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学生优秀影视作品评析文章及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7040384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67KB
往年学生优秀影视作品评析文章及考试题.docx
《往年学生优秀影视作品评析文章及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往年学生优秀影视作品评析文章及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往年学生优秀影视作品评析文章及考试题
影视作品评析
呼唤,晌起在被遗忘的角落
——《远山童谣》艺术谈片
电视剧《远山童谣》把我们带到一个位于偏远山区的铁路建筑工地上,在那里居住着一群与铁路掘井队员生活在一起的铁路工人的孩子们。
电视剧以一位到该工地采访的女记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讲述了这群孩子从失学、求学,直至最后通过各方努力得以上学的动人故事,从而反映了这样一个不容忽视而又恰恰为人所忽视的问题,在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的同时,这些铁路工人子女的求学问题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电视剧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以“童谣”为题,并以“童谣”贯穿全剧始终,这是别具匠心的。
剧中所选用的这首“童谣”本是工人们闲“哼”于口的戏谑小调,后被孩子们学会,成了他们所会唱的为数不多的歌曲中的一首。
总的来说,这首童谣有3个特点,这3个特点从“吃奶的孩子姥姥带’,、“无‘奈’无‘奈’真无‘奈”’这两句歌词中便可见一斑。
特点之一,先就内容而言,歌词显得低级甚至庸俗,而正是这低级庸俗的歌告诉我们,这些孩子由于得不到正规的教育,只能以这样的歌作为自己的童谣。
特点之二是,童谣的内容虽然低俗,但它却以最直接最质朴的方式表达了孩子们的真实感受。
他们生长在这样一个狭小而偏僻的地带中,层峦叠嶂阻挡了他们的求学之路,他们渴求知识而不可得,怎能不喊出“无奈无奈真无奈”的心声呢
第三个特点是,这支歌并不仅仅只是一首儿童歌谣那么简单,蕴含在童谣之中的,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内涵,它也负载着成人世界的无奈。
童谣的这三个特点,对于揭示电视剧主旨,呼吁人们来关心、帮助这些铁路上的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剧的开端与结尾处,创作者两度巧妙地运用了这首童谣。
全剧开头对孩子们出场的描写,颇有曹雪芹笔下那种凤姐出场式的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韵味。
故事刚开始时,女记者初到采访地点.偶然间,一阵阵纯真稚嫩的歌声传到她的耳畔,她便循声寻去。
于是,伴着音乐,镜头将我们带到了一条小河边。
河水琉璃般的碧绿,潺潺的水声伴着孩子们的歌声欢笑。
河上一叶肛筏随水飘流;远处是一带隐约而青翠的远山。
在一棵盘根密布、枝叶茂密的大树下,女记者认识了剧中的小主人公——掘井队陈队长的女儿陈梦舒,以及她的小伙伴们——一群正在河中唱着那首童谣玩闹嬉戏的孩子。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色调明快、清新美好并展现出无限童趣的图画,突出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天真烂漫。
与此同时,这画面也会带给观众这样一种恳切的想法:
“这群孩子与别的孩子一样,都是国家的希望,忽略他们的存在,使他们失去上学的机会是多么的不该。
”而以童谣为“媒”,使在剧中起串联情节作用的关键人物女记者与孩子们相识,则是点题的一笔,这样处理能使电视剧从一开始就进入主题,也使观众对于全剧的内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到了全剧的结尾,孩子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和美好的憧憬走出大山.踏上了求知之路。
当经过他们的父亲正工作着的工地,想用歌声与正在隧道中奋战创高产的父亲道别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地回过头来望着带他们前来的陈队长,目光写着恳求,神情充满顽皮(因为陈队长一向不允许孩子们唱这种歌曲)。
这时的陈队长故意板起面孔说道;“好好好!
