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专题片制作原则与细节处理.docx
- 文档编号:27017046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21KB
浅析电视专题片制作原则与细节处理.docx
《浅析电视专题片制作原则与细节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电视专题片制作原则与细节处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电视专题片制作原则与细节处理
浅析电视专题片制作原则与细节处理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史中熠熠夺目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精萃。
随着全球文化交融,中国社会加速发展,受“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等传承方式局限,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经受着“保护乏力”与“传承无人”的双重考验。
近年来,我国电视媒体界涌现出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电视专题片,以非遗项目为核心,以非遗项目传承代表人为表现主体,用动态影像纪录重现非遗精彩。
虽然,非遗类电视专题片在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上功不可没。
但是就其创作而言,它的数量与质量似乎并不成正比。
本文以陕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为题,第一章主要阐述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原则;第二章主要讲述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处理;第三章主要针对专题片的拍摄进行展开论述。
从拍摄元素,拍摄结构到拍摄技巧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陕西面塑;民间艺术;电视专题片;拍摄技巧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和传播理应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但由于其文化内涵的传统性,技艺的地域性以及厚重的历史性等特质,导致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难以契合现代人追求娱乐化、经济最大化的价值诉求,使得非遗类项目在向大众普及和传播时,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效果也不太理想。
电视专题片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进行集中的、深入的报道来呈现相对应的社会真实的一种影视节目形态。
因此,其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和深入性。
非遗类电视专题片展现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某一项目的真实现状和风采,并围绕此项目展开详尽的、全面的、深入的集中报道,通过搬演、实地拍摄、深度采访、调用历史资料、制作虚拟影像等艺术手段,全方位生动形象的再现了拍摄对象诞生的过程、历史传承的心路历程,以及现阶段的现存状况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毕业设计选题综述
陕西面塑是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特色民间艺术类型,发源于黄河流域,至今己有300多年历史。
面塑只需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在艺人手中几经捏、搓、揉、掀,顷刻之间便成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艺术魅力令观者叹为观止。
陕西面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结晶。
陕西面塑造型各异,富于变化,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承载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地域劳动人民不同的精神追求。
几百年来,陕西人民用同一的简单材料表达着内心的期冀,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陕西地方民俗的绝佳载体。
笔者通过大量观看非遗题材的影视作品发现,这些作品质量层次不齐。
叙事方式单一,不能有效的调动受众观看的积极性;一些作品缺乏逻辑性,不能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现在传承状况。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了业界关注的话题。
叙事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基础,对影视作品中的叙事理论和叙事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在美学、人类学以及电视艺术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我国优秀非遗题材专题片的研究和解读,并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从多个层面探索出非遗题材专题片叙事策略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意义。
非遗题材专题片叙事策略的研究既对影视叙事理论有所贡献,还能提高非遗题材专题片叙事质量,增强影片可视性,鼓励更多受众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
第二节选题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乃至全球各地,都越来越重视有关非遗
类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这是一个国家民族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非遗类
的影像层出不穷,创作者和拍摄对象也不再受任何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摄影
机记录非遗,展示非遗,但与影像资料的丰富多样形成对比的是,学术资料的相
对匾乏,对非遗类专题片进行发展脉络和表现内容方面的全方位的梳理也相对欠
缺,本文通过对陕西面塑专题片进行发展历程和内容方面进行梳理,以及在创作策略上进行研究探讨和分析,不仅可以完善陕西面塑类专题片的系统理论体系,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影像资料研究方面的理论支撑。
二、实践意义
随着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融媒体时代的迅速传播,近年来,非遗类专题片
在数量上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完整的创作理论体系的支撑,且非遗类专
题片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也各不相同,导致非遗类影像作品在数量和种类繁多的情
