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docx
- 文档编号:27039766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2.72KB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课文特点和教学提示:
一、课文揭示生命规律,人生哲理;二、在写法上都是以小见大的;三、教学应借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想像,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单元教学重点:
A、体味人生,关爱生命B、了解并掌握朗读的基本要求
1.在山的那边(新诗)
为什么选取这首诗?
浅近,好懂,易于激发情感、意志,引发联想想像,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诗中的“山”和“海”各有怎样的含义?
(3)诗人想召唤一种什么精神?
(4)你小时候有过对未来的什么憧憬吗?
你读过这首诗受到什么启发?
这些问题是关乎全篇的,还可以生发出一些小问题,比如第一问,可以生发出这样式的问题:
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他大致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他后来可能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等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疑点,自己解答,并对自己欣赏的诗句作一些评点。
在教学方法,不妨尝试各种读法,朗读,默读,单句口读,也鼓励背诵。
要做好朗读,应该提示朗读的方法或技巧还可以稍微讲一点新诗的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走一步,再走一步(外国散文)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表面上浅近,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材料;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作者从具体的事例中悟出怎样的生活道理?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提升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多角度解读:
也可以悟出课文另一主题——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这些问题也是从整体感考虑,还可以生发出一些小问题.
3.生命生命(台湾散文)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作者以羸弱的生命之躯开拓了光荣的事业,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好材料;作者告诫广大读者珍惜自己的生命,让一生过得有意义,肯定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棵宝贵的种子.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作者认为的生命的本质(或特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呼喊“生命,生命”?
(3)作者为什么能从细小的现象中发现生命的一般规律?
(4)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5)对比阅读(头一次):
有人说后文比前文更好,可以讨论.
4.紫藤萝瀑布(当代散文)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这是新时期散文名作,各种散文选本都选入了.它的优点在于,一、写景很精彩,就这一点来说,便可作课本范文;二、有较为深刻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了人生的普遍真理;三、语言生动形象,而且规范,适合学生读。
这篇课文学生并不陌生。
这里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在内容上,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悟出课文的主题。
(本人理解课文主题是:
生命的艰难困苦伴随着生命的永恒和快乐,这是较高层次、更为抽象的理解)作者情感发展有波折,开始有悲痛,看见花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也就是说课文的主题有一个深化和提升的过程。
(2)在写法上,用个别的生命现象显现生命的一般规律,而描写个别生命又着眼于显现事物的美的永恒表现自然界生命的永恒。
(3)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但不宜讲修辞知识。
补充说明:
本文堪美文,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挑他们自己喜爱的句子加以品味;我认为:
从美读入物,经过感美情、品美句,达到悟(主题),可供参考。
5、童趣(文言文)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全文只写一个“趣”字,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这是学生在本学段头一次学文言文,希望靠课文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并靠故事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提示几个主要的问题:
(1)课文表现了什么样的“趣”?
(2)这“趣”是怎样表现的?
(3)熟读背诵;字词句过关。
教法建议:
是不是可以考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用兴趣来带动理解,靠故事来帮助理解?
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
理想信念
课文特点和教学提示:
一、与第一单元相比,理性的成分更多;二、应该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
A、体验人生,树立理想信念;B、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朗读技巧。
6.理想(新诗,哲理诗)
为什么选这首诗?
这首诗情调明朗高亢,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适合对学生进行健康理想的教育;另外,主首诗的主题契合本单元的要求。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人为什么要有理想?
(2)人要有怎样的理想?
(3)(提升)怎样把远大理想贯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另外还应注意:
、一,全诗全用比喻写出来,虽是哲理诗,即很形象生动,既然有这一特点,那么可以把课文当成学习比喻和学习诗歌的好范本;二诗写得早,应照顾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但也不能完全迁就。
7.短文两篇(当代散方)
为什么会选这篇课文?
两篇都写“体验”第一篇写体验“神圣”的感情,第二篇写体验“新鲜“的感觉,编者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职责、使命,以及认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珍贵、珍重和有价值。
总之,着眼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感染熏陶。
、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行道树
(1)行道树有什么特点?