就唱这最后一遍。
等到了新学校,你们就得学新歌了。
”这样的结局喻示着孩子们已离开了那偏远的山区,离开了诉说他们心中无奈的童谣,他们将走进新学校的大门,学会许许多多的新歌,学会许许多多的新知识,一种崭新的生活正在向他们招手。
全剧正是在这纯真稚嫩的童谣声中结束的。
如果说创作者在全剧开头运用这首童谣是为了呼吁全社会像重视和帮助贫困失学儿童一样,去重视和帮助这些铁路工人的子女,提出这一主题。
那么在全剧的结尾处,运用这首童谣则曼具意义,因为它使人看到了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从而使剧作主题得以完成和深化。
这两笔,可谓是一张一弛,相得益彰。
当然,除了对童谣的选取和合理运用外,该剧还有许多的成功之处。
比如,对女记者这一人物的设置和画外音的处理,使全剧各场景之间的衔接紧、转换快,就像一条线将故事情节的各段落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不露连结之痕,只显连结之妙。
再如,对小梦舒在放学回家途中因雨天路滑跌入深谷而死这一情节的描写。
创作者不惜运用大量的暗示、伏笔、悬念为这个情节作铺垫,使得梦舒之死强而有力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激起观众对于该剧在情感深处的共鸣。
这一情节也成了全剧留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断。
……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剧作主旨的揭示提供了条件和依据。
通过对这一系列表现手法的鉴赏,通过对整部电视剧的仔细揣摩,我想观众不难悟出,这童谣是一种热烈而急切的呼唤.它呼唤着人们不要忘记这些以铁路人子女为代表的并非因贫困失学的特殊失学儿童,呼唤着人们给予他们充分的重视和真诚有效的帮助。
电视剧《远山童谣》的主题与现实意义就在这声声呼唤之中。
点评:
本文集中笔墨,评析电视剧《远山童谣》创作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特点:
以“童谣”为题,并以“童谣”贯穿全剧始终。
从内容看,本文评析的是作品的结构艺术,作者选取了片头、片中、片尾几处出现“童谣”之处,令人信服地得出了结论,这是详写;作者还有略写,即评析了女记者这一人物的设置和画外音,所论观点清晰,论据有力,论证严密,是一篇较好的应试文。
栏目评析
评《浙江少儿电视》
浙江电视台有一档专为少年儿童开设的《浙江少儿电视》电视栏目。
《浙江少儿电视》每一期节目的开场白、收尾及各小栏目之间的过渡衔接都由两住小主持人完成。
这样既体现出儿童情趣,又使栏目能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
该栏目的总片头与各小栏目的片头很值得一提。
这些片头都由电脑设计,其总的特点是:
色彩绚烂、画面新颖剐致,且变幻无穷。
这很符合少年儿童好奇、爱幻想、思维活跃的特点,能够吸引小观众们的视线,使他们对某个小栏目乃至整个栏目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
《浙江少儿电视》由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小栏目组成。
有教授学龄前儿童儿歌的《过家家》;有播放国内外优秀动画片的《动画屋》;播出长篇儿童电视剧的《红鼻子剧场》;有带着你游览名山大川、了解各地民风民俗的《风筝舞》等。
其中,《少儿新闻》、《智乐翘翘板》、《彩虹桥》尤为出色。
《浙江少儿电视》中的《少儿新闻》是一档由少年儿童自己采访、编辑、播音的新闻类节目,新闻内容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并且在表述新闻内容的把握上,也尽量体现少年儿童观察事物所用的特有的视角。
小记者们的采访显得专业老道,游刃有余,又不失少年儿重应有的活泼,称得上是恰到好处。
像这类为少儿开设的新闻节目,在全国尚不多见,浙江电视台成功地开了这一先河。
《智乐翘翘板》是档传播科学知识的科普宣传类节目。
它摒弃了那种一张桌子一话筒、一个模型一“教授”的说教式的节目形式,而是化呆板为活泼,把节目内容故事化、情节化。
节目开始,通常是某位小朋友在现实生活中,或是在搞小发明、小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于是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叔叔”便会出场为他答疑解难。
这样处理能使节目充满吸引力。
扮演“叔叔”的主持人的表现也相当出色,他能熟练地摆弄各种模型,层层剥笋般地讲解复杂问题,循循善诱地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并且态度和蔼可亲.为该小栏目增色不少。
《智乐翘翘板》推陈出新,果然不同凡响。
为了消除“代沟”,使两代人进行思想的交流,达到心灵的沟通,《浙江少儿电视》的主创人员为两代人架起了一道《彩虹桥》。
《彩虹桥》是档话题谈论类节目,话题内容涉及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将学生、老师、家长请到演播现场的做法,使两代人能面对面地开诚布公地表迭各自的观点,同时也活跃了现场气氛。
该栏目由著名主持人费敏主持,她的主持端庄沉稳,能对每一位观众的发言作出言简意赅的总结和评述,也能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之,《彩虹桥》不愧为一架沟通两代人思想的心灵之桥。
《浙江少儿电视》思想健康,形式多样,创意新颖,制作精良.是较为优秀的少儿电视节目,可与中央台的《大风车》媲美。
点评:
