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优质教案全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016083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1.06MB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优质教案全册教案.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优质教案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优质教案全册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优质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教科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我们的地球家园
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4.观察月相
5.各种各样的天气
6.不同的季节
7.做大自然的孩子
材料
1.我们生活的世界
2.不同材料的餐具
3.书的历史
4.神奇的纸
5.椅子不简单
6.做一顶帽子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教科书在单元首页展示了一幅在浩渺宇宙中的地球的图片,隐含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地球。
同时,图片也暗示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
本单元从宏观上观察地球上的事物和现象,也关注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
这里要说明的是,阳光、空气、云等属于地球家园的事物,而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属于地球家园的范围。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获得整体认识的一节课。
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更好地学习理解地球家园的有关现象以及地球家园中的“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为生活在地球上,所以学生对于我们地球家园中具体有什么,应该是很熟悉的。
在提出聚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
在地球家园图上,我们可以添加什么?
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学生添加的内容多种多样,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造的,可能是有生命的,也可能是没有生命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
从具体物体到组成物体的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具体的物体抽象为几个主要的类别,如土壤、岩石、水等,从而形成地球家园中有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2.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能就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参与讨论,表达自已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
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它的身上啥都有。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动物植物和人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天天围着太阳转,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出“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
美丽的地球家园(3分24秒)
2.聚焦提问,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3.逐一出示课件上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进一步丰富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草地、森林、山脉、岩石、沙漠、海洋、大象、蜗牛、大雁、楼房、人……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画一画:
翻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在地球家园图上画出各种事物,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和记录。
2.提问:
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补充与地球家园密切相关、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比如白云、太阳、月亮、星星等。
3.补充完善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的地球家园图。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过渡:
每个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
2.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班级记录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分类。
3.提问:
缺少其中一样可以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小结:
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五、拓展(预设5分钟)
1.提问:
到田野、绿地、树林或山坡上,看看我们还能在家园里找到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展活动。
【板书设计】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动物、植物、人……
土壤、空气、水、白云……
楼房、公园……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
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
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
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
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视频或图片导入:
(预设3分钟)
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
学生回答。
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
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
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
”
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
(预设20分钟)
老师:
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
同学们知道么?
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
小组交流
老师:
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
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
组长领取绘画材料。
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
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
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
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
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五、拓展(2分钟)
大家可以走出去看一看,观察一下我们的树林、田野、绿地、山坡上,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里还能找到什么?
【板书设计】: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陆地:
山川动植物人类
地球水:
海洋河流
空气阳光
地球上有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学探究目标:
●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
●能够如实的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
●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准备: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镜、镊子、铲子、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土壤的图片
土壤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们都能看见,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园的角落。
而陌生在于即便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来仔细的观察过土壤。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动植物。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壤随然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的世界,调动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二)观察土壤。
1.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
如何进行观察?
如何运用这些工具?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
带着问题去观察,有针对性的做实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
土壤中可能会有小生物和一些枯叶子···
生2:
观察要仔细认真,有顺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
生3:
放大镜是放大一些小东西的,镊子用来夹物体,铲子用来铲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
生4:
在观察中要认真仔细,不漏掉每一个角落,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要伤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设计意图:
让学生猜测土壤中有什么,从而激发去挖掘的欲望,并让学生能够再说的过程中,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项做补充。
2.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
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及时留下观察后的证据,做汇报时有据可依)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研讨活动。
1.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设计意图:
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组之间发现的种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认真仔细有序全面的小组会发现的比一般小组多一些,可以形成组间竞争,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
2.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到动植物和土壤的“关联”的认识,即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认识,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赖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胶、木条、有机玻璃做一个扁的透明观察盒,往观察盒里倒满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湿润。
把蚯蚓或是蚂蚁放到土上,再铺一些嫩草和树叶,观察蚯蚓或蚂蚁的活动。
(设计意图:
拓展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壤下的动物生活情况。
不同地区可以考虑“蚂蚁工坊”这一材料替换,但观察蚯蚓从观察环境的真实性和观察成本来看都更为适宜。
)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及冷热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
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勇于发言,积极动手,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2.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东、南、西、北。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
每组东、南、西、北、太阳、早、午、晚8张图片。
2.教师准备:
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预设8分)
1.太阳从哪里升起?
