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文件.docx
- 文档编号:27026207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62
- 大小:138.69KB
淮阴师范学院文件.docx
《淮阴师范学院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阴师范学院文件.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阴师范学院文件
淮阴师范学院文件
淮师办〔2013〕37号
━━━━━━━━━━━━━━━━━━━
关于制订2013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各部门、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深化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现将《关于制订2013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希遵照执行。
附:
关于制订2013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淮阴师范学院
2013年4月22日
抄送:
校内发送
淮阴师范学院校长办公室2013年4月22日印发
(共印30份)
附:
关于制订2013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现就做好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加快从传统师范办学模式向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办学模式的转型”的奋斗目标,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贯彻“强化通识与彰显个性相结合,拓宽基础与加强实践相结合,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相结合”的“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人本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选择和发展,实施分层教学、扩大选修,突出个性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学科交叉,增强课程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跨专业或跨学院选修课程、参加科研训练、完成学位论文等。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精选主干课程,精炼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建立起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等专业内涵介绍和说明为依据,开展方案修订工作,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规范性,杜绝因人设课。
在保证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情况、学生情况,尤其是社会需求情况,灵活设置专业课程,既可以按模块划分不同专业方向,也可以只作学分要求,让学生自由组合各类课程,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案。
3、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保证学生专业基础,构建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出发,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多种类型的科研训练、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丰富与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创业训练活动,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4、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继承并展现人才培养的学校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行业和企业协同育人、大类培养计划、国内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研究性教学。
积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拓展选课范围,逐步推进完全学分制。
三、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和要求
(一)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
主要内容包括:
1.培养目标;2.培养规格和要求;3.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5.修业年限;6.授予学位;7、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8、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9.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10.有关说明
2013年版人才培养方案模板见附件1(包括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
(二)课程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课程结构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包括通识通修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以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1.通识通修平台课程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文化通识课程以及素质拓展课程。
2.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原则上按学科门类或专业类设置,加强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
3.专业模块课程是建立在通识通修和学科专业基础两个课程平台之上的,培养学生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不同专业方向可按模块进行差异性设置。
各平台和模块课程要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将素质拓展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
培养方案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图见图1。
图1培养方案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图
(三)修业年限、学时与学分安排
按四年修业年限制订方案。
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3-8年内完成学业。
文科类专业教学时数不超过2800学时,理工科类专业教学时数不超过2900学时。
文科类专业总学分170学分左右,理工科专业总学分180学分左右。
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
理论课程以16课时折算为1学分,其中公共体育课程以32课时折算为1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以32课时折算为1学分,含实验的课程学分酌减。
集中安排的短期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社会劳动、见习等,每周记1学分。
较长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每两周记1学分,其中毕业设计(论文)原则上不少于12周,共6学分;专业技能训练2学分;大学生创新实践2学分。
(四)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框架表
表1课程体系框架表
课程类别
课程
性质
课程名称
课程
学分
通
识
通
修
平
台
公共基础
必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1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形势与政策
2
大学英语
13
计算机应用基础
3
大学体育
4
军事理论
1+1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1+1
心理健康教育
1
文化通识
指定
选修
中国文化概论
2
自然科学概论
2
中外思想史
2
大学语文(大学写作)
2
文科大学数学
3
大学物理(I)
2
大学化学
2
生命科学概论
2
环境科学概论
2
经济学概论
2
管理学概论
2
素质拓展
选修
自然科学类
2
人文社科类
2
公共艺术类
2
身心健康类
2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
(含专业导论)
自定
选修
专业模块
专业课程
必修
选修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素质拓展实践
必修
入学教育
0.5
毕业教育
1
军训
1
社会实践
0.5
社团活动
1
文化素质讲座
1
基础必读书
1
大学生创新实践
2
专业实践
必修
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类
≥25
(文科)
≥45
(理工科)
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设置说明
(1)公共基础课程
