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7032975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14KB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docx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写作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 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
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1分,共 25分)
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得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
我国最早研究新闻采访学得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得作者就是(d )
A.徐宝璜ﻩB .邹韬奋
C。
戈公振ﻩD。
邵飘萍
2 .新闻采访与写作得明显区别在于前者得主旨就是(b)
A。
整理并取舍新闻材料B .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
C .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ﻩD 。
分析并组织事实材料
3。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强烈得时间观念,这种特点称为(c )
A.专业性ﻩB.突击性
C.灵活性ﻩD .多变性
4.新闻采访得基本指导思想与重要原则就是()
A.实事求就是 B.去伪求真
C。
不偏不倚D。
独立思考
5.由新闻单位派出并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某一行业得记者就是( )
A.地方记者B.专业记者
C.特派记者D。
机动记者
6 。
记者得首要工作任务就是( )
A .反映内部情况ﻩB.揭示新闻真相
C 。
及时采写新闻D .反映群众呼声
7.人们常说,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就是指记者具备( )
A.第五感官 ﻩB 。
业务素质
C.专业水平ﻩD.新闻敏感
8.新闻得发现开始于( )
A .新闻线索ﻩB。
新闻事实
C.新闻采访ﻩD.新闻眼光
9 .客观事实成为可供传播得新闻不仅要求其本身具备新闻价值,还必须符合( )
A.新闻政策ﻩB。
公众需要
C.传播规律D.采访经验
10.新闻采访比社会调查具有更大得难度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采访必须( )
A.深入不同领域收集大量资料B。
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
C.参与事件获得采访对象信任ﻩD.把观点与事实材料统一起来
11.新闻记者平时必须积累丰富得知识与材料以便在突发新闻现场从容应对,这种采访得准备工作就是( )
A。
直接准备B.狭义准备
C.间接准备 ﻩD.紧急准备
12.选择采访对象首先应该选择( )
A.最熟悉得人ﻩB.不同意见者
C 。
新闻知情者ﻩD.新闻当事人
13 .决定采访成败得关键因素就是( )
A.资料就是否丰富B。
观点就是否鲜明
C 。
知识就是否专业ﻩD。
提问就是否成功
14。
新闻写作得基础就是( )
A。
新闻实践ﻩB 。
新闻知识
C.新闻采访ﻩD 。
新闻对象
15。
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得口号就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备( )
A。
时效性ﻩB.针对性
C.灵活性ﻩD.真实性
16 .新闻得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得报道,最明显得特性就是( )
A 。
多样性B。
倾向性
C.层次性 D.宽泛性
17。
记者从纷繁复杂得材料中遴选出得对新闻写作有用得材料就是( )
A.新闻背景 ﻩB。
新闻事实
C 。
新闻素材ﻩD.新闻依据
18 。
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
A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形容词多于限制词
C。
长句多于短句ﻩD .书面语多于口语
19.新闻得社会传播主要靠( )
A。
电话B 。
社论
C .通讯 D.消息
20。
不同类型消息得重要性有区分,通常表现为( )
A。
软新闻比硬新闻重要ﻩB.硬新闻比软新闻重要
C .经验性消息比综合消息重要ﻩD.述评性消息比动态消息重要
21.述评性消息得特点就是( )
A.以评为主B.述评分离
C。
夹述夹议D.解释为主
22。
消息写作中遵循“一事一报”得原则主要就是为了( )
A.缩短文章长度B。
体现新闻根据
C.简化写作难度D .追求更快时效
23.导语得重要性体现在其必须( )
A。
交代新闻五要素ﻩB.对全篇提纲挈领
C 。
交代事件得真相D 。
占用一两个段落
24.消息中必须具有得组成部分就是( )
A。
新闻躯干ﻩB.新闻导语
C.背景资料D。
结尾段落
25 .在消息写作中采用得时事政治、国际形势、社会条件等背景材料属于( )
A.文化背景ﻩB.知识背景
C 。
社会背景D.政治背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得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得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记者得采访活动必须遵循内外有别得原则,也就就是采访时要注意( )
A.瞧形势、识大局 ﻩB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C.政策规定与报道时机ﻩD.瞧对党与人民就是否有利
E。
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真分析
27 。
正确得报道思想来自“上头”与“下头”,其中“上头”包括( )
A。
群众得意见 B。
党得路线、方针、政策
C .社会实际ﻩD。
国际形势
E.当前宣传精神
28 。
记者得采访不能“只问不瞧”,现场观察这种常用手段可分为( )
A .事前观察 B。
侧面观察
C。
同步观察 ﻩD。
隐蔽观察
E。
事后观察
29.新闻边缘体裁包括( )
A.报告文学B .调查报告
C.采访札记ﻩD.工作研究
E。
来信
30.消息写作得时效观念就是要求( )
A .缩短新闻事实得发生与报道间得时间差
B。
简明扼要
C .事实胜于雄辩
D 。
交代新闻来源
E.合乎时宜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 特约记者
32、 新闻线索
33、采访得“透视”法
34、新闻结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3小题,每小题5分,共 15分)
35、记者得新闻敏感包括哪四种判断能力?