(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位置和方向的关系)
2.你知道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
(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动画)
3.当我们来到大自然如何辨认方向呢?
让我们一起去操场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探究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预设22分)
1.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选出一组示范。
老师根据太阳位置确定方向:
早晨,面对太阳,太阳在东、右为南、后为西、左为北。
找4名同学举着图片分别站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
一名同学举“早”站在东,一名同学举“午”站在南,一名同学举“晚”站在西方。
2.老师手举“太阳”图片边走边说,早晨在东、中午在南、晚上在西。
3.小组活动
①各小组分别确定方向,观察兵与同伴说一说操场东、南、西、北各有什么东西?
②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各方向的东西。
③交流记录结果,体会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三、带回学生讨论:
(预设5分)
清晨、中午和傍晚,面对太阳我们如何判断前、后、左、右的方向。
讨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热,记录我们的冷热感觉。
四、交流总结:
(预设5分)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早、午、晚,什么时候最热?
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五、板书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
早晨:
太阳在东
中午:
太阳在南
傍晚:
太阳在西
一天中最热的时间:
中午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第三课。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大致了解地球上有什么以及土壤是动植物生活的地方,在单元后面的内容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地球家园里的月相、天气等变化,观察一些现象。
本课是学生探索与太阳相关的现象。
一是探索太阳视运动对方向的判断,二是太阳光照射后冷热感觉的判断,以期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后,能初步感知太阳一天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对其他自然现象产生进一步观察探究的兴趣。
教科书第8页展示了一幅太阳当空照的图片,预示着这节课的研究重点是“太阳”。
这张图片结合聚焦的内容“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吗”,直指本节课的重点——研究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太阳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太阳的运动规律来辨认方向。
因为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需要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从早晨到傍晚,所以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地利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观察。
在观察前,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带着两个问题去观察:
一是在清早、中午和傍晚,面对太阳,我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二是在清早、中午和傍晚,我们的冷热感觉是怎样的。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除了实时观察以外,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模拟辨识方向。
【学生情况】
二年级的学生对方向感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东西南北和左右的方向,还存在一定困难,从而在辨别方向上会觉得更困难。
学生对东和西容易接受,对利用东和西来判断南北,困难很大。
特别是左边是北,右边是南,把南北和左右混在一起更难。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东升西落,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科学探究目标
会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会举例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3.科学态度目标
对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识方向感兴趣。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辨识方向。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太阳示意牌,分别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有位老公公,一副红面孔,天亮就出工,从东忙到西,傍晚才收工。
2.出示太阳的图片,引出探究主角“太阳”。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
日出日落钱塘江(1分03秒)
2.聚焦提问:
我们观察到的太阳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太阳的认识。
3.小结:
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吗?
(出示课题: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
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图片,指出“清早”、“中午”和“傍晚”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北”的位置。
2.提问:
清早出来,面向太阳,我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后出示:
清早出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样句式去说一说在中午和傍晚怎样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3.介绍“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游戏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找一块阳光能照到的地方;②小组根据当时上课的时间以及太阳的位置先确定“东”“南”“西”“北”方向;③小组商量分工,7张卡片让7名小组成员分别拿着,小组剩余的一名学生负责指挥卡片的摆放位置,大概是一个圆圈上的四个点的形状;④站在圆圈中的同学尝试面对不同时间的太阳所在的位置,辨别自己前后左右的方向;⑤小组成员轮流站在圆圈的中间辨别方向。
注意事项:
不要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4.室外辨别方向:
带上太阳示意牌和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根据上课时间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三页的活动记录表。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思考: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我们是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
早、中、晚什么时候最热?
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不一定要按顺序选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
太阳每天有规律的东升西落,人们根据它早上在东边、中午在南边、傍晚在西边来辨别方向的。
五、拓展(预设5分钟)
1.提问:
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你能举一个例子说明吗?