①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1个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1个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3个学分均纳入实践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按学院以讲座形式开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互动教学方案见附件2。
②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专业以及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方案见《公共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改革方案(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附件3)。
③加强军事理论、就创业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开展专题考察、网络自主学习等,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2)文化通识课程
文化通识课程的设置旨在加强文理渗透、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科学等核心素养。
文化通识课程为指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文科类、经管类和理科类等三类课程,各专业至少选择3门课程,文科类专业在指定选修模块中至少选择1门理科课程或者经管类课程,理工类专业在指定选修模块中至少选择1门文科课程或者经管类课程。
(3)素质拓展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是为加强学科交叉,扩大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学生必须修满8学分。
课程类型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及身心健康类,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必须在人文社科类和公共艺术类各选2学分;文科类专业学生必须在自然科学类和公共艺术类各选2学分。
此外,还设有教师教育类任选课程供非师范专业学生选修,英语提高类和计算机提高类课程供全校学生任选。
(4)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本学科门类中各专业的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各专业应在一级学科或者相近跨一级学科下打通相同、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注意内容的拓展性,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大类培养的要求。
各专业均应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记1学分。
(5)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模块课程是达成培养目标,形成专业人才特色的课程。
各学院要根据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方向限选课程模块和任选课程,课程内容应遵循精简优化原则,在保证科学性基础上,以择业为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
(6)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课程实验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素质拓展实践和专业实践教学等。
前者包括军训、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化素质讲座、基础必读书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
文化素质讲座(含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讲座)每学期举行,要求每生至少选听15次,记1学分;社团活动每学期举行,每生至少参加1个,记1学分;基础必读书由各学院制订必读书书目并组织考核,合格后记1学分。
后者包括各种专业见习、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
各专业应认真研究,确定1-2项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这些项目应是其他专业教学环节无法完成、确实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专业技能,并能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衔接。
3.课程教学安排
(1)实行每学年两学期制。
每学期授课16周,期末考试1.5周,其余2周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期末,各专业也可根据其专业特点合理安排。
(2)原则上在1-6.5学期安排完理论教学,毕业设计(论文)从第7学期后半程开始进行。
(3)第八学期所有教学安排到5月底结束。
春季学期的课程设计以及其他季节性不强的实习,可安排在实践周中。
建议师范专业教育实习、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有特殊情况的专业可自行设定。
(五)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
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应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的目标,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重新审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突出素质与技能培养。
具体方案见《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附件5)。
四、制订要求
各学院应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在分析应用型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学校定位,认真研究,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
1.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开展卓越人才教育计划、按学科大类培养、国内外合作办学、与国内外企业或者行业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企业、行业需要培养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可采取最后一学年集中开设与行业需求有关的课程,并开展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2.课程体系与内容。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相同学科门类的专业要开展平台课程的研究与论证,设置学科专业平台课程;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做好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保证课程先修后修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各专业均需制订课程设置、衔接关系图。
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各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要对各环节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进行相应修订。
3.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对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科学确定专业能力目标,根据能力培养层次性与渐进性的特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学分(时),结合每学期实践周,构建四年一贯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推进证书制度。
以大学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等级考试为抓手,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科学确定1-2项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并在课程设置上有机渗透相应的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内容,为学生获得有关证书奠定基础,增强就业竞争力。
有条件的专业,应结合技能训练项目,明确1-2项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业技能证书。
4.学与教的方式改革。
推进研究性教学、倡导案例教学,积极探索各种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式,各专业可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设1-2门双语、研究型、讨论型等创新课程。
实施导师制,建构具有专业特点的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
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强化过程考核与形式的多样化。
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均应有明确的考核方式(考试和考查),并制订相应考核大纲,要突出末端监控向过程监控的转变,强化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通过增加平时单元考核次数、采用小论文考查等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5.素质教育:
