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7019516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104.11KB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上)
试卷总共80分
1.填空题,10道,每题一分
2.名词解释,5道,每题3分
3.简答,4道,每题5分
4.作品原文分析(给出原文,判断作品名称、作者并且回答问题),2道,每题7分(或者8分)
5.论述题
论述之四题:
1、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2、莎士比亚戏剧创作
3、莫里哀对戏剧的革新,性格喜剧,《伪君子》
4、歌德《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难题,魔鬼的善恶,浮士德与魔鬼的关系
第一章古代文学
俄林波斯神系:
统称俄林波斯圣山上的12主神,指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奥林匹斯神山,以宙斯为众神之主的神的大家族。
希腊/罗马神话神名对照表
希腊神话的内容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初生等)。
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都在某一神保护下完成一番惊人的业绩,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希腊初民对勤劳勇敢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它常以某一英雄为中心,形成一个个传说系列,如俄狄浦斯传说系列,赫拉克勒斯传说系列,奥德修斯传说系列等等。
希腊神话的特点
①神人同形同性。
希腊神话中的神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
②多神系统而不是一神教。
③人本主义与命运观念并存——古希腊人相信人受命运的主宰,又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
④酒神与爱神:
欲望的喜剧与悲剧。
酒神与爱神在希腊神话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古希腊人对食与色两大情欲的崇拜。
希腊神话的深刻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的两大情欲带给人们的悲剧性和喜剧性的人生体验。
情欲既是“万恶之源”,也是“万乐之源”。
幸福与罪恶、快乐与灾祸相伴相随,构成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意识与喜剧精神。
为什么说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莱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
①思想上、艺术上的首创性质;
②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各种艺术体裁;
③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
④巨大的文化哲学影响。
综述古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
①荷马时代的神话和英雄史诗;
②古典时期的戏剧、抒情诗、艺术散文和文艺理论;
③希腊化时期的新喜剧。
古罗马文学与古希腊文学的比较
古罗马人崇尚武力,追求社会与国家、法律与集权的强盛与完美,富于牺牲精神和责任观念。
这种民族与文化性格就使古罗马文学具有比古希腊文学更强的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因而也具有更强的庄严崇高的气质,但又缺少了古希腊文学那种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和无拘无束的儿童式天真与烂漫,相比之下显出了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相对贫乏。
与之相应,古罗马文学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自然质朴的特征。
荷马史诗
《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由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这两部史诗记载的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以下为选读)
主题:
《伊》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奥》讴歌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抗争中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和乡土的眷恋。
艺术特色:
1、史诗在题材处理及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
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2、荷马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
阿伽门农刚惶自用,阿基琉斯英勇善战,奥德修斯足智多谋,赫克托耳诲人不倦。
然而,史诗中的主要人物并非总是只有一张面孔;相反,他们的性格通常具有复合和层次分明的特点。
阿
伽门农还有富贵豪强的一面,并且勇于自责;阿基琉斯任性、据傲,不能顾全大局。