36、联系实际简要回答观察中边瞧边想边感受得必要性。
37、 简要回答新闻语言得特色。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 38小题10分,第 39小题8 分,共18分)
38、今年7月,自考毕业生张三(化名)在找工作时屡遭碰壁,后来她发现此种现象普遍存在。
接到这一线索,报纸派您采访,请在采访前拟订一个简明采访方案。
39、下述新闻导语属于间接性导语得哪一种导语形式?
并简述这种导语形式得定义及特征。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专电 人们渴望幸福,往往又缺乏幸福感,这就是为什么呢?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教授尼科·弗里达日前提出“幸福不对称论”。
她认为,即便引起愉快感觉得环境一直存在,这种感觉也很容易消散。
然而,消极得情绪却会伴随着环境而持续存在。
就就是说,人类很容易适应快乐,却永远不能习惯悲哀。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40、 根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以新华社记者身份写一篇电讯稿。
(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字数450 字至600字)
2004年以来,各级政府把制订、修订包括自然灾害在内得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为政府工作得重要工作全力推进,使得国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得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就自然灾害而言,国务院各涉灾部门得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31 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93%得市(地)、82%得县(市)都已制定了灾害应急预案,全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已规范建立,为有序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提供了操作规范,提高了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与风险得能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 年8月 30 日表决通过得突发事件应对法,将自2007 年 11月1日起施行.
该法得制定就是为了预防与减少突发事件得发生,控制、减轻与消除突发事件引起得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秩序.
这部法律共7章70条,分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附则.
这部即将施行得法律,既赋予政府机关必要得应急处置权力,又注意最大限度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法律特别规定,有关政府及其部门采取得应对突发事件得措施,应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得社会危害得性质、程度与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得,应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权益得措施”。
为了保障公众知情权,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得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与应急处置工作得信息。
与此同时,法律明确规定:
“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得虚假信息。
"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得规定,国务院将建立全国统一得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确定本地区统一得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任何单位与个人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都应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10月8 日 表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得、覆盖全国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与救灾防病监测信息计算机网络报告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2007 年前7个月,安徽、湖南等 14 个省份得医疗卫生系统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
今年卫生部与地方各级卫生部门向灾区派出医疗卫生人员14万人次,医治伤病人员145、2万人次,发放药品折合人民币6300万元,对灾区居民住处与周围环境消杀3、 3亿平方米 ,发放健康宣传材料1620多万份.
据不完全统计,从 1987年至今,中国红十字会共募集境内外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 42亿多元投入到国内灾害救助工作,对1、6 亿多受灾群众进行了救助.在中国红十字会得救灾工作中,十分强调“第一时间救助”得理念,要求救灾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考察灾情,物资要在第一时间送到灾民手中,而要做到“第一时间救助”,就必须不断增强备灾观念,做好救灾准备工作。
中国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毁灭性等特点,强度大、伤亡重、分布广。
全国 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
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得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新闻采访得首要任务就是( )
A .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
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得新闻材料
D 。
采集新闻材料
2。
事实与新闻之间得关系,就是一种( )
A .流与源得关系ﻩB 。
源与流得关系
C.并列关系ﻩD.等同关系
3.新闻采访与一般得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得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 )
A .求实性B 。
多变性
C。
灵活性D .公开性
4 。
1958年11 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
“记者得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这位中央领导同志就是()
A .刘少奇ﻩB。
毛泽东
C。
周恩来D.邓小平
5.新闻线索得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得新闻敏感,指明采访得去向,还可以( )
A .决定报道得质量ﻩB.赢得采访得主动权
C.提高采访得工作效率D.把采访引向深入
6 。
记者要善于发现与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得“尺子”,这就就是()
A.新闻意识B .新闻价值
C .新闻头脑ﻩD。
新闻政策
7.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 )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得需要
B。
考虑人民群众得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得关系
D .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得关系
8.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得,确定采访得重点,设计采访得主要方式,以及()
A。
选择采访得时机ﻩB.选择采访得突破口
C.选择采访得场所ﻩD 。
选择采访得基本点
9.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就是有原则区别得。