鼓励和引导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优秀教师,围绕大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培养开设通识通修课程,进一步加强通识通修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打造一批体现学校文理学科优势和特色的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素养。
五、组织领导与制订程序
1.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有关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领导小组。
各学院应成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领导及专业负责人为成员。
同时,按专业或者专业大类成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小组,吸纳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参与制订工作。
2.制订程序
(1)2013年4月10日-5月10日学校调研并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意见。
组织召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各学院成立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认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调研工作,借鉴其他高校特别是同类型高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各专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听取政府、企业、行业、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意见,认真总结本专业培养方案历次修订和实施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根据就业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结合我校发展目标和定位,准确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分析报告》报教务处,报告格式见附件6。
(2)2013年5月11日-5月31日各学院按照学校提出的制订指导意见,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讨论基础上进行方案制订,并组织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论证专家主要包括学院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专家,其中,必须包括其他高校本专业知名专家和相关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共3-5名。
论证报告格式见附件7。
(3)2013年6月1日-6月10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校内评审,各学院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方案,并布置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模板见附件8。
(4)2013年6月15日各学院将人才培养方案定稿报送教务处。
(5)2013年6月30日教务处将2013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付印。
(6)2013年9月30日各学院将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电子稿报送教务处,汇编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六、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2013级起执行。
附件1.2013年版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附件2.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互动教学方案
附件3.公共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方案(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附件4.高等数学分类教学方案
附件5.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
附件6.2013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分析报告
附件7.淮阴师范学院2013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附件8.淮阴师范学院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9.淮阴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附件10.淮阴师范学院课程负责单位一览表
附件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小四宋体、加粗)
学科门类:
一、培养目标
正文(小四宋体)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三、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二)核心课程(一般不超过10门)
四、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
最长修业年限:
五、授予学位
六、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表1.四年制本科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
项目
周
数
学期
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
教育周数
寒
暑
假
合
计
课堂
教学
复习
考试
专业实习与实践
毕业
设计
(论文)
入学
教育
国防教育
社会
实践
毕业
就业
教育
一
1.5
0.5
2
*
19
4
51
二
1.5
*
20
8
三
1.5
*
20
4
52
四
1.5
*
20
8
五
1.5
*
20
4
52
六
1.5
*
20
8
七
1.5
*
20
4
42
八
1
18
合计
10.5
0.5
2
1
157
40
197
注:
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七、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
(一)各类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统计
课程类别
学分数
学分比例
学时数
学时比例
通识通修平台课程
必修
选修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必修
选修
专业模块课程
必修
选修
集中实践环节
/
/
合计
100%
100%
(二)实践性课程统计
类别
学分
学分比例
学时
周数
实验课时
素质拓展实践
专业见习、实习实训
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技能训练
合计
注:
可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调整增加。
(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
学期
1
2
3
4
5
6
7
8
考试课程(门)
(四)各学期周学时统计
学期
1
2
3
4
5
6
7
8
周学时
八、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非师范用)
通识通修平台课程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
学时分配
考核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授课
实验(践)
一
二
三
四
1
2
3
4
5
6
7
8
必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32
16
S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C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96
48
48
S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32
C
大学英语
13
224
224
S
4
4
3
3
计算机应用基础
3
S
大学体育
4
128
128
C
2
2
2
2
形势与政策
2
64*
64
C
*
*
*
*
*
*
*
*
军事理论
2
32*
16
16
C
*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2
32*
16
16
C
*
心理健康教育
1
16*
C
*
(学院从文化通识课程中指定选修3门)
应修小计
选修
自然科学类
2
32
C
2-6学期
选修8学分
人文社科类
2
32
C
公共艺术类
2
32
C
身心健康类
2
32
C
教师教育类
2
32
C
任选
英语提高类
2
32
C
计算机提高类
2
32
C
应修小计
8
128
注:
*学时不计入总学时统计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
学时分配
考核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授课
实验(践)
一
二
三
四
1
2
3
4
5
6
7
8
必修
xx专业导论
1
16
C
2
应修小计
选修
应修小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淮阴 师范学院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