奥德修斯意志顽强、英勇不屈。
3、荷马的叙述具有某些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明晰、快捷、生动和灵活中不失沉稳与庄严。
诗人不喜拖泥带水,总想把一切说得明明白白。
4、荷马是一位功底深厚、想象丰富、善于创新的语言大师。
荷马史诗辞章华丽,妙语迭出,生动、形象的用词和比喻俯拾皆是。
某些程式化饰词包含隐喻,如士),等等。
“民众的牧者”(喻首领)、“战争的屏障”(喻善战的勇铁”、“青铜”和“云”等是诗人经常用来构成隐喻的核心。
5、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在荷马史诗里也到处可以找到。
象征手段的运用给直接、明快的表述增添了耐人寻味的余地,拓宽了作品的纵深。
荷马史诗的英雄价值观
史诗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史诗中的英雄们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他们的行为动机都与个人的荣誉、爱情、财产、王位等分不开;他们的“冒险”,也往往出于显示自己的勇敢、技艺、智慧和健美,是为了得到权力、利益、爱情和荣誉。
在他们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
这些都表现了热爱生活,肯定和追求人的现世价值的积极乐观的人本思想,显示了希腊文化乃至整个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
这种文化价值观念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但阿基琉斯式的自由放任、漫无矩度的个人主义也给西方社会带来了难以治愈的社会瘤疾。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
人终究还是要死的,但他在生与死的战火中得到了磨炼,表现出即使在最酷烈的条件下也不准备放弃抗争和自我检验的决心。
凡人中的精英不应回避生活的挑战—相反,他们有责任在赴汤蹈火的实践中,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
这便是古希腊人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
荷马史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它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
区别于其他的史诗诗人,荷马摆脱了历史的局限,而着意于摹仿完整的行动,使作品避免了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叙,形成了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的整体格局.(亚里斯多德)。
题材:
两部史诗都是题材重大,主题崇高的英雄史诗。
战争史诗:
《伊利亚特》通篇写战争,歌颂古代氏族英雄的尚武精神,是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
漂流史诗:
《奥德赛》尽力写漂游,歌颂人类战胜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写个人遭遇的杰作,突出个体精神,成为中世纪流浪汉小说和近代小说的先驱,旅程文学的原型。
(二)倒叙结构:
两部史诗的故事时间跨度都是10年。
采取倒叙的方法,从结尾处写起。
过去发生的事件通过人物的回忆和讲故事叙述出来。
史诗回溯倒叙的结构布局,成为西方戏剧和小说的一个传统结构。
即从中间写起,从高潮写起,从结尾写起。
荷马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三)巧妙的线索安排:
两条情节线:
《奥德赛》将10年经历压缩在42天中表现,全诗有两条情节线索并行发展。
一是奥德修斯回家,二是帖雷马科寻父。
合二为一的情节:
最后两条线索合二为一,父子相认,统一到对求婚人的斗争中,全家团圆。
(四)创作方法——真实生活与幻想情节交织:
史诗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因素。
(五)宏大的史诗场面:
《伊利亚特》格调雄壮,战争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节奏急促,具有阳刚之美。
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描写英雄必须首先描写战争,因为战争场面为英雄们提供了一展雄姿的天地,而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本身也体现了作者对英雄理想的追寻与歌颂..
(六)第三人称叙述:
两部史诗都采用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七)动作语言和视听语言:
荷马的叙述具有明晰快捷,生动灵活并不失沉稳与庄严的特点.在语言上创新并善用修辞.如明喻,象征等.史诗的语言都是从民间口头语言发展而来的,生动、准确、富于形象性。
特别是大量比喻都是直接源于生活,表现了诗人非常准确细致的观察力,都是动作语言和视听语言,具有立体感,增添了语言的色彩和史诗的魅力。
这些语言大都是具体的名词,具体的动词,具体的形容词,抽象性不强。
大量民间谚语的使用
(八)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九)性格固定:
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的形象。
他们具有古代英雄共性特征:
勇猛顽强、武艺高超。
又有各自的个性.如阿伽门农的刚愎自用,阿基琉斯英勇善战,奥德修斯的足智多谋,赫克托耳诲人不倦等.人物性格通常具有复合和层次分明的特点.如阿伽门农还有富贵豪强的一面,并勇于自责,阿基琉斯任性倨傲,不顾全大局等.