2.观察课件上的图片,学生从植物、动物和人类三个方面说说太阳对生物生活和生长的影响。
【板书设计】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太阳影响植物、动物、我们的生活
《观察月相》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继学生在上一课研究了地球的“邻居”太阳之后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邻居”——月球。
由于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就是月相。
月相是变化的,这一课就是研究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材上的聚焦环节首先告诉学生月相的定义,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这节课要研究的月相的本质。
“过去一周,你看到的月相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提示需要至少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的月相。
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描述月相”,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描述月相来对月相的形态变化有一个具象的认识。
探索环节的第二个活动是“实际观察和记录月相”,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在课堂上整理课前的月相观察记录。
教材提供了两种整理记录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使用,但是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这个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月相是如何变化的反思过程。
在研讨环节,“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
”和“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总结归纳月相的变化规律。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月相是变化的”是有一定感知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总结过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一个月,月相有时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看不见,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可以从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在家观察和记录月相的活动。
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对这种长期的观察缺乏耐心,因此需要教师定期用激励的方法去督促学生坚持记录月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2.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参与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
2.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
2.能坚持客观及时的观察记录。
【教学重难点】
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课件、月相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在课前至少提前一周布置观察月相的任务,并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讲解教材上记录月相的两种方法。
二、导入
1.(PPT展示几幅不同地方拍摄的含有不同月相的景观照)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展示的这几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会发现都有月球)
2.这几幅图里的月球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形状不同)
3.教师小结:
由于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就是月相。
月相是变化的。
设计意图:
展示不同地区月相的照片,让学生通过找月相的相同点,自然地引出对月相的关注。
再通过找月相的不同点,初步建立“月相是变化的”认识,为后面研究月相的变化规律奠定基础。
三、探究活动
1.我们先来看一组月相的图片(PPT展示图片),请你们先观察这些月相并思考一下如何描述这些月相。
2.全班交流。
(学生描述月相)
3.教师小结。
4.现在,请你们整理小结之前在家观察的月相记录,思考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描述月相不仅可以再次强化学生对于“月相是变化的”的认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对月相形成具象的认识,为后面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奠定一定的词汇基础。
整理课前在家观察月相的记录,可以为学生自主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奠定基础。
四、总结与反思
1.同学们都已经整理好记录了,老师请同学到投影前展示交流。
在展示交流时需要说明两个问题:
①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
②连续观察几天,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投影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并就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3.教师可以补充一个完整的月相观察记录。
4.教师小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球是由最初的看不见,到慢慢看到半圆的月球,接着可以看见一个圆盘形的月球,慢慢地圆盘形的月球又变成了半圆,只是方向变了,然后慢慢地月球的亮面变得越来越小。
设计意图:
学生整理课前观察记录并自主交流展示,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师补充一个完整的月相观察记录是为了弥补学生由于观察的天数不够以及天气不佳等原因造成的记录不完整的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
四、拓展
如果课上的时间足够,可以给学生补充月相变化图,讲解特定形状的月相的名称,如“新月”“蛾眉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等。
【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
月相是变化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持续观察,对月相的变化形成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总结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奠定基础。
活动手册说明:
活动手册上的圆圈代表的是月球,每个圆圈下的横线是让学生填写观察日期的位置。
一共有30个圆圈,所以最好能够让学生连续做一个月的观察记录(建议是农历的一整月)。
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涂黑圆圈的注意事项:
首先,告诉学生需要将观察到的月相用涂黑的方式表示;其次,月相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果遇到天气不佳看不见月相的情况,可以不记录月相,但需要把日期填上去;最后,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技巧,先用线条将月相的轮廓画出来,然后用斜线画阴影。
《各种各样的天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研究的是学生在地球家园中经常能够体验到的各种各样的天气,以及这些天气与我们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从“天气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家园,天气有哪些变化呢?
”这个问题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主题,这个问题既点出了“各种各样的天气”的课题,同时也点出了本课的研究内容——天气对我们地球家园的影响。
在探索环节,首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这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天气的前概念。
其次,“我们如何区分不同的天气?
”这个问题配合“阴”“晴”“雨”“雪”四张天气图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天气中地球家园所展现的特征来区分不同天气。
最后,“说说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活动是为了将天气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
在研讨环节,通过“阴、晴、雨、雪、风等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有哪些影响?
”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不同天气分别对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影响。
拓展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的极端天气及其产生的后果,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天气对于我们地球家园的影响的认识。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天气有哪些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优质教案全册教案 教科版 小学 科学 年级 上册 优质 教案