(2)作者歌颂什么精神?
(3)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另外,学会概括提炼,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词“神圣”“痛苦”“深沉”,全文的精髓。
第一次真好
(1)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2)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
(好的,坏的)
同样的,学会概括提炼,抓住题目中的“真好”二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启发意义。
8.人生寓言(寓言)
为什么会选这篇课文?
寓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这两则寓言都采用童话的形式呈现,学生应该感到亲切,而且里面的道理耐人寻味,可在课堂上讨论。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课文表达了怎样的寓意?
(2)如何把握寓言的寓意?
(过程和方法教育)
(3)寓言有什么特点?
(4)这两篇寓言有什么特点?
(第一篇:
纯粹的童话故事。
第二篇:
作者参与其中)
9.我的信念(随笔)
为什么会选这遍课文?
首先,学生对居里夫人并不陌生,但对她的心灵独白,也许不太了解,本文给学生提供一个角度,了解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其次,本文适合本单元的专题。
(1)居里夫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或性格特点?
(意在训练分析归纳)
(2)我们受到怎样的启发教育?
(迁就、提升)
另外,练习第三题是“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经过梳理后,存入自己的学习材料库”,也许对有的学校的学生来说难以做到;不妨阅读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里的关于居里夫人的一些文章。
10.《论语》十则(文言文)
为什么会选这篇课文?
既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又让学生接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熏陶;而且其中许多话语至今仍有生命力,学生应该牢记。
(1)每则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从课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3)熟读、背诵;字词句过关。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
自然美景
课文特点和教学提示:
一、大都是名家名篇,意境美,语言美,情调健康明快;二、可以教会学生体会景与情的关系(A、情要由写景抒发,B、写景中必有情);三、熟读、背诵;四、品赏美(景美、情美、言美),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和美好情怀。
单元教学重点:
A、感受诗文的意境美、语言美;B、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C、摘抄。
11、春(散文)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
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12.济南的冬天(散文)
为什么会选这篇课文:
第一它是传统名篇,在解放前就已经进入了课本,凡是课本都会选取它作课文;第二,作者情感浓烈,对山水之学,很亲切、很有感染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第三,其中济南冬天的山水描写很有特色,也足以成为学习的范本。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了济南哪能些冬景?
(2)写出了济南冬景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与《春》相比,感情和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另外,课文中有大量比喻和拟人,都值得认真品味揣摩但根据教学要求,应该侧重于拟人,也同样应该在课堂上讲一点拟人的修辞知识。
13.山中访友(散文)
为什么会选这篇课文?
文章想像丰富,意境优美,情感纯净写得像童话,易于引起学生共鸣;在写作上,用拟人方法写景,精描细绘,也值得学习。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这么一种写景的技巧:
像写童话一样,带着童贞的心态和眼光来观景赏景。
(3)比较本文与《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写法的不同。
这几个学习要点是大而化之的,着眼于整体把握,可以发生出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
14秋天(新诗)
为什么会选这篇课文?
写出得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很精粹,短而容量大,画面感很强。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展开想像,领略诗情画意。
(2)熟读、背诵(要求背诵)
在教学方法上,不妨尝试着多读,先读后理解,是不是可以尝试:
读得多了也就容易理解了诗作的底蕴?
15.古代诗歌五首
为什么会选这首诗歌?
一、都写景的,二、都是名家名篇,三、篇幅长短和意蕴深浅上都适合学生学习。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想像画面,体会意境。
(2)比较五篇作品思想感情的特点。
(3)读懂字词句,要求全部背诵。
教法提示:
是否可以分着,合着比?