荷马式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喻人,类似这种根据生活中的直接观察,取之于自然现象的比喻,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具体例子见课本P32)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特点
埃斯库罗斯
古希腊悲剧之父,剧作提倡民主精神,反对僭主制度,反对不义战争。
对戏剧的贡献是首创写英雄悲剧、命运悲剧,发明了第二个演员。
由此有了正式的对话。
第一个采用“三部曲”的悲剧形式。
索福克勒斯
希腊悲剧中的荷马,“戏剧艺术的荷马”,生活在民主制全盛时期。
作品有《俄狄浦斯王》《埃阿斯》、《安提戈涅》,剧作内容提倡民主,反对僭主,宣扬英雄主义。
贡献:
打破写三部曲的传统,注重戏剧结构的完美紧凑,在一部剧里写一个有头有尾,扣人心弦的戏剧故事。
善用对照、突转手法。
增加第三个演员,发明活动布景。
欧里庇得斯
心理戏剧的鼻祖,“舞台上的哲学家”。
生活在雅典动荡时代。
作品:
《美狄亚》、《希波吕托斯》、《安德洛玛刻》、《特洛亚妇女》等。
作品内容反对暴政、反对假民主,反对男女不平等。
关注妇女问题。
他是第一个对妇女表同情的作家。
对戏剧的贡献表现在创作手法,一是写实性,二是心理分析。
三大悲剧诗人发展轨迹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
悲剧内容
英雄悲剧
命运悲剧
家庭悲剧
悲剧人物
写神,独白、对话表现
写理想人,行动刻画
写普通人,重视心理分析
悲剧命运观
命运由神掌握,不可抗拒
命运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抽象概念,可以反抗
命运在人手里,自己掌握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文学史上中世纪的定义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从此欧洲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并进入了封建制社会的发展阶段。
欧洲封建社会的历史,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5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期(12至14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晚期(15至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
就文学史的时间划分来看,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不包括上述最后一个阶段,因为它已经成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骑士文学:
①骑士文学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是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的封建贵族的文学,反映骑士阶层的生活和理想,作品主人公大多为武艺高强、锄强扶弱、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为欧洲后来的诗歌和长篇小说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②骑士文学的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骑士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内容主要是表现骑士对恋人,特别是对贵妇人的爱慕和追求。
骑士抒情诗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还可分为追求牧羊女的“牧歌”,爱恋贵妇人的“破晓歌”,表现爱情对话的“情歌”“夜歌”“怨歌”等。
其中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它描写骑土与贵妇人幽会后在清晨离别的情景。
③骑士叙事诗以法国北方为中心,其内容大多写骑士为了荣誉、爱情和宗教而进行的各种冒险故事。
其题材有三个系统:
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伊瑟》;拜占庭系统,主要写拜占庭流传的古希腊晚期的故事,如《奥卡森和尼柯莱特》;古代系统,是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作品,如《特洛亚传奇》。
城市文学:
讽刺故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
是中世纪市民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主要内容:
作品以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列那狐是市民的化身,在它身上体现出市民阶级的双重性:
一方面与象征豪门权贵的狮、狼等斗争,表现出对封建阶级的反抗思想;一方面它又欺凌象征贫苦下层人民的麻雀、鸡、兔等。
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英雄人物。
大致可分为前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
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著名作品有日尔曼人的一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日尔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勒瓦拉》冰岛的《埃达》和《萨迦》等。
其中《贝奥武甫》是流传至今的前期英雄史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中期,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罗兰之歌》是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杰出的作品。
爱国主义是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
四大英雄史诗:
法国《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
欧洲四大名著:
荷马《伊利亚特》、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歌德《浮士德》
但丁《神曲》的两重性:
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
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
他的作品构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
如他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打入地狱,但是他又赞许他们对真诚爱情的追求,甚至最后因怜悯他们而晕倒在地,表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
2、艺术形式上的两重性。
在艺术上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也是这篇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诗歌运用了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
但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因此并不让人感到虚幻玄秘。
使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
(2)、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
(3)、诗人鲜明的爱憎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4)、诗篇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是中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诗人,他生活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意大利,他的创作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为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历史标志。
在其代表作《神曲》中集中反映了他世界观的矛盾,即封建宗教思想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中世纪封建社会同现代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政治特点的反映。
但丁作为一个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矛盾的呢?