本文简评了《淅江少儿电视》栏目的特色,从三个方面入笔解析了该栏目之所以能吸引人的原因,其中主要笔墨集中在对该栏目的评述上,显得详略得当,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
电视作品评论
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评文艺短片《黄河神韵》
电视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集真实性与艺术性为一体,而二者的成功结合就决定了其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文艺短片《黄河神韵》的编导将舞台设置在黄河岸边,将艺术与奔腾的黄河水融为一体,成功地做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朗诵的《黄河颂》可看作为本片高潮前的一个情感酝酿的铺垫,尽管从屏幕上可以看出,演员朗诵时并未真正置身于黄河岸边,但编导仍以奔腾飞泻的黄河浪涛为背景,唤起观众身临其境的想像。
在演员朗诵间隙,编导还配以奔腾的黄河浪涛声。
浪涛声与演员饱含深情的朗诵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丝毫没有牵强附会之感,使画面中的影像更丰满,也使屏幕传出的声音更真实,增强了本片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这首配乐诗朗诵的音乐声的跌宕也时刻伴随着演员情感的起伏,它们牵引着观众感情的波澜也随之心潮澎湃。
当李默然朗诵至最后一句“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坚强”时,音乐声随之戛然而止,紧接着镜头拉向奔腾的黄河岸边以及岸边上深情歌唱的少年,这两个镜头的转换,似乎没给观众以任何过渡的余地,但正是这样,才使观众在朗诵时被唤起的激情完全地、没有任何遗失地又随着少年的歌唱伸延下去,停驻心底。
到这里,朗诵声、音乐声、浪涛声已化为一种感染力浸渍到每住观众心中,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一个扭秧歌的人》,在我看来,是这部文艺短片中的一个精彩段落。
它讲述了一位喝黄河水长大的黄河边上的艺人,在深情地扭倒在黄土地上后,魂魄仍不忘舞动的红绸和扭起秧歌脚步的故事。
编导没有将舞蹈设置于舞台上,而是将其放在黄河滩上,这样处理使观众更能体会到舞者那陶醉的神情、深情的表演背后的对秧歌的留恋和对黄河的热爱。
在这一段落中,演员的特写与沙滩上的群舞形体动作叠放,使画面的形象更丰满。
在隆重沉烈的音乐结束后,突然传出的是一段幽远的唢呐独奏声,舞者的形体动作也由刚才的奔腾、豪放转为细腻欢悦。
他舞呀舞,越来越慢,舞到只有最后一人。
这时,深沉的唢呐声又与渐强的黄河水的奔腾声同起同落,舞者情感的起伏也达到了最高潮。
这一段落,从起舞时的深沉陶醉,到群舞时的奔腾热烈,再到狂舞时的狂勇雄健,最后又至深沉陶醉,时刻牵引观众的心,这种舞蹈、音乐、声画的综合艺术所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的心也仿佛随之起舞。
合唱《我的祖国》属于高潮部分,编导者用这首人所共知的歌曲,意在唤起那种人所共有的爱国激情。
在这一段落中,老一辈艺术家郭兰英、新一代青年人和无数的少年儿童象征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代人。
看到这里,观众也仿佛成为融入其中的一分子,也用自己的心舍着屏幕传出的歌声无声地歌唱。
是编导者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融入进本片的创作中,融入进歌曲的演唱中,也自然唤起了每一位有着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儿女的共鸣。
歌曲接近结束时,镜头由演员特写推向呼啸的黄河,又随即推向远方,给观众以想像、展望的空间。
当然,尽管本片编导者在处理艺术性与真实性时,做到了成功的统一,也产生了艺术感染力,但我个人认为,本片似乎除歌即舞,再多无非是诗,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未免过于单调。
另外,本片艺术感染力固然有之,强烈固然也有之,却不能继续将这份情感深挖下去,使本片回味性不强。
看片时激情意蕴在胸,看片后激情荡然无存。
如果此片能在以上两点上更作探究,那么我认为,此片一定能用自己震撼人。
的艺术感染力唤起更多观众的喜爱。
点评:
本文简评了文艺短片的创作特色,对文艺短片的评析不同于对一般故事片的评析,本文主要用了将短片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评析的方法。
评析选择了三个片断,并点明了这三个片断的电视表现手段,比较熟练地运用了一些电视艺术语言,所论比较恰切。
摄影作品分析
震撼内心世界的眼光
——《明眸》析
这幅摄影作品《明眸》表现的是一个用布围住头部只露出上半个鼻子和眼睛的女头像。
这幅作品的趣味中心就是她那两只眼睛。
观众只看一眼,就好像被她看到了内心世界,把你完全暴露在她的眼前。
她的眼神真的让你无法拒绝,那逼视的眼神好似无时无刻不在看着你。
这就是这幅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幅作品的构思很奇特,只有露出的眼睛、眉毛,其余的没有表现,这就使画面更为简练,没有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作者有意只让她露出两只眼睛。
作者能够用这种构思手段表现被摄体,除了有对生活的感触外,还有他较好的造型手段。