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 )
A 。
就是否服从报道需要B.就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
就是否尊重事实 ﻩD。
就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10.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得回答( )
A 。
思想更加开放ﻩB。
有思想活动
C.有细节与故事D.不受答案得限制
11 .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得主要意图就是( )
A .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得不同瞧法
B 。
介绍某一方面得经验与成就
C.体现人物得精神面貌与成绩
D .尽快反映世界新得变动情况
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得稿件请其订正.这就是( )
A .找本人核实ﻩB。
物证核实
C .多方核实 ﻩD。
技术检验核实
13。
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 )
A.巡回采访ﻩB。
交叉采访
C.蹲点采访 ﻩD。
易地采访
14。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淮河抗洪抢险现场采访中,主要采用得观察方式就是()
A.事前观察B.事后观察
C。
同步观察D。
逆向观察
15。
记者边采访边思考写作得一些问题,作用就是( )
A.使作品得新闻性更突出ﻩB.提高采访效率
C 。
记者工作顺手D 。
凸显新闻活动得目得
16。
机关报记者十分重视抓问题,就是因为( )
A .有利于上下结合得思考 B.写出得报道指导性强社会影响大
C.有利于反映民情民意D.有利于宣传党得方针政策
17。
作为报道原则与写作技巧,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最显著得标志就是()
A.适当合理想象ﻩB.表达严谨
C。
用事实说话 D .个体真实
18.新闻主题要正确并且有针对性,必须能体现党得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同时还要注意( )
A.紧跟形势 B 。
调查研究
C.客观实际D .舆论导向
19 。
新闻文风,总体表现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具体要求为态度明朗,言之有物,短而精粹与( )
A 。
高潮迭起B.委婉曲折
C.新鲜活泼 D。
鲜艳华丽
20 .报纸不同于书籍、杂志得最显著标志就是( )
A.刊载通讯ﻩB 。
刊载新闻
C。
刊载故事D .刊载散文
21。
动态消息得特点包括:
给人以动态感,反映事物得最新动态;一事一报;以及( )
A .注重现场感 B.强调简短
C.强调生动D.注重时效
22.导语中进行今昔、新旧、正反、就是非、优劣、得失、纵横等两相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以突出新闻事实得个性特征及其意义,被称为( )
A.对比式导语ﻩB.并列式导语
C .描写式导语ﻩD.评述式导语
23.消息中,有关事物得性质、特征,彼此得联系、对比,发展变化得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料,称为( )
A。
社会背景B.客观背景
C.文化背景D.事物背景
24.通讯表达方式中得叙述,包括记叙与( )
A.描述B .说明
C.刻画ﻩD。
议论
25。
报纸上常见得“风闻”、“巡礼"、“侧记”、“纪行”等形式,属于( )
A。
工作通讯 B .概貌通讯
C。
旅游通讯 ﻩD.风物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得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得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
新闻记者间接获取新闻线索得渠道有( )
A.上级渠道ﻩB.社交渠道
C.书面渠道D .会议渠道
E。
传播渠道
27.记者采访中适于开座谈会得情况就是( )
A.事件情况错综复杂B.某一问题矛盾众多
C.对同一问题瞧法不一D.工作头绪多
E .需要广泛调查研究
28 。
隐性采访应当注意得问题有( )
A.不能涉及党与国家得机密B.选择好采访对象
C。
不能涉及个人隐私D.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
E.注意观察得使用
29 。
现代新闻体裁多种多样,常见得有( )
A。
读者来信ﻩB.报告文学
C。
通讯D.消息
E .新闻特写
30 。
新闻语言得构成因素有( )
A 。
事务语言 ﻩB.说明语言
C.群众语言ﻩD .文学语言
E.评论语言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3分,共 12分)
31 .特派记者
32。
新闻观察
33.调查报告
34 .目击新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 分)
35 。
在采访中,记者怎样才能“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
36 .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
37.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38小题10 分,第39 小题8分,共18分)
38。
某大城市车友会发出倡议,号召私家车主“每周少开一天车”。
请您以此为新闻线索准备一份采访提纲(至少包括确定采访对象,拟定各自得提问内容)。
39。
指出下列消息中得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新华社拉萨7 月1日电中国今天创造了历史:
第一对满载乘客得列车沿着连接西藏与中国内地得高原铁路首次跨越了“世界屋脊"。
当两列庆典列车“青1”与“藏2"分别驶出格尔木与拉萨车站时,世界为之瞩目。
数千名身穿各色民族盛装、讲各地方言得群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高呼“扎西德勒”。
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趟进藏旅客列车开通剪彩。
“这不仅就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得一大奇迹.”她对会聚格尔木火车站参加庆典得2600多名各界代表说。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得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得断言.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 814公里得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 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 2001 年 6月29日开工建设。
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得多年冻土层根本无法支撑铁轨与火车。
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利马至万卡约得铁路成为世界最高得铁路。
行车海拔超过4000米时,列车开始弥漫式供氧,旅客还可以随时用吸氧管吸氧,以免出现高原反应。
造价330亿元得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得又一个伟大成就,并两次证实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得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得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她说。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与亲吐蕃,从现在得西安到拉萨,走了近 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
据悉,中国政府还计划在 10年内将青藏铁路延伸至日喀则、林芝与亚东。
届时西藏铁路总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 ,部分贸易物资可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南亚出入境。
六、综合应用题( 20分)
40 .根据下述材料写作消息(要求:
用新华社电头,发稿时间为8月10日,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字数700字左右.)