从政治上看,《神曲》通过广泛地反映意大利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和教会的贪婪腐败。
但丁的揭露和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社会现实的同时,又把封建宗法时代的佛罗伦萨美化为一个平静淳朴的牧歌式社会,并把祖国统一的理想寄托在纯粹是中古的力量亨利第七的身上,在揭露教皇的同时又歌颂圣彼得这样廉洁的教皇,希望重新恢复基督教会的美好形象。
这些却恰好又反映了但丁世界观的落后面。
从对待宗教思想上看,但丁也表现了同产阶级人文主义宗教伦理观的思想矛盾。
在《神曲》中,但丁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他所描写的佛罗伦萨正是不能“忘却”的现实生活,即使描写来世,也反映了争取实现的理想;但从整体上看,他还是把现世生活作为来世永生的准备,主张以个人的道德修行去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彼岸。
但丁推崇古典文化,肯定对知识的追求,认为人类生来“不应当象鸟兽一般地生活着,应当求正道,求知识”;但是他又认为神学至高无上,如果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高妙,真是非愚即狂”。
但丁宣扬禁欲主义,认为只在彻底解脱了情欲,灵魂才能箕入天堂,因此把禁欲的圣者和隐士置于天堂,把追求爱情和肉欲的灵魂置于地狱;但是,他又对世俗爱情给以同情和理解,对《埃涅阿斯纪》中的狄多等“忽生怜惜,为之唏嘘”,这就说明但丁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禁欲主义的不合理。
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他是保守的;但作为“新时代的最初的一位诗人”,他又是十分进步的。
《神曲》的思想性
(1).《神曲》中首先表现了但丁对宗教和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他对现实中的教会、教皇以及僧侣们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罪恶的僧侣阶级的残暴统治和丑恶行径作了暴露性的描写;另一方面他又歌颂和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
(2).但丁在《神曲》中,也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他从中世纪诗人的立场出发,表现了占统治地位的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陈旧思想;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与后来人文主义思想家们肯定世俗生活相类似的思想感情。
(3).《神曲》还表达了但丁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矛盾态度。
在这个方面,他首先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残暴的君主和分裂割据、鱼肉人民的封建诸侯,谴责了他们为了扩大自己权力而进行的封建性战争,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愿望。
然而,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但丁又热情的讴歌和赞美了他理想中的君王和贵族。
(4).但丁的《神曲》在对待人类文化的看法上,也典型地表现了双重性。
一方面,他表达了虔诚的基督教思想,认为基督教文化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思想文化结晶。
因此,《神曲》中,有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热情阐述,有对神学思想的浓烈讴歌。
但是同时,但丁又对中世纪神学思想体系所排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进步的异教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和高度的评价。
《神曲》艺术特色
1、《神曲》在艺术手法上以布局精巧,结构严整著称。
它的结构环绕着数字“三”、“九”(三个三)、“十”来安排。
全诗分《地狱》、《净界》和《天堂》三部,每部三十三篇,地狱分九层,净界分九级,天堂分九重。
全书连同序诗共一百篇。
“十”在中世纪是完美的意思,一百便是极其完美,从而使长诗形成一个严密、匀称的整体。
2、长诗巧用象征、寓意手法,并把它与现实主义手法有机结合。
长诗的许多情节、人物以及动植物大多有象征意义。
地狱象征教会统治下的现实社会,天堂象征但丁渴望的理想世界,净界象征从现实进入理想境界的苦难历程。
整个幽明三界的梦幻故事,象征人类在理性的引导、信仰的启示下,从悲惨的现实通过忏悔修炼进入幸福的理想世界的过程。
这些手法虽充满宗教神秘色彩,却也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与此同时,但丁还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叙写历史上或现实中实有的人物和事件。
例如对他所尊敬的亨利七世皇帝的歌颂,对他所憎恶的教皇逢尼发西八世的抨击,都是采用具体的直接描写手法。
这种写实手法穿插在大量的象征、寓意、梦幻手法之间,增添了人间色彩和生活气息。
3、《神曲》还做到色彩诡异多变,比喻生动形象。
描写痛苦、绝望的地狱时采用昏暗、阴森的色调作背景;描写宁静、充满希望的净界则用柔和爽目的色彩;以灿烂、明丽的色调衬托天堂的幸福愉快。
长诗爱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使被比的人或物贴切、形象。
例如用眼睛发花的老裁缝穿针时凝视着针眼来形容鬼魂们注视活人但丁和维吉尔到来时的惊奇神情。
4、《神曲》在语言上也有创新。
它一反中世纪必须用拉丁文为文学语言的陈规,开创了用当时被称为俗语的意大利语写作的先河,使文学创作摆脱基督教会的控制,更加接近社会生活,接近人民口语,也有利于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十四至十七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故有“文艺复兴”之称。
“文艺复兴”并非简单地复活古代的奴隶制文化,而是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资产阶级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文化体系。