在整幅作品中,观众能够与作品进行思想交流的只有两只眼睛,它也是与观众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桥梁,并且产生强烈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
作品的影调是低调。
在画面上的深色调占1/3,高调只在作品的左边上下两角,这就产生强烈的对比调。
在深色调中,影调也并不是一深到底,而是闪烁出两股逼视的眼睛光.这就使眼睛光的亮度在深色调中脱颖而出。
当然用光在这幅作品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就在作品的右边耳朵处有线光,这线光削弱眼睛的光,与作品明显产生不协调,如果把这线光处理得较暗一点,眼睛的光就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一幅作品假如没有适度的光线,杂七杂八的光线照射主体,那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这幅作品中,作者运用左侧光来表现被摄体,使画面产生对比,并且有一定的空间透视感。
布在这种侧光下产生了一定的质感,女人脸的肤色感觉也有真实性。
可见,作者在运用光线上的技巧显然是较为熟练的。
当然只要注意观察被摄体,如人物右耳朵边处的光线就显然有点过多。
该幅作品运用的景别是特写。
景别的运用对于表现物体也有很大的作用。
运用特写镜头也是这幅作品的特色,欲把一个人的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运用特写镜头是最合适的了。
本作品虽然看不到女人脸部的神情,但是可以从那两只逼视的眼睛看出,这就为这幅作品增添了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两只眼睛也是画面的兴趣中心,产生强烈震撼的艺术魅力也就是由这两只眼睛开始。
这幅作品表现的对象是人,作者在人像摄影中做到了“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作者之情和观众之情互相密切配合,达到内在真实和外在真实的统一。
摄影作品是以现实生活和景物作为表现对象,只有对现场的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感受和正确的理解,从司空见一瞬的东西中发现不平常的美,才能激起人们的感情,陶冶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启迪人们对日常事物的认识,才有审美价值。
摄影作品应当从时代的深处,把人类感情中最崇高、最神圣的东西、最隐藏的秘密揭露出来。
这幅作品正是把人类隐藏的感情通过拍摄物表现在观众面前,与观众产生较为直接的交流。
世上本无十全十美之物,这幅作品的不妥之处要正确对待。
这幅作品的构思、创意、造型手段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点评:
本文是一篇摄影作品评析文章,评析抓住了该幅摄影作品画面最突出的特征:
眼睛的特写。
从几个方面评析了这幅特写的创作方法,并结合摄影艺术的一般知识的运用,表现了作者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评析的层次尚欠清晰。
电视广告评析
歌声,在心中响起
——浅析电视广告片《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这则广告片充满着欢快、愉悦、温馨的气氛,在播放片子的短短1分钟内,我仿佛飞跃了这初春余寒的午后,置身于夏日的清晨,体味到了那久违的轻风和阳光,听到一曲天籁之音。
由于本片主要是向人们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美好的感情,呼唤爱心和真情,所以作者选取了人们生活中一些最常见的场景和事物。
如帮助残疾人,一张幸福的全家福照,欢歌的小朋友,一对装满咖啡的咖啡杯,一对情侣戒指,精美礼物,“福”字等等。
这些事物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很容易与其产生共鸣。
而且,这个片子在视觉上也给人以温馨感,使观赏者通过眼睛感受到片中传达的如歌声般美妙的生活。
色彩方面多选取了亮色、暖色,而且线条简单平实,没有奢华、浓烈的冲突。
镜头间隔很短,转换快,节奏感强,一组纽连续闪现的画面,使观赏者在不同镜头下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相仿的温馨、甜蜜的景象。
在听觉上,制作者采用了单一的乐器演奏。
音调平实,无较高或较低音,使人听觉几乎不受冲击。
乐曲轻松、舒缓,犹如山中小泉缓缓流过,让观赏者心态自然轻松。
本片的成功之处尤其表现在语言上。
本片没有旁白,只用简单、流畅和暖色的线条在几组镜头间插入助人、幸福、亲情、温暖等词语,使画面连贯成一曲甜蜜的歌。
在片子后面打出题目《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这题目本身就是一首歌曲的歌名,就更使人联想到愉悦的歌声。
最后片子向人们道出了“爱心长存,情满人间”的主题,呼唤了人间真爱、真情。
虽然此片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瑕疵。
例如画面过于复杂,给人一种无序感。
但即使如此,这则广告片仍有许多可供学习之处。
点评:
本文是一篇电视广告片的评析文章,作者比较全面地评析了该则广告片的创作特点,从构图、色调、镜头转接、音乐以及字幕等方面匠心独运之处。
作者运用电视艺术术语比较熟练。
感人·真切·自然
——简评《下岗工人》公益广告片
《铁路工人·下岗篇》公益广告片运用直接表述的结构手法和过程展示的创意,在表现手法上最大限度地运用了摄像手段,以简洁精炼的画面、恰切的音乐及语言,自然地流露出一位铁路下岗工人的心声.同时也激发起观众对下岗工人的关心和理解,也给下岗工人一份自尊自立的信心。