况下,质量却参差不齐。
本文对陕西面塑专题片创作的研究,不仅可以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也为非遗类影像作品的拍摄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支撑。
第三节选题的价值
在笔者选择这个题目之前我在网上查询了相关话题的论文文献,在笔者的查找中发现没有找到有关于陕西面塑专题片的相关论述,笔者想凭借自己的研究给陕西面塑这类专题片的研究进行一些研究参考,所以带着这样的想法笔者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放在了陕西面塑专题片的方向。
对于笔者而言存在即合理,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如同笔者的选题一样,无论选题别人有没有做过相关研究,对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出的自己的见解就是无价的。
其次,就笔者观察,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媒体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上理论成果不多,鲜有所获,一方面研究该领域的专门人才偏少,研究文章和研究专著不多,学术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在业界相关平台作品虽多,但并无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的研究理论指导,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风格大多说教意味严重,受众愿意接受度不高,长此以往将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民众文化认同感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梳理非遗类专题片的创作流程以及探讨总结出相关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创作该类型专题片的各个环节研究后进行学理化表达,成为理论性的内容,能够为今后相关作品的制作行为提供一定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意见。
于是我对陕西面塑的精神内涵做了一些调研和理解。
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定向研究,有利于将以陕西面塑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精神更好的融入到我的毕业作品艺术化表达创作之中。
第二章电视专题片制作原则
第一节电视专题片的定义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所特有的概念,也是中国所特有的名词。
电视专题片可以说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
专题片的概念反映出它的两种特性,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通俗地说,专题片就是以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表现内容,借助电视手段的艺术形式。
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艺术形式,有着新闻的真实性特征,又有电视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从电视专题片的摄制流程看,往往是根据某一客观事实,确定主题,编写相关的文字文本,再进行现场实录、情境再现、访谈、口述等拍摄手法,在经过后期制作而成。
第二节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原则
(一)主题唯一且明确
电视专题片的“专”就是指主题必须专一,即针对某一个确定的主题展开,区别于综合类的电视艺术作品,所有的视听元素必须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在电视专题类节目中,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主题的单一性。
在金华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在中国寻梦》里,虽然说的是三位非洲人在中国的故事,但通过这三人寻找梦想、寻找爱情、寻找快乐的经过,最后汇合成的还是一个主题———义乌这座城市中中非人民的深情厚谊。
通过这样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报道,使观众对于该专题节目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思考,节目的观点也可以更好地传达。
在电视专题片中,虽然节目取材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但是与电视专题片不同的是,专题节目对于事件的
看法和意见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明确节目主题、传达编导思想非常重要。
永康电视台拍摄四年之久的《融合》,通过贵州土家族孩子黄薇一家在永康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反映多民族融合教育的宏大主题。
因此在拍摄专题片时,编者最初的选材已经具备一定的主题倾向,然后通过素材搜集,主题愈加鲜明。
再经过巧妙的设计,如《融合》中,分开多年的黄薇第一次叫“妈妈”,学校教孩子学习自己民族的乐器等环节,将节目对于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蕴含创作者的个人观点
电视专题片区别于电视纪录片的其中一个最主要元素就是电视专题片中蕴含着创作者的个人主观观点。
电视纪录片中是对一个人物、事件进行记录,不掺杂任何个人的主观情绪和色彩,而专题片中强调个人意识的表达,其中视听元素的呈现也为个人的主观意识提供积极的帮助。
(三)遵循真实性的原则
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取材于现实生活,遵循真实性的原则,有理论和现实依据,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大事实的情况出现。
电视专题片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生产生活的一个窗口,选材必须来源于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在保证真实性的原则下,节目对于事件本身所提出的观点才能有理有据。
兰溪广播电视台专题片《积善堂》在拍摄过程中,主人公出现了两张“面孔”。
一张是五十年如一日从事慈善的老人面孔;一张老人是自身没有实力,全靠到别人那里讨善款的面孔。
经过深入采访拍摄,两张面孔渐渐融合,其实就是一个依靠自己微薄力量,在慈善事业上不断奉献,不断引导他人加入的爱心老人形象。
因为多角度还原了真实,所以,专题片才显得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同时,在拍摄过程中,电视专题片对于真实镜头的取景也要具有纪实性。
兰溪广播电视台在拍摄《大美兰溪—千年繁华依稀寻》专题时,为表现抗战时兰溪古城的原貌,多方搜寻到90多岁的赵廷璜老人,从他手里拍到了手工绘制的1940年兰溪街巷图,很好地体现了专题片的主题。
第三章电视专题片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在电视专题片中,细节的处理直接决定了观众对节目的认可度。