也就是所谓进行比较阅读。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
科学世界
课文特点和教学提示:
一、这些课文都是既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又有很强的文学色彩的作品,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作品,所以在教学时要做到两重目标兼顾,不要偏重于科学性而忘了文学性,也不要偏重于文学性而忘了科学性;
二、兼顾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前提下,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或者说应该以语文教育为核心,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在学好语文课文的基础上的自然延伸,比如学习《看云识天气》,应该以读懂说明的条理,看清作者思维的严整和清晰为重点,而不应该只学会了看云识天气,却没有学会读说明文;
三、这个单元五篇文章的文体各不相同,可以稍微让学生了解一下所涉及的文体知识。
单元教学重点:
A、了解科学知识;B、体认和培养科学精神;C、学会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6.化石吟(科学诗)
为什么会选这首诗歌?
一、在语文科内进行跨学科教育,宣传科学知识科学精神,这是课程标准指示的方向;二、这首科学诗深入浅出地描述了自然界化石现象和生成规律,对学生应该有吸引力,而且诗作本身也有较强的文学性、趣味性。
学生以前可能没有接触过科学这种子稀有文体,现在可以开开眼界。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了解化石现象和生成规律,增长见闻;
(2)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和追求科学精神的愿望;
(3)了解科学诗的特点;
这几个学习要点也是就整体把握而言的,可以发生出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
在教学方法上,是不是可以考虑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沟通语文与生物学、语文与考古学之间的联系?
是不是可以向生物教师请教,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化石知识?
17.看去识天气(说明文)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典型的科学说明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明的语言规范,学生在本学段初次接触说明文应该先学这样的文章,《文心雕龙》里说“童子雕琢,必先雅制”,也是这个意思;再说,它也是传统课文,没有过时之嫌,也没有不妥之处。
这样的老课文,老师想必都很熟了,本来不必多介绍什么,这里只是提示几个建议供参考:
(1)获取气象学知识,学会看去识天气;
(2)准确地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3)概括文章全篇和段落的内容要点,并以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
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的需要,适当地介绍一下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应当避免学会了看云识天气,忘记了课文是怎么写的,忘记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应该注意的技巧、语言等。
18.绿色蝈蝈(科学小品)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一、法布尔是科学文艺大师,他的作品应该在课本里占有一席之地;二、这篇课文既有科学性又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在课文范例中聊备一格;三、在学《看云识天气》这种规范的说明文之后,再学这种随笔性科学文章,概括要点的难度和要求就变得更高了。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训练概括、提炼的能力(如蝈的身体特点、习性、生存环境。
。
。
。
。
。
。
这些知识点是散乱的,需要提取出来并加以概括);
(2)欣赏生动的描写,学习细致的观察;
(3)感受和学习法布尔的学精神。
这里提示的几个学习要点,可以发生出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教法提示:
学生对法布尔少有些了解,可以引导他们交流信息;老师课前应该多了解一些。
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里有相应的法布尔介绍,可以参读。
19.月亮上的足迹(记叙文)
为什么会选这篇课文?
本文以新闻作品的形式报道科学家的事迹,宣传人类的科学考察的壮举,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对学生应当有启发、鼓舞、教育作用;人类登月事迹,学生也许已经有所了解,学习本文,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这一项科学事业,感受人类科学力量的伟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了解登月壮举这一万人瞩目的过程,感受人类和科学的神奇伟大,也就是说给学生以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执爱科学和科学家的心愿。
(2)训练概括、提炼的能力(登月事件过程复杂,可以引导学生理清头绪,并作简要概括,可以口头概括,也可以形诸文字)。
教法提示: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发动学生查找资料,老师自己也可以多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自读课本和教学法指导书上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
20.山市(文言文)
为什么会选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文言文,放在本单元,不妨把它当作描写性的说明文;再有,文章写得极富于想像力,可读性很强,适合学生读。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训练复述、翻译能力(描写的情景变化过程较为复杂,所以要复述;至于翻译,可以笔译也可以口译);
(2)引导学生指出精彩的语句加以评点。
(3)字词句过关,熟读,最好背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
家庭亲情
课文特点和教学提示:
一、前两篇课文描写矛盾,后两面三刀篇课文描写家庭亲情,最后一篇文言文描写家庭教育,总之这些文章大都以描写心灵感受为主,感情性特点较为明显,所以要求学生加强体验,投入感情,学会感受,学会领悟;二、描写家庭生活的文章易于引起学生的切身感受和深入思考,因此可以引发学生对课文作出个人的判断,发表创见。
单元教学要点:
A、体验亲情;B、进一步巩固朗读技巧;C、圈点勾画。
21.风筝(散文)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一、这篇课文易于引导学生透过课文故事,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一个伟大作家的心灵世界观,感受他对教育的理解、对忏悔和爱的体验;二、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应该读出新意,当然这新意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强加的,而应该是引导学生从个人感受出发,经过认真思考,探究出来的。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训练探究文章的能力:
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出并解答了九个问题,都想得很细致,很到位,基本上解说了全文的要点;再有,“有关资料”中也附有关于课文主题的探究的材料,这些加在一起,足以进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2)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教法提示:
课文有很深刻丰富的内容,根据学生可接受的情况,可以学得深一些,可以学得浅一些。
另外,这是一篇老课文,是否可以用新的教法,让学生读出新意来?