首先,为了表达主题,广告片在创意上采用了过程展示的手法。
在此要特别指出的一点就是,此片从开始至结尾没有出现过一个人物。
创作者先采用肩扛摄像机的方法,以摇摆不定的镜头将观众带入画面之中.然后画外音开始叙述:
“在这条路上我工作了多年,我们彼此非常熟悉……”就在这句话话音刚落的时候,一辆蒸汽机车从“身旁”擦肩而过,尤其是在这时候的镜头,随着机车前进的方向向后一扫,给人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十分感人,恰到好处地激发起了观众的情感。
创作者只是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镜头展示过程,就将观众和下岗人员的紧紧联在了一起,其用心可谓良苦。
其次,此广告片在手法结构上采用了直接表述的方式,摒弃了以往那种以人物对白为主的表演的形式,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起到了避免过多的人物干扰主题的效果。
本片以下岗工人自述的方式叙述,也起到了片子平易近人的作用,贴近观众心灵易为观众所接受。
本质真实,修辞形象,此广告片达到了艺术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突出画面效果,近一步渲染气氛,此广告片在画面设计上也煞费苦心,在开头的十几秒钟,创作者运用黑白对比强烈的砾石与伸向远方的铁轨做主景,同时也注重色彩的变幻,在单调的画面上略略套上一丝淡黄的暖色,防止气氛过于悲凉,这就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
此片在音乐运用上也十分成功,它以提琴的低音回旋于观众耳边,旋律缓慢但不悲怆,配合解说恰如其分。
该片结尾处镜头以特写的方式从行驶的火车上拍摄铁路,砾石和枕木从眼前一掠而过,这一画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寓意——脚下的路还很长。
最后是解说员以自信有力的口气说道:
“我们同努力,新的路就在前方!
''这一结束语有力地迎合了画面。
其惟一不足就是没有表现一下下岗人员究竞是如何“同努力”的,给观众稍留遗憾。
总的来说,这个广告片是一部较成功之作,无论从创意到表现手法都较有新意,值得借鉴。
点评:
本文评析公益广告片,指明了创作者主要运用的方法、过程展示的方法、直接表述的结构方法以及画面设计的长处。
所论基本将该公益广告片的一般创作手段描述了出来。
只是在评析论述中语言不够精炼,语句连贯不够强。
小细节,大震撼(范文)
——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
看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感受颇深。
序幕从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拉开。
在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孟金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靠狩猎生活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永远地结束了狩猎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点。
而孟金福,则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信奉火神、月神,万物皆神,尤其是信奉山神,相信是山神给了他猎物和住所。
孟金福在很多树上雕刻了山神的摸样,对他膜拜。
本片忠实记录了这些鄂伦春人的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尤其是他们制作桦皮船的工艺,但是随着这些老鄂伦春人的逝去,古老的传统就渐渐遗失了。
《最后的山神》表层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内在却“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
”
细节可以说是所有影片的重要环节。
该片最突出的就是对动作细节的运用,着重塑造了主人公孟金福,以他的一板一眼一言一行形象的刻画了这位鄂伦春族游猎者,突出了他的纯朴、善良、真诚营造了他的原始气息。
影片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层层展开描绘,结构严谨叙事清晰情节真实感人,无不表现了孟金福纯朴,善良,真诚的一面。
孟金福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他的行为中必然带有很多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也就是把大自然的万物都看作是神来崇拜。
比如:
虔诚地在松树前雕刻山神,并顶礼膜拜;每次进山打猎都要请求山神赐予他猎物;当打猎有所收获时,他就认为这是山神的意思,便要虔诚地给山神进贡祭品。
有时没有祭品时就给山神点根烟,这些细节都是人物性格的外化。
孟金福老人身上的很多传统反映了鄂伦春人的心灵。
比如:
孟金福老人的猎枪老了,老的很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他在打猎中坚持不用套锁和夹子打猎,反映了鄂伦春人不“涸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生命的品质;他捕鱼时用大眼渔网的动作细节,反映了他内心的善良;当它割树皮时不伤树干,不正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爱吗!