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①赞美人的尊严和力量,用人权反对神权;
②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③歌颂理性,崇尚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④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戏剧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
(参考)
诗歌方面,比特拉克的《歌集》在艺术上继承了“温柔的新体”诗派传统,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
,并使这种诗体达到完美的境地。
作品重在抒发个人感情,并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使诗歌更接近现实生活。
这些新的特点对后世欧洲的诗歌形式及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七星诗社”的诗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
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
拉伯雷的《巨人传》通过两个巨人的形象纵作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理想。
作者笔下的巨人,躯体高大,食量惊人,纵情享乐。
正是在这样的描写中,表现了拉伯雷对人及世俗生活的肯定。
作家还通过巨人的成长,强调了人文主义教育和知识的重要。
乔雯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阶级尤其是教会的腐败无耻,肯定了对世俗爱情的追求。
人文主义文学概况
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大致分作三个阶段:
早期(初期,14-15世纪)、发展时期(中期,16世纪上半叶)和繁荣时期(后旗/晚期,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叶)。
早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意大利,但丁的作品是最初的萌芽,代表作家有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
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主题是抨击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歌颂男女爱情。
主要成就在小说和诗歌方面。
发展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法国,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多次入侵意大利,掠夺大批文化珍品,客观上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代表作家有“七星诗社”、拉伯雷、蒙田等人。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主题是突出人类理性创造的奇迹,歌颂爱情,拥护王权,反对天主教会,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阶级性。
主要成就在诗歌、长篇小说和散文方面。
繁荣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西班牙和英国,代表作家是塞万提斯、维加、莫尔、斯宾塞、大学才子派、莎士比亚、培根、本·琼生等人。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主题由反封建伦理道德、反教会禁欲主义、反神权垄断过渡到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带来的社会灾难,突出对理性的乐观信仰出现危机,以及对人自身矛盾和有限性的深刻认识与反思。
主要成就在诗歌、散文、戏剧和长篇小说等方面。
①薄迦丘的《十日谈》;
②拉伯雷的《巨人传》;
③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④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
法国的人文主义的两种倾向及各自代表
法国文学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法国的人文主义文学的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存在着贵族与平民两种倾向。
以龙沙(1524-1585)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
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的风格。
弗朗索瓦·拉伯雷是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杰出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代表作是5卷集长篇小说《巨人传》。
作品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受到狂欢节文化的影响,主要描写巨人卡冈都亚和他儿子庞大固埃的故事。
《巨人传》
《巨人传》以虚构的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的出生、教育、游学以及他们为寻找神瓶而游历各地的见闻为主要内容,讽刺、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
第三部对判罪岛上“穿皮袍的猫”的描写,揭露了执法者的贪赃枉法。
拉伯雷把法律比作专捉小苍蝇、小蝴蝶却惹不起大牛蝇的蜘蛛网,指出封建法律压迫人民的本质。
小说辛辣地讽刺了罗马教廷和教会人士,“钟鸣岛”象征罗马教会,岛上的教士腐化堕落。
小说把教皇的《教令集》写成害人的毒物。
作家并不反对宗教教义,只是认为教士们的愚昧无知、腐化堕落败坏了教会声誉。
小说批判腐朽僵化的中世纪教育制度,卡冈都亚接受经院教育,结果成为白痴,后来受到人文主义的教化才恢复灵性。
《巨人传》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文学史 期末 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