是否可以做到:
先扫清字词障碍(本文生字生词较多),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解读难句,然后讨论课文主题——教师教学用书中附了许多专家对这篇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分析,可以先提示给学生,让学生判别是非高下。
22.羚羊木雕(散文)
为什么选取这篇课文?
一、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一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贴近,应该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二、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的讨论;三、课文看似一个平淡的故事,其实叙事方面值得体会和学习,矛盾冲突一波三折,心理的变化成为文章的一条线索。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2)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3)把握文章,讨论文章的思想性。
以上各要点可以生发若干个问题来,意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篇章结构的能力、思维的条理性、探究文章思想性的能力。
练习题中有关于朗读的题,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体会并读出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心感受。
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后有许多删节符号,可以品味其中的余味。
练习题中还有指导学生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的题,可以成为一个教学重点,以此当作培养学生表达创见的机会。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特色等方面都提示了一些问题可供教学时参考。
23.散步(散文)
为什么选取这篇课文?
课文描写家庭亲情,给人展示了一幅温馨融洽的美好家庭的画面;再有,课文短小精悍,又意味深长,很适合当作学生阅读和练习写作的范文。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理清课文的线索:
故事写得完整,有发生、发展和结局,过程的阶段性鲜明。
适合于训练把握课文的线索、脉络。
对于其中两处重要的语句要格外注意:
“后来发生了分歧”“就是整个世界”。
前者关系到更好地把握课文的线索,后者关系到把握课文主题。
(2)感受亲情,讨论文章的思想性:
也许我们读来觉得平淡,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读来是何感受呢?
我注意到教师教学用书中,作者谈创作体会时,提到外国人对中国伦理道德的赞扬。
可以把问题提出来,结合课文学生思考并讨论。
24.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为什么选这两首诗?
首先他们是两位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应该在课本中占一席之地;其次,他们的两首诗写得短而感情浓厚,又不太艰深,很像特别写给孩子们读的。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感受亲情:
两首诗读起来并没有什么理解上的困难,但感情浓厚,这种文学化的诗化的感情,看似平淡,但如同“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一样,可以感觉,而无法说清说透。
不妨从揣摩语言入物,抓住其中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像画面和情景,将有助于感受和理解;
(2)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
教师教学用书或其他参考书中应该能找到;
(3)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
(见自读课本)
25.《世说新语》两则(文言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为什么选取这篇课文?
两则文言文都很短小,一则描写古代家庭教育的情景,另一则描写古代聪明而明理的孩子怎样与不文明无礼貌的客人应答周旋的情景,两篇课文都很有文化意蕴,让人看到古代的文学教育的现实,又让人看到古人的伦理道德的严肃性。
这对于今天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提示几个要点:
(1)道德要做到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
(2)探究文意,讨论问题:
A哪句诗更好?
理由是什么?