2004 年1月,我国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将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一号”工程。
2004年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这就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得第三个里程碑,就是我国向深空探测迈出得第一步。
这个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绕”“落”“回"。
目前,正在抓紧实施绕月探测工程,2007 年8 月10日16时,国家航天局绕月探测工程指挥部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绕月探测工程进场动员会。
记者从绕月探测工程进场动员会上了解到,通过全体研制人员得共同努力,目前,绕月探测工程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与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研制,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验证。
完成了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系统得建设,“嫦娥一号”卫星通过了出厂评审。
经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批准,工程已经转入发射实施阶段.会议宣布,自2004年1月立项启动绕月探测工程以来,各承研承制单位与广大科技人员克服了众多困难,付出了艰辛得努力,突破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通讯等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工程研制与建设工作.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参研人员始终坚持严谨扎实得工作作风,毫不动摇地把握住产品质量与工程可靠性这一中心工作,以确保成功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完成了每一项设计、每一件产品与每一次试验,为圆满完成绕月探测任务奠定了基础。
会议对工程面临得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得绕月探测工程就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得工程,就是我国实施得第一次探月活动,由于对月球环境得认知还有限,技术支撑还相对薄弱,实施发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会议强调,进入发射实施阶段,各参试单位要精心组织、加强管理,责任明确,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系统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遇到问题要冷静应对;每一个参试人员、各岗位操作要准确细致、一丝不苟地执行各项动作;整个发射实施阶段要确保操作零缺陷、现场零故障、工作零失误;各参试单位要扎扎实实把发射前得各项工作抓好、抓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加强领导,深入工作现场,掌握第一手情况,掌握第一时间重要信息,准确果断处理问题,切实履行职责,把握正确得决策与有力保障.会议要求,全体研制人员要保持高度警觉,牢记航天事业得高风险性,充分质疑,在整个发射实施阶段要扎扎实实、专心致志地工作,确保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活动圆满成功。
据透露,绕月探测工程启动以来,各承担研制任务单位得科技人员先后突破了奔月轨道设计、三体运动控制、远距离测控通讯、月食影响应对等多项关键技术。
根据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此前公布得《“十一
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我国2007年实现绕月探测,主要科学目标为: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与物质类型得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与地月空间环境。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曾说,“嫦娥一号” 预定实现四项科学目标:
绘制完整三维月球地图;月表化学元素含量与物质类型分布探测;月壤探测;地月空间环境探测.2012年前后实现月球软着陆与自动巡视勘察; 2017年前后实现自动采样返回.“目前嫦娥一号卫星出厂前工作已全部完成,质量受控、状态稳定,具备出厂条件.”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透露,为了进一步提高“嫦娥一号"卫星得系统可靠性,做到在地面尽早发现卫星得缺陷与不足,研制人员加强了对卫星得整星综合电性能测试。
在今年 3月至7 月期间整星共进行了 6个阶段得测试工作,完成了3 次卫星各分系统得详细测试、 2次整星综合自检模式测试、 4次全过程飞行模式模飞、 1次整星故障模式模飞、2次控制分系统部件专项测试、1次有效载荷分系统专项测试。
目前,分系统累计加电时间最长已达2096小时,考虑进靶场后得各项测试得加电时间,最长将达2300小时以上。
“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圆满完成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力保首发必成。
”工程总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 采访 写作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