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案合集六篇.docx
- 文档编号:27039865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72KB
如梦令教案合集六篇.docx
《如梦令教案合集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梦令教案合集六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梦令教案合集六篇
如梦令教案合集六篇
如梦令教案篇1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
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
海棠花还是那样。
“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
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
“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
“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如梦令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
主仆两人
场景:
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
“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2、结合杜甫《三绝句》: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
“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
”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
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
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
“试”“却道”“知否,知否?
”“应是”。
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
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
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
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
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
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
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如梦令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
(会!
)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
(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
这首歌好听吗?
(好听!
)
对!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
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
”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
那么,什么叫做词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
(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
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
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
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
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
(“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
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
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
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
(美!
)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
(愿意!
)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
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
(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
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
如梦令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
(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
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
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
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板书:
醉)
——醉态一:
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
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
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
想象一下:
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
酒醉)
——醉态三:
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
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
(板书:
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
(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
齐背《如梦令》。
(板书:
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
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
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
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
李清照的《声声慢》。
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梦令
酒醉、景醉、人醉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
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
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
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
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
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
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
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如梦令教案篇4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并初步学会对诗词的品读、吟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有感情地吟诵词。
3.初步了解词的特点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抓住字词,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重温李清照《夏日绝句》,引出李清照其人。
2.揭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如梦令》。
二、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词的名字叫词牌名,也叫长短句。
2.既然是歌词的曲调,就该有节奏,请同学们划出词的节奏。
3.指名读,正音:
兴、藕
三、“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根据注释,说说读懂了哪个词或哪一句?
2.交流:
(1)不知不觉中把词读胖了,写下来就是一篇篇幅长的__。
(2)才33字,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次郊游的经历,体会词的特点:
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整首词可以读成一个字,可以读成哪个字?
2.讨论:
风景很美,再加上词人喝了酒,所以就沉醉了,才有了下边的情景。
整首词可以读成“醉”字。
五、在多层“醉态”中歌唱少年情怀
1.“醉”态一:
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
出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溪亭日暮
⑴想象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你看到了什么?
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
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⑵出示图片: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景色,他们会干些什么?
⑶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历史上,曾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
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
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
醉得怎样?
美美地醉一回!
读。
(4)朗读:
读出浓浓的醉意。
(5)仅仅沉醉于酒吗?
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
喝着喝着,竟忘记了回家。
2.“醉”态二:
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
出示: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藕花深处
⑴你又看到了什么?
⑵出示图片:
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傍晚,一切显得朦朦胧胧。
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又一次沉醉了。
⑶朗读。
3.“醉”态三:
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
出示: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滩鸥鹭
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鸥鹭群飞图片:
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⑵你又听到了什么?
从哪个词中听到的?
争渡:
醉了,活泼的天性,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⑶“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你还读出了什么意思?
这真是“鸟惊人也惊”啊!
带给大家的一个惊喜,使他们陶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忘记了找回家路。
⑷朗读。
4.小结:
你感受到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活动?
让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不仅仅是美酒,还有美景。
七、拓展
出示MV文件《如梦令》,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如梦令教案篇5
因为要上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所以花了将近3周的时间思考,可是一直都没有什么头绪。
直到在上看到一则朗诵视频,反复的看,听,试读,渐渐的喜欢上李清照,虽然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1、教方法。
教学时,我以3个板块为一条主线,连贯全文教学。
先是通过注释理解词义——读“胖”,接着是学会想象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读画面,最后寻找词眼——读“廋”。
同时也交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3步骤或者是3个方法。
2、教朗读。
记得学校听推门课的时候,我正好在上《渔歌子》这首词,当时我仅仅是让学生说了词义,动笔写下来后,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没什么好教的,直接让他们业。
课后,学生的词义硬梆梆的,一点诗情画意都没有,完全失去了教材所安排学习词的意图。
其实,朗读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词义,去推敲词义。
于是在教学设计上,我特别重视了这一环节,通过3个步骤,层层递进的指导朗读,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这个环节是值得肯定的。
3、积累很重要。
这一环节是借用名家的。
在我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只是想着怎样能完成教学任务,把练习做完。
很多时候忽略了积累。
既然是古诗词的教学,那就应该是可以扩展开来的。
通过想象画面,联想有关的词句,不仅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可以做到积累。
这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
4、多揣摩教材。
集体备课时,叶老师就提醒了我:
词中的字不一定只有一个意思,特别是“醉”字。
于是我自己也寻思着还有没有别的字也是这样的呢?
虽然教材分析中没有,但经过反复的思考,及名师的示范,我认为“惊”字也可以拿来“章”,一是惊吓,二是惊喜。
所以在教学是我问学生:
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也令人满意,得到的朗读效果也比较满意。
教学中有些地方出现了错误,如:
李煜的煜(yù)字,读成了yì;给学生考虑时间、讨论时间过短;写的环节遗漏了等等。
教学没有完美的,只有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得到完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梦令 教案 合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