物件细节比如:
马尾上的红布带、猎枪上的红布、松树上雕刻的山神像等等,反映了原始的宗教崇拜。
捕鱼前女人用来打男人的柳条,表明了鄂伦春人独特的风俗和情感表达方式。
刮胡子的匕首、跳绳用的萨满鼓,都是老萨满古朴遗风的物化象征。
纵观全片,在画面细节的用光上也颇有特点,尤其是大量逆光的使用,不少镜头还把太阳包含在画面中形成眩光的效果。
运用这种手法的目的似乎很显然,就是要体现山神在孟金福心中权威神圣的地位。
然而摄影师并没有止步于此,根据主人公所处的不同情景,所拥有的不同心情,相应对“逆光”这一技法作出了恰当且出色的变化。
金黄的色调,巨大的太阳,舞动的剪影。
在黄昏下表演萨满跳神这一段落中,摄影师利用夕阳特有的方向和色温,借着最后一次萨满跳神暗示神灵的远去,更渗透着鄂伦春人对民族没落的无奈与悲凉。
一棵雕有山神的大树被砍伐了,摄影师把孟金福“有一种自己被砍伐了的感觉”体现为大面积沉重的低调,孟金福夫妇坐在山坡上,两个人沉重的剪影贴在低暗的天空上。
从天空透出的那一丝光线便是逆光的光源,似乎山神的光已经不能普照在他们的身上。
主人公的失落感尽在不言中。
定居以后鄂伦春人已经不再在正月十五祭月神了,而孟金福却执着地坚守一贯的传统,深信此时月亮神仍然在天上望着人们。
微弱的月光,撒在孟金福的胳膊上形成隐约的轮廓,低调的逆光运用,正是大量的细节丢失和黑暗中微光的点缀,使画面弥漫着一种原始却神秘的宗教色彩。
逆光可以说是全片光的运用的骨架,不仅可以突出被摄主体,还支撑着全片的光影基调,着重把各种“无形”的神通过逆光加以表现。
而对于日常生活的其它细节的刻画,光的运用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种用光技巧就借用了自然的“道具”——雾和烟。
孟金福妻子在住处煮食所产生的烟,一方面描写了他们的日常煮食这个细节,另一方面利用烟的大气透视效果把从顶上照进来的太阳光显现出来,或许是在暗示住处的简陋,从而体现孟金福夫妇执着的信仰,又或许是在暗示神明在他们头顶守护。
无论摄影师的意图是什么,没有烟这一“道具”的话,整个场景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从语言细节上来说,全片的点睛之笔就是解说词中的一句话“在孟金福(老一辈)的眼里,山林是有灵魂的;而在郭保林(年轻人)的眼里,山林就是山林。
”这些细节的对比,反映出两代人的巨大差异。
可以说《最后的山神》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首先它的真实性就是历史地再现,教育的典范另一面揭示了民族的变迁,没落不仅仅是族人生活方式得变化,更是一种文化在世界各种大潮的冲击中的消失,与昌盛。
任何作品不可能都十全十美,多少会有些瑕疵,本片中孟金福在渔船上的时候说:
“女人打男的一下,今天就有运气,不能空手回来”这句话说得给人一种些莫名其妙的感觉,我们虽然知道是摄影师问的,但突然出来这么一句话略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往年 学生 优秀 影视作品 评析 文章 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