带及保存的不方便而逐渐接受了银行券。
⑤经济危机使各国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纷纷树起了壁垒。
各国都把金银作为战略物资管制起来。
另外,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财政赤字使各国进一步管制黄金并大量发行不兑换银行券和纸币。
4.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高度地概括,你认为货币职能最少不能少于几个
答:
(1)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观,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生活中,当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就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便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有商品首先要借助于货币的价值尺度来表现其价格,然后才通过流通手段实现其价值。
正因为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随时可购买商品,人们才贮藏货币,货币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的。
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其他各个职能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和发展。
(2)货币的职能最少不能少于三个,即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购买和支付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①现代的经济生活中,作为交易的对象都具有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示的价格。
马克思把货币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定名为价值尺度。
②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或购买手段。
在赊买赊卖过程中,要以货币的支付结束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这时,货币已经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补充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早先发生的流通过程结束。
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就是起着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③当具备给出价格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一经产生,便立即具备了用来积累价值、保存价值的职能。
5.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答:
(1)马克思从职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较简明完整。
那就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2)自凯恩斯经济理论流行以来,“流动性”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
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的概念则仅仅赋予货币。
与任何商品比,与任何有价证券相比,货币的流动性都是最高的。
在现在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有时指的就是货币,有时指的范围比较大,如包括国家债券等,需注意区分。
(3)将货币看成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
这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通常所说的“价值规律”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所给出的界说。
(4)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通常是从能否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具体确定界限。
(5)从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货币。
货币是根植于商品经济关系,体现并服务于商品经济关系,但却不具有任何可能更改商品经济关系潜力的经济范畴。
6.建立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当今世界上的货币制度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答:
(1)建立货币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2)当今世界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六大要素:
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7.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联系应该怎样理解结合欧洲货币、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理一理你的思路。
答:
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其意图总是在于建立能够符合自己政策目标,并可能由自己操纵的货币制度。
控制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这样的观念和准则却在20世纪中受到严重的挑战。
先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但相当长的期间,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中,各国的货币主权依然还是得以保持;有的货币如德国马克等,还很有与美元分庭抗礼的态势。
在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外,还曾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世界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货币制度。
但到了20世纪的后十年,货币制度对主权的挑战却沿着以下三个趋向而迅速强化:
(1)欧洲货币制度的建立。
欧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边界的货币,欧洲货币当局是超越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
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必须放弃原有的国家货币制度,共同使用欧元和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之间不再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从而丧失了很大部分货币主权。
对于传统的货币制度观念,这是直接的挑战。
(2)货币局制度。
货币局制度是指一国(地区)所发行的货币完全与其外汇储备挂钩的货币制度。
在该制度下,基础货币要由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来支持。
货币局规定本币对某一外币的固定汇率。
货币局不是中央银行,它不能持有任何国内资产,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
实施货币局制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独立实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权。
(3)美元化。
美元化是指一国以美元代替本国货币流通,放弃铸币税和发行银行在本国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进行最后救助的可能。
本国货币让位于美元,意味着货币主权的完全丧失。
这一进程,有可能进一步推进。
综上所述,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联系是与生俱来的。
货币制度服务于国家主权;国家主权为了实现其目的必须对货币制度进行有效的操纵。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给这一关系带来了新的内容:
欧元,货币局制度,美元化等说明货币制度有可能独立于国家主权,即国家主权对货币制度的有效控制不是必须的。
8.货币是不是终归要消亡
答:
(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然会伴随着商品的消亡而一起消亡。
但货币消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恩格斯曾指出,商品货币消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一个是社会能够直接以社会化的形式将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源运用于生产之中。
当然只有到了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实现生产资料完全的社会占有和劳动完全的直接社会性。
这两个条件不能同时实现,货币也就不可能消亡。
(2)“货币永恒论”的观点认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社会计算的工具和决定生产行为的选票,始终是社会进步的车轮,货币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永恒存在,货币不会消亡,所变换的只是其形态而已。
当然这一论点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稳定的前提下得出的。
实际上,货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客观存在的。
货币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社会经济生活离不开货币。
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
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
通过货币的交易取代物物交易也同样是如此。
只有出现了另外一种交易媒介,能够以之更经济地解决整个社会庞大的交易需求,货币才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但不管最终货币是否消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必须遵守经济规律,不能人为强行取消货币,否则只会导致经济混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