它不仅是表现人物和情感的最好途径,同时也是触动观众情感的关键点。
如果不能从细节处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那么节目的整体定位就会出现较大的偏差,难以感染观众,因此在专题片中对于细节的处理
十分重要。
第一节注重细节的连贯性
在电视专题片中,细节是观众进行思维连贯的一个最小单位,对于节目而言,连贯性的细节表现不仅有助于节目的发展,同时对于观众的思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专题片《故宫》中,对故宫的讲述首先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而这个逻辑顺序如果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那么就必须利用拍摄技巧来进行完成。
比如,长镜头的迅速推进可以提升观众在观看时的视觉体验,从细节的角度将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专题片《航拍中国》中,都是空中画面,画面和音乐之间的转场特别重要,否则观众的感受会是断断续续不连贯。
编导采用了直升机螺旋桨的自然声响来转场,这一细节处理也较好地维护了专题的连贯性。
第二节注重细节的真实
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纪实类节目,首先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尤其是对拍摄细节的考究,必须要有理有据。
对于人物情节的表现,在细节上必须要让观众信服,通过符合事实依据的画面,观众才能感知到节目所传达出来的人文感情。
比如,在《大连百年》中,创作者不仅对当时的老码头工人和市民进行了实地采访,同时还将历史文献中的内容进行了借用,通过现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连的百年变化,同时这些细节的表现也增添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第四章延伸思考
第一节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构思
无论历史还是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客观个体,时间和空间维度赋予历史文化内容以连续性的特征,陕西面塑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于选题后才真正开始。
选题在陕西面塑的创作中是确定创作主题,分析发展现状,阐述陕西面塑的制作过程,展示精美成品,介绍代表人物等,陕西面塑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延续了十分漫长的岁月。
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过程中,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研究受众需求等多元因素后选择具有典型性、转折性、意义性的内容,使得陕西面塑的电视专题片的叙事详略得当,表现对象具备说服力,情节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
在电视专题片拍摄期间,笔者曾多次与合作者研讨有电视专题片关选题的事情。
在确定了要陕西面塑为研究对象,为其拍摄一部反映其传承发展的电视专题片。
一方面,该片主要讲述“陕西面塑”发展岁月,展现老一辈优秀的手工艺者们精湛的技艺、传承奉献的精神,这样的电视专题片具有了文化电视专题片的属性。
电视专题片往往通过“选用文献资料见证历史、访谈及“口头资料”讲述历史、用“替代性视像”还原历史、精心选择和展现细节”等表现手法,以公正、客观、真实的叙事和记录方式进行创作。
另一方面,该片又作为“陕西面塑”发展的研究资料,除了对“陕西面塑”主要作品的展现外,必然也需要有更多方面的展现,包括陕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这就需要作者寻求一个更加人性化和方便化、真实化的表达。
第二节电视专题片的拍摄结构
节奏是运动过程中有序的连续,是有组织的序列,是现实时空生命的象征,和谐的节奏是艺术美感的表现。
在非遗题材专题片在创作过程中,记录所拍摄的非遗技艺、表演等,可以按照创作者的审美思想和创作意图,剪辑非遗题材专题片内容和形式的节奏美。
通过创作不同的节奏,使非遗题材专题片身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疏密相间,极具吸引力。
非遗题材专题片的叙事节奏一般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绝不是简单地罗列素材以完成一个表面完整的叙事,也不是用戏剧化的搬演和酷炫的技术手段时常打动一下观众的情感、晃耀一下观众的眼球就可以成功的。
在“陕西面塑”的电视专题片中,作者在开篇运用镜头的方式用一些精彩预告的方式展示出一些特别精彩的陕西面塑的作品,吸引观众的视线,引起观众兴趣。
第二节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手法
“陕西面塑”电视专题片,首先,题材的深入挖掘、老故事新讲法、大题材小角度、小话题大道理等创新风格被灵活运用在作品中,形成了丰富、有趣、多元、开放、亲近、自然的题材风格。
其次,巧妙运用各类叙事手段,场面铺陈,虚实相间、跌宕起伏;在叙事结构上,疏密结合、注重光影和谐、声情并茂;在画面明暗的对比上、在插曲、声效等视听效果上,影音同步,形成了灵动、真实、鲜明叙事风格。
再次,能够契合观众的情感追求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特点,大气的、平淡的、外显的、委婉的,形成了继承与吸纳结合、批评与包容相间、个性与共性并存、人类与自然融合的抒情风格。
结论
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专题片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在这次毕业之前,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我在各个部分都进行了理论学习,但所获得的经验并不系统,而且实践操作的经验很少,作者也从来没有独立的创作经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借鉴。
所以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通过这次创作体验,我增加了理论知识,认真研究了以往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专题片制作过程中可以借鉴或探讨的观点,虽然微不足道,但都是作者的心血。
当然,在此次专题片的创作过程终中,仍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由于作者是第一次拍摄相关的电视专题片,所以在很多镜头的运用和素材的选取中没有任何的经验,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一点一点找资料查询,有点浪费时间。
其次,对于很多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准确,有很多的缺陷,但在自身的努力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此次毕业设计。
通过对此次毕业设计的总结,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题材的专题片的创作思路积累了一些经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电视 专题片 制作 原则 细节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