B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
C“陈太丘与友期”的题止是否妥当?
(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
想像世界
课文特点和教学提示:
这些课文都有是描写想像世界的作品,通过虚构的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鞭达;文体种类多,有童话、神话、寓言和新诗等,相信学生只要认认真真地读了,会喜欢这些课文的;另外,可能了解各种文化的一般特点。
单元教学要点:
A、发挥想像,体验课文中的情景;B、进一点掌握和巩固朗读、默读的方法、技巧;C、学会表达创见。
26.皇帝的新装(外国童话)
为什么选取这篇课文?
这是安徙生最著名一篇童话,它流行于世界各地,人们每天都在读它,“皇帝的新装”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批判性用语;将这篇作品选入本单元,一是因为它纯以想像写成,合适本单元的文体要求,二是因为它通过虚构而又生动有趣的故事,表达对愚蠢的统治者的蔑视和对人世间真理的追求,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这是一篇老课文,每位老师都有很熟悉它,大家都有一套处理课文的办法;这里只是从教法和学法方面作几点提示:
(1)训练想像:
怎么想像?
感受故事,了解人物。
教学指导用书的“教学建议”中有如何训练学生想像的说明,很具体详尽,可供参考。
(2)引导体验:
揣摩各种人物的心理,其中心理描写很精彩,也很有趣味。
(3)训练朗读:
可以听录音带,也可以教师范读,还可以让学生分读。
应该读出人物的身份、心理、当时的情境氛围和故事的荒诞性、趣味性。
(4)展开讨论:
提示几个讨论的问题:
A为什么骗子能得逞?
B为什么人人都说假话?
C课文最精彩之处在哪里?
评议一番;D为什么虚构的故事能打动人?
(最后一个问题具有深该性、挑战性,视情提出讨论)
另外,还可以介绍一下安徙生的经历和他的童话概况。
并指导学生阅读自读课本里的一些相关作品。
27.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表夜》)
为什么选这两首诗?
它们都短小、精粹,清新、优美,适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追求理想、追求美愿望。
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想像画面,感受美(美的意境,美的情怀,美的语言);
(2)揣摩诗作的艺术构思:
表现为两个“结合”:
古代和今天结合,虚幻和现实结合。
(3)朗读,背诵。
关于朗读,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法建议“中有专门的提示,提示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提到要读出新诗的语言节奏,可供参考。
(4)训练想像性写作:
练习第二题要求根据提示仿写句子,共有四句,需要学生像诗人一样想像。
再提一点教法建议:
是否可以考虑讲一些与诗作有关的传说故事,背诵或讲解同题材的古诗词?
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28.女娲造人(神话)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课文根据《风俗通》改编,在文学性方面更加增强了,有鲜明的人物个性,有故事情节,有环境描写,只是故事具有虚幻的性质,其事其人不可信以为真。
故事中的人类显得太渺小,全是被动地接受外在力量的安排,不符合古代先民创造自己,创造历史的真实。
但是作品文学性审美性和趣性很强,学生应该会喜欢的。
这里简单地提示几个学习要点:
(1)感知故事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把握课文寓意:
是不是可以按由浅入深、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步骤进行?
即先让学生读课文,进入情境,感受故事,感受人物,能够悟出些较为深刻的东西(如女娲的性格特点)。
这既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由外(不熟悉)向内(熟悉)的过程。
然后对课文的写法作出评判,对故事的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作出评判,这就需要从故事中走出来,运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思维来甄别古代文学遗产。
这后一个过程是更为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
(2)提示几个讨论的问题;
A关于女娲其人:
作为人的特点是怎样的?
作为神的特点?
人为原始人的特点?
B神话是虚构的,但为什么有着永恒的魅力?
(3)了解什么是神话,了解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尤其要了解想像在神话中的作用。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童话)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课文写想象中的事,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想像;故事写得曲折,人物命运柳暗花明,自然会激发学生兴趣;再有故事表达爱的主题、寻真向善求美的主题,对学生很有